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
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
罔亦少密焉。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
善乎,杜业之纳说也!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
汤法三圣,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译来贺。
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
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大孝之隆,于是为至。
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
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
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
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
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
以往况今,甚可悲伤。
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欣欣,靡不归心。
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于是成帝复绍萧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
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表略。
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
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
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
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
罔亦少密焉。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
善乎,杜业之纳说也!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
汤法三圣,殷氏太平。
周封八百,重译来贺。
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
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爱敬饬尽,命赐备厚。
大孝之隆,于是为至。
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
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
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
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
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
以往况今,甚可悲伤。
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欣欣,靡不归心。
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于是成帝复绍萧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
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表略。
是时既灭两粤,粤人勇之乃言:“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
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
后世怠嫚,故衰耗。
”;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
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
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
且仙人好楼居。
”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
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
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
天子为塞河,兴通天,若有光云,乃下诏:“甘泉房中生芝九茎,赦天下,毋令复作。
”
其明年,伐朝鲜。
夏,旱。
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
”上乃下诏:“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
”
明年,上郊雍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西河归,幸河东祠后土。
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
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并海上。
四月,至奉高修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止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
通水,水圜宫垣。
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及是岁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如郊礼。
毕,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颠。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还幸甘泉,郊泰畤。
春幸汾阴,祠后土。
明年,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毋修封。
其赞飨曰:“天增援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
皇帝敬拜泰一。
”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几遇之。
乙酉,柏梁灾。
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
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几至殊庭焉。
上还,以柏梁灾故,受计甘泉。
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
明庭,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
勇之乃曰:“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
”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前殿度高未央。
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
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
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
后世怠嫚,故衰耗。
”;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
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
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
且仙人好楼居。
”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
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
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
天子为塞河,兴通天,若有光云,乃下诏:“甘泉房中生芝九茎,赦天下,毋令复作。
”
其明年,伐朝鲜。
夏,旱。
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
”上乃下诏:“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
”
明年,上郊雍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西河归,幸河东祠后土。
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
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并海上。
四月,至奉高修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止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
通水,水圜宫垣。
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及是岁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如郊礼。
毕,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颠。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还幸甘泉,郊泰畤。
春幸汾阴,祠后土。
明年,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毋修封。
其赞飨曰:“天增援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
皇帝敬拜泰一。
”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几遇之。
乙酉,柏梁灾。
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
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几至殊庭焉。
上还,以柏梁灾故,受计甘泉。
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
明庭,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
勇之乃曰:“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
”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前殿度高未央。
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
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
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
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
