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沛人也。
以文毋害爲沛主吏掾。
高祖爲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爲亭長,常佑之。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辯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爲沛公,何嘗爲丞督事。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
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後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
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
”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
”故立沛公爲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
漢王怒,欲謀攻項羽。
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爲乃死也?”何曰:“今衆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爲?《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語曰‘天漢’,其稱甚美。
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
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漢王曰:“善。
”乃遂就國,以何爲丞相。
何進韓信,漢王以爲大將軍,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
語在《信傳》。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
爲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計戶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上以此剸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與項羽相距京、索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何曰:“今王暴衣露蓋,數勞苦君者,有疑君心。
爲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封,羣臣爭功,歲餘不決。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爲酇侯,食邑八千戶。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兵,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
”“知獵狗乎?”曰:“知之。
”上曰:“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羣臣後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
以文毋害爲沛主吏掾。
高祖爲布衣時,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爲亭長,常佑之。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辯之。
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
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及高祖起爲沛公,何嘗爲丞督事。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
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後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
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居蜀。
”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
”故立沛公爲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
漢王怒,欲謀攻項羽。
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爲乃死也?”何曰:“今衆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爲?《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語曰‘天漢’,其稱甚美。
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
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漢王曰:“善。
”乃遂就國,以何爲丞相。
何進韓信,漢王以爲大將軍,說漢王令引兵東定三秦。
語在《信傳》。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
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
爲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計戶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上以此剸屬任何關中事。
漢三年,與項羽相距京、索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
鮑生謂何曰:“今王暴衣露蓋,數勞苦君者,有疑君心。
爲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益信君。
”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封,羣臣爭功,歲餘不決。
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爲酇侯,食邑八千戶。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兵,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
”“知獵狗乎?”曰:“知之。
”上曰:“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
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羣臣後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
高皇帝八男:呂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趙隱王如意,趙姬生淮南厲王長,諸姬生趙幽王友、趙共王恢、燕靈王建。
淮南厲王長自有傳。
齊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高祖六年立,食七十餘城。
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
孝惠二年,入朝。
帝與齊王燕飲太后前,置齊王上坐,如家人禮。
太后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爲壽。
齊王起,帝亦起,欲俱爲壽。
太后恐,自起反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陽醉去。
問,知其鴆,乃憂,自以爲不得脫長安。
內史士曰:“太后獨有帝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爲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無患矣。
