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初,莽妻宜春侯王氏女,立为皇后。
本生四男:宇、获、安、临。
二子前诛死,安颇荒忽,乃以临为皇太子,安为新嘉辟。
封宇子六人:千为功隆公,寿为功明公,吉为功成公,宗为功崇以,世为功昭公,利为功著公。
大赦天下。
莽乃策命孺子曰:“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
《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
于戏!敬天之休,往践乃位,毋废予命。
”又曰:“其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凡户万,地方百里,为定安公国。
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朔、服色。
世世以事其祖宗,永以命德茂功,享历代之祀焉。
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
”读策毕,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
中傅将孺子下殿,北面而称臣。
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又按金匮,辅臣皆封拜。
以太傅、左辅、骠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大司徒就德侯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广汉梓潼哀章为国将,美新公:是为四辅,位上公。
太保、后承承阳侯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步兵将军成都侯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是为三公。
大阿、右拂;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广新公;京兆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立国将军,成新公;京兆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是为四将。
凡十一公。
王兴者,故城门令史。
王盛者,卖饼。
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
余皆拜为郎。
是日,封拜卿大夫、侍中、尚书官凡数百人。
诸刘为郡守,皆徙为谏大夫。
改明光宫为定安馆,定安太后居之。
以故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皆置门卫使者监领。
敕阿乳母不得与语,常在四壁中,至于长大,不能名六畜。
后莽以女孙宇子妻之。
莽策群司曰:“岁星司肃,东岳太师典致时雨,青炜登平,考景以晷。
荧惑司哲,南岳太傅典致时奥,赤炜颂平,考声以律。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
辰星司谋,北岳国将典致时寒,玄炜和平,考星以漏。
月刑元股左,司马典致武应,考方法矩,主司天文,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力来农事,以丰年谷。
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主司人道,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
斗平元心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
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
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
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
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书,愿分户邑以封莽,及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上由是贤莽。
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
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
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虚誉隆洽,倾其诸父矣。
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莽兄永为诸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学博士门下。
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
诸生纵观,长老叹息。
光年小于莽子宇,莽使同日内妇,宾客满堂。
须臾,一人言太夫人苦某痛,当饮某药,比客罢者数起焉。
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为买之。
”即日以婢奉子元。
其匿情求名如此。
是时,太后姊子淳于长以材能为九卿,先进在莽右。
莽阴求其罪过,因大司马曲阳侯根白之,长伏诛,莽以获忠直,语在《长传》。
根因乞骸骨,荐莽自代,上遂擢为大司马。
是岁,绥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辅政岁余,成帝崩,哀帝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太后诏莽就第,避帝外家。
莽上疏乞骸骨,哀帝遣尚书令诏莽曰:“先帝委政于君而弃群臣,朕得奉宗庙,诚嘉与君同心合意。
今君移病求退,以著朕之不能奉顺先帝之意,朕甚悲伤焉。
已诏尚书待君奏事。
”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白太后曰:“皇帝闻太后诏,甚悲。
大司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听政。
”太后复令莽视事。
时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丁姬在,高昌侯董宏上书言:“《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
”莽与师丹共劾宏误朝不道,
孝元王皇后,成帝母也。
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
自有传。
孝成许皇后,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悼伤母恭哀后居位日浅而遭霍氏之辜,故选嘉女以配皇太子。
初入太了家,上令中常侍黄门亲近者侍送,还白太子欢说状,元帝喜谓左右:“酌酒贺我!”左右皆称万岁。
久之,有一男,失之。
乃成帝即位,立许妃为皇后,复生一女,失之。
初,后父嘉自元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辅政,已八九年矣。
及成帝立,复以元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与嘉并。
杜钦以为故事后父重于帝舅,乃说凤曰:“车骑将军至贵,将军宜尊之敬之,无失其意。
盖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不可不慎。
卫将军之日盛于盖侯,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唯将军察焉。
”久之,上欲专委任凤,乃策嘉曰:“将军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
赐黄金二百斤,以特进侯就朝位。
”后岁余薨,谥曰恭侯。
后聪慧,善史书,自为妃至即位,常宠于上,后宫希得进见。
皇太后及帝诸舅忧上无继嗣,时又数有灾异,刘向、谷永等皆陈其咎在于后宫。
上然其言,于是省减椒房掖廷用度。
皇后及上疏曰:
妾夸布服粝粮,加以幼稚愚惑,不明义理,幸得免离茅屋之下,备后宫扫除。
蒙过误之宠,居非命所当托,污秽不修,旷职尸官,数逆至法,逾越制度,当伏放流之诛,不足以塞责。
乃壬寅日大长秋受诏:“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
”妾伏自念,入椒房以来,遗赐外家未尝逾故事,每辄决上,可复问也。
今诚时世异制,长短相补,不出汉制而已,纤微之间,未必可同。
若竟宁前与黄龙前,岂相放哉?家吏不晓,今一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
今言无得发取诸官,殆谓未央官不属妾,不宜独取也。
言妾家府亦不当得,妾窃惑焉。
幸得赐汤沐邑以自奉养,亦小发取其中,何害于谊而不可哉?又诏书言服御所造,皆如竟宁前,吏诚不能揆其意,即且令妾被服所为不得不如前。
设妾欲作某屏风张于某所,曰故事无有,或不能得,则必绳妾以诏书矣。
此二事诚不可行,唯陛下省察。
宦吏忮佷,必欲自胜。
幸妾尚贵时,犹以不急事操人,况今日日益侵,又获此诏,其操约人,岂有所诉?陛下见妾在椒房,终不肯给妾纤微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旧故,中官乃私夺左右之贱缯,乃发乘舆服缯,言为待诏补,已而贸易其中。
左右多窃怨者,甚耻为之。
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当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
今吏甫受诏读记,直豫言
四年五月,莽曰:“保成师友祭酒唐林、故谏议祭酒琅邪纪逡,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于黄发,靡有愆失。
其封林为建德侯,逡为封德侯,位皆特进,见礼如三公。
赐弟一区,钱三百万,授几杖焉。

六月,更授诸侯茅土于明堂,曰:“予制作地理,建封五等,考之经艺,合之传记,通于义理,论之思之,至于再三,自始建国之元以来九年于兹,乃今定矣。
予亲设文石之平,陈菁茅四色之土,钦告于岱宗泰社后土、先祖先妣,以班授之。
各就厥国,养牧民人,用成功业。
其在缘边,若江南,非诏所召,遣侍于帝城者,纳言掌货大夫且调都内故钱,予其禄,公岁八十万,侯、伯四十万,子、男二十万。
”然复不能尽得。
莽好空言,慕古法,多封爵人,性实遴啬,托以地理未定,故且先赋茅土,用慰喜封者。
是岁,复明六管之令。
每一管下,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
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盗贼起。
纳言冯常以六管谏,莽大怒,免常官。
置执法左右刺奸。
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
临淮瓜田仪等为盗贼,依阻会稽长州,琅邪女子吕母亦起。
初,吕母子为县吏,为宰所冤杀。
母散家财,以酤酒买兵弩,阴厚贫穷少年,得百余人,遂攻海曲县,杀其宰以祭子墓。
引兵入海,其众浸多,后皆万数。
莽遣使者即赦盗贼,还言:“盗贼解,辄复合。
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
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
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
民穷,悉起为盗贼。
”莽大怒,免之。
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诛”。
及言“时运适然,且灭不久”,莽说,辄迁之。
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
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
既成,令司命负之,莽出在前,入在御旁。
铸斗日,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五年正月朔,北军南门灾。
以大司马司允费兴为荆州牧,见,问到部方略,兴对曰:“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
间者,国张六管,税山泽,妨夺民之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
兴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几可以解释安集。
”莽怒,免兴官。
天下吏以不得奉禄,并为奸利,郡尹县宰家累千金。
莽下诏曰:“详考始建国二年胡虏猾夏以来,诸军吏及缘边吏大夫以上为奸利增产致富者,收其家所有财产五分之四,以助边急。
