颀,东川人。
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
调新乡县尉。
性疏简,厌薄世务。
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
一时名辈,莫不重之。
工诗,发调既清,修词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惜其伟材,只到黄绶。
故其论家,往往高于众作。
有集今传。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
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
后举有道,授封丘尉。
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
后擢谏议大夫。
负气敢言,权近侧目。
李辅国忌其才。
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
还,为左散骑常侍。
永泰初卒。
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
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
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
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
中间唱和颇多。
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虔,郑州人,高士也。
苏许公为宰相,申以忘年之契,荐为著作郎。
尝以当世事着书八十余篇。
有告虔私撰国史者,虔苍惶焚之,坐谪十年。
玄宗爱其才,开元二十五年,为更置广文馆,虔为博士。
广文博士自虔始。
杜甫为交,有赠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惟有苏司业,时时与酒钱。
"其穷饥轗轲,淡如也。
好琴酒篇咏,善图山水。
能书,苦无纸,于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日就书殆遍。
尝自写其诗并画,表献之,玄宗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
"与李、杜为密友,多称郑广文。
禄山反,伪授水部员外郎,托以疾,不夺。
贼平,张通、王维并囚系,三人皆善画,崔圆使绘斋壁,因为祈解,得贬台州司户,卒。
有集行世。
千运,吴兴人。
工旧体诗,气格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
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名公。
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
"其时多艰,自知屯蹇,遂浩然有归欤之志,赋诗曰:"栖隐无别事,所愿离风尘,不来城邑游,礼乐拘束人。
"又曰:"如何巢与由,天子不得臣。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
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
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
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
"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有诗传世。
云卿,关西人。
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志亦高尚,怀嘉遯之节。
与薛据相友善。
尝流寓荆州,杜工部多有与云卿赠答之作,甚爱重之。
工诗,其体祖述沈千运,渔猎陈拾遗,词气伤怨,虽然模效才得升堂,犹未入室,然当时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如"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又"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
飘飘万里余,贫贱多是非。
少年莫远游,远游多不归";皆为当代推服。
韦应物《过广陵遇孟九赠诗》云:"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其才名于此可见矣。
仕终校书郎。
集今传。
云卿禀通济之才,沦吞噬之俗,栖栖南北,苦无所遇,何生之不辰也。
身处江湖,心存魏阙,犹杞国之人忧天坠,相率而逃者,匹夫之志,亦可念矣。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
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
走入庵避,馀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
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曏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二十馀头,间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至,字幼几,洛阳人,曾之子也。
曾开元间与苏晋同掌制诰。
至天宝十年明经擢第,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诰。
从幸西川,当撰传位肃宗册文,既进稿,玄宗曰:"先天诰命,乃父所为。
今兹大册,尔又为之。
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谓继美矣。
"大历初,迁京兆尹,以散骑常侍卒。
初,尝以事谪守巴陵,与李白相遇,日酣杯酒,追忆京华旧游,多见酬唱。
白赠诗有云:"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昭、庾信。
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
有集三十余卷,今传。
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也。
与弟佶,俱以诗鸣,时称"二包"。
天宝七年杨誉榜及第。
曾师事孟浩然,授格法。
与李嘉佑相友善。
大历中,仕终起居舍人。
诗传者可数,盖流离世故,率多素辞。
大播芳名,亦当时望族也。
嘉佑,字从一,赵州人。
天宝七年杨誉榜进士,为秘书正字。
以罪谪南荒,未几何,有诏量移为鄱阳宰,又为江阴令。
后迁台、袁二州刺史。
善为诗,绮丽婉靡,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时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风流也。
有集今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