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永字子云,長安人也。
父吉,爲衛司馬,使送郅支單于侍子,爲郅支所殺,語在《陳湯傳》。
永少爲長安小史,後博學經書。
建昭中,御史大夫繁延壽聞其有茂材,除補屬,舉爲太常丞,數上疏言得失。
建始三年冬,日食、地震同日俱發,詔舉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太常陽城侯劉慶忌舉永待詔公車。
對曰:
陛下秉至聖之純德,懼天地之戒異,飭身修政,納問公卿,又下明詔,帥舉直言,燕見繹,以求咎愆,使臣等得造明朝,承聖問。
臣材朽學淺,不通政事。
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則庶徵序於下,日月理於上;如人君淫溺後宮,船樂遊田,五事失於躬,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徵降而六極至。
凡災異之發,各象過失,以類告人。
乃十二月朔戊申,日食婺女之分,地震蕭牆之內,二者同日俱發,以丁寧陛下,厥咎不遠,宜厚求諸身。
意豈陛下志在閨門,未恤政事,不慎舉錯,婁失中與?內寵大盛,女不遵道,嫉妨專上,妨繼嗣與?古之王者廢五事之中,失夫婦之紀,妻妾得意,謁行於內,勢行於外,至覆傾國家,或亂陰陽。
昔褒姒用國,宗周以喪;閻妻驕扇,日以不臧。
此其效也。
經曰:“皇極,皇建其有極。
”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時則有日月亂行。

陛下踐至尊之祚爲天下主,奉帝王之職以統羣生,方內之治亂,在陛下所執。
誠留意於正身,勉強於力行,損燕私之閒以勞天下,放去淫溺之樂,罷歸倡優之笑,絕卻不享之義,慎節遊田之虞,起居有常,循禮而動,躬親政事,致行無倦,安服若性。
經曰:“繼自今嗣王,其毋淫於酒,毋逸於遊田,惟正之共。
”未有身治正而臣下邪者也。
夫妻之際,王事綱紀,安危之機,聖王所致慎也。
昔舜飭正二女,以崇至德;楚莊忍絕丹姬,以成伯功;幽王惑於褒姒,周德降亡;魯桓脅於齊女,社稷以傾。
誠修後宮之政,明尊卑之序,貴者不得嫉妨專龐,以絕驕嫚之端,抑褒、閻之亂,賤者鹹得秩進,各得厥職,以廣繼嗣之統,息《白華》之怨,後宮親屬,饒之以財,勿與政事,以遠皇父之類,損妻黨之權,未有閨門治而天下亂者也。
治遠自近始,習善在左右。
昔龍管納言,而帝命惟允;四輔既備,成王靡有過事。
誠敕正左右齊慄之臣,戴金貂之飾、執常伯之職者,皆使學先王之道,知君臣之義,濟濟謹孚,無敖戲驕恣之地,則左右肅艾,羣僚仰法,化流四方。
經曰:“亦惟先正克左右。
”未有左右正而百官枉者也。
治天下者尊賢考功則治,簡賢違功則亂。
誠審思治人之術,歡樂得賢之福,論材選士,必試於職,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實以定
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也。
明經爲郡文學,以孝廉爲郎。
舉方正,對策高第,遷諫大夫,行郎中戶將事。
劾奏衛將軍張安世子侍中陽都侯彭祖不下殿門,並連及安世居位無補。
彭祖時實下門,寬饒坐舉奏大臣非是,左遷爲衛司馬。
先是時,衛司馬在部,見衛尉拜謁,常爲衛官繇使市買。
寬饒視事,案舊令,遂揖官屬以下行衛者。
衛尉私使寬饒出,寬饒以令詣官府門上謁辭。
尚書責問衛尉,由是衛官不復私使候、司馬。
候、司馬不拜,出先置衛,輒上奏辭,自此正焉。
寬饒初拜爲司馬,未出殿門,斷其禪衣,令短離地,冠大冠,帶長劍,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有疾病者身自撫循臨問,加致醫藥,遇之甚有恩。
及歲盡交代,上臨饗罷衛卒,衛卒數千人皆叩頭自請,願復留共更一年,以報寬饒厚德。
宣帝嘉之,以寬饒爲太中大夫,使行風俗,多所稱舉貶黜,奉使稱意。
擢爲司隸校尉,刺舉無所迴避,小大輒舉,所劾奏衆多,廷尉處其法,半用半不用,公卿貴戚及郡國吏繇使至長安,皆恐懼莫敢犯禁,京師爲清。
平恩侯許伯入第,丞相、御史、將軍、中二千石皆賀,寬饒不行。
許伯請之,乃往,從西階上,東鄉特坐。
許伯自酌曰:“蓋君後至。
”寬饒曰:“無多酌我,我乃酒狂。
”丞相魏侯笑曰:“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畢屬目卑下之。
酒酣樂作,長信少府檀長卿起舞,爲沐猴與狗鬥,坐皆大笑。
寬饒不說,卬視屋而嘆曰:“美哉!然富貴無常,忽則易人,此如傳舍,所閱多矣。