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臧也。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
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
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澹焉。
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
其后百余年,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
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
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潢洿也,竭亡日矣。
王其图之。
”弗听,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以劝农澹不足,百姓蒙利焉。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
黄金一斤。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贾谊谏曰:
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
然铸钱之情,非CA36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CA36之甚微,为利甚厚。
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众。
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井,孰积如此!曩禁铸钱,死罪积下;今公铸钱,黥罪积下。
为法若此,上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
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
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
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臧也。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
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
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澹焉。
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
”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
其后百余年,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
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
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潢洿也,竭亡日矣。
王其图之。
”弗听,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以劝农澹不足,百姓蒙利焉。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
黄金一斤。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
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贾谊谏曰:
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
然铸钱之情,非CA36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CA36之甚微,为利甚厚。
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县百数,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众。
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井,孰积如此!曩禁铸钱,死罪积下;今公铸钱,黥罪积下。
为法若此,上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
”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
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
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
故经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乌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逌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叙。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旪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乡用五福,畏用六极。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
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
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促舒错。
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
是以促舒,别向、歆,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讫于王莽,举十二世,以傅《春秋》,著于篇。
经曰:“初一曰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EBBC稼穑。
”
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
”
说曰:“木,东方也。
于《易》,地上之木为《观》。
其于王事,威仪容貌亦可观者也。
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鸾之节,田狩有三驱之制,饮食有享献之礼,出入有名,使民以时,务在劝农桑,谋在安百姓:如此,则木得其性矣。
若乃田猎驰骋不反宫室,饮食沉湎不顾法度,妄兴繇役以夺民时,作为奸诈以伤民财,则木失其性矣。
盖工匠之为轮矢者多伤败,乃木为变怪,是为木不曲直。
《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
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冰,雰气寒,木不曲直也。
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
此人将有害,
”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
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
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
故经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乌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逌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叙。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旪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乡用五福,畏用六极。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
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
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促舒错。
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
是以促舒,别向、歆,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讫于王莽,举十二世,以傅《春秋》,著于篇。
经曰:“初一曰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EBBC稼穑。
”
传曰:“田猎不宿,饮食不享,出入不节,夺民农时,及有奸谋,则木不曲直。
”
说曰:“木,东方也。
于《易》,地上之木为《观》。
其于王事,威仪容貌亦可观者也。
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鸾之节,田狩有三驱之制,饮食有享献之礼,出入有名,使民以时,务在劝农桑,谋在安百姓:如此,则木得其性矣。
若乃田猎驰骋不反宫室,饮食沉湎不顾法度,妄兴繇役以夺民时,作为奸诈以伤民财,则木失其性矣。
盖工匠之为轮矢者多伤败,乃木为变怪,是为木不曲直。
《春秋》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
刘歆以为上阳施不下通,下阴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冰,雰气寒,木不曲直也。
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
此人将有害,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有赋有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
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
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
乡,万二千五百户也。
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有赋有税。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
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
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
乡,万二千五百户也。
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
《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
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同为迎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于齐,则通淄、济之间。
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
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
知而不兴,是不仁也。
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
其后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
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三十六岁,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