”於是齊王獻城陽郡以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太后喜而許之。
乃置酒齊邸,樂飲,遣王歸國。
後十三年薨,子襄嗣。
趙隱王如意,九年位。
四年,高祖崩,呂太后徵王到長安,鴆殺之。
無子,絕。
趙幽王友,十一年立爲淮陽王。
趙隱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趙,凡立十四年。
友以諸呂女爲後,不愛,愛它姬。
諸呂女怒去,讒之於太后曰:“王曰‘呂氏安得王?太后百歲後,吾必擊之。
’”太后怒,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國守之,不得食。
其羣臣或竊饋之,輒捕論之。
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脅王侯兮,強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快中野兮,蒼天與直!于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爲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託天報仇!”遂幽死。
以民禮葬之長安。
高後崩,孝文即位,立幽王子遂爲趙王。
二年,有司請立皇子爲王。
上曰:“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爲趙王。
遂弟闢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皆可王。
”於是取趙之河間立闢強,是爲河間文王。
文王立十三年薨,子哀王福嗣。
一年薨,無子,國除。
趙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時晁錯以過削趙常山郡,諸侯怨,吳、楚反,遂與合謀起兵。
其想建德、內史王悍諫,不聽。
遂燒殺德,悍,兵發住其西界,欲待吳、楚俱進,北使匈奴與連和。
漢使曲周侯酈寄擊之,趙王城守邯鄲,相距七月。
吳、楚敗,匈奴聞之,亦不肯入邊。
欒布自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
城壞,王遂自殺,國除。
景帝憐趙相、內史守正死,皆封其子爲列侯。
趙共王恢。
十一年,樑王彭越誅,立恢爲樑王。
十六年,趙幽王死,呂后徙恢王趙,恢心不樂。
太后以呂產女爲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也,內擅權,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
王有愛姬,王后鴆
淮南厲王長自有傳。
齊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高祖六年立,食七十餘城。
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
孝惠二年,入朝。
帝與齊王燕飲太后前,置齊王上坐,如家人禮。
太后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爲壽。
齊王起,帝亦起,欲俱爲壽。
太后恐,自起反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陽醉去。
問,知其鴆,乃憂,自以爲不得脫長安。
內史士曰:“太后獨有帝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爲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無患矣。
”於是齊王獻城陽郡以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太后喜而許之。
乃置酒齊邸,樂飲,遣王歸國。
後十三年薨,子襄嗣。
趙隱王如意,九年位。
四年,高祖崩,呂太后徵王到長安,鴆殺之。
無子,絕。
趙幽王友,十一年立爲淮陽王。
趙隱王如意死,孝惠元年,徙友王趙,凡立十四年。
友以諸呂女爲後,不愛,愛它姬。
諸呂女怒去,讒之於太后曰:“王曰‘呂氏安得王?太后百歲後,吾必擊之。
’”太后怒,以故召趙王。
趙王至,置邸不見,令衛國守之,不得食。
其羣臣或竊饋之,輒捕論之。
趙王餓,乃歌曰:“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脅王侯兮,強授我妃。
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
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快中野兮,蒼天與直!于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爲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託天報仇!”遂幽死。
以民禮葬之長安。
高後崩,孝文即位,立幽王子遂爲趙王。
二年,有司請立皇子爲王。
上曰:“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
已立其長子遂爲趙王。
遂弟闢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皆可王。
”於是取趙之河間立闢強,是爲河間文王。
文王立十三年薨,子哀王福嗣。
一年薨,無子,國除。
趙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時晁錯以過削趙常山郡,諸侯怨,吳、楚反,遂與合謀起兵。
其想建德、內史王悍諫,不聽。
遂燒殺德,悍,兵發住其西界,欲待吳、楚俱進,北使匈奴與連和。
漢使曲周侯酈寄擊之,趙王城守邯鄲,相距七月。
吳、楚敗,匈奴聞之,亦不肯入邊。
欒布自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
城壞,王遂自殺,國除。
景帝憐趙相、內史守正死,皆封其子爲列侯。
趙共王恢。
十一年,樑王彭越誅,立恢爲樑王。
十六年,趙幽王死,呂后徙恢王趙,恢心不樂。
太后以呂產女爲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呂也,內擅權,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
王有愛姬,王后鴆
張蒼,陽武人也,好書律歷。
秦時爲御史,主柱下方書。
有罪,亡歸。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
蒼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遂西入武關,至咸陽。
沛公立爲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
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
漢以蒼爲常山守。
從韓信擊趙,蒼得陳餘。
趙地已平,漢王以蒼爲代相,備邊冠。
已而徙爲趙相,相趙王耳。
耳卒,相其子敖。
復徙相代。
燕王臧荼反,蒼以代相從攻荼有功,封爲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戶。
遷爲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爲主計四歲。
是時,蕭何爲相國,而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御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又善用算律歷,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
黥布反,漢立皇子長爲淮南王,而蒼相之。
十四年,遷爲御史大夫。
周昌者,沛人也。
其從兄苛,秦時皆爲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擊破泗水守監,於是苛、昌以卒史從沛公,沛公以昌爲職志,苛爲客。
從入關破秦。
沛公立爲漢王,以苛爲御史大夫,昌爲中尉。
漢三年,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出去,而使苛守滎陽城。
楚破滎陽城,欲令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爲虜矣!”項羽怒,亨苛。
漢王於是拜昌爲御史大夫。
常從擊破項籍。
六年,與蕭、曹等俱封,爲汾陰侯。
苛子成以父死事,封爲高景侯。
昌爲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
