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母党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妻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婚姻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两婿相谓为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嫔,妇也。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母党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妻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婚姻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两婿相谓为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嫔,妇也。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
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
小司马,中大夫二人。
军司马,下大夫四人。
舆司马,上士八人。
大司马,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晨有二十人。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司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马质,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八人。
量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四人、徒八人。
小子,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羊人,下士二人、史一人、贾二人、徒八人。
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
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险,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疆,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候人,上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史六人、徒百有二十人。
环人,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射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十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服不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射鸟氏,下士一人、退人。
罗氏,下士一人、徒八人。
掌畜,下士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右,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虎贲氏,下大夫二十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
旅贲氏,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节服氏,下士八人、徒四人。
方相氏,狂夫四人。
大仆,下大夫二人。
小臣,上士四人。
祭仆,中士六人。
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隶仆,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弁师,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司兵,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戈盾,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弓矢,下
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
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
小司马,中大夫二人。
军司马,下大夫四人。
舆司马,上士八人。
大司马,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晨有二十人。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司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马质,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八人。
量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四人、徒八人。
小子,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羊人,下士二人、史一人、贾二人、徒八人。
司爟,下士二人、徒六人。
掌固,上士二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司险,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疆,中士八人、史四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候人,上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史六人、徒百有二十人。
环人,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挈壶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射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十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服不氏,下士一人、徒四人。
射鸟氏,下士一人、退人。
罗氏,下士一人、徒八人。
掌畜,下士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右,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虎贲氏,下大夫二十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
旅贲氏,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节服氏,下士八人、徒四人。
方相氏,狂夫四人。
大仆,下大夫二人。
小臣,上士四人。
祭仆,中士六人。
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隶仆,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弁师,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甲,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司兵,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戈盾,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司弓矢,下
大射之仪。
君有命戒射,宰戒百官有事于射者。
射人戒诸公、卿、大夫射,司士戒士射与赞者。
前射三日,宰夫戒宰及司马、射人宿视涤。
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貍步,大侯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设乏各去其侯西十、北十。
遂命量人、巾车张三侯。
大侯之崇,见鹄于参;参见鹄于干,干不及地,不系左下纲。
设乏西十、北十,凡乏用革。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皆南陈。
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
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鑮,皆南陈。
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
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