唯謹慎爲得久,君侯可不戒哉!”因起趨出,劾奏長信少府以列卿而沐猴舞,失禮不敬。
上欲罪少府,許伯爲謝,良久,上乃解。
寬饒爲人剛直高節,志在奉公。
家貧。
奉錢月數千,半以給吏民爲耳目言事者。
身爲司隸,子常步行自戍北邊,公廉如此。
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貴戚人與爲怨,又好言事刺譏,奸犯上意。
上以其儒者,優容之,然亦不得遷。
同列後進或至九卿,寬饒自以行清能高,有益於國,而爲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數上疏諫爭。
太子庶子王生高寬饒節,而非其如此,予書曰:“明主知君潔白公正,不畏強禦,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權,尊官厚祿已施於君矣。
君宜夙夜惟思當世之務,奉法宣化,憂勞天下,雖日有益,月有功,猶未足以稱職而報恩也。
自古之治,三王之術各有制度。
今君不務循職而已,乃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拂天子,數進不用難聽之語以摩切左右,非所以揚令名全壽命者也。
方今用事之人皆明習法令,言足以飾君之辭,文足以成君之過,君不惟蘧氏之高蹤,而慕子胥之末行,用不訾
馮奉世字子明,上黨潞人也,徙杜陵。
其先馮亭,爲韓上黨守。
秦攻上黨,絕太行道,韓不能守,馮亭乃入上黨城守於趙。
趙封馮亭爲華陽君,與趙將括距秦,戰死於長平。
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趙。
在趙者爲官帥將,官帥將子爲代相。
及秦滅六國,而馮亭之後馮毋擇、馮去疾、馮劫皆爲秦將相焉。
漢興,文帝時馮唐顯名,即代相子也。
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選爲郎。
昭帝時,以功次補武安長。
失官,年三十餘矣,乃學《春秋》涉大義,讀兵法明習,前將軍韓增奏以爲軍司空令。
本始中,從軍擊匈奴。
軍罷,復爲郎。
先是時,漢數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稱,或貪污,爲外國所苦。
是時,烏孫大有擊匈奴之功,而西域諸國新輯,漢方善遇,欲以安之,選可使外國者。
前將軍增舉奉世以衛候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
至伊脩城,都尉宋將言莎車與旁國共攻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並殺漢使者奚充國。
時,匈奴又發兵攻車師城,不能下而去。
莎車遣使揚言北道諸國已屬匈奴矣,於是攻劫南道,與歃盟畔漢,從鄯善以西皆絕不通。
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皆在北道諸國間。
奉世與其副嚴昌計,以爲不亟擊之則莎車日強,其勢難制,必危西域。
遂以節諭告諸國王,因發其兵,南北道合萬五千人進擊莎車,攻拔其城。
莎車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
諸國悉平,威振西域。
奉世乃罷兵以聞。
宣帝召見韓增,曰:“賀將軍所舉得其人。
”奉世遂西至大苑。
大苑聞其斬莎車王,敬之異於它使。
得其名馬象龍而還。
上甚說,下議封奉世。
丞相、將軍皆曰:“《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顓之可也。
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賞。
”少府蕭望之獨以奉世奉使有指,而擅矯制違命,發諸國兵,雖有功效,不可以爲後法。
即封奉世,開後奉使者利,以奉世爲比,爭逐發兵,要功萬里之外,爲國家生事於夷狄。
漸不可長,奉世不宜受封。
上善望之議,以奉世爲光祿大夫、水衡都尉。
元帝即位,爲執金吾。
上郡屬國歸義降胡萬餘人反去。
初,昭帝末,西河屬國胡伊酋若王亦將衆數千人畔,奉世輒持節將兵追擊。
右將軍典屬國常惠薨,奉世代爲右將軍典屬國,加諸吏之號。
數歲,爲光祿勳。
永光二年秋,隴西羌彡姐旁種反,詔召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奉世入議。
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
四方饑饉,朝廷方以爲憂,而遭羌變。
玄成等漠然莫有對者。
奉世曰:“羌虜近在境內背畔,不以時誅,亡以威制遠蠻。
