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湯,杜陵人也。
父爲長安丞,出,湯爲兒守舍。
還,鼠盜肉,父怨,笞湯。
湯掘薰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
父見之,視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父死後,湯爲長安吏。
周陽侯爲諸卿時,嘗系長安,湯傾身事之。
及出爲侯,大與湯交,遍見貴人。
湯給事內史,爲甯成掾,以湯爲無害,言大府,調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爲丞相,徵湯爲史,薦補侍御史。
治陳皇后巫蠱獄,深竟黨與,上以爲能,遷太史大夫。
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
已而禹至少府,湯爲廷尉,兩人交歡,兄事禹。
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湯舞知以御人。
始爲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之屬交私。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內心雖不合,然陽浮道與之。
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
奏讞疑,必奏先爲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法廷尉挈令,揚主之明。
奏事即譴,湯摧謝,鄉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爲臣議,如上責臣,臣弗用,愚抵此。
”罪常釋。
間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爲此奏,乃監、掾、史某所爲。
”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解人之過如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釋,予監吏輕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裁察。
”於是往往釋湯所言。
湯至於大吏,內行修,交通賓客飲食,於故人子弟爲吏及貧昆弟,調護之尤厚,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
而深刻吏多爲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
丞相弘數稱其美。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
嚴助、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造**謀,而助親倖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
”上可論之。
其治獄所巧排大臣自以爲功,多此類。
繇是益尊任,遷御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卬給縣官,縣官空虛。
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併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
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旰,天子忘食。
丞相取充位,天子事皆決湯。
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奸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罪。
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鹹指湯。
湯嘗病,上自至舍視,其隆貴如此。
匈奴求和親,羣臣議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
”上問其便,山曰:“兵,兇器,未易數動。
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
父爲長安丞,出,湯爲兒守舍。
還,鼠盜肉,父怨,笞湯。
湯掘薰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
父見之,視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父死後,湯爲長安吏。
周陽侯爲諸卿時,嘗系長安,湯傾身事之。
及出爲侯,大與湯交,遍見貴人。
湯給事內史,爲甯成掾,以湯爲無害,言大府,調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爲丞相,徵湯爲史,薦補侍御史。
治陳皇后巫蠱獄,深竟黨與,上以爲能,遷太史大夫。
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
已而禹至少府,湯爲廷尉,兩人交歡,兄事禹。
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湯舞知以御人。
始爲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之屬交私。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內心雖不合,然陽浮道與之。
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平亭疑法。
奏讞疑,必奏先爲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法廷尉挈令,揚主之明。
奏事即譴,湯摧謝,鄉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爲臣議,如上責臣,臣弗用,愚抵此。
”罪常釋。
間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爲此奏,乃監、掾、史某所爲。
”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解人之過如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吏深刻者;即上意所欲釋,予監吏輕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裁察。
”於是往往釋湯所言。
湯至於大吏,內行修,交通賓客飲食,於故人子弟爲吏及貧昆弟,調護之尤厚,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
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
而深刻吏多爲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
丞相弘數稱其美。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
嚴助、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伍被本造**謀,而助親倖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
”上可論之。
其治獄所巧排大臣自以爲功,多此類。
繇是益尊任,遷御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卬給縣官,縣官空虛。
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鋤豪強併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
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旰,天子忘食。
丞相取充位,天子事皆決湯。
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奸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罪。
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鹹指湯。
湯嘗病,上自至舍視,其隆貴如此。
匈奴求和親,羣臣議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
”上問其便,山曰:“兵,兇器,未易數動。
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
公孫弘,菑川薛人也。
少時爲獄吏,有罪,免。
家貧,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徵爲博士。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爲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
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
”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上策詔諸儒: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遊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
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弘對曰: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
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
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
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