邑收入多。
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
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
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
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同为迎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于齐,则通淄、济之间。
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
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群臣饮酒,王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史起进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漳水在其旁,西门豹不知用,是不智也。
知而不兴,是不仁也。
仁智豹未之尽,何足法也!”于是以史起为邺令,遂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舄卤兮生稻梁”。
其后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
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其后三十六岁,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
邑收入多。
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
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
魏豹,故魏诸公子也。
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
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
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
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
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
”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市为王。
市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魏王使周市请救齐、楚。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
咎为其民约降。
约降定,咎自杀。
魏豹亡走楚。
楚怀王予豹数千人,复徇魏地。
项羽已破秦兵,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为魏王。
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
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汉王败,还至荥阳,豹请视亲病,至国,则绝河津畔汉。
汉王谓郦生曰:“缓颊往说之。
”郦生往,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今汉王嫚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
”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以其地为河东、太原、上党郡。
汉王令豹守荥阳。
楚围之急,周苛曰:“反国之王,难与共守。
”遂杀豹。
田儋,狄人也,故齐王田氏之族也。
儋从弟荣,荣弟横,皆豪桀,宗强,能得人。
陈涉使周市略地,北至狄,狄城守。
儋阳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发兵击周市。
市军还去,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
魏王请救于齐,儋将兵救魏。
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楚军,杀儋于临济下。
儋从弟荣收儋余兵东走东阿。
齐人闻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田闲为将,以距诸侯。
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
项梁闻荣急,乃引兵击破章邯东阿下。
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
而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假。
假亡走楚。
相角亡走赵。
角弟闲前救赵。
因不敢归。
荣乃立儋市为王,荣相之,横为将,平齐地。
项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项梁使使趣齐兵共击章邯。
荣曰:“楚杀田假,赵杀角、闲,乃出兵。
”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谊。
”赵亦不杀田角、田闲以市于齐。
齐王曰:“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
何者?为害于身也。
田假、田角、田闲于楚、赵,非手足戚,何故不杀?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龁首用事者坟墓矣。
”楚、赵不听齐,齐亦怒,终不肯出兵。
章邯果败杀项梁,
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
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
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
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
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
”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市为王。
市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魏王使周市请救齐、楚。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
咎为其民约降。
约降定,咎自杀。
魏豹亡走楚。
楚怀王予豹数千人,复徇魏地。
项羽已破秦兵,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为魏王。
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
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汉王败,还至荥阳,豹请视亲病,至国,则绝河津畔汉。
汉王谓郦生曰:“缓颊往说之。
”郦生往,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今汉王嫚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
”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以其地为河东、太原、上党郡。
汉王令豹守荥阳。
楚围之急,周苛曰:“反国之王,难与共守。
”遂杀豹。
田儋,狄人也,故齐王田氏之族也。
儋从弟荣,荣弟横,皆豪桀,宗强,能得人。
陈涉使周市略地,北至狄,狄城守。
儋阳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
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发兵击周市。
市军还去,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
魏王请救于齐,儋将兵救魏。
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楚军,杀儋于临济下。
儋从弟荣收儋余兵东走东阿。
齐人闻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田闲为将,以距诸侯。
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
项梁闻荣急,乃引兵击破章邯东阿下。
章邯走而西,项梁因追之。
而荣怒齐之立假,乃引兵归,击逐假。
假亡走楚。
相角亡走赵。
角弟闲前救赵。
因不敢归。
荣乃立儋市为王,荣相之,横为将,平齐地。
项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项梁使使趣齐兵共击章邯。
荣曰:“楚杀田假,赵杀角、闲,乃出兵。
”楚怀王曰:“田假与国之王,穷而归我,杀之不谊。
”赵亦不杀田角、田闲以市于齐。
齐王曰:“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
何者?为害于身也。
田假、田角、田闲于楚、赵,非手足戚,何故不杀?且秦复得志于天下,则齮龁首用事者坟墓矣。
”楚、赵不听齐,齐亦怒,终不肯出兵。
章邯果败杀项梁,
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
父客谓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为请决,嫁之。
女家厚奉给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宦为外黄令。
陈馀,亦大梁人,好儒术。
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
高祖为布衣时,尝从耳游。
秦灭魏,购求耳千金,馀五百金。
两人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
吏尝以过笞馀,馀欲起,耳摄使受笞。
吏去,耳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馀谢罪。
陈涉起蕲至陈,耳、馀上谒涉。
涉及左右生平数闻耳、馀贤,见,大喜。
陈豪桀说涉曰:“将军被坚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
”陈涉问两人,两人对曰:“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之计,为天下除残。
今始至陈而王之,视天下私。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
如此,野无交兵,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
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涉不听,遂立为王。
耳、馀复说陈王曰:“大王兴梁、楚,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
臣尝游赵,知其豪桀,愿请奇兵略赵地。
”于是陈王许之,以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耳、馀为左右校尉,与卒三千人,从白马渡河。
至诸县,说其豪桀曰:“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北为长城之役,南有五领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重以苛法,使天下父子不相聊。
今陈王奋臂赤天下倡始,莫不向应,家自为怒,各报其怨,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今以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
