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衆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衆生、多於一婬一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
應以辟支佛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大衆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衆、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爲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爲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經故。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一精一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爲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一精一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爲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鳩舍隸 檀陀修陀隸 修陀隸 修陀羅婆底佛馱波羶禰 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 薩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波伽地 帝隸阿惰僧伽兜略 阿羅帝婆羅帝 薩婆僧伽三摩地伽蘭地 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 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少/免]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世尊,若有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爲?”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爲?」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旣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旣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
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其斯之謂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爲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
”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爲誰?”子路曰:“爲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爲誰?”曰:“爲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
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爲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
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爲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爲士師,問於曾子。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爲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子曰:“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
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爲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爲‘文’矣。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請益,曰:“無倦。

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
’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