”公府士驰传天下,考覆贪饕,开吏告其将,奴婢告其主,几以禁奸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
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 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 解冻,蛰虫始振苏,鱼上负冰,獭祭鱼,候雁北。
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 建青旗,食麦与羊,服八风水,爨萁燧火。
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 兵矛,其畜羊,朝于青阳左个,以出春令。
布德施惠,行庆赏,省徭赋。
立春之 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修除祠位,币祷鬼神,牺牲用牡, 禁伐木,母覆巢、杀胎夭,毋は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骨此>。
孟春行 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旱落,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飘风暴雨总至, 黎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雨霜大雹,首稼不入。
正月官司空,其树 杨。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星中。
其位东方,其日甲乙,其虫鳞, 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始雨水,桃李 始华,苍庚鸣,鹰化为鸠。
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 服八风水,爨萁燧火,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朝于 青阳太庙。
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笞掠,止狱讼。
养幼小,存孤独,以通 句萌。
择元日,令民社。
是月也,日夜分,雷始发声,蛰虫咸动苏。
先雷三日, 振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 令官市,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称。
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 以妨农功。
祭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 寇戎来征。
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残。
行夏令,则其国气早来, 虫螟为害。
二月官仓,其树杏。
季春之月,招摇指辰,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其虫鳞, 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桐始华,田鼠 化为β,虹始见,萍始生。
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 服八风水,爨萁燧火,东宫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
其兵矛,其畜羊。
朝于 青阳右个。
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言具于天子。
天子乌始乘舟,荐鲔于寝庙, 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天子命有司,发仓,助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使诸侯,聘名士,礼 贤者。
命司空,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通沟 渎,达路除道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
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
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
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
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
其民朴重端悫,不纷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
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
故其化如神。
其地南至交止,北至幽都,东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
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
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
夫水浊则鱼佥,政苛则民乱。
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璧犹扬果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
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住,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
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
后世为之耒耜櫌锄,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
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
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
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
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
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
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
故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
此皆因时变而制礼乐者。
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
《诗》、《春秋》,学之美者
太清问于无穷子曰:“子知道乎?”无穷子曰:“吾弗知也。
”又问于无为“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太清又问于无始曰:“向者,吾道于无穷,曰:‘吾弗知之。
”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
’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
”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
”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以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
”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
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
”白公之谓也。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
惠王甚说之。
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
”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
治国有礼,不在文辩。
”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此之谓也。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
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
”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
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
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
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
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
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
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
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
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
居知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道者,置之前而不挚,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
”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
患至而多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
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
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
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
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
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
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
女必让肥铙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
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
”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铙之地。
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
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
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
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戮杀大臣,亲近导谀。
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
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
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
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
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以言大利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1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