簜在建鼓之间,鼗倚于颂磬西纮。
厥明,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膳尊两甒在南。
有丰。
幂用锡若絺,缀诸箭。
盖幂加勺,又反之。
皆玄尊。
酒在北。
尊士旅食于西鑮之南,北面,两圜壶。
又尊于大侯之乏东北,两壶献酒。
设洗于阼阶东南,罍水在东,篚在洗西,南陈。
设膳篚在其北,西面。
又设洗于获者之尊西北,水在洗北。
篚在南,东陈。
小臣设公席于阼阶上,西乡。
司宫设宾席于户西,南面,有加席。
卿席宾东,东上。
小卿宾西,东上。
大夫继而东上,若有东面者,则北上。
席工于西阶之东,东上。
诸公阼阶西,北面,东上。
官馔。
羹定。
射人告具于公,公升,即位于席,西乡。
小臣师纳诸公、卿、大夫,诸公、卿、大夫皆入门右,北面东上。
士西方,东面北上。
大史在干侯之东北,北面东上。
士旅食者在士南,北面东上。
小臣师従者在东堂下,南面西上。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
小臣师诏揖诸公、卿大夫,诸公、卿大夫西面北上。
揖大夫,大夫皆少进。
大射正摈。
摈者请宾,公曰:“命某为宾。
”摈者命宾,宾少进,礼辞。
反命,又命之。
宾再拜稽首,受命。
摈者反命。
宾出,立于门外,北面。
公揖卿、大夫,升就席。
小臣自阼阶下北面,请执幂者与羞膳者。
乃命执幂者。
执幂者升自西阶,立于尊南,北面东上。
膳宰请羞于诸公卿者。
摈者纳宾,宾及庭,公降一等揖宾,宾辟,公升,即席。
奏《肆夏》,宾升自西阶。
主人従之,宾右北面,至再拜。
宾答再拜。
主人降洗,洗南,西北面。
宾降阶西,东面。
主人辞降,宾对。
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
宾少进,辞洗。
主人坐奠觚于篚,兴对。
宾反位。
主人卒洗。
宾揖,乃升。
主人升,宾拜洗。
主人宾右奠觚答拜,降盥。
宾降,主人辞降,宾对。
卒盥。
宾揖升。
主人升,坐取觚。
执幂者举幂,主人酌膳,执幂者盖幂。
酌者加勺,又反之。
筵前献宾。
宾西阶上拜,受爵于筵前,反位。
主人宾右拜送爵。
君有命戒射,宰戒百官有事于射者。
射人戒诸公、卿、大夫射,司士戒士射与赞者。
前射三日,宰夫戒宰及司马、射人宿视涤。
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貍步,大侯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设乏各去其侯西十、北十。
遂命量人、巾车张三侯。
大侯之崇,见鹄于参;参见鹄于干,干不及地,不系左下纲。
设乏西十、北十,凡乏用革。
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其南鑮,皆南陈。
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南鼓。
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鑮,皆南陈。
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
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
簜在建鼓之间,鼗倚于颂磬西纮。
厥明,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膳尊两甒在南。
有丰。
幂用锡若絺,缀诸箭。
盖幂加勺,又反之。
皆玄尊。
酒在北。
尊士旅食于西鑮之南,北面,两圜壶。
又尊于大侯之乏东北,两壶献酒。
设洗于阼阶东南,罍水在东,篚在洗西,南陈。
设膳篚在其北,西面。
又设洗于获者之尊西北,水在洗北。
篚在南,东陈。
小臣设公席于阼阶上,西乡。
司宫设宾席于户西,南面,有加席。
卿席宾东,东上。
小卿宾西,东上。
大夫继而东上,若有东面者,则北上。
席工于西阶之东,东上。
诸公阼阶西,北面,东上。
官馔。
羹定。
射人告具于公,公升,即位于席,西乡。
小臣师纳诸公、卿、大夫,诸公、卿、大夫皆入门右,北面东上。
士西方,东面北上。
大史在干侯之东北,北面东上。
士旅食者在士南,北面东上。
小臣师従者在东堂下,南面西上。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
小臣师诏揖诸公、卿大夫,诸公、卿大夫西面北上。
揖大夫,大夫皆少进。
大射正摈。
摈者请宾,公曰:“命某为宾。
”摈者命宾,宾少进,礼辞。
反命,又命之。
宾再拜稽首,受命。
摈者反命。
宾出,立于门外,北面。
公揖卿、大夫,升就席。
小臣自阼阶下北面,请执幂者与羞膳者。
乃命执幂者。
执幂者升自西阶,立于尊南,北面东上。
膳宰请羞于诸公卿者。
摈者纳宾,宾及庭,公降一等揖宾,宾辟,公升,即席。
奏《肆夏》,宾升自西阶。
主人従之,宾右北面,至再拜。
宾答再拜。
主人降洗,洗南,西北面。
宾降阶西,东面。
主人辞降,宾对。
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
宾少进,辞洗。
主人坐奠觚于篚,兴对。
宾反位。
主人卒洗。
宾揖,乃升。
主人升,宾拜洗。
主人宾右奠觚答拜,降盥。
宾降,主人辞降,宾对。
卒盥。
宾揖升。
主人升,坐取觚。
执幂者举幂,主人酌膳,执幂者盖幂。
酌者加勺,又反之。
筵前献宾。
宾西阶上拜,受爵于筵前,反位。
主人宾右拜送爵。
◇庄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
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
继弑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
孙之为言,犹孙也。
讳奔也。
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
不言氏姓,贬之也。
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
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
不若于言者,人绝之也。
臣子大受命。
夏,单伯逆王姬。
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
命大夫,故不名也。
其不言如何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也。
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何也?曰:躬君弑于齐,使之主婚姻,与齐为礼,其义固不可受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
筑,礼也。
于外,非礼也。
筑之为礼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
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为之筑节矣。
筑之外,变之正也。
筑之外,变之为正何也?仇雠之人,非所以接婚姻也;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
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何也: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诸侯日卒,正也。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礼有受命,无来锡命。
锡命非正也。
生服之,死行之,礼也。
生不服,死追锡之,不正甚矣!王姬归于齐。
为之中者归之也。
齐师迁纪、郱、鄑、郚。
纪,国也;郱、鄑、郚,国也。
或曰:迁纪于郱、鄑、郚。
◇庄公二年
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
国而曰伐。
于馀丘,邾之邑也,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师重矣,而敌人之邑,公子病矣。
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
其一曰,君在而重之也。
秋,七月,齐王姬卒。
为之主者卒之也。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
飨,甚矣!乙酉,宋公冯卒。
◇庄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溺者何也?公子溺也。
其不称公子何也?恶其会仇雠而伐同姓,故贬而名之也。
夏,四月,葬宋庄公。
月葬,故也。
五月,葬桓王。
《传》曰:改葬也。
改葬之礼缌,举下缅也。
或曰郤尸以求诸侯。
天子志崩不志葬,必其时也,何必焉?举天下而葬一人,其义不疑也。
志葬,故也,危不得葬也。
日近不失崩。
不志崩,失天下也。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
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也。
酅,纪之邑也。
入于齐者,以酅事齐也。
入者,内弗受也。
冬,公次于郎。
次止也,有畏也。
欲救纪而不能也。
◇庄公四年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
飨,甚矣!飨齐侯,所以病齐侯也。
三月,纪伯姬卒。
外夫人
元年春,王正月。
