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 雜記上
諸侯行而死於館,則其復如於其國。
如於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
其輤有裧,緇布裳帷素錦以爲屋而行。
至於廟門,不毀牆遂入適所殯,唯輤爲說於廟門外。
大夫、士死於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
如於館死,則其復如於家。
大夫以布爲輤而行,至於家而說輤,載以輲車,入自門至於阼階下而說車,舉自阼階,升適所殯。
士輤,葦蓆以爲屋,蒲席以爲裳帷。
凡訃於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長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
君訃於他國之君,曰:「寡君不祿,敢告於執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祿。」;大子之喪,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訃於同國:適者,曰:「某不祿」;訃於士,亦曰:「某不祿」;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訃於適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士訃於同國大夫,曰:「某死」,訃於士,亦曰:「某死」;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訃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於公館以終喪,士練而歸。
士次於公館,大夫居廬,士居堊室。
大夫爲其父母兄弟之未爲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士爲其父母兄弟之爲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
大夫之庶子爲大夫,則爲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與未爲大夫者齒。
士之子爲大夫,則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
無子,則爲之置後。
大夫卜宅與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帶,因喪屨,緇布冠不蕤。
佔者皮弁。
如筮,則史練冠長衣以筮。
佔者朝服。
大夫之喪,既薦馬。
薦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讀書。
大夫之喪,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龜,卜人作龜。
復,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夫人稅衣揄狄,狄稅素沙。
內子以鞠衣,褒衣,素沙。
下大夫以襢衣,其餘如士。
復西上。
大夫不揄絞,屬於池下。
大夫附於士,士不附於大夫,附於大夫之昆弟。
無昆弟,則從其昭穆。
雖王父母在,亦然。
婦附於其夫之所附之妃,無妃。
則亦從其昭穆之妃。
妾附於妾祖姑,無妾祖姑則亦從其昭穆之妾。
男子附於王父則配;女子附於王母,則不配。
公子附於公子。
君薨,大子號稱子,待猶君也。
有三年之練冠,則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屨不易。
有父母之喪,尚功衰,而附兄弟之殤則練冠。
附於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異居,始聞兄弟之喪,唯以哭對,可也。
其始麻,散帶絰。
未服麻而奔喪,及主人之未成絰也:疏者,與主人皆成之;親者,終其麻帶絰之日數。
