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
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
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乎!”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
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语在《留侯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
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
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
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
”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
”强心以为不然。
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
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
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
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
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
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
盖伤之也。
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
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
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
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乎!”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
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
语在《留侯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
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
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
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
”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
”强心以为不然。
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
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
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
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
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
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
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
盖伤之也。
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
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
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
少时好侠,斗鸡走马,长乃变节,从嬴公受《春秋》。
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
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
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
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
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
”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
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
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
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
奏赐、孟妄设袄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
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征孟子为郎。
夏侯始昌,鲁人也。
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
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曰,至期日果灾。
时,昌邑王以少子爱,上为选师,始昌为太傅。
年老,以寿终。
族子胜亦以儒显名。
夏侯胜字长公。
初,鲁共王分鲁西宁乡以封子节侯,别属大河,大河后更名东平,故胜为东平人。
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
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
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善说礼服。
征为博士、光禄大夫。
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袄言,缚以属吏。
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
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
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
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
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朕以眇身,蒙遗德,承圣业,奉宗庙,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
少时好侠,斗鸡走马,长乃变节,从嬴公受《春秋》。
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
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
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
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
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
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
”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
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
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孟使友人内官长赐上此书。
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
奏赐、孟妄设袄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
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征孟子为郎。
夏侯始昌,鲁人也。
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
自董仲舒、韩婴死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始昌明于阴阳,先言柏梁台灾曰,至期日果灾。
时,昌邑王以少子爱,上为选师,始昌为太傅。
年老,以寿终。
族子胜亦以儒显名。
夏侯胜字长公。
初,鲁共王分鲁西宁乡以封子节侯,别属大河,大河后更名东平,故胜为东平人。
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
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
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善说礼服。
征为博士、光禄大夫。
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袄言,缚以属吏。
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
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
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
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
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朕以眇身,蒙遗德,承圣业,奉宗庙,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循,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
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
举茂材,平准令。
察廉为阳翟令。
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
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
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
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
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
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迁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
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汉发五将军击匈奴,征遣广汉以太守将兵,属蒲类将军赵充国。
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殷勤甚备。
事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掾卿所为,非二千石所及。
”行之发于至诚。
吏见者皆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
僵仆无所避。
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
其或负者,辄先闻知,风谕不改,乃收捕之,无所逃,按之罪立具,即时伏辜。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倾,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湖都亭长
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
举茂材,平准令。
察廉为阳翟令。
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
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
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
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
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
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
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迁颍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
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汉发五将军击匈奴,征遣广汉以太守将兵,属蒲类将军赵充国。
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殷勤甚备。
事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掾卿所为,非二千石所及。
”行之发于至诚。
吏见者皆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
僵仆无所避。
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
其或负者,辄先闻知,风谕不改,乃收捕之,无所逃,按之罪立具,即时伏辜。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倾,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尝记召湖都亭长,湖都亭长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
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
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
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
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
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
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
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
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
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
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
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
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一旷然大变其俗。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
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
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
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
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
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
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
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
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
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
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问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彼诚有所闻也。
以将军之莫府,海内莫不卬望。
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窃议,语流天下。
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故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
传曰:以贤难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贤,以食难得之故而曰饱不待食,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
将军诚召置莫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
盖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
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
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一旷然大变其俗。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幹也。
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民兴行;宽柔和惠,则众相爱。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
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
呼韩邪单于归庭数月,罢兵使各归故地,乃收其兄呼屠吾斯在民间者立为左谷蠡王,使人告右贤贵人,欲令杀右贤王。
其冬,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发兵数万人东袭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兵败走,屠耆单于还,以其长子都涂吾西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楼头为右谷蠡王,留居单于庭。