昌嘗燕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
高帝逐得,騎昌項,上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於是上笑之,然尤憚昌。
及高帝欲廢太子,而立威姬子如意爲太子,大臣固爭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
而昌庭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爲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上欣然而笑,即罷。
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昌,爲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
是歲,戚姬子如意爲趙王,年十歲,高祖憂萬歲之後不全也。
趙堯爲符璽御史,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士,君必異之,是且代君之位。
”昌笑曰:“堯年少,刀筆吏耳,何至是乎!”居頃之,堯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羣臣不知上所以然。
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爲不樂,非以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隙,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憂之,不知所出。
”堯曰:“陛下獨爲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羣臣素所敬憚者乃可。
”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而羣臣誰可者?”堯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堅忍伉直,自呂后、太
秦時爲御史,主柱下方書。
有罪,亡歸。
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
蒼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遂西入武關,至咸陽。
沛公立爲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
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
漢以蒼爲常山守。
從韓信擊趙,蒼得陳餘。
趙地已平,漢王以蒼爲代相,備邊冠。
已而徙爲趙相,相趙王耳。
耳卒,相其子敖。
復徙相代。
燕王臧荼反,蒼以代相從攻荼有功,封爲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戶。
遷爲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爲主計四歲。
是時,蕭何爲相國,而蒼乃自秦時爲柱下御史,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又善用算律歷,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
黥布反,漢立皇子長爲淮南王,而蒼相之。
十四年,遷爲御史大夫。
周昌者,沛人也。
其從兄苛,秦時皆爲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擊破泗水守監,於是苛、昌以卒史從沛公,沛公以昌爲職志,苛爲客。
從入關破秦。
沛公立爲漢王,以苛爲御史大夫,昌爲中尉。
漢三年,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出去,而使苛守滎陽城。
楚破滎陽城,欲令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爲虜矣!”項羽怒,亨苛。
漢王於是拜昌爲御史大夫。
常從擊破項籍。
六年,與蕭、曹等俱封,爲汾陰侯。
苛子成以父死事,封爲高景侯。
昌爲人強力,敢直言,自蕭、曹等皆卑下之。
昌嘗燕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
高帝逐得,騎昌項,上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於是上笑之,然尤憚昌。
及高帝欲廢太子,而立威姬子如意爲太子,大臣固爭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
而昌庭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爲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上欣然而笑,即罷。
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昌,爲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
是歲,戚姬子如意爲趙王,年十歲,高祖憂萬歲之後不全也。
趙堯爲符璽御史,趙人方與公謂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士,君必異之,是且代君之位。
”昌笑曰:“堯年少,刀筆吏耳,何至是乎!”居頃之,堯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羣臣不知上所以然。
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爲不樂,非以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后有隙,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憂之,不知所出。
”堯曰:“陛下獨爲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羣臣素所敬憚者乃可。
”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而羣臣誰可者?”堯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堅忍伉直,自呂后、太
季布,楚人也,爲任俠有名。
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
頂籍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
布匿濮陽周氏,周氏曰:“漢求將軍急,跡且至臣家,能聽臣,臣敢進計;即否,願先自剄。
”布許之。
乃髡鉗布,衣褐,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
乃之雒陽見汝陰侯滕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爲其主用,職耳。
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
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
君何不從容爲上言之?”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布匿其所,乃許諾。
侍間,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布。
當是時,諸公皆多布能摧剛爲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布召見,謝,拜郎中。
孝惠時,爲中郎將。
單于嘗爲書嫚呂太后,太后怒,召諸將議之。
上將軍樊噲曰:“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
”諸將皆阿呂太后,以噲言爲然。
布曰:“樊噲可斬也!夫以高帝兵三十餘萬,困於平城,噲時亦在其中。
今噲奈何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面謾!且秦以事胡,陳勝等起。
今瘡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布爲河東守。
孝文時,人有言其賢,召欲以爲御史大夫。
人又言其勇,使酒難近。
至,留邸一月,見罷。