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
继弑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不忍即位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
孙之为言,犹孙也。
讳奔也。
接练时,录母之变,始人之也。
不言氏姓,贬之也。
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
不若于道者,天绝之也。
不若于言者,人绝之也。
臣子大受命。
夏,单伯逆王姬。
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
命大夫,故不名也。
其不言如何也?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也。
其义不可受于京师何也?曰:躬君弑于齐,使之主婚姻,与齐为礼,其义固不可受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
筑,礼也。
于外,非礼也。
筑之为礼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
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为之筑节矣。
筑之外,变之正也。
筑之外,变之为正何也?仇雠之人,非所以接婚姻也;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
其不言齐侯之来逆何也: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
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
诸侯日卒,正也。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
礼有受命,无来锡命。
锡命非正也。
生服之,死行之,礼也。
生不服,死追锡之,不正甚矣!王姬归于齐。
为之中者归之也。
齐师迁纪、郱、鄑、郚。
纪,国也;郱、鄑、郚,国也。
或曰:迁纪于郱、鄑、郚。
◇庄公二年
二年春,王二月,葬陈庄公。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
国而曰伐。
于馀丘,邾之邑也,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师重矣,而敌人之邑,公子病矣。
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
其一曰,君在而重之也。
秋,七月,齐王姬卒。
为之主者卒之也。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
飨,甚矣!乙酉,宋公冯卒。
◇庄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溺者何也?公子溺也。
其不称公子何也?恶其会仇雠而伐同姓,故贬而名之也。
夏,四月,葬宋庄公。
月葬,故也。
五月,葬桓王。
《传》曰:改葬也。
改葬之礼缌,举下缅也。
或曰郤尸以求诸侯。
天子志崩不志葬,必其时也,何必焉?举天下而葬一人,其义不疑也。
志葬,故也,危不得葬也。
日近不失崩。
不志崩,失天下也。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
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
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也。
酅,纪之邑也。
入于齐者,以酅事齐也。
入者,内弗受也。
冬,公次于郎。
次止也,有畏也。
欲救纪而不能也。
◇庄公四年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
飨,甚矣!飨齐侯,所以病齐侯也。
三月,纪伯姬卒。
外夫人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
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伻来以图及献卜。
”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配,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
我二人共贞。
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
拜手稽首诲言。
”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予齐百工,伻従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
’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厥若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
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
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
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
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
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被裕我民,无远用戾。
”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
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
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
”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
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
”王曰:“公定,予往已。
以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
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
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
’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
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
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
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裸。
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
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伻来以图及献卜。
”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配,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
我二人共贞。
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
拜手稽首诲言。
”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予齐百工,伻従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
’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厥若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
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
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
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
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
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被裕我民,无远用戾。
”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
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
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
”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