主妾之喪,則自絰至於練祥,皆使其子主之。
其殯祭,不於正室。
君不撫僕妾。
女君死,則妾爲女君之黨服。
攝女君,則不爲先女君之黨服。
聞兄弟之喪,大功以上,見喪者之鄉而哭。
適兄弟之送葬者弗及,遇主人於道,則遂之於墓。
凡主兄弟之喪,雖疏亦虞之。
凡喪服未畢,有吊者,則爲位而哭拜踊。
大夫之哭大夫,弁絰;大夫與殯,亦弁絰。
大夫有私喪之葛,則於其兄弟之輕喪,則弁絰。
爲長子杖,則其子不以杖即位。
爲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顙。
母在,不稽顙。
稽顙者,其贈也拜。
違諸侯之大夫,不反服。
違大夫之諸侯,不反服。
喪冠條屬,以別吉凶。
三年之練冠,亦條屬,右縫。
小功以下左。
緦冠繰纓。
大功以上散帶。
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緦;加灰,錫也。
諸侯相襚,以後路與冕服。
先路與褒衣,不以襚。
遣車視牢具。
疏布輤,四面有章,置於四隅。
載粻,有子曰:「非禮也。
喪奠,脯醢而已。」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
端衰,喪車,皆無等。
大白冠,緇布之冠,皆不蕤。
委武玄縞而後蕤。
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己。
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己。
士弁而親迎,然則士弁而祭於己可也。
暢臼以椈,杵以梧。
枇以桑,長三尺;或曰五尺。
畢用桑,長三尺,刊其柄與末。
率帶,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採。
醴者,稻醴也。
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後折入。
重,既虞而埋之。
凡婦人,從其夫之爵位。
小斂、大斂、啓,皆辯拜。
朝夕哭,不帷。
無柩者不帷。
君若載而後吊之,則主人東面而拜,門右北面而踊。
出待,反而後奠。
子羔之襲也:繭衣裳與稅衣纁袡爲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
曾子曰:「不襲婦服。」爲君使而死,於公館,復;私館不復。
公館者,公宮與公所爲也。
私館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公七踊,大夫五踊,婦人居間,士三踊,婦人皆居間。
公襲:卷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積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
朱綠帶,申加大帶於上。
小斂環絰,公大夫士一也。
公視大斂,公升,商祝鋪席,乃斂。
魯人之贈也:三玄二纁,廣尺,長終幅。
吊者即位於門西,東面;其介在其東南,北面西上,西於門。
主孤西面。
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請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
吊者升自西階,東面,致命曰:「寡君聞君之喪,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顙,吊者降,反位。
含者執璧將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含者入,升堂,致命。
再拜稽顙。
含者坐委於殯東南,有葦蓆;既葬,蒲席。
降,出,反位。
宰朝服,即喪屨升自西階,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階以東。
襚者曰:「寡君使某襚。」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須矣。」襚者執冕服;左執領,右執要,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襚。」子拜稽顙。