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
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
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
少時爲獄吏,有罪,免。
家貧,牧豕海上。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徵爲博士。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爲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
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
”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上策詔諸儒: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遊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
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弘對曰: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
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
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
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
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
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
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
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
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爲郎。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爲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
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
騫曰:“爲漢使月氏而爲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爲然,遣騫,爲發道譯,抵康居。
康居傳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立其夫人爲王。
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
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爲匈奴所得。
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爲奉使君。
騫爲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
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爲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語皆在《西域傳》。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
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溼暑熱。
其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
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裏,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爲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天子欣欣以騫言爲然。
乃令因蜀犍爲發間使,四道並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
其北方閉氐、莋,南方閉巂、昆明。
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滇越,而蜀賈間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複道始通滇國。
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罷之。
及騫言可以通大夏,及復事西南夷。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爲博望侯。
是歲,元朔六年也。
後二年,騫爲衛尉,與李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爲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
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
騫曰:“爲漢使月氏而爲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爲然,遣騫,爲發道譯,抵康居。
康居傳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爲胡所殺,立其夫人爲王。
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
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爲匈奴所得。
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爲奉使君。
騫爲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堂邑父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
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爲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語皆在《西域傳》。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
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裏。
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溼暑熱。
其民乘象以戰。
其國臨大水焉。
’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
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裏,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
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爲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天子欣欣以騫言爲然。
乃令因蜀犍爲發間使,四道並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
其北方閉氐、莋,南方閉巂、昆明。
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
然聞其西可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滇越,而蜀賈間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複道始通滇國。
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罷之。
及騫言可以通大夏,及復事西南夷。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爲博望侯。
是歲,元朔六年也。
後二年,騫爲衛尉,與李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爲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樑。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樑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爲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爲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爲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爲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爲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爲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爲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爲人主天下之儀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紀綱。
