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运,吴兴人。
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
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
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
"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遂浩然有归欤之志,赋诗曰:"栖隐无别事,所愿离风尘,不来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又曰:"如何巢与由,天子不得臣。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
"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有诗传世。
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
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
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
"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遂浩然有归欤之志,赋诗曰:"栖隐无别事,所愿离风尘,不来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又曰:"如何巢与由,天子不得臣。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
"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有诗传世。
云卿,关西人。
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志亦高尚,怀嘉遯之节。
与薛据相友善。
尝流寓荆州,杜工部多有与云卿赠答之作,甚爱重之。
工诗,其体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词气伤怨,虽然模效才得升堂,犹未入室,然当时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又"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
飘飘万里余,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皆为当代推服。
韦应物《过广陵遇孟九赠诗》云:"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其才名于此可见矣。
仕终校书郎。
集今传。
云卿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何生之不辰也。
身处江湖,心存魏阙,犹杞国之人忧天坠,相率而逃者,匹夫之志,亦可念矣。
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志亦高尚,怀嘉遯之节。
与薛据相友善。
尝流寓荆州,杜工部多有与云卿赠答之作,甚爱重之。
工诗,其体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词气伤怨,虽然模效才得升堂,犹未入室,然当时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又"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
飘飘万里余,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皆为当代推服。
韦应物《过广陵遇孟九赠诗》云:"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其才名于此可见矣。
仕终校书郎。
集今传。
云卿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何生之不辰也。
身处江湖,心存魏阙,犹杞国之人忧天坠,相率而逃者,匹夫之志,亦可念矣。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
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
走入庵避,馀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
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曏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二十馀头,间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
走入庵避,馀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
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曏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二十馀头,间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嘉佑,字从一,赵州人。
天宝七年杨誉榜进士,为秘书正字。
以罪谪南荒,未几何,有诏量移为鄱阳宰,又为江阴令。
后迁台、袁二州刺史。
善为诗,绮丽婉靡,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时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风流也。
有集今传。
天宝七年杨誉榜进士,为秘书正字。
以罪谪南荒,未几何,有诏量移为鄱阳宰,又为江阴令。
后迁台、袁二州刺史。
善为诗,绮丽婉靡,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时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风流也。
有集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