委衣於殯東。
襚者降,受爵弁服於門內溜,將命,子拜稽顙,如初。
受皮弁服於中庭。
自西階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將命,子拜稽顙,皆如初。
襚者降,出,反位。
宰夫五人,舉以東。
降自西階。
其舉亦西面。
上介賵:執圭將命,曰:「寡君使某賵。」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須矣。」陳乘黃大路於中庭,北輈。
執圭將命。
客使自下,由路西。
子拜稽顙,坐委於殯東南隅。
宰舉以東。
凡將命,鄉殯將命,子拜稽顙。
西面而坐,委之。
宰舉璧與圭,宰夫舉襚,升自西階,西面,坐取之,降自西階。
賵者出,反位於門外。
上客臨曰:「寡君有宗廟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執綍。」相者反命曰:「孤某須矣。」臨者入門右,介者皆從之,立於其左東上。
宗人納賓,升,受命於君;降曰:「孤敢辭吾子之辱,請吾子之復位。」客對曰:「寡君命某,毋敢視賓客,敢辭。」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辭吾子之辱,請吾子之復位。」客對曰:「寡君命某,毋敢視賓客,敢固辭。」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辭吾子之辱,請吾子之復位。」客對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視賓客,是以敢固辭。
固辭不獲命,敢不敬從。」客立於門西,介立於其左,東上。
孤降自阼階,拜之,升哭,與客拾踊三。
客出,送於門外,拜稽顙。
暂无
暂无
諸侯出訪他國而死於賓館,則其招魂儀式和死在本國一模一樣。
如果死於半道,則從者就上到國君所乘車的左輪軸頭,用車上旗杆頂端的飄帶來招魂。
其載屍車上方有一篷蓋,篷蓋的四周有下垂的緣邊,載屍車的四周是用黑布圍成的帷幕,整個棺材還要用素錦覆蓋起來。
如此安排停當,才往家走。
來到自家廟門,不須撤掉樞車四周的圍布就可以進去,徑直把靈樞停放在堂上兩楹之間。
但樞車上的篷蓋要卸下來,放在廟門外。
大夫、士出行,死在路上,就上到他們所乘車的左輪軸頭上,用其車上旗竿頂端的飄帶來招魂。
如果死在國外的賓館裏,則其招魂儀式和死在自己家裏一樣。
大夫死,載屍的車子用布拉起篷頂後再上路。
到達自家門口,卸下篷頂,把屍體移到端車上,從大門進去,來到東階下,把屍體從車上搬下,從東階擡上去,一直擡到停屍之處。
士死,載屍的車子也有頂篷,但用葦蓆覆蓋棺木,用蒲席作樞車的布圍。
凡向本國國君報喪,如果是臣子本人死,則使者要說:“君的臣子某某死了。
’,如果是臣子的父親、母親、妻室、長子死,報喪者要說:“君的臣子某某的什麼親屬死了。
”國君死,向他國之君報喪,要說:“寡君不祿,敢向您的左右享告。
”國君的夫人死,向他國之君報喪,要說:“寡小君不祿,特來享告左右。
”太子死,則說:“寡君之嫡子某某死,特來享告左右。
”大夫死了,如果是向同國爵位相等的人報喪,要說:“某某不祿。
”如果是向士報喪,也說:“某某不祿。
”如果是向他國之君報喪,要說::“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某死了。
”向他國爵位相等的人報喪,要說:“您的外國朋友寡大夫某某不祿,特派我來察告。
”向他國的士報喪,也要說:“您的外國朋友寡大夫某某不祿,特派我來察告。
”士死了,如果是向本國大夫報喪,要說:“某某死了。
”向本國的士報喪,也要說:“某某死了。
”如果是向他國之君報喪,要說:“君之外臣某某死了。
”向他國大夫報喪,要說:“您的外國朋友某某死了。
”向他國的士報喪,也要說:“您的外國朋友某某死了。

國君死了,大夫要在公館中居喪三年才能回家,士受恩淺,可以在練祭以後回家。
在公館時的住處,大夫住在依廬中,士住在奎室中。
身爲大夫,爲其父母兄弟之未爲大夫者服喪,其喪服按照士禮服喪。
身爲士,爲其父母兄弟之爲大夫者服喪,其喪服也按照士字L服喪。