臣願帥師討之。
”上問用兵之數,對曰:“臣聞善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徙杜陵。
家世以田爲業,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後倉且十年。
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
京師諸儒稱述焉。
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長史丙吉薦儒生王仲翁與望之等數人,皆召見。
先是,左將軍上官桀與蓋主謀殺光,光既誅桀等,後出入自備。
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兩吏挾持。
望之獨不肯聽,自引出閣曰:“不願見。
”吏牽持匈匈。
光聞之,告吏勿持。
望之既至前,說光曰:“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流大化,致於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
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
”於是光獨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補大將軍史。
三歲間,仲翁至光祿大夫、給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郎,署小苑東門候。
仲翁出入從倉頭廬兒,下車趨門,傳呼甚寵,顧謂望之曰:“不肯彔彔,反抱關爲?”望之曰:“各從其志。

後數年,坐弟犯法,不得宿衛,免歸爲郡吏。
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爲屬,察廉爲大行治禮丞。
時,大將軍光薨,子禹復爲大司馬,兄子山領尚書,親屬皆宿衛內侍。
地節三年夏,京師雨雹,望之因是上疏,願賜清閒之宴,口陳災異之意。
宣帝自在民間聞望之名,曰:“此東海蕭生邪?下少府宋畸問狀,無有所諱。
”望之對,以爲:“《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時季氏專權,卒逐昭公。
鄉使魯君察於天變,宜無此害。
今陛下以聖德居位,思政求賢,堯、舜之用心也。
然而善祥未臻,陰陽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勢之所致也。
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唯明主躬萬機,選同姓,舉賢材,以爲腹心,與參政謀,令公卿大臣朝見奏事,明陳其職,以考功能。
如是,則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權廢矣。
”對奏,天子拜望之爲謁者。
時,上初即位,思進賢良,多上書言便宜,輒下望之問狀,高者請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滿歲以狀聞,下者報聞,或罷歸田裏,所白處奏皆可。
累遷諫大夫,丞相司直,歲中三遷,官至二千石。
其後霍氏竟謀反誅,望之浸益任用。
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爲平原太守。
望之雅意在本朝,遠爲郡守,內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補郡吏,所謂憂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朝無爭臣則不知過,國無達士則不聞善。
願陛下選明經術,溫故知新,通於幾微謀慮之士以爲內臣,與參政事。
諸侯聞之,則知國家納諫憂政,亡有闕遺。
若此不怠,成、康之道其庶幾乎!外
孝宣皇帝五男。
許皇后生孝元帝,張婕妤生淮陽憲王欽,衛婕妤生楚孝王囂,公孫婕妤生東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
淮陽憲王欽,元康三年立,母張婕妤有寵於宣帝。
霍皇后廢后,上欲立張婕妤爲後。
久之,懲艾霍氏欲害皇太子,乃更選後宮無子而謹慎者,乃立長陵王婕妤爲後,令母養太子。
後無寵,希御見,唯張婕妤最幸。
而憲王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