布進曰:“臣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毀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譽召臣,一人毀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者聞之,有以窺陛下。
”上默然,慚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之宮。
辯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事貴人趙談等,與竇長君善。
布聞,寄書諫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布。
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固請書,遂行。
使人先發書,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則揖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樑、楚之間哉?且僕與足下俱楚人,使僕遊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何足下距僕之深也!”布乃大說。
引入,留數月,爲上客,厚送之。
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楊之也。
布弟季心氣蓋關中,遇人恭謹,爲任俠,方數千裏,士爭爲死。
嘗殺人,亡吳,從爰絲匿,長事爰絲,弟畜灌夫、籍福之屬。
嘗爲中司馬,中尉郅都不敢加。
少年多時時竊借其名以行。
當是時,季心以勇,布以諾,聞關中。
布母弟丁公,爲項羽將,逐窘高祖彭城西。
短兵接,漢王急,顧謂丁公曰:“兩
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
頂籍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
布匿濮陽周氏,周氏曰:“漢求將軍急,跡且至臣家,能聽臣,臣敢進計;即否,願先自剄。
”布許之。
乃髡鉗布,衣褐,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
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
乃之雒陽見汝陰侯滕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爲其主用,職耳。
項氏臣豈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
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之墓也。
君何不從容爲上言之?”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布匿其所,乃許諾。
侍間,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布。
當是時,諸公皆多布能摧剛爲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布召見,謝,拜郎中。
孝惠時,爲中郎將。
單于嘗爲書嫚呂太后,太后怒,召諸將議之。
上將軍樊噲曰:“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
”諸將皆阿呂太后,以噲言爲然。
布曰:“樊噲可斬也!夫以高帝兵三十餘萬,困於平城,噲時亦在其中。
今噲奈何以十萬衆橫行匈奴中,面謾!且秦以事胡,陳勝等起。
今瘡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
”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布爲河東守。
孝文時,人有言其賢,召欲以爲御史大夫。
人又言其勇,使酒難近。
至,留邸一月,見罷。
布進曰:“臣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毀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譽召臣,一人毀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者聞之,有以窺陛下。
”上默然,慚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之宮。
辯士曹丘生數招權顧金錢,事貴人趙談等,與竇長君善。
布聞,寄書諫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布。
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
”固請書,遂行。
使人先發書,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則揖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樑、楚之間哉?且僕與足下俱楚人,使僕遊揚足下名於天下,顧不美乎?何足下距僕之深也!”布乃大說。
引入,留數月,爲上客,厚送之。
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楊之也。
布弟季心氣蓋關中,遇人恭謹,爲任俠,方數千裏,士爭爲死。
嘗殺人,亡吳,從爰絲匿,長事爰絲,弟畜灌夫、籍福之屬。
嘗爲中司馬,中尉郅都不敢加。
少年多時時竊借其名以行。
當是時,季心以勇,布以諾,聞關中。
布母弟丁公,爲項羽將,逐窘高祖彭城西。
短兵接,漢王急,顧謂丁公曰:“兩
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爲事。
後與高祖俱隱於芒碭山澤間。
陳勝初起,蕭何、曹參使噲求迎高祖,立爲沛公。
噲以舍人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臨豐下,破之。
復東定沛,破泗水守薛西。
與司馬<屍二>戰碭東,卻敵,斬首十五級,賜爵國大夫。
常從,沛公擊章邯軍濮陽,攻城先登,斬首二十三級,賜爵列大夫。
從攻城陽,先登。
下戶牖,破李由軍,斬首十六級,賜上聞爵。
後攻圉都尉、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六人,賜爵五大夫。
從攻秦軍,出亳南。
河間守軍於槓裏,破之。
擊破趙賁軍開封北,以卻敵先登,斬候一人,首六十八級,捕虜二十六人,賜爵卿。
從攻破揚熊於曲遇。
攻宛陵,先登,斬首八級,捕虜四十四人,賜爵封號賢成君。
從攻長社、轘轅,絕河津,東攻秦軍屍鄉,南攻秦軍於犨。
破南陽守齮於陽城。
東攻宛城,先登。
西至酈,以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四十人,賜重封。
攻武關,至霸上,斬都尉一人,首十級,捕虜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項羽在戲下,欲攻沛公。
沛公從百餘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
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欲擊沛公,項伯常屏蔽之。
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樊噲居營外,聞事急,乃持盾入。
初入營,營衛止噲,噲直撞入,立帳下。
項羽目之,問爲誰。
張良曰:“沛公參乘樊噲也。
”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
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之。
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人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
沛公如廁,麾噲去。
既出,沛公留車騎,獨騎馬,噲等四人步從,從山下走歸霸上軍,而使張良謝項羽。
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
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幾殆。
後數日,項羽入屠咸陽,立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噲爵爲列侯,號臨武侯。
遷爲郎中,從入漢中。
還定三秦,別擊西丞白水北,雍輕車騎雍南,破之。
從攻雍、斄城,先登。