大夫死,其嫡子縱然不是大夫,也可按大夫之禮服喪。
大夫死,其庶子爲大夫,也可按大夫之禮爲父母服喪;但哭泣的位置只能與不是大夫的人同列。
士的兒子官爲大夫,如果兒子死了,他的父母因爲身份是士而沒有資格爲他主持喪事,就應由兒子的兒子來主持;如果兒子沒有兒子,就應爲兒子立一個過繼兒子。
大夫死後,到了卜擇瑩地和下葬日期時,其有關家臣要身穿麻衣,麻衣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麻布,腰繫布帶,腳穿麻繩編的屢,頭戴沒有纓飾的細布冠。
至於佔者則穿皮棄服。
如果用覽選擇瑩地和葬期,笠人就練冠、長衣而籤。
佔者則穿朝服。
大夫的喪禮,在下葬那一天,拉樞車的馬已被牽進祖廟,孝子見此情景,又哭又跺腳。
馬從廟門出來以後,套到靈車上,這時要舉行包奠和讀書的儀式。
大夫的喪事,由大宗人輔佐行禮,由小宗人告龜以所向之事,由卜人灼龜以觀兆之吉凶。
招魂時所用的衣服:諸侯用褒衣、冕服和爵棄服;諸侯的夫人,用榆狄、網狄、鞠衣、展衣、椽衣等五種衣服,這五種衣服都是用素紗作裏子;卿的正妻,用鞠衣和褒衣,也都是以素紗作裏子;下大夫之妻,用檀衣;其餘的人都和士妻一樣,用椽衣。
招魂的人如果在兩個以上,以立在西邊的爲上位。
大夫葬時的運樞車,不得把愉絞繫到池下
大夫死後,他的神主可以附在生前爲士的祖父的神主後面。
反過來,士死之後,他的神主卻不可附在生前爲大夫的祖父的神主後面,而只能附在生前爲士的叔伯祖父的神主後面;如果沒有這樣的叔伯祖父,還可以按照昭穆順序附在高祖神主後面。
即使祖父母仍健在,也是這樣。
媳婦的神主應該附在祖姑之後;如果沒有祖姑可附,也可以按照昭穆順序附在高祖配偶的後面。
妾的神/主應該附於身份是妾的祖姑後面;如果沒有妾祖姑,也可以按照昭穆順序附於高祖之妾。
男子襯於祖父時,要以祖母來配享;女子襯於祖母時,則不以祖父來配享。
國君的庶子只能襯於祖輩的庶子。
國君去世的當年,太子只稱“子”,但在國際交往中受到的禮遇卻和國君一樣。
正在爲父母守孝,已經過了小祥,這時又遇到大功親屬去世,就應該把頭上的練冠、腰上的葛帶統統改爲大功的麻紐,只有孝棒和喪展不用更換。
正在爲父母守孝之中,已經過了小祥,換上了功衰,如果這時遇上了未成年兄弟的襯祭,本來也應把練冠改爲大功的麻續,但因爲是蕩,所以就戴着練冠參加柑祭就行了。
在祭蕩的祭文中,要稱“陽童某甫”,不能直呼其名,因爲已經把他當作神來對待了。
凡是分居兩地的兄弟,在剛聽到兄弟死的訃告時,只是對着報喪者哭泣,一言不發,也是可以的。
第二日就開始帶孝,腰紐束腰後的多餘部分任其散開下垂。
如果沒有帶孝就回去奔喪,又正趕上主人成服,在這種情況下,比較疏遠的親屬就可以和主人一道成服,而比較親密的親屬則不行,一定要披麻散帶到規定的天數再成服。
主妾去世,則由丈夫親自爲她主持襯祭;至於小祥、大祥之祭,都讓她的兒子主持。
雖然生前代理主婦,但究竟還不是主婦,所以對她的殯和祭都不在正室舉行。
僕妾死後,因爲他們的身份低賤,主人不須撫摩其屍而哭。
主婦死後,主婦的孃家人死了,衆妾仍須爲之服喪,但代理主婦的妾則可以不爲之服喪。
聽到兄弟的死訊,急忙前去奔喪,如果是死者大功以上的兄弟,就要在看見死者所住村落時就放聲痛哭。
去給兄弟送葬而沒有趕上,碰見主人時已經是在葬畢回家的路上,這時候自己就要獨自走到墓地哭送。
凡是爲兄弟主持喪事,即令是小功以下之親,也要在虞祭之後纔回家。
只要還在服喪期內,如果有客人來弔孝,孝子都應在規定的位置上哭泣,拜賓、成踊,不可在禮數上打折扣。
大夫去哭吊大夫,要身着錫衰,頭戴棄紐;如果是在主人未成服時前去哭吊,也是頭戴棄紐,但不着錫衰,仍着常服。
大夫的妻子死了,已經過了卒哭,改戴較輕的葛紐,這時又遇到小功以下的兄弟去世,大夫前去弔孝也要改作頭戴棄紐。
長子死了,其父爲長子服喪時持喪杖,長子之子就不能再持喪杖即孝子之位。
爲妻服喪,如果父親還健在,那就要在禮數上打點折扣,不能手持喪杖,也不能對來賓行稽顆之拜;如果是父親去世而母親健在,那就可以手持喪杖,但仍不得對賓客稽顆。
除非賓客有較多物品贈送,爲表示拜謝,纔可爲之稽顆。
離開諸侯而到大夫之家爲臣,或者離開大夫而到諸侯那裏爲臣,在舊主人去世時,都不再懷念舊情而爲之服喪。