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
”王曰:“公定,予往已。
以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
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
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
’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
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
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
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裸。
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
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
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
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
厥终,智藏瘝在。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
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従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
其丕能諴于小民。
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
’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
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
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
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王末有成命,王亦显。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
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
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
厥终,智藏瘝在。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
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従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
其丕能諴于小民。
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
’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
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
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
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王末有成命,王亦显。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
◇桓公元年
元年春。
王。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
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
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
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正月,公即位。
继故不言即位,正也。
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
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
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会者,外为主焉尔。
郑伯以璧假许田。
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
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
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
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
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
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
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及者,内为志焉尔。
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冬,十月。
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
◇桓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
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
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杀孔父,孔父闲也。
何以知其先杀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称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称其名。
以是知君之累之也。
孔,氏,父,字谥也。
或曰其不称名,盖为祖讳也,孔子故宋也。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
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
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
其道以周公为弗受也。
郜鼎者,郜之所为也。
曰宋,取之宋也,以是为讨之鼎也。
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朝时,此其月何也?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于是为齐侯、陈侯、郑伯讨数日以赂。
己即是事而朝之。
恶之,故谨而月之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
我入之也。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桓无会,而其致何也?远之也。
◇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之为言,犹相也。
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
是必一人先。
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元年春。
王。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
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
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
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正月,公即位。
继故不言即位,正也。
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
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
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会者,外为主焉尔。
郑伯以璧假许田。
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
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
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
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