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藝爲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上堯、舜,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剪,採椽不斫;飯土簋,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爲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樑。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樑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爲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爲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爲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爲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爲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爲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爲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爲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爲人主天下之儀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爲天下紀綱。
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藝爲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上堯、舜,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剪,採椽不斫;飯土簋,
杜周,南陽杜衍人也。
義縱爲南陽太守,以周爲爪牙,薦之張湯,爲廷尉史。
使案邊失亡,所論殺甚多。
奏事中意,任用,與減宣更爲中丞者十餘歲。
周少言重遲,而內深次骨。
宣爲左內史,周爲廷尉,其治大抵放張湯,而善候司。
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
客有謂周曰:“君爲天下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爲獄,獄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爲律,後主所是疏爲令;當時爲是,何古之法乎!”
至周爲廷尉,詔獄亦益多矣。
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減百餘人。
郡吏大府舉之延尉,一歲至千餘章。
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裏,近者數百里。
會獄,吏因責如章告劾,不服,以掠笞定之。
於是聞有逮證,皆亡匿。
獄久者至更數赦十餘歲而相告言,大氐盡詆以不道,以上延尉及中都官,詔獄逮至六七萬人,吏所增加十有餘萬。
週中廢,後爲執金吾,逐捕桑弘羊、衛皇后昆弟子刻深,上以爲盡力無私,遷爲御史大夫。
始周爲廷史,有一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兩子夾河爲郡守,家訾累鉅萬矣。
治皆酷暴,唯少子延年行寬厚雲。
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
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材有餘,補軍司空。
始元四年,益州蠻夷反,延年以校尉將南陽士擊益州,還,爲諫大夫。
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蓋主、燕王謀爲逆亂。
假稻田使者燕倉知其謀,以告大司農楊敞。
敝惶懼,移病,以語延年。
延年以聞,桀等伏辜。
延年封爲建平侯。
延年本大將軍霍光吏,首發大奸,有忠節,由是擢爲太僕、右曹、給事中。
光持刑罰嚴,延年輔之以寬。
治燕王獄時,御史大夫桑弘羊子遷亡,過父故吏侯史吳。
後遷捕得,伏法。
會赦,侯史吳自出繫獄,廷尉王平與少府徐仁雜治反事,皆以爲桑遷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臧之,非匿反者,乃匿爲隨者也。
即以赦令除吳罪。
後侍御史治實,以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爭,與反者身無異;侯史吳故三百石吏,首匿遷,不與庶人匿隨從者等,吳不得赦。
奏請復治,劾廷尉、少府縱反者。
少府徐仁即丞相車千秋女婿也,故千秋數爲侯史吳言。
恐光不聽,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會公車門,議問吳法。
議者知大將軍指,皆執吳爲不道。
明日,千秋封上衆議,光於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下,外內異言,遂下延尉平、少府仁獄。
朝廷皆恐丞相坐之。
延年乃奏記光爭,以爲“吏縱罪人,有常法,今更詆吳爲不道,恐於法深。
又丞相素無所守持,而爲好言於下,盡其素行也。
至擅召中二千石,甚無狀。
延年愚,以
義縱爲南陽太守,以周爲爪牙,薦之張湯,爲廷尉史。
使案邊失亡,所論殺甚多。
奏事中意,任用,與減宣更爲中丞者十餘歲。
周少言重遲,而內深次骨。
宣爲左內史,周爲廷尉,其治大抵放張湯,而善候司。
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久系待問而微見其冤狀。
客有謂周曰:“君爲天下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爲獄,獄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爲律,後主所是疏爲令;當時爲是,何古之法乎!”
至周爲廷尉,詔獄亦益多矣。
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減百餘人。
郡吏大府舉之延尉,一歲至千餘章。
章大者連逮證案數百,小者數十人;遠者數千裏,近者數百里。
會獄,吏因責如章告劾,不服,以掠笞定之。
於是聞有逮證,皆亡匿。
獄久者至更數赦十餘歲而相告言,大氐盡詆以不道,以上延尉及中都官,詔獄逮至六七萬人,吏所增加十有餘萬。
週中廢,後爲執金吾,逐捕桑弘羊、衛皇后昆弟子刻深,上以爲盡力無私,遷爲御史大夫。
始周爲廷史,有一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兩子夾河爲郡守,家訾累鉅萬矣。
治皆酷暴,唯少子延年行寬厚雲。
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
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材有餘,補軍司空。
始元四年,益州蠻夷反,延年以校尉將南陽士擊益州,還,爲諫大夫。
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蓋主、燕王謀爲逆亂。
假稻田使者燕倉知其謀,以告大司農楊敞。
敝惶懼,移病,以語延年。
延年以聞,桀等伏辜。
延年封爲建平侯。
延年本大將軍霍光吏,首發大奸,有忠節,由是擢爲太僕、右曹、給事中。
光持刑罰嚴,延年輔之以寬。
治燕王獄時,御史大夫桑弘羊子遷亡,過父故吏侯史吳。
後遷捕得,伏法。
會赦,侯史吳自出繫獄,廷尉王平與少府徐仁雜治反事,皆以爲桑遷坐父謀反而侯史吳臧之,非匿反者,乃匿爲隨者也。
即以赦令除吳罪。
後侍御史治實,以桑遷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爭,與反者身無異;侯史吳故三百石吏,首匿遷,不與庶人匿隨從者等,吳不得赦。
奏請復治,劾廷尉、少府縱反者。
少府徐仁即丞相車千秋女婿也,故千秋數爲侯史吳言。
恐光不聽,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會公車門,議問吳法。
議者知大將軍指,皆執吳爲不道。
明日,千秋封上衆議,光於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下,外內異言,遂下延尉平、少府仁獄。
朝廷皆恐丞相坐之。
延年乃奏記光爭,以爲“吏縱罪人,有常法,今更詆吳爲不道,恐於法深。
又丞相素無所守持,而爲好言於下,盡其素行也。
至擅召中二千石,甚無狀。
延年愚,以
相如爲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爲發轉漕萬餘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
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檄曰: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撫天下,集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屈膝請和。
康居西域,重譯納貢,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惰怠,延頸舉踵,喁喁然,皆鄉風慕義,欲爲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而爲善者未賞,故道中郎將往賓之,發巴、蜀之士各百人以奉幣,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爲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弛,荷兵而走,流汗相屬,惟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爲通侯,居列東第。
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爲至愚,恥及父母,爲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鹹諭陛下意,毋忽!
