菩薩蠻 · 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此詞作於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當時作者正在江西贛州任上,經行造口,作此書於壁。
作者登臺望遠,在觀山觀水中,寄託憂時憂國之思。
上闋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興亡之感。
鬱孤臺爲唐虔州剌史李勉所建,他曾登臺西望長安。
而自己哪有「長安」可望。
當年金兵追隆祐太后,受難的百姓成千上萬過贛江,傷心淚匯成無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實在可悲。
「西北」二句,向西北遙望京都,可憐無數的青山將視線遮住。
借嘆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復無望。
「可嘆」中有無限悲憤。
下闋抒愁苦與不滿之情。
「青山」二句寫眼前所見,大江滔滔向東流去,青山遮也遮不住。
這裏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衝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終於東去,而自己卻無法掙脫羈留、衝破壓抑而撇於一隅,豈不令人煩惱。
江邊暮色蒼茫,鷓鴣聲聲,增添詞人沮喪情緒,愁上加愁,益見詞人愛國情懷。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晚雲烘日》等。
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
《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
造口: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有皁口溪,水自此入贛江。
皁口即造口。
鬱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贛縣西南之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
《贛州府志》:「鬱孤臺,一名賀蘭山。
隆阜鬱然孤峙,故名。
唐 李勉爲刺史,登臺北望,慨然曰:『予雖不及子牟,心在魏闕一也。
鬱孤豈令名乎。
』乃易匾爲『望闕』。」王象之《輿地紀勝·江南西路·贛州》:「鬱孤臺……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冠冕一地之形勝,而襟帶千里之山川。」
清江:江西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亦稱清江。
此處當指贛江言。
西北望:四卷本甲集作「東北是」。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爲漢唐故都。
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西北望長安:唐·杜甫《小寒食舟中》詩:「愁看直北是長安。」唐·李商隱《桂州路中作》:「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宋·劉攽《九日》:「可憐西北望,白日遠長安。」
東流:廣信書院本作「江流」。
玆從王詔校刊本、《六十家詞》本、四印齋本及《鶴林玉露·卷四》引此詞。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句:宋·陳師道《送何子溫移亳州三首·其三》:「關山遮極目,汴泗只東流。」
愁余:使我發愁。
《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無數山:很多座山。
鷓鴣:鳥名。
傳說其叫聲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
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
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裏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