擊章平軍好畤,攻城,先登陷陣,斬縣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級,虜二十人,遷爲郎中騎將。
從擊秦車騎壤東,卻敵,遷爲將軍。
攻趙賁,下郿、槐裏、柳中、咸陽;灌廢丘,最。
至櫟陽,賜食邑杜之樊鄉。
從攻項籍,屠煮棗,擊破王武、程處軍於外黃。
攻鄒、魯、瑕丘、薛。
項羽敗漢王於彭城,盡復取魯、樑地。
噲還至滎陽,益食平陰二千戶,以將軍守廣武一歲。
項羽引東,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
圍項籍陳,大
後與高祖俱隱於芒碭山澤間。
陳勝初起,蕭何、曹參使噲求迎高祖,立爲沛公。
噲以舍人從攻胡陵、方與,還守豐,擊泗水臨豐下,破之。
復東定沛,破泗水守薛西。
與司馬<屍二>戰碭東,卻敵,斬首十五級,賜爵國大夫。
常從,沛公擊章邯軍濮陽,攻城先登,斬首二十三級,賜爵列大夫。
從攻城陽,先登。
下戶牖,破李由軍,斬首十六級,賜上聞爵。
後攻圉都尉、東郡守尉於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十六人,賜爵五大夫。
從攻秦軍,出亳南。
河間守軍於槓裏,破之。
擊破趙賁軍開封北,以卻敵先登,斬候一人,首六十八級,捕虜二十六人,賜爵卿。
從攻破揚熊於曲遇。
攻宛陵,先登,斬首八級,捕虜四十四人,賜爵封號賢成君。
從攻長社、轘轅,絕河津,東攻秦軍屍鄉,南攻秦軍於犨。
破南陽守齮於陽城。
東攻宛城,先登。
西至酈,以卻敵,斬首十四級,捕虜四十人,賜重封。
攻武關,至霸上,斬都尉一人,首十級,捕虜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項羽在戲下,欲攻沛公。
沛公從百餘騎因項伯面見項羽,謝無有閉關事。
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欲擊沛公,項伯常屏蔽之。
時,獨沛公與張良得入坐,樊噲居營外,聞事急,乃持盾入。
初入營,營衛止噲,噲直撞入,立帳下。
項羽目之,問爲誰。
張良曰:“沛公參乘樊噲也。
”項羽曰:“壯士!”賜之卮酒彘肩。
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之。
項羽曰:“能復飲乎?”噲曰:“臣死且不辭,豈特卮酒乎!且沛公先人定咸陽,暴師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項羽默然。
沛公如廁,麾噲去。
既出,沛公留車騎,獨騎馬,噲等四人步從,從山下走歸霸上軍,而使張良謝項羽。
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
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譙讓項羽,沛公幾殆。
後數日,項羽入屠咸陽,立沛公爲漢王。
漢王賜噲爵爲列侯,號臨武侯。
遷爲郎中,從入漢中。
還定三秦,別擊西丞白水北,雍輕車騎雍南,破之。
從攻雍、斄城,先登。
擊章平軍好畤,攻城,先登陷陣,斬縣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級,虜二十人,遷爲郎中騎將。
從擊秦車騎壤東,卻敵,遷爲將軍。
攻趙賁,下郿、槐裏、柳中、咸陽;灌廢丘,最。
至櫟陽,賜食邑杜之樊鄉。
從攻項籍,屠煮棗,擊破王武、程處軍於外黃。
攻鄒、魯、瑕丘、薛。
項羽敗漢王於彭城,盡復取魯、樑地。
噲還至滎陽,益食平陰二千戶,以將軍守廣武一歲。
項羽引東,從高祖擊項籍,下陽夏,虜楚周將軍卒四千人。
圍項籍陳,大
酈食其,陳留高陽人也。
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
爲裏監門,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皆謂之狂生。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食其聞其將皆握齪好荷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
後聞沛公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裏中子,沛公時時問邑中賢豪。
騎士歸,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願從遊,莫爲我先。
若見沛公,謂曰‘臣裏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自謂我非狂。
’”騎士曰:“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
與人言,常大罵。
未可以儒生說也。
”食其曰:“第言之。
”騎士從容言食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
食其至,入謁,沛公方踞牀令兩女子洗,而見食其。
食其入,即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
”於是沛公輟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謝之。
食其因言六國從衡時,沛公喜,賜食其食,問曰:“計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人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知其令,今請使,令下足下。
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爲內應。
”於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
號食其爲廣野君。
食其言弟商,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
食其常爲說客,馳使諸侯。
漢三年秋,項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
楚人聞韓信破趙,彭越數反樑地,則分兵救之。
韓信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雒以距楚。
食其因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
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
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
方今楚易取而漢後卻,自奪便,臣竊以爲過矣。
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盪,農夫釋耒,紅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
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
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衆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楚,齊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
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爲漢而
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
爲裏監門,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皆謂之狂生。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十人,食其聞其將皆握齪好荷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
後聞沛公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裏中子,沛公時時問邑中賢豪。
騎士歸,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願從遊,莫爲我先。
若見沛公,謂曰‘臣裏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自謂我非狂。
’”騎士曰:“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
與人言,常大罵。
未可以儒生說也。
”食其曰:“第言之。
”騎士從容言食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