喪冠的武與纓通用一條麻繩來做,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它和吉冠的不同。
三年之喪,小祥以後改戴練冠,此練冠的武與纓也是通用一條麻布來做,但冠樑上的皺褶要折向右邊來縫;小功以下才向左縫。
紹麻親屬的喪冠,是用漂白後的麻布做冠纓。
大功以上的親屬,在小斂以後到成服之前,其腰續的多餘部分是蓬鬆下垂的。
朝服用的布,含有經線十五升;去掉十五升的一半,就是紹麻喪服所用的布;把這種布再加上灰,經過捶洗,就成了做錫衰所用之布。
諸侯互相贈送斂葬的衣物,可以用隨行的副車和禮服。
自己所乘之車和天子所賜之衣,。
不可用來贈給死者。
遣車的多少要根據包奠的數量來決定。
遣車用稀布作篷頂,四面也有東西遮擋。
遣車隨棺入葬時,放在外棺的四角。
當時有的人家在遣車上載着穀物,有子批評說:“這不合禮制。
喪事祭奠所用的供品,不過肉乾肉醬而已。
”吉祭的時候,自稱“孝子”或“孝孫”;喪事中的訃告和祭文,自稱“哀子”或“哀孫”。
孝子穿的喪服、乘的喪車,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
太白冠和細布冠,都是沒有纓飾的。
有冠圈的玄冠和大祥以後所戴的編冠纔有纓飾。
大夫戴着締冕去參加國君的祭祀,而家祭卻戴爵棄。
士戴着爵棄去參加國君的祭祀,而家祭卻戴玄冠。
結婚的那天,士是戴着爵棄去迎新娘的,由此看來,士的家祭時戴爵棄也是可以的吧。
搗粵的臼用柏木製成下柞用桐木製成。
撈牲體的大木勺用桑木製成,長三尺,有的說長五尺。
撈牲體的木叉也用桑木製成,叉‘柄與叉尖都要削得小一點。
襲屍用的綽帶,諸侯、大夫是五種色彩具備,士則只有紅、綠二色。
隨葬用的酸,是用稻米釀製的醛。
盛放醬類的甕,盛放酒漿的罈子,盛放穀物的竹簍,盛放各種容器的木架,以上這些隨葬物品,統統填到棺飾與外榔之間的孔隙中,然後把棺梆的蓋板放入擴中,至於臨時作神主用的重,虞祭以後就埋掉了。
凡是婦人的喪禮,其辦事規格都隨照其夫之爵位。
小斂、大斂和啓殯這三件事,每件事做完以後主人都要遍拜賓客。
朝夕哭時,要把遮擋靈樞的帷幕撩起來,哭過以後再放下。
如果靈樞已下葬,則帷幕也就不用了。
國君如果在靈樞已載到車上之後來弔問,這時主人要退居賓位朝東拜謝,再到門內右邊向北哭踊,然後先出門外等待拜送國君。
送走國君以後再舉行祖奠。
子羔死的時候,其小斂用的衣服有五套:一套是在裝有絲綿的上衣下裳之外罩上一件鑲有絳色下緣的稅衣,一套是布衣素裳,一套是皮棄服,一套是爵棄服,一套是玄冕服。
曾子說:“不該用那鑲有絳色的下緣,因爲那是婦人之服。

奉國君之命出使他國而死,如果是死於公館就招魂,死於私館就不招魂。
所謂公館,就是他國國君的賓館或國君指定的下榻處。
所謂私館,就是卿大夫以下的私宅。
從始死之日到成殯之日,爲國君要七踊,爲大夫要五踊,爲士要三踊。
每一次踊,都是男子先踊,接着是婦人踊,最後是賓客踊。
國君小斂用的衣服有九套:一套衰衣貼身穿,下面依次是一套玄端,一套朝服,一套皮棄服,一套縹裳,兩套爵棄服,一套玄冕服,一套褒衣;穿好以後,用朱綠兩色的帶子繫腰,外面再加上一條大帶。
小斂時主人要頭戴環紐,在這一點上,國君、大夫和士都是一樣的。
國君光臨臣下的大斂,儘管大斂已經開始也不算數,而要等到國君升堂之後,商祝才鋪設斂席,從頭開始大斂,這樣做才顯得光彩。
魯國人贈送死者入擴的帛,三塊是玄色,二塊是絳色,每塊寬一尺,長二尺二寸,這距禮的要求太遠了。
某國諸侯去世,他國諸侯派來弔喪的使者就在主國大門以西就位,面朝東。
使者的隨員站在使者的東南,面朝北,以西邊爲上位。
使者及其隨員都要站在大門以西,不可擋住大門。
門內,嗣君站在東階下,面朝西。
輔導嗣君行禮的人接受嗣君的委託,出來對使者說:“嗣君某讓我來請教有何公幹。
”使者答道:“敝國國君特派我來表示他對此不幸事件的哀悼。
”輔導嗣君行禮的人聽過後進去報告,然後又走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裏邊恭候。
”吊者入門,主人從昨階升堂,面向西;吊者從西昨升堂,面向東,表達來意說:“敝國國君聽到貴國國君去世的噩耗,非常悲痛,特派我來表示他對此不幸的哀悼。
”嗣子磕頭拜謝。
於是吊者從西階下堂,出門,返回原位。
