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闢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爲利。
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
司馬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羣羊也。
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爲貪。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爲侯,而使陳莊相蜀。
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王曰:“請聞其說。
”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闢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爲利。
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
司馬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羣羊也。
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爲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爲貪。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爲侯,而使陳莊相蜀。
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
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爲太宗。
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
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
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樑,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
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
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寧。
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
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飢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
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
《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爲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
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
此仁聖之所以傷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勝痛,則飾詞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爲死有餘辜。
何則?成練者衆,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獄吏專爲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爲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
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
”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
故古人有言:“山藪臧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詬。
”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
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爲太宗。
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
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
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樑,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
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
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寧。
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
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飢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
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
《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爲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
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
此仁聖之所以傷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勝痛,則飾詞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爲死有餘辜。
何則?成練者衆,文致之罪明也。
是以獄吏專爲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爲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
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
”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
故古人有言:“山藪臧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詬。
”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爲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
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爲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爲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爲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
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爲至今不殺乎?”
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爲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
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爲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爲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爲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
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爲至今不殺乎?”
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
堯曰:“鯀爲人負命毀族,不可。
”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
”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
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爲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
”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
禹爲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爲綱爲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於鬼神。
卑宮室,致費於溝淢。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
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載壺口,治樑及岐。
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覃懷致功,至於衡漳。
其土白壤。
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爲。
鳥夷皮服。
夾右碣石,入於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墳,草繇木條。
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貢漆絲,其篚織文。
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
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
田上下,賦中上。
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爲牧,其篚酓絲。
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
大野既都,東原底平。
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其田上中,賦中中。
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
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
三江既入,震澤致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
田下下,賦下上上雜。
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爲人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
堯曰:“鯀爲人負命毀族,不可。
”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
”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
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爲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
”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
禹爲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爲綱爲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於鬼神。
卑宮室,致費於溝淢。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
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載壺口,治樑及岐。
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覃懷致功,至於衡漳。
其土白壤。
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爲。
鳥夷皮服。
夾右碣石,入於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墳,草繇木條。
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貢漆絲,其篚織文。
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
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
田上下,賦中上。
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鬆、怪石,萊夷爲牧,其篚酓絲。
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
大野既都,東原底平。
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其田上中,賦中中。
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
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
三江既入,震澤致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
田下下,賦下上上雜。
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而諸侯鹹尊軒轅爲天子,代神農氏,是爲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於空桐,登雞頭。
南至於江,登熊、湘。
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爲營衛。
官名皆以雲命,爲雲師。
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爲多焉。
獲寶鼎,迎日推策。
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
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
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爲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
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爲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於顓頊爲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鬱郁,其德嶷嶷。
其動也時,其服也士。
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娶娵訾氏女,生摯。
帝嚳崩,而摯代立。
帝摯立,不善。
而弟放勳立,是爲帝堯。
帝堯者,放勳。
其仁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三戰,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而諸侯鹹尊軒轅爲天子,代神農氏,是爲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於空桐,登雞頭。
南至於江,登熊、湘。
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爲營衛。
官名皆以雲命,爲雲師。
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爲多焉。
獲寶鼎,迎日推策。
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
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
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
黃帝崩,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爲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
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爲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於顓頊爲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順天之義,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鬱郁,其德嶷嶷。
其動也時,其服也士。
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娶娵訾氏女,生摯。
帝嚳崩,而摯代立。
帝摯立,不善。
而弟放勳立,是爲帝堯。
帝堯者,放勳。
其仁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爲帝嚳次妃。
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封於商,賜姓子氏。
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報丁立。
報丁卒,子報乙立。
報乙卒,子報丙立。
報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爲成湯。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
湯徵諸侯。
葛伯不祀,湯始伐之。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君國子民,爲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
”作湯徵。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爲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湯舉任以國政。
伊尹去湯適夏。
既醜有夏,復歸於亳。
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
當是時,夏桀爲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爲亂。
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
湯曰:“格女衆庶,來,女悉聽朕言。
匪臺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衆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衆,女曰:‘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嗇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衆力,率奪夏國。
衆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
”以告令師,作湯誓。
於是湯曰:“吾甚武。
”號曰武王。
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嵕,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報。
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湯歸至於泰卷陶,中壘作誥。
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
告諸侯羣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
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爲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封於商,賜姓子氏。
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報丁立。
報丁卒,子報乙立。
報乙卒,子報丙立。
報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爲成湯。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
湯徵諸侯。
葛伯不祀,湯始伐之。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
君國子民,爲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
”作湯徵。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爲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湯舉任以國政。
伊尹去湯適夏。
既醜有夏,復歸於亳。
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
當是時,夏桀爲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爲亂。
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
湯曰:“格女衆庶,來,女悉聽朕言。
匪臺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衆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衆,女曰:‘我君不恤我衆,舍我嗇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衆力,率奪夏國。
衆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
”以告令師,作湯誓。
於是湯曰:“吾甚武。
”號曰武王。
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
湯遂伐三嵕,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
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報。
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湯歸至於泰卷陶,中壘作誥。
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
告諸侯羣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
及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孝惠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爲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兄二人,皆爲將。
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臺爲酈侯,子產爲交侯;次兄呂釋之爲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爲帝。
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爲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爲趙王,薄夫人子恆爲代王,諸姬子子恢爲樑王,子友爲淮陽王,子長爲淮南王,子建爲燕王。
高祖弟交爲楚王,兄子濞爲吳王。
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爲長沙王。
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
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
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詔。
”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
趙相徵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王來,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
太后欲殺之,不得閒。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趙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
犁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於是乃徙淮陽王友爲趙王。
夏,詔賜酈侯父追諡爲令武侯。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爲。
臣爲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飲爲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
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爲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
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酖,置前,令齊王起爲壽。
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爲壽。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詳醉去。
問,知其酖,齊王恐,自以爲不得脫長安,憂。
齊內史士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爲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
”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后喜,許之。
乃置酒齊邸,樂飲,罷,歸齊王。
三年,方築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諸侯來會。
十月朝賀。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發喪,太
及高祖爲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孝惠爲人仁弱,高祖以爲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如意立爲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爲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呂后兄二人,皆爲將。
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臺爲酈侯,子產爲交侯;次兄呂釋之爲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太子襲號爲帝。
是時高祖八子:長男肥,孝惠兄也,異母,肥爲齊王;餘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爲趙王,薄夫人子恆爲代王,諸姬子子恢爲樑王,子友爲淮陽王,子長爲淮南王,子建爲燕王。
高祖弟交爲楚王,兄子濞爲吳王。
非劉氏功臣番君吳芮子臣爲長沙王。
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
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
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詔。
”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
趙相徵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王來,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
太后欲殺之,不得閒。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趙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酖飲之。
犁明,孝惠還,趙王已死。
於是乃徙淮陽王友爲趙王。
夏,詔賜酈侯父追諡爲令武侯。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爲。
臣爲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飲爲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齊悼惠王皆來朝。
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爲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
太后怒,乃令酌兩卮酖,置前,令齊王起爲壽。
齊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爲壽。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齊王怪之,因不敢飲,詳醉去。
問,知其酖,齊王恐,自以爲不得脫長安,憂。
齊內史士說王曰:“太后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
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爲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
”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爲王太后。
呂后喜,許之。
乃置酒齊邸,樂飲,罷,歸齊王。
三年,方築長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諸侯來會。
十月朝賀。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發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