食其至,入謁,沛公方踞牀令兩女子洗,而見食其。
食其入,即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
”於是沛公輟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謝之。
食其因言六國從衡時,沛公喜,賜食其食,問曰:“計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人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知其令,今請使,令下足下。
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爲內應。
”於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
號食其爲廣野君。
食其言弟商,使將數千人從沛公西南略地。
食其常爲說客,馳使諸侯。
漢三年秋,項羽擊漢,拔滎陽,漢兵遁保鞏。
楚人聞韓信破趙,彭越數反樑地,則分兵救之。
韓信方東擊齊,漢王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雒以距楚。
食其因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爲天,而民以食爲天。
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
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
方今楚易取而漢後卻,自奪便,臣竊以爲過矣。
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盪,農夫釋耒,紅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
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
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衆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楚,齊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
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爲漢而
淮南厲王長,高帝少子也,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
高帝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美人,厲王母也,幸,有身。
趙王不敢內宮,爲築外宮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事覺,並逮治王,盡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內。
厲王母亦系,告吏曰:“日得幸上,有子。
”吏以聞,上方怒趙,未及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闢陽侯言呂后,呂后妒,不肯白,闢陽侯不強爭。
厲王母已生厲生,恚,即自殺。
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
真定,厲王母家縣也。
十一年,淮南王布反,上自將擊滅布,即立子長爲淮南子。
王早失母,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然常心怨闢陽侯,不敢發。
及孝文初即位,自以爲最親,驕蹇,數不奉法。
上寬赦之。
三年,入朝,甚橫。
從上入苑獵,與上同輦,常謂上“大兄”。
厲王有材力,力扛鼎,乃往請闢陽侯。
闢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從者刑之。
馳詣闕下,肉袒而謝曰:“臣母不當坐趙時事,闢陽侯力能得之呂后,不爭,罪一也。
趙王如意子母無罪,呂后殺之,闢陽侯不爭,罪二也。
呂后王諸呂,欲以危劉氏,闢陽侯不爭,罪三也。
臣謹爲天下誅賊,報母之仇,伏闕下請罪。
”文帝傷其志,爲親故不治,赦之。
當是時,自薄太后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厲王以此歸國益恣,不用漢法,出入警蹕,稱制,自作法令,數上書不遜順。
文帝重自切責之。
時帝舅薄昭爲將軍,尊重,上令昭予厲王書諫數之,曰:
竊聞大王剛直而勇,慈惠而厚,貞信多斷,是天以聖人之資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今大王所行,不稱天資。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縣之實,甚厚。
大王以未嘗與皇帝相見,求入朝見,未畢昆弟之歡,而殺列侯以自爲名。
皇帝不使吏與其間,赦大王,甚厚。
漢法,二千石缺,輒言漢補,大王逐漢所置,而請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許大王,甚厚。
大王欲屬國爲布衣,守冢真定。
皇帝不許,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貢職,以稱皇帝之厚德,今乃輕言恣行,以負謗於天下,甚非計也。
夫大王以千里爲宅居,以萬民爲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沫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創痍,以爲子孫成萬世之業,艱難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養犧牲,豐潔粢盛,奉祭祀,以無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屬國爲布衣,甚過。
且夫貪讓國土之名,輕廢先帝之業,不可以言孝。
父爲之基,而不能守,不賢。
不求守長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誼。
數逆天子之
高帝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美人,厲王母也,幸,有身。
趙王不敢內宮,爲築外宮舍之。
及貫高等謀反事覺,並逮治王,盡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內。
厲王母亦系,告吏曰:“日得幸上,有子。
”吏以聞,上方怒趙,未及理厲王母。
厲王母弟趙兼因闢陽侯言呂后,呂后妒,不肯白,闢陽侯不強爭。
厲王母已生厲生,恚,即自殺。
吏奉厲王詣上,上悔,令呂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
真定,厲王母家縣也。
十一年,淮南王布反,上自將擊滅布,即立子長爲淮南子。
王早失母,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然常心怨闢陽侯,不敢發。
及孝文初即位,自以爲最親,驕蹇,數不奉法。
上寬赦之。
三年,入朝,甚橫。
從上入苑獵,與上同輦,常謂上“大兄”。
厲王有材力,力扛鼎,乃往請闢陽侯。
闢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從者刑之。
馳詣闕下,肉袒而謝曰:“臣母不當坐趙時事,闢陽侯力能得之呂后,不爭,罪一也。
趙王如意子母無罪,呂后殺之,闢陽侯不爭,罪二也。
呂后王諸呂,欲以危劉氏,闢陽侯不爭,罪三也。
臣謹爲天下誅賊,報母之仇,伏闕下請罪。
”文帝傷其志,爲親故不治,赦之。
當是時,自薄太后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厲王以此歸國益恣,不用漢法,出入警蹕,稱制,自作法令,數上書不遜順。
文帝重自切責之。
時帝舅薄昭爲將軍,尊重,上令昭予厲王書諫數之,曰:
竊聞大王剛直而勇,慈惠而厚,貞信多斷,是天以聖人之資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今大王所行,不稱天資。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縣之實,甚厚。
大王以未嘗與皇帝相見,求入朝見,未畢昆弟之歡,而殺列侯以自爲名。
皇帝不使吏與其間,赦大王,甚厚。
漢法,二千石缺,輒言漢補,大王逐漢所置,而請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許大王,甚厚。