太子寬仁,喜儒術,上數嗟嘆憲王,輔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張婕妤與憲王,然用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久之,上以故丞相韋賢子玄成陽狂讓侯兄,經明行高,稱於朝廷,乃召拜玄成爲淮陽中尉,欲感諭憲王,輔以推讓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宣帝崩,元帝即位,乃遣憲王之國。
時,張婕妤已卒,憲王有外祖母,舅張博兄弟三人歲至淮陽見親,輒受王賜。
后王上書,請徙外家張氏於國。
博上書,願留守墳墓,獨不徙。
王恨之。
後博至淮陽,王賜之少。
博言:“負責數百萬,願王爲償。
”王不許,博辭去,令弟光恐雲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書爲大人乞骸骨去。
王乃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博。
博喜,還書謝,爲諂語盛稱譽王,因言:“當今朝廷無賢臣,災變數見,足爲寒心。
萬姓鹹歸望於大王,大王奈何恬然不求入朝見,輔助主上乎?”使弟光數說王宜聽博計,令於京師說用事貴人爲王求朝。
許不納其言。
後光欲至長安,辭王,復言“願盡力與博共爲王求朝。
王即日至長安,可因平陽侯。
”光得王欲求朝語,馳使人語博。
博知王意動,復遺王書曰:“博幸得肺腑,數進愚策,未見省察。
北遊燕、趙,欲循行郡國求幽隱之士,聞齊有駟先生者,善爲《司馬兵法》,大將之材也,博得謁見,承間進問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爾非世俗之所知。
今邊境不安,天下騷動,微此人其莫能安也。
又聞北海之瀕有賢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難致也。
得此二人而薦之,功亦不細矣。
博願馳西以此赴助漢急,無財幣以通顯之。
趙王使謁者持牛、酒,黃金三十斤勞博,博不受;復使人願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許。
會得光書雲大王已遣光西,與博併力求朝。
博自以棄捐,不意大王還意反義,結以朱顏,願殺身報德。
朝事何足言!大王誠賜咳唾,使得盡死,湯、禹所以成大功也。
駟先生蓄積道術,書無不有,願知大王所好,請得輒上。
”王得書喜說,報博書曰:“子高乃幸左顧存恤,發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雖亦不敏,敢不諭意!今遣有司爲子高償責二百萬。

是時,博女婿京房以明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
商公武、武兄無故,皆以宣帝舅封。
無故爲平昌侯,武爲樂昌侯。
語在《外戚傳》。
商少爲太子中庶子,以肅敬敦厚稱。
父薨,商嗣爲侯,推財以分異母諸弟,身無所受,居喪哀慼。
於是大臣薦商行可以厲羣臣,義足以厚風俗,宜備近臣。
繇是擢爲諸曹、侍中、中郎將。
元帝時,至右將軍、光祿大夫。
是時,定陶共王愛幸,幾代太子。
商爲外戚重臣輔政,擁佑太子,頗有力焉。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爲左將軍。
而帝元舅大司馬大將軍王鳳顓權,行多驕僣。
商論議不能平鳳,鳳知之,亦疏商。
建始三年秋,京師民無故相驚,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長安中大亂。
天子親御前殿,召公卿議。
大將軍鳳以爲太后與上及後宮可御船,令吏民上長安城以避水。
羣臣皆從鳳議。
左將軍商獨曰:“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
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
”上乃止。
有頃,長安中稍定,問之,果訛言。
上於是美壯商之固守,數稱其議。
而鳳大慚,自恨失言。
明年,商代匡衡爲丞相,益封千戶,天子甚尊任之。
爲人多質有威重,長八尺餘,身體鴻大,容貌甚過絕人。
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
丞相商坐未央廷中,單于前,拜謁商。
商起,離席與言,單于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
天子聞而嘆曰:“此真漢相矣!”