相如還報。
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
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億萬計。
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是時邛、莋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得賞賜多,多欲願爲內臣妾,請吏,比南夷。
上問相如,相如曰:“邛、莋、冉、駹者近署,道易通,異時嘗通爲郡縣矣,至漢興而罷。
今誠復通,爲置縣,愈於南夷。
”上以爲然,乃拜相如爲中郎將,建節往使。
副使者王然於、壺棄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南夷。
至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爲寵。
於是卓王孫、臨邛諸公
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檄曰: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撫天下,集安中國,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屈膝請和。
康居西域,重譯納貢,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惰怠,延頸舉踵,喁喁然,皆鄉風慕義,欲爲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夫不順者已誅,而爲善者未賞,故道中郎將往賓之,發巴、蜀之士各百人以奉幣,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爲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弛,荷兵而走,流汗相屬,惟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位爲通侯,居列東第。
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諡爲至愚,恥及父母,爲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溪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鹹諭陛下意,毋忽!
相如還報。
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
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億萬計。
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是時邛、莋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得賞賜多,多欲願爲內臣妾,請吏,比南夷。
上問相如,相如曰:“邛、莋、冉、駹者近署,道易通,異時嘗通爲郡縣矣,至漢興而罷。
今誠復通,爲置縣,愈於南夷。
”上以爲然,乃拜相如爲中郎將,建節往使。
副使者王然於、壺棄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南夷。
至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爲寵。
於是卓王孫、臨邛諸公
嚴安者,臨菑人也。
以故丞相史上書,曰:
臣聞《鄒子》曰:“政教文質者,所以雲救也,當時則用,過則舍之,有易則易之,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
”今天下人民用財侈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競修飾,調五聲使有節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彼民之情,見美則願之,是教民以侈也。
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未不可徒得,故搢紳者不憚爲詐,帶劍者誇殺人以矯奪,而世不知愧,故奸軌浸長。
夫佳麗珍怪固順於耳目,故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採,教失而僞。
僞、採、淫、泰,非所以範民之道也。
是以天下人民逐利無已,犯法者衆。
臣願爲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貧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恬安不營,則盜賊銷,盜賊銷,則刑罰少;刑罰少,則陰陽和,四時正,風雨時,草木暢茂,五穀蕃孰,六畜遂字,民不夭厲,和之至也。
”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及其衰,亦三百餘年,故五伯更起。
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
五伯既沒,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強陵弱,衆暴寡。
田常篡齊,六卿分晉,併爲戰國,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強國務攻,弱國修守,合從連衡,馳車轂擊,介冑生蟣蝨,民無所告訴。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
銷其兵,鑄以爲鍾虡,示不復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爲更生。
鄉使秦緩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風,循其故俗,爲知巧權利者進,篤厚忠正者退,法嚴令苛,諂諛者衆,日聞其美,意廣心逸。
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強胡,闢地進境,戍於北河,飛芻輓粟以隨其後。
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地,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
然本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乎伯王,時教使然也。
秦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
故周
以故丞相史上書,曰:
臣聞《鄒子》曰:“政教文質者,所以雲救也,當時則用,過則舍之,有易則易之,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
”今天下人民用財侈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競修飾,調五聲使有節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彼民之情,見美則願之,是教民以侈也。
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未不可徒得,故搢紳者不憚爲詐,帶劍者誇殺人以矯奪,而世不知愧,故奸軌浸長。
夫佳麗珍怪固順於耳目,故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採,教失而僞。
僞、採、淫、泰,非所以範民之道也。
是以天下人民逐利無已,犯法者衆。
臣願爲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貧富不相耀以和其心。
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恬安不營,則盜賊銷,盜賊銷,則刑罰少;刑罰少,則陰陽和,四時正,風雨時,草木暢茂,五穀蕃孰,六畜遂字,民不夭厲,和之至也。
”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餘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及其衰,亦三百餘年,故五伯更起。
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
五伯既沒,賢聖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
諸侯恣行,強陵弱,衆暴寡。
田常篡齊,六卿分晉,併爲戰國,此民之始苦也。