大王欲屬國爲布衣,守冢真定。
皇帝不許,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貢職,以稱皇帝之厚德,今乃輕言恣行,以負謗於天下,甚非計也。
夫大王以千里爲宅居,以萬民爲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沫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創痍,以爲子孫成萬世之業,艱難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艱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養犧牲,豐潔粢盛,奉祭祀,以無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屬國爲布衣,甚過。
且夫貪讓國土之名,輕廢先帝之業,不可以言孝。
父爲之基,而不能守,不賢。
不求守長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誼。
數逆天子之
蒯通,范陽人也,本與武帝同諱。
楚漢初起,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
通說范陽令徐公曰:“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雖然,賀公得通而生也。
”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爲令十餘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甚衆。
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於公之腹者,畏秦法也。
今天下大亂,秦政不施,然則慈父孝子將爭接刃於公之腹,以復其怨而成其名。
此通之所以吊者也。
”曰:“何以賀得子而生也?”曰:“趙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問其死生,通且見武信君而說之,曰:‘必將戰勝而後略地,攻得而後下城,臣竊以爲殆矣。
用臣之計,毋戰而略地,不攻而下城,傳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將曰:‘何謂也?’臣因對曰:‘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好富貴,故欲以其城先下君。
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則邊地之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降而身死’,必將嬰城固守,皆爲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爲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此臣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
”徐公再拜,具車馬遣通。
通遂以此說武臣。
武臣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
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
如通策焉。
後漢將韓信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引兵將東擊齊。
未度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說下齊,信欲止。
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得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衆,乃下趙五十餘城。
爲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度河。
齊已聽酈生,即留之縱酒,罷備漢守禦。
信因襲歷下軍,遂至臨菑。
齊王以酈生爲欺己而亨之,因敗走。
信遂定齊地,自立爲齊假王。
漢方困於滎陽,遣張良即立信爲齊王,以安固之。
項王亦遣武涉說信,欲與連和。
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
”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
漢王將數十萬衆,距鞏、雒、岨山河,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還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滎陽,乘利席勝,威震天下,然兵
楚漢初起,武臣略定趙地,號武信君。
通說范陽令徐公曰:“臣,范陽百姓蒯通也,竊閔公之將死,故吊之。
雖然,賀公得通而生也。
”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爲令十餘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甚衆。
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於公之腹者,畏秦法也。
今天下大亂,秦政不施,然則慈父孝子將爭接刃於公之腹,以復其怨而成其名。
此通之所以吊者也。
”曰:“何以賀得子而生也?”曰:“趙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問其死生,通且見武信君而說之,曰:‘必將戰勝而後略地,攻得而後下城,臣竊以爲殆矣。
用臣之計,毋戰而略地,不攻而下城,傳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將曰:‘何謂也?’臣因對曰:‘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好富貴,故欲以其城先下君。
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則邊地之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降而身死’,必將嬰城固守,皆爲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爲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此臣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
”徐公再拜,具車馬遣通。
通遂以此說武臣。
武臣以車百乘、騎二百、侯印迎徐公。
燕、趙聞之,降者三十餘城。
如通策焉。
後漢將韓信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引兵將東擊齊。
未度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說下齊,信欲止。
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得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衆,乃下趙五十餘城。
爲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度河。
齊已聽酈生,即留之縱酒,罷備漢守禦。
信因襲歷下軍,遂至臨菑。
齊王以酈生爲欺己而亨之,因敗走。
信遂定齊地,自立爲齊假王。
漢方困於滎陽,遣張良即立信爲齊王,以安固之。
項王亦遣武涉說信,欲與連和。
蒯通知天下權在信,欲說信令背漢,乃先微感信曰:“僕嘗受相人之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
”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
漢王將數十萬衆,距鞏、雒、岨山河,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還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滎陽,乘利席勝,威震天下,然兵
李廣,隴西成紀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時爲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廣世世受射。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射,殺首虜多,爲郎,騎常侍。