初,大將軍鳳連昏楊肜爲琅邪太守,其郡有災害十四,已上。
商部屬按問,鳳以曉商曰:“災異天事,非人力所爲。
肜素善吏,宜以爲後。
”商不聽,竟奏免肜,奏果寢不下,鳳重以是怨商,陰求其短,使人上書言商閨門內事。
天子以爲闇昧之過,不足以傷大臣,鳳固爭,下其事司隸。
先是,皇太后嘗詔問商女,欲以備後宮。
時女病,商意亦難之,以病對,不入。
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爲鳳所中,惶怖,更欲內女爲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見其女。
會日有蝕之,太中大夫蜀郡張匡,其人佞巧,上書願對近臣陳日蝕咎。
下朝者左將軍丹等問匡,對曰:“竊見丞相商作威作福,從外製中,取必於上,性殘賊不仁,遣票輕吏微求人罪,欲以立威,天下患苦之。
前頻陽耿定上書言商與父傅通,及女弟淫亂,奴殺其私夫,疑商教使。
章下有司,商私怨懟。
商子俊欲上書告商,俊妻左將軍丹女,持其書以示丹,丹惡其父子乘迕,爲女求去。
商不盡忠納善以輔至德,知聖主崇孝,遠別不親,後庭之事皆愛命皇太后,太后前聞商有女,欲以備後宮,商言有固疾,後有耿定事,更詭
漢興,佞幸寵臣,高祖時則有籍孺,孝惠有閎孺。
此兩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
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
兩人徙家安陵。
其後寵臣,孝文時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談、北宮伯子;孝武時士人則韓嫣,宦者則李延年;孝元時宦者則弘恭、石顯;孝成時士人則張放、淳于長;孝哀時則有董賢。
孝景、昭、宣時皆無寵臣。
景帝唯有郎中令周仁。
昭帝時,駙馬都尉秺侯金賞嗣父車騎將軍日磾爵爲侯,二人之寵取過庸,不篤。
宣帝時,侍中中郎將張彭祖少與帝微時同席研書,及帝即尊位,彭祖以舊恩封陽都侯,出常參乘,號爲愛幸。
其人謹敕,無所虧損,爲其小妻所毒薨,國除。
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爲黃頭郎。
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天,顧見其衣尻帶後穿。
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
召問其名姓,姓鄧,名通。
鄧猶登也,文帝甚說,尊幸之,日日異。
通亦願謹,不好外交,雖賜洗沐,不欲出。
於是文帝賞賜通鉅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
文帝時間如通家遊戲,然通無他技能,不能有所薦達,獨自謹身以媚上而已。
上使善相人者相通,曰:“當貧餓死。
”上曰:“能富通者在我,何說貧?”於是賜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
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爲上嗽吮之。
上不樂,從容問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
”太子入問疾,上使太子齰癰。
太子齰癰而色難之。
已而聞通嘗爲上齰之,太子慚,由是心恨通。
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
居無何,人有告通盜出徼外鑄錢,下吏驗問,頗有,遂竟案,盡沒入之,通家尚負責數鉅萬。
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
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
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趙談者,以星氣幸,北宮伯子長者愛人,故親近,然皆不比鄧通。
韓嫣字王孫,弓高侯穨當之孫也。
武帝爲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
及上爲太子,愈益親嫣。
嫣善騎射,聰慧。
上即位,欲事伐胡,而嫣先習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鄧通。
始時,嫣常與上共臥起。
江都王入朝,從上獵上林中。
天子車駕蹕道未行,先使嫣乘副車,從數十百騎馳視獸。
江都王望見,以爲天子,闢從者,伏謁道旁。
嫣驅不見。
既過,江都王怒,爲皇太后泣,請得歸國入宿衛,比韓嫣。
太后由此銜嫣。
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聞皇太后。
太后怒,使使賜嫣死。
上爲謝,終不能得,嫣遂死。
嫣弟說,亦愛幸,以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
宣帝時,天下和平,四夷賓服,神爵、五鳳之間屢蒙瑞應。
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辯士王褒頌漢德,作《中和》、《樂職》、《宣佈》詩三篇。
武年十四五,與成都楊覆衆等共習歌之。
是時,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達茂異士,召見武等於宣室。
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哉!”以褒爲待詔,武等賜帛罷。
武詣博士受業,治《易》。
以射策甲科爲郎,與翟方進交志相友。
光祿勳舉四行,遷爲鄠令,坐法免歸。
武兄弟五人,皆爲郡吏,郡縣敬憚之。
武弟顯家有市籍,租常不入,縣數負其課。
市嗇夫求商捕辱顯家,顯怒,欲以吏事中商。
武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爲衆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爲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久之,太僕王音舉武賢良方正,徵對策,拜爲諫大夫,遷揚州刺史。