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
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
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及者,内为志焉尔。
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冬,十月。
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
◇桓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
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
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杀孔父,孔父闲也。
何以知其先杀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称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称其名。
以是知君之累之也。
孔,氏,父,字谥也。
或曰其不称名,盖为祖讳也,孔子故宋也。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
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
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
其道以周公为弗受也。
郜鼎者,郜之所为也。
曰宋,取之宋也,以是为讨之鼎也。
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朝时,此其月何也?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于是为齐侯、陈侯、郑伯讨数日以赂。
己即是事而朝之。
恶之,故谨而月之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
我入之也。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桓无会,而其致何也?远之也。
◇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之为言,犹相也。
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
是必一人先。
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乃训于王。
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
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乃训于王。
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
士丧礼。
死于适室,幠用敛衾。
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
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
复者降自后西荣。
楔齿用角柶。
缀足用燕几。
奠脯醢、醴酒。
升自阼阶,奠于尸东。
帷堂。
乃赴于君。
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
有宾,则拜之。
入,坐于床东。
众主人在其后,西面。
妇人侠床,东面。
亲者在室。
众妇人户外北面,众兄弟堂下北面。
君使人吊。
彻帷。
主人迎于寝门外,见宾不哭,先入,门右北面。
吊者入,升自西阶,东面。
主人进中庭,吊者致命。
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宾出,主人拜送于外门外。
君使人襚。
彻帷。
主人如初。
襚者左执领,右执要,入,升致命。
主人拜如初。
襚者入衣尸,出。
主人拜送如初。
唯君命,出,升降自西阶。
遂拜宾,有大夫则特拜之。
即位于西阶下,东面,不踊。
大夫虽不辞,入也。
亲若襚,不将命,以即陈。
庶兄弟襚,使人以将命于室,主人拜于位,委衣于尸东床上。
朋友襚,亲以进,主人拜,委衣如初,退,哭,不踊。
彻衣者,执衣如襚,以适房。
为铭,各以其物。
亡,则以缁长半幅,末长终幅,广三寸。
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
”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上。
甸人掘坎于阶间,少西。
为垼于西墙下,东乡。
新盆,槃,瓶,废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阶下。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
明衣裳,用布。
笄用桑,长四寸,紌中。
布巾,环幅,不凿。
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
瑱,用白纩。
幎目,用缁,方尺二寸,里,著,组系。
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
决,用正王棘,若檡棘,组系,纩极二。
冒,缁质,长与手齐,杀,掩足。
爵弁服、纯衣、皮弁服、褖衣、缁带、韎韐、竹笏。
夏葛屦,冬白屦,皆繶缁絇纯,组綦系于踵。
庶襚继陈,不用。
贝三,实于笄。
稻米一豆,实于筐。
沐巾一,浴巾二,皆用谷,于。
栉,于箪。
浴衣,于箧。
皆馔于西序下,南上。
管人汲,不说繘,屈之。
祝淅米于堂,南面,用盆。
管人尽阶,不升堂,受潘,煮于垼,用重鬲。
祝盛米于敦,奠于贝北。
士有冰,用夷槃可也。
外御受沐入。
主人皆出,户外北面。
乃沐,栉,挋用巾,浴,用巾,挋用浴衣。
渜濯弃于坎。
蚤,揃如他日。
用组,扱笄,设明衣裳。
主人入,即位。
商祝袭祭服,褖衣次。
主人出,南面,左袒,扱诸面之右,盥于盆上,洗贝,执以入。
宰洗柶,建于米,执以従。
商祝执巾従入,当牖北面,彻枕,设巾,彻楔,受贝,奠于
死于适室,幠用敛衾。
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
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
复者降自后西荣。
楔齿用角柶。
缀足用燕几。
奠脯醢、醴酒。
升自阼阶,奠于尸东。
帷堂。
乃赴于君。
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
有宾,则拜之。
入,坐于床东。
众主人在其后,西面。
妇人侠床,东面。
亲者在室。
众妇人户外北面,众兄弟堂下北面。
君使人吊。
彻帷。
主人迎于寝门外,见宾不哭,先入,门右北面。
吊者入,升自西阶,东面。
主人进中庭,吊者致命。
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宾出,主人拜送于外门外。
君使人襚。
彻帷。
主人如初。
襚者左执领,右执要,入,升致命。
主人拜如初。
襚者入衣尸,出。
主人拜送如初。
唯君命,出,升降自西阶。
遂拜宾,有大夫则特拜之。
即位于西阶下,东面,不踊。
大夫虽不辞,入也。
亲若襚,不将命,以即陈。
庶兄弟襚,使人以将命于室,主人拜于位,委衣于尸东床上。
朋友襚,亲以进,主人拜,委衣如初,退,哭,不踊。
彻衣者,执衣如襚,以适房。
为铭,各以其物。
亡,则以缁长半幅,末长终幅,广三寸。
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
”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上。
甸人掘坎于阶间,少西。
为垼于西墙下,东乡。
新盆,槃,瓶,废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阶下。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
明衣裳,用布。
笄用桑,长四寸,紌中。
布巾,环幅,不凿。
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
瑱,用白纩。
幎目,用缁,方尺二寸,里,著,组系。
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牢中旁寸,著,组系。
决,用正王棘,若檡棘,组系,纩极二。
冒,缁质,长与手齐,杀,掩足。
爵弁服、纯衣、皮弁服、褖衣、缁带、韎韐、竹笏。
夏葛屦,冬白屦,皆繶缁絇纯,组綦系于踵。
庶襚继陈,不用。
贝三,实于笄。
稻米一豆,实于筐。
沐巾一,浴巾二,皆用谷,于。
栉,于箪。
浴衣,于箧。
皆馔于西序下,南上。
管人汲,不说繘,屈之。
祝淅米于堂,南面,用盆。
管人尽阶,不升堂,受潘,煮于垼,用重鬲。
祝盛米于敦,奠于贝北。
士有冰,用夷槃可也。
外御受沐入。
主人皆出,户外北面。
乃沐,栉,挋用巾,浴,用巾,挋用浴衣。
渜濯弃于坎。
蚤,揃如他日。
用组,扱笄,设明衣裳。
主人入,即位。
商祝袭祭服,褖衣次。
主人出,南面,左袒,扱诸面之右,盥于盆上,洗贝,执以入。
宰洗柶,建于米,执以従。
商祝执巾従入,当牖北面,彻枕,设巾,彻楔,受贝,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