隨員之一執璧向相者說明來意:“敝國國君特派我來饋獻含玉。
”相者進去察告嗣君,然後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裏邊恭候。
”此隨員即進門,從西階升堂轉達來意。
嗣子聽了以後磕頭拜謝。
此隨員跪下,把所執璧放在靈樞東南的葦蓆上。
如果是下葬以後才行此禮,靈樞東南鋪的葦蓆就換成了蒲席。
、然後從西階走下來,出門,返回原位。
諸侯的宰則身穿吉服朝服,腳穿麻繩編的喪屢,從西階升堂,面向西,跪下拿起所贈之璧,再從西階下堂往東走,藏之於宮內。
褪者出列向相者致意說:“敝國國君特派我來致褪。
”相者入內察告嗣子,然後出來相請,說:“嗣子某某已在裏邊恭候。
”褪者拿起冕服,左手執領,右手執腰,入門,從西階升堂,說明來意:“敝國國君特派我來致褪。
”嗣子聽了以後就磕頭拜謝。
於是褪者將冕服在殯東的席子上放好,然後下堂,走到門內屋檐正下方,從賈人手裏接過爵棄服,又上堂說明來意,嗣子接着磕頭拜謝,這一切的作法和第一次褪冕服的作法一樣。
然後褪者一次又一次地從賈人手中接過褪衣:在院子當中接過皮棄服,在西階接過朝服,在堂上接過玄端。
對於每一套褪服,褪者的上堂致詞和嗣子的磕頭拜謝都和第一次一樣。
五套隧服贈畢,褪者從西階下堂,出門,返回原位。
宰夫五人,每人從席子上拿起褪服一套,下堂往東走,存放起來。
下堂要從西階下,所以宰夫取衣時也面向西。
上介負責致帽,他手執玉圭向相者說明來意:“敝國國君特派我來致帽。
”相者入內察告,然後又出來傳達主人的交待說:“嗣子某某已在裏邊恭候。
”上介命其助手將四匹黃馬和一輛副車陳設在院子中間,車轅朝北。
上介手執玉圭登堂說明來意,陳設車馬的人牽着馬站在副車西面。
嗣子磕頭拜謝。
上介跪下,把圭放在靈樞東南角的席上。
主國的宰跪下將圭取走存放。
通例:凡說明來意時,要向着靈樞說明來意。
嗣子聽到後都要磕頭拜謝。
凡贈送東西都要面向西跪下,把東西輕放在席子上。
來賓贈送的圭和璧,由主國的宰從席上取走;來賓贈送的衣服,由宰夫從席上取走。
宰和宰夫,都是由西階升堂,面向西跪下取走東西,然後從西階下堂。
帽者出門,返回門外的原位。
公事到此完畢,下面是使者私人之禮。
使者向相者表示欲入內哭臨致哀,說:“敝國國君因爲有宗廟之事纏身,不能事自前來幫忙,特派一個像我這樣的老臣前來聽候差遣。
”相者察告嗣子以後,出來傳話說:“嗣子某某已經在裏邊恭候了。
”於是使者入門,站在門內右側,其隨員也都跟着,立在他的左邊,以東邊爲上位。
宗人迎進這些客人以後,升堂,請示嗣君如何招待,得到指示以後,下堂對這些客人說:“嗣子某某不敢當您的如此盛情,請您返回門西的客位。
”客人回答說:“敝國國君派我等前來幫忙,我們怎敢自同於賓客,這是使不得的。
”宗人在察報之後再次轉達嗣君的指示說:“嗣子某某絕不敢當您的如此盛情,還是請您返回門西的客位吧。
”客人也再次回答說:“敝國國君派我等前來幫忙,我們怎敢自同於賓客呢,這是使不得的。
”宗人在察報之後又第三次轉達嗣君的指示說:“嗣子某某絕不敢當您的如此盛情,還是請您返回門西的客位吧。
”客人回答說:“敝國國君派我前來聽候差遣,不敢自比於賓客,所以堅決辭謝。
堅決辭謝既然不獲允許,只好從命。
”於是客人立到門內西側,衆隨員立於其左,以東邊爲上位。
嗣子從東階下堂,向客人拜謝。
然後嗣子從東階升堂,客人從西階升堂,在哭的同時,嗣子與客人輪流跺腳三節。
客人出門時,嗣子要送出門外,磕頭拜謝。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君死了,而這個國家的臣子又有親人去世,作臣子的是不敢接受他國賓客的弔唁的。
外宗在西房中就位,面向南。
由小臣在昨階上鋪好斂席,然後由商祝依次鋪上絞、紛、嫋、衣,然後喪祝開始在盤子上洗手,擡起屍體,挪放到鋪好的大斂衣服上。
大斂結束,總管向世子報告,世子就抱着屍體痛哭,跳起跺腳。
夫人在屍體西邊,面向東面而坐,抱着屍體痛哭,起身跳起跺腳。
士的喪禮有三點和天子的喪禮相同:一是在遷移靈樞子祖廟的當夜要徹夜點燃火炬照明,二是出葬時樞車用人來拉而不用馬,三是出葬途中任何人都要給樞車讓道。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