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六節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爲人也;後名實者,自爲也。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爲政,子柳、子思爲臣,魯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
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有諸內必形諸外。
爲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
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
曰:“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
不知者以爲爲肉也。
其知者以爲爲無禮也。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苟去。
君子之所爲,衆人固不識也。
”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
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爲政,子柳、子思爲臣,魯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
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有諸內必形諸外。
爲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
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
曰:“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
不知者以爲爲肉也。
其知者以爲爲無禮也。
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苟去。
君子之所爲,衆人固不識也。
”
暂无
淳于髡(kūn):人名。
姓淳于,名髡,齊國人。
三卿:在孟子所處時代,一般指上卿、亞卿和下卿。
名實未加於上下:指未建立功業,未曾兼濟;上指國君,下指百姓。
公儀子:即公儀休。
子柳:即泄柳,春秋時魯國人。
王豹:齊人,擅長歌唱。
河西:黃河以西,指衛地。
謳:歌唱。
綿駒:齊人,擅長歌唱。
高唐:地名,故址在今山東禹城西南。
華周:也叫華旋,齊國人。
杞梁: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燔(fán)肉:祭肉。
燔,通“膰”。
稅(tuō)冕:脫掉祭祀時戴的禮帽。
稅,通“脫”,冕是祭祀時戴的禮帽。
姓淳于,名髡,齊國人。
三卿:在孟子所處時代,一般指上卿、亞卿和下卿。
名實未加於上下:指未建立功業,未曾兼濟;上指國君,下指百姓。
公儀子:即公儀休。
子柳:即泄柳,春秋時魯國人。
王豹:齊人,擅長歌唱。
河西:黃河以西,指衛地。
謳:歌唱。
綿駒:齊人,擅長歌唱。
高唐:地名,故址在今山東禹城西南。
華周:也叫華旋,齊國人。
杞梁: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燔(fán)肉:祭肉。
燔,通“膰”。
稅(tuō)冕:脫掉祭祀時戴的禮帽。
稅,通“脫”,冕是祭祀時戴的禮帽。
淳于髡說:“把名聲功業看得很重的人,是爲了濟世救民,不很看重名聲功業的人,是爲了獨善其身。
您是齊國三卿之一,有關上助君王、下救百姓的名聲、功業都沒有,就要離開齊國,仁者難道原本就是這樣的嗎?”
孟子說:“身處卑賤的地位,不以自己賢能之身侍奉無德之君,這是伯夷;五次前往商湯那裏,又五次前往夏桀那裏的,這是伊尹;不厭惡污濁之君,不拒絕做個小官的人是柳下惠。
這三個人的處世之道並不相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這一致的東西是什麼呢?應該說就是仁。
君子做到仁就可以了,爲什麼一定要處處相同呢?”
淳于髡說:“魯穆公的時候,公儀子執政,子柳、子思當大臣,魯國的國土削減得更厲害了。
像這樣,賢德的人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
”
孟子說:“虞國不任用百里奚,因而亡國,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因而稱霸。
不任用賢人就會導致滅亡,想要勉強支撐都是做不到的。
”
淳于髡說:“從前王豹住在淇水邊的時候,住在河西的人都善於唱歌,綿駒住在高唐,齊國西部的人都善唱歌,華周、杞梁的妻子擅長哭夫,因而改變了國家的民俗。
裏面存在的東西,一定會體現在外面。
做某種事,卻不見功效的,我從未見過。
因此說,是沒有賢人;有的話,我一定會知道他。
”
孟子說:“孔子做魯國司寇的時候,不被重用,跟隨君主祭祀,祭肉沒有送到他這裏,於是沒顧上摘掉祭祀時戴的禮帽,就離開了。
不瞭解孔子的人以爲他是爲了祭肉的緣故,瞭解孔子的人認爲他是爲了魯君的失禮而離開的。
至於孔子,他就是想要擔點小罪名離開,不想隨便走掉。
君子所做的事,普通人本來就不能瞭解。
”
您是齊國三卿之一,有關上助君王、下救百姓的名聲、功業都沒有,就要離開齊國,仁者難道原本就是這樣的嗎?”
孟子說:“身處卑賤的地位,不以自己賢能之身侍奉無德之君,這是伯夷;五次前往商湯那裏,又五次前往夏桀那裏的,這是伊尹;不厭惡污濁之君,不拒絕做個小官的人是柳下惠。
這三個人的處世之道並不相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這一致的東西是什麼呢?應該說就是仁。
君子做到仁就可以了,爲什麼一定要處處相同呢?”
淳于髡說:“魯穆公的時候,公儀子執政,子柳、子思當大臣,魯國的國土削減得更厲害了。
像這樣,賢德的人對國家沒有什麼好處。
”
孟子說:“虞國不任用百里奚,因而亡國,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因而稱霸。
不任用賢人就會導致滅亡,想要勉強支撐都是做不到的。
”
淳于髡說:“從前王豹住在淇水邊的時候,住在河西的人都善於唱歌,綿駒住在高唐,齊國西部的人都善唱歌,華周、杞梁的妻子擅長哭夫,因而改變了國家的民俗。
裏面存在的東西,一定會體現在外面。
做某種事,卻不見功效的,我從未見過。
因此說,是沒有賢人;有的話,我一定會知道他。
”
孟子說:“孔子做魯國司寇的時候,不被重用,跟隨君主祭祀,祭肉沒有送到他這裏,於是沒顧上摘掉祭祀時戴的禮帽,就離開了。
不瞭解孔子的人以爲他是爲了祭肉的緣故,瞭解孔子的人認爲他是爲了魯君的失禮而離開的。
至於孔子,他就是想要擔點小罪名離開,不想隨便走掉。
君子所做的事,普通人本來就不能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