於是強國務攻,弱國修守,合從連衡,馳車轂擊,介冑生蟣蝨,民無所告訴。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
銷其兵,鑄以爲鍾虡,示不復用。
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爲更生。
鄉使秦緩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風,循其故俗,爲知巧權利者進,篤厚忠正者退,法嚴令苛,諂諛者衆,日聞其美,意廣心逸。
欲威海外,使蒙恬將兵以北攻強胡,闢地進境,戍於北河,飛芻輓粟以隨其後。
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地,越人遁逃。
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並起,不可勝載也。
然本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乎伯王,時教使然也。
秦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窮兵之禍也。
故周
嚴助,會稽吳人,嚴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
郡舉賢良,對策百餘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爲中大夫。
後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皋、膠倉、終軍、嚴蔥奇等,並在左右。
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婁舉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
其尤親倖者,東方朔、枚皋、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
相如常稱疾避事。
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
唯助與壽王見任用,而助最先進。
建元三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於漢。
時,武帝年未二十,以問太尉田蚡。
蚡以爲越人相攻擊,其常事,又數反覆,不足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不屬。
於是助詰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但越也!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訴,又何以子萬國乎?”上曰:“太尉不足與計。
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守欲距法,不爲發。
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閩越引兵罷。
後三歲,閩越復興兵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而上書以聞。
上多其義,大爲發興,遣兩將軍將兵誅閩越。
淮南王安上書諫曰:
陛下臨天下,布德施惠,緩刑罰,薄賦斂,哀鰥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盛德上隆,和澤下洽,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人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
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越,臣安竊爲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劗發文身之民也。
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強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爲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
故古者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遠近勢異也。
自漢初定已來七十二年,吳越人相攻擊者不可勝數,然天子未嘗舉兵而入其地也。
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斗,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
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攻之,不可暴取也。
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
視之若易,行之甚難。
天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民得夫婦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
越人名爲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
自相攻擊而陛下發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
且越人愚戇
郡舉賢良,對策百餘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爲中大夫。
後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皋、膠倉、終軍、嚴蔥奇等,並在左右。
是時,征伐四夷,開置邊郡,軍旅數發,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婁舉賢良文學之士。
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
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中外相應以義理之文,大臣數詘。
其尤親倖者,東方朔、枚皋、嚴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
相如常稱疾避事。
朔、皋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
唯助與壽王見任用,而助最先進。
建元三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於漢。
時,武帝年未二十,以問太尉田蚡。
蚡以爲越人相攻擊,其常事,又數反覆,不足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不屬。
於是助詰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誠能,何故棄之?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但越也!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訴,又何以子萬國乎?”上曰:“太尉不足與計。
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發兵郡國。
”乃遣助以節發兵會稽。
會稽守欲距法,不爲發。
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未至,閩越引兵罷。
後三歲,閩越復興兵擊南越。
南越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而上書以聞。
上多其義,大爲發興,遣兩將軍將兵誅閩越。
淮南王安上書諫曰:
陛下臨天下,布德施惠,緩刑罰,薄賦斂,哀鰥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盛德上隆,和澤下洽,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人安其生,自以沒身不見兵革。
今聞有司舉兵將以誅越,臣安竊爲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劗發文身之民也。
不可以冠帶之國法度理也。
自三代之盛,胡越不與受正朔,非強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爲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也。