數從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即位,爲騎郎將。
吳、楚反時,爲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戰昌邑下,顯名。
以樑王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
爲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恐亡之。
”上乃徙廣爲上郡太守。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者數十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
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
”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
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
已縛之上山,望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驚,上山陳。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
廣曰:“我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不我擊。
”廣令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騎曰:“虜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爲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堅其意。
”有白馬將出護兵。
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百騎中,解鞍,縱馬臥。
時會暮,胡兵終怪之,弗敢擊。
夜半,胡兵以爲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即引去。
平旦,廣乃歸其大軍。
後徙爲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武帝即位,左右言廣名將也,由是入爲未央衛尉,而程不識時亦爲長樂衛尉。
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自衛,莫府省文書,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
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爲之死。
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爲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爲太中大夫,爲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誘單于以馬邑城,使大軍伏馬邑傍,而廣爲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
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
後四歲,廣以衛尉爲將軍,出雁門擊匈奴。
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
”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
絡而盛臥。
行十餘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
其先曰李信,秦時爲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廣世世受射。
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射,殺首虜多,爲郎,騎常侍。
數從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即位,爲騎郎將。
吳、楚反時,爲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戰昌邑下,顯名。
以樑王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
爲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爲上泣曰:“李廣材氣,天下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确,恐亡之。
”上乃徙廣爲上郡太守。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
中貴人者數十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
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
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
”廣乃從百騎往馳三人。
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
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
已縛之上山,望匈奴數千騎,見廣,以爲誘騎,驚,上山陳。
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
廣曰:“我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不我擊。
”廣令曰:“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騎曰:“虜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爲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堅其意。
”有白馬將出護兵。
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白馬將,而復還至其百騎中,解鞍,縱馬臥。
時會暮,胡兵終怪之,弗敢擊。
夜半,胡兵以爲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即引去。
平旦,廣乃歸其大軍。
後徙爲隴西、北地、雁門中雲中太守。
武帝即位,左右言廣名將也,由是入爲未央衛尉,而程不識時亦爲長樂衛尉。
程不識故與廣俱以邊太守將屯。
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曲行陳,就善水草頓舍,人人自便,不擊刁斗自衛,莫府省文書,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
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而其士亦佚樂,爲之死。
我軍雖煩憂,虜亦不得犯我。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爲名將,然匈奴畏廣,士卒多樂從,而苦程不識。
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爲太中大夫,爲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誘單于以馬邑城,使大軍伏馬邑傍,而廣爲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
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
後四歲,廣以衛尉爲將軍,出雁門擊匈奴。
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
”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
絡而盛臥。
行十餘里,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