明年秋,屠耆单于使日逐王先贤掸兄右奥鞬王为乌藉都尉各二万骑,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
是时,西方呼揭王来与唯犁当户谋,共谗右贤王,言欲自立为乌藉单于。
屠耆单于杀右贤王父子,后知其冤,复杀唯犁当户。
于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为呼揭单于。
右奥鞬王闻之,即自立为车犁单于。
乌藉都尉亦自立为乌藉单于。
凡五单于。
屠耆单于自将兵东击车犁单于,使都隆奇击乌藉。
乌藉、车犁皆败,西北走,与呼揭单于兵合为四万人。
乌藉、呼揭皆去单于号,共并力尊辅车犁单于。
屠耆单于闻之,使左大将、都尉将四万骑分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自将四万骑西击车犁单于。
车犁单于败,西北走,屠耆单于即引西南,留闟敦地。
其明年,呼韩邪单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屠耆单于屯兵,杀略万余人。
屠耆单于闻之,即自将六万骑击呼韩邪单于,行千里,未至嗕姑地,逢呼韩邪单于兵可四万人,合战。
屠耆单于兵败,自杀。
都隆奇乃与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楼头亡归汉,车犁单于东降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左大将乌厉屈与父呼速累乌厉温敦皆见匈奴乱,率其众数万人南降汉。
封乌厉屈为新城侯,乌厉温敦为义阳侯。
是时,李陵子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呼韩邪单于捕斩之,遂复都单于庭,然众裁数万人。
屠耆单于从弟休旬王将所主五六百骑,击杀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为闰振单于,在西边。
其后,呼韩邪单于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亦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在东边。
其后二年,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与战,杀之,并其兵,遂进攻呼韩邪。
呼韩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单于庭。
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
战死,壮士所有也。
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
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
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
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
其冬,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发兵数万人东袭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兵败走,屠耆单于还,以其长子都涂吾西为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楼头为右谷蠡王,留居单于庭。
明年秋,屠耆单于使日逐王先贤掸兄右奥鞬王为乌藉都尉各二万骑,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
是时,西方呼揭王来与唯犁当户谋,共谗右贤王,言欲自立为乌藉单于。
屠耆单于杀右贤王父子,后知其冤,复杀唯犁当户。
于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为呼揭单于。
右奥鞬王闻之,即自立为车犁单于。
乌藉都尉亦自立为乌藉单于。
凡五单于。
屠耆单于自将兵东击车犁单于,使都隆奇击乌藉。
乌藉、车犁皆败,西北走,与呼揭单于兵合为四万人。
乌藉、呼揭皆去单于号,共并力尊辅车犁单于。
屠耆单于闻之,使左大将、都尉将四万骑分屯东方,以备呼韩邪单于,自将四万骑西击车犁单于。
车犁单于败,西北走,屠耆单于即引西南,留闟敦地。
其明年,呼韩邪单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袭屠耆单于屯兵,杀略万余人。
屠耆单于闻之,即自将六万骑击呼韩邪单于,行千里,未至嗕姑地,逢呼韩邪单于兵可四万人,合战。
屠耆单于兵败,自杀。
都隆奇乃与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楼头亡归汉,车犁单于东降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左大将乌厉屈与父呼速累乌厉温敦皆见匈奴乱,率其众数万人南降汉。
封乌厉屈为新城侯,乌厉温敦为义阳侯。
是时,李陵子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呼韩邪单于捕斩之,遂复都单于庭,然众裁数万人。
屠耆单于从弟休旬王将所主五六百骑,击杀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为闰振单于,在西边。
其后,呼韩邪单于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亦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在东边。
其后二年,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与战,杀之,并其兵,遂进攻呼韩邪。
呼韩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单于庭。
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
战死,壮士所有也。
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
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
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
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駃騠、騊駼驒奚。
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
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
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荒服不至。
于是作《吕刑》之辟。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
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
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镐而东徙于雒邑。
当时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为诸侯。
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后二十余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郑之汜邑。
初,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
已而黜翟后,翟后怨,而襄王继母曰惠后,有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翟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带为王。
于是戎翟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尤甚。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戎翟,诛子带,迎内襄王子雒邑。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駃騠、騊駼驒奚。
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
贵壮健,贱老弱。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于岐下,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
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
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荒服不至。
于是作《吕刑》之辟。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
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猃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是时四夷宾服,称为中兴。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
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镐而东徙于雒邑。
当时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为诸侯。
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后二十余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郑之汜邑。
初,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
已而黜翟后,翟后怨,而襄王继母曰惠后,有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翟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带为王。
于是戎翟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尤甚。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戎翟,诛子带,迎内襄王子雒邑。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
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
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松樠。
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
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
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语在《张骞传》。
武帝即位,令骞赍金币住。
昆莫见骞如单于礼,骞大惭,谓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初,昆莫有十余子,中子大禄强,善将,将众万余骑别居。
大禄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
太子蚤死,谓昆莫曰:“必以岑陬为太子。
”昆莫哀许之。
大禄怒,乃收其昆弟,将众畔,谋攻岑陬。
昆莫与芩陬万余骑,令别居,昆莫亦自有万余骑以自备。
国分为三,大总羁属昆莫。
骞既致赐,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乌孙远汉,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属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其使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其国后乃益重汉。
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
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
乌孙于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
”乌孙以马千匹聘。
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
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
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
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岑陬遂妻公
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二十一里,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
地莽平。
多雨,寒。
山多松樠。
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
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故服匈奴,后盛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
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
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始张骞言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语在《张骞传》。
武帝即位,令骞赍金币住。
昆莫见骞如单于礼,骞大惭,谓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其它如故。
初,昆莫有十余子,中子大禄强,善将,将众万余骑别居。
大禄兄太子,太子有子曰岑陬。
太子蚤死,谓昆莫曰:“必以岑陬为太子。
”昆莫哀许之。
大禄怒,乃收其昆弟,将众畔,谋攻岑陬。
昆莫与芩陬万余骑,令别居,昆莫亦自有万余骑以自备。
国分为三,大总羁属昆莫。
骞既致赐,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距匈奴,不足破也。
”乌孙远汉,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属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骞,因献马数十匹报谢。
其使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其国后乃益重汉。
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
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
乌孙于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
”乌孙以马千匹聘。
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
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
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
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
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岑陬遂妻公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过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濩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汉王,元年封吕公为临泗侯,二年立孝惠为太子。
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
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
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临泗侯吕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赵相,相征至长安。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宫,挟与起居饮食。
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
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纣之灭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
故《易》基《乾》、《坤》,《诗》首《关睢》,《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
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末如命何。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
至武帝制婕妤、濩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濩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高祖吕皇后,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时,吕公见而异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汉王,元年封吕公为临泗侯,二年立孝惠为太子。
后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太子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己,常欲废之而立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益疏。
如意且立为赵王,留长安,几代太子者数。
赖公卿大臣争之,及叔孙通谏,用留侯之策,得无易。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
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高祖四年,临泗侯吕公薨。
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女子邪?”乃召赵王诛之。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赵相,相征至长安。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入宫,挟与起居饮食。
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