故古者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遠近勢異也。
自漢初定已來七十二年,吳越人相攻擊者不可勝數,然天子未嘗舉兵而入其地也。
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於水斗,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
得其地,不可郡縣也;攻之,不可暴取也。
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阻險林叢弗能盡著。
視之若易,行之甚難。
天下賴宗廟之靈,方內大寧,戴白之老不見兵革,民得夫婦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
越人名爲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
自相攻擊而陛下發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
且越人愚戇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
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其不足採者輒報聞罷。
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學擊劍。
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
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爲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
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
久之,朔紿騶朱儒,曰:“上以若曹無益於縣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臨衆處官不能治民,從軍擊虜不任兵事,無益於國用,徒索衣食,今欲盡殺若曹。
”朱儒大恐,啼泣。
朔教曰:“上即過,叩頭請罪。
”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
上問:“何爲?”對曰:“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
”上知朔多端,召問朔:“何恐朱儒爲?”對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
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
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
朱儒飽欲死,臣朔飢欲死。
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
”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
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朔自贊曰:“臣嘗受《易》,請射之。
”乃別蓍布卦而對曰:“臣以爲龍又無角,謂之爲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上曰:“善。
”賜帛十匹。
復使射他物,連中,輒賜帛。
時,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窮,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數也。
臣願令朔復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賜帛。
”乃覆樹上寄生,令朔射之。
朔曰:“是寠藪也。
”舍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
”朔曰:“生肉爲膾,乾肉爲脯;著樹爲寄生,盆下爲寠藪。
”上令倡監榜舍人,舍人不勝痛,呼謈。
朔笑之曰:“咄!口無毛,聲謷謷,尻益高。
”舍人恚曰:“朔擅詆欺天子從官,當棄市。
”上問朔:“何故詆之?”對曰:“臣非敢詆之,乃與爲隱耳。
”上曰:“隱云何?”朔曰:“夫口無毛者,狗竇也;聲謷謷者,鳥哺鷇也;尻益高者,鶴俯啄也。
”舍人不服,因曰:“臣願復問朔隱語,不知,亦當榜。
”即妄爲諧語曰:“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
何謂也?”朔曰:“令者,命也。
壺者,所以盛也。
齟者,齒不正也。
老者,人所敬也。
柏者,鬼之廷也。
塗者,漸洳徑也。
伊優亞
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其不足採者輒報聞罷。
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學擊劍。
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
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又常服子路之言。
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爲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
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
久之,朔紿騶朱儒,曰:“上以若曹無益於縣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臨衆處官不能治民,從軍擊虜不任兵事,無益於國用,徒索衣食,今欲盡殺若曹。
”朱儒大恐,啼泣。
朔教曰:“上即過,叩頭請罪。
”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
上問:“何爲?”對曰:“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
”上知朔多端,召問朔:“何恐朱儒爲?”對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
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
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
朱儒飽欲死,臣朔飢欲死。
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
”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
上嘗使諸數家射覆,置守宮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朔自贊曰:“臣嘗受《易》,請射之。
”乃別蓍布卦而對曰:“臣以爲龍又無角,謂之爲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
”上曰:“善。
”賜帛十匹。
復使射他物,連中,輒賜帛。
時,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窮,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數也。
臣願令朔復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賜帛。
”乃覆樹上寄生,令朔射之。
朔曰:“是寠藪也。
”舍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
”朔曰:“生肉爲膾,乾肉爲脯;著樹爲寄生,盆下爲寠藪。
”上令倡監榜舍人,舍人不勝痛,呼謈。
朔笑之曰:“咄!口無毛,聲謷謷,尻益高。
”舍人恚曰:“朔擅詆欺天子從官,當棄市。
”上問朔:“何故詆之?”對曰:“臣非敢詆之,乃與爲隱耳。
”上曰:“隱云何?”朔曰:“夫口無毛者,狗竇也;聲謷謷者,鳥哺鷇也;尻益高者,鶴俯啄也。
”舍人不服,因曰:“臣願復問朔隱語,不知,亦當榜。
”即妄爲諧語曰:“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
何謂也?”朔曰:“令者,命也。
壺者,所以盛也。
齟者,齒不正也。
老者,人所敬也。
柏者,鬼之廷也。
塗者,漸洳徑也。
伊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