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豪桀皆然其言。
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信君。
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
范阳人蒯通说其令徐公降武信君,又说武信君以侯印封范阳令。
语在《通传》。
赵地闻之,不战下者三十余城。
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
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非必立六国后。
今将军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
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得脱于祸。
愿将军毋失时。
”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
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
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今又诛武臣等家,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陈王从其计,徙系武臣
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
父客谓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
”女听,为请决,嫁之。
女家厚奉给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宦为外黄令。
陈馀,亦大梁人,好儒术。
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馀年少,父事耳,相与为刎颈交。
高祖为布衣时,尝从耳游。
秦灭魏,购求耳千金,馀五百金。
两人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
吏尝以过笞馀,馀欲起,耳摄使受笞。
吏去,耳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馀谢罪。
陈涉起蕲至陈,耳、馀上谒涉。
涉及左右生平数闻耳、馀贤,见,大喜。
陈豪桀说涉曰:“将军被坚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
”陈涉问两人,两人对曰:“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之计,为天下除残。
今始至陈而王之,视天下私。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
如此,野无交兵,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
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涉不听,遂立为王。
耳、馀复说陈王曰:“大王兴梁、楚,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
臣尝游赵,知其豪桀,愿请奇兵略赵地。
”于是陈王许之,以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耳、馀为左右校尉,与卒三千人,从白马渡河。
至诸县,说其豪桀曰:“秦为乱政虐刑,残灭天下,北为长城之役,南有五领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重以苛法,使天下父子不相聊。
今陈王奋臂赤天下倡始,莫不向应,家自为怒,各报其怨,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今以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
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豪桀皆然其言。
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信君。
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
范阳人蒯通说其令徐公降武信君,又说武信君以侯印封范阳令。
语在《通传》。
赵地闻之,不战下者三十余城。
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
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非必立六国后。
今将军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
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得脱于祸。
愿将军毋失时。
”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
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
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今又诛武臣等家,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陈王从其计,徙系武臣
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时。
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
汉王败成皋,北度河,得张耳、韩信军,军修武,深沟高垒,使贾将二万人,骑数百,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
已而楚兵击之,贾辄避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贾南度淮围寿春。
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
周殷反楚,佐贾举九江,迎英布兵,皆会垓下,诛项籍。
汉王因使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尉死,以临江为南郡。
贾既有功,而高祖子弱,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填天下,乃下诏曰:“将军刘贾有功,及择子弟可以为王者。
”群臣皆曰:“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
”立六年,而淮南王黥布反,东击荆。
贾与战,弗胜,走富陵,为布军所杀。
燕王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
高祖三年,泽为郎中。
十一年,以将军击陈豨将王黄,封为营陵侯。
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奸泽。
泽大说之,用金二百斤为田生寿。
田生已得金,即归齐。
二岁,泽使人谓田生曰:“弗与矣。
”田生如长安,不见泽,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谒者张卿。
居数月,田生子请张卿临,亲修具。
张卿往,见田生帷帐具置如列侯。
张卿惊。
酒酣,乃屏人说张卿曰:“臣观诸侯邸第百余,皆高帝一切功臣。
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有亲戚太后之重。
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
太后又重发之,恐大臣不听。
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风大臣以闻太后,太后必喜。
诸吕以王,万户侯亦卿之有。
太后心欲之,而卿为内臣,不急发,恐祸及身矣。
”张卿大然之,乃风大臣语太后。
太后朝,因问大臣。
大臣请立吕产为吕王。
太后赐张卿千金,张卿以其半进田生。
田生弗受,因说之曰:“吕产王也,诸大臣未大服。
今营陵侯泽,诸刘长,为大将军,独此尚觖望。
今卿言太后,裂十余县王之,彼得王喜,于诸吕王益固矣。
”张卿入言之。
又太后女弟吕须女亦为营陵侯妻,故遂立营陵侯泽为琅邪王。
琅邪王与田生之国,急行毋留。
出关,太后果使人追之。
已出,即还。
泽王琅邪二年,而太后崩,泽乃曰:“帝少,诸吕用事,诸刘孤弱。
”引兵与齐王合谋西,欲诛诸吕。
至梁,闻汉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
代王亦从代至。
诸将相与琅邪王共立代王,是为孝文帝。
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而复以琅邪归齐。
泽王燕二年,薨,谥曰敬王。
子康王嘉嗣,九年薨。
子定国嗣。
定国与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
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
汉王败成皋,北度河,得张耳、韩信军,军修武,深沟高垒,使贾将二万人,骑数百,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
已而楚兵击之,贾辄避不肯与战,而与彭越相保。
汉王追项籍至固陵,使贾南度淮围寿春。
还至,使人间招楚大司马周殷。
周殷反楚,佐贾举九江,迎英布兵,皆会垓下,诛项籍。
汉王因使贾将九江兵,与太尉卢绾西南击临江王共尉,尉死,以临江为南郡。
贾既有功,而高祖子弱,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填天下,乃下诏曰:“将军刘贾有功,及择子弟可以为王者。
”群臣皆曰:“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
”立六年,而淮南王黥布反,东击荆。
贾与战,弗胜,走富陵,为布军所杀。
燕王刘泽,高祖从祖昆弟也。
高祖三年,泽为郎中。
十一年,以将军击陈豨将王黄,封为营陵侯。
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画奸泽。
泽大说之,用金二百斤为田生寿。
田生已得金,即归齐。
二岁,泽使人谓田生曰:“弗与矣。
”田生如长安,不见泽,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谒者张卿。
居数月,田生子请张卿临,亲修具。
张卿往,见田生帷帐具置如列侯。
张卿惊。
酒酣,乃屏人说张卿曰:“臣观诸侯邸第百余,皆高帝一切功臣。
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有亲戚太后之重。
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
太后又重发之,恐大臣不听。
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风大臣以闻太后,太后必喜。
诸吕以王,万户侯亦卿之有。
太后心欲之,而卿为内臣,不急发,恐祸及身矣。
”张卿大然之,乃风大臣语太后。
太后朝,因问大臣。
大臣请立吕产为吕王。
太后赐张卿千金,张卿以其半进田生。
田生弗受,因说之曰:“吕产王也,诸大臣未大服。
今营陵侯泽,诸刘长,为大将军,独此尚觖望。
今卿言太后,裂十余县王之,彼得王喜,于诸吕王益固矣。
”张卿入言之。
又太后女弟吕须女亦为营陵侯妻,故遂立营陵侯泽为琅邪王。
琅邪王与田生之国,急行毋留。
出关,太后果使人追之。
已出,即还。
泽王琅邪二年,而太后崩,泽乃曰:“帝少,诸吕用事,诸刘孤弱。
”引兵与齐王合谋西,欲诛诸吕。
至梁,闻汉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
代王亦从代至。
诸将相与琅邪王共立代王,是为孝文帝。
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而复以琅邪归齐。
泽王燕二年,薨,谥曰敬王。
子康王嘉嗣,九年薨。
子定国嗣。
定国与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