所舉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服罪者爲虧除,免之而已;不服,極法奏之,抵罪或至死。
九江太守戴聖,《禮經》號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
及武爲刺史,行部隸囚徒,有所舉以屬郡。
聖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皆無所決。
武使從事廉得其罪,聖懼,自免,後爲博士,毀武於朝廷。
武聞之,終不揚其惡。
而聖子賓客爲羣盜,得,系廬江,聖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
自是後,聖慚服。
武每奏事至京師,聖未嘗不造門謝恩。
武爲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其餘賢與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
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已乃見二千石,以爲常。
初,武爲郡吏時,事太守何壽。
壽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
後壽爲大司農,其兄子爲廬江長史。
時,武奏事在邸,壽兄子適在長安,壽爲具召武弟顯及故人楊覆衆等,酒酣,見其兄子,曰:“此子揚州長史,材能駕下,未嘗省見。
”顯等甚慚,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
”顯、覆衆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卮酒。
歲中,廬江太守舉之。
其守法見憚如此。
爲刺史五歲,入爲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之。
出爲清河太守,數歲,坐郡中被災害什四以上免。
久之,大司馬曲陽侯王根薦武,徵爲諫大夫。
遷兗州刺史,入爲司隸校尉,徙京兆尹。
二歲,坐舉方正所舉者召見槃闢雅拜,有司以爲詭衆虛僞。
武坐左遷楚內史,遷沛郡太守,復入爲廷尉。
綏和元年,御史大夫孔光左遷廷尉,武爲御史大夫。
成帝欲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採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
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
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知伯弊。
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
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
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
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爲業。
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
雄少而好學,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
爲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爲,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
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
自有下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
顧嘗好辭賦。
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爲式。
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
以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離騷》;又旁《離騷》作重一篇,名曰《廣騷》;又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畔牢愁》、《廣騷》文多,不載,獨載《反離騷》,其辭曰:
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揚侯。
淑周楚之豐烈兮,超既離乎皇波,因江潭而氵往託兮,欽吊楚之湘累。
惟天軌之不闢兮,何純潔而離紛!紛累以其淟涊兮,暗累以其繽紛。
漢十世之陽朔兮,招搖紀於周正,正皇天之清則兮,度后土之方貞。
圖累承彼洪族兮,又覽累之昌辭,帶鉤矩而佩衡兮,履欃槍以爲綦。
素初貯厥麗服兮,何文肆而質!資娵、娃炎珍{髟也}兮,鬻九戎而索賴。
鳳皇翔於蓬陼兮,豈駕鵝之能捷!騁驊騮以曲艱兮,驢騾連蹇而齊足。
枳棘之榛榛兮,蝯<蟲穴>擬而不敢下,靈脩既信椒、蘭之唼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
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芳酷烈而莫聞兮,不如襞而幽之離房。
閨中容競淖約兮,相態以麗佳,知衆嫭之嫉妒兮,何必揚累之蛾眉?
懿神龍之淵潛,俟慶雲而將舉,亡春風之被離兮,孰焉知龍之所處?愍吾累之衆芬兮,揚燁燁之芳苓,遭季夏之凝霜兮,慶夭悴而喪榮。
橫江、湘以南氵往兮,雲走乎彼蒼吾,馳江潭之泛溢兮,將折衷乎重華。
舒中情之煩或兮,恐重華之不累與,陵陽侯之素波兮,豈吾累之獨見許?
精瓊靡與秋菊兮,將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