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之初尚無爲,我生之後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爲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爲驕奢。
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爲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爲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
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慾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悽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爲得漢音。
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
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爲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爲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爲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
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
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
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
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
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
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爲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
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爲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爲驕奢。
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爲裳兮骨肉震驚,羯羶爲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從夜達明,胡風浩浩兮暗塞營。
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
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慾不同兮誰可與語!尋思涉歷兮多艱阻,四拍成兮益悽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心,雁北歸兮爲得漢音。
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愔愔。
攢眉向月兮撫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飢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日暮風悲兮邊聲四起,不知愁心兮說向誰是!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俗賤老弱兮少壯爲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七拍流恨兮惡居於此。
爲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爲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復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
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
舉頭仰望兮空雲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何時歇?殺氣朝朝衝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
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
一生辛苦兮緣別離,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恥,愍之念之兮生長邊鄙。
十有一拍兮因茲起,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
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
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爲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覩,但見異類。
韋韝毳幙,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
舉目言笑,誰與爲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爲鯨鯢;身負國恩,爲世所悲。
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爲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
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爲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
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
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
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
更練精兵,強逾十萬。
單于臨陣,親自合圍。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
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
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爲先登。
當此時也,天地爲陵震怒,戰士爲陵飲血。
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衆,困於平城。
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況當陵者,豈易爲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爲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爲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
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覩,但見異類。
韋韝毳幙,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
舉目言笑,誰與爲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爲鯨鯢;身負國恩,爲世所悲。
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爲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
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爲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
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
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
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
更練精兵,強逾十萬。
單于臨陣,親自合圍。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
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
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爲先登。
當此時也,天地爲陵震怒,戰士爲陵飲血。
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衆,困於平城。
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
況當陵者,豈易爲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爲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爲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
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
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
【其一】
沉陰結愁憂,愁憂爲誰興。
念與君生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飧食,慊慊常飢空。
端坐而無爲,髣髴君容光。
【其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爲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其三】
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辭。
飄颻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其四】
慘慘時節盡,蘭華凋復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展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其五】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其六】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爲薄,想君時見思。
沉陰結愁憂,愁憂爲誰興。
念與君生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飧食,慊慊常飢空。
端坐而無爲,髣髴君容光。
【其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爲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其三】
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辭。
飄颻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其四】
慘慘時節盡,蘭華凋復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展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其五】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其六】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爲薄,想君時見思。
與君結新婚,宿昔當別離。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
願爲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
願爲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西都賦
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
綴而弗康,實用西遷,作我上都。
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
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賓曰:「唯唯。」
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
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衆流之隈,汧涌其酉。
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
防禦之阻,則天下之隩區焉。
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
奉春建策,留侯演成。
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於是睎秦嶺,睋北阜,挾酆灞,據龍首。
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
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
歷十二之延祚,故窮奢而極侈。
建金城其萬雉,呀周池而成淵。
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
入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
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
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
遊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
鄉曲豪舉,遊俠之雄,節慕原、嘗,名亞春、陵。
連交合衆,騁騖乎其中。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
名都對郭,邑居相承。
英俊之域,紱冕所興。
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
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
封畿之內,厥土千里,逴躒諸夏,兼其所有。
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
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
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爲近蜀。
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
秦漢之所以極觀,淵雲之所頌嘆,於是乎存焉。
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縷,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插成雲。
五穀垂穎,桑麻鋪棻。
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
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牆,四百餘里。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神池靈沼,往往而在。
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
逾崑崙,越巨海,殊方異類,至於三萬裏。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
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
樹中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樑。
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
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飾璫。
發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
於是左墄
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
綴而弗康,實用西遷,作我上都。
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
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賓曰:「唯唯。」
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實曰長安。
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
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衆流之隈,汧涌其酉。
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
防禦之阻,則天下之隩區焉。
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
奉春建策,留侯演成。
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於是睎秦嶺,睋北阜,挾酆灞,據龍首。
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
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
歷十二之延祚,故窮奢而極侈。
建金城其萬雉,呀周池而成淵。
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
入不得顧,車不得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
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
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
遊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
鄉曲豪舉,遊俠之雄,節慕原、嘗,名亞春、陵。
連交合衆,騁騖乎其中。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
名都對郭,邑居相承。
英俊之域,紱冕所興。
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
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
封畿之內,厥土千里,逴躒諸夏,兼其所有。
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
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
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爲近蜀。
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
秦漢之所以極觀,淵雲之所頌嘆,於是乎存焉。
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縷,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插成雲。
五穀垂穎,桑麻鋪棻。
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
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牆,四百餘里。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神池靈沼,往往而在。
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
逾崑崙,越巨海,殊方異類,至於三萬裏。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
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
樹中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樑。
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
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飾璫。
發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
於是左墄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爲尚書史。
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
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註。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爲尚書史。
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採以作《訓纂篇》。
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