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宋〕 1051 - 1107 年
名或作黻。
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
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
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
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举止怪异,有洁癖。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
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
画山水人物多以水墨点染,自名一家。
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
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
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
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
有暇作谱,发一笑于事外。
新岁勿招口业,佳。
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
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苟禄,无足为者。
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于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
芾顿首再启。
黻启。
前人回,郡官访及,方下船着公服,又欲即行,故草草数字,必不怪也。
辄假小舟至郭送彦诚观师还寺,舟至即西,至幸如期,少顷至也。
余到润留书复古次。
百冗草草。
黻顿首。
不二禅师故人。
金匮石室,汗简杀青,悉是传录,河间古简,为法书祖。
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
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
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
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 ,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 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 ,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 ,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
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宝藏。
侍中,国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
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 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
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
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
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
后人可以为戒。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
绢完,并无唐人气格。
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
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
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
晋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书舍人陶谷记。
”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彦威兼副都统。
余跋云:“书印字,唐越国公钟绍京印也。
《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
因李白诗《送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