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羣衆,豈人力也哉?餘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
人體安駕乘,爲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爲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爲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爲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情好珍善,爲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
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
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雲“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所居不合。
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
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
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數幹諫孝景曰:“諸侯籓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
事在袁盎語中。
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採風俗,定製作。
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爲制也。
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爲典常,垂之於後雲。
禮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
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絃,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
人體安駕乘,爲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爲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爲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爲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情好珍善,爲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
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
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雲“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所居不合。
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
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
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數幹諫孝景曰:“諸侯籓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
事在袁盎語中。
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採風俗,定製作。
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爲制也。
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爲典常,垂之於後雲。
禮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
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絃,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爲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
凡作樂者,所以節樂。
君子以謙退爲禮,以損減爲樂,樂其如此也。
以爲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盪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
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闢,名顯鄰州,爭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
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秦二世尤以爲娛。
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
”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二世然之。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
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爲協律都尉。
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爲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爲友。
”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爲歌。
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馬,詩以爲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也。
樂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爲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
凡作樂者,所以節樂。
君子以謙退爲禮,以損減爲樂,樂其如此也。
以爲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盪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
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闢,名顯鄰州,爭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
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秦二世尤以爲娛。
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
”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二世然之。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
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爲協律都尉。
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爲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爲友。
”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爲歌。
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馬,詩以爲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也。
樂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
五年之間,號令三嬗。
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脩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爲未可,其後乃放弒。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桀,維萬世之安。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爲驅除難耳。
故憤發其所爲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
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五年之間,號令三嬗。
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於天,然後在位。
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脩仁行義十餘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爲未可,其後乃放弒。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鉏豪桀,維萬世之安。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爲驅除難耳。
故憤發其所爲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
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
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
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爲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
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爲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爲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爲樑、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
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強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爲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爲七,趙分爲六,樑分爲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爲王,王子支庶爲侯,百有餘焉。
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樑、楚支郡名山陂海鹹納於漢。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阸塞地利,強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後世得覽。
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爲本。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
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
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爲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
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爲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爲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爲樑、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
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強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爲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爲七,趙分爲六,樑分爲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爲王,王子支庶爲侯,百有餘焉。
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樑、楚支郡名山陂海鹹納於漢。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阸塞地利,強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後世得覽。
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爲本。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
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着。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
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
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
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
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爲世表。
張夫子問褚先生曰:“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
今案諸傳記鹹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秋?”
案:嚳是黃帝曾孫,而契、棄是玄孫,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
詩言契生於卵,后稷人夡者,欲見其有天命精誠之意耳。
鬼神不能自成,須人而生,柰何無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
堯知契、稷皆賢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後十餘世至湯,王天下。
堯知后稷子孫之後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後世且千歲,至文王而有天下。
詩傳曰:‘湯之先爲契,無父而生。
契母與姊妹浴於玄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
契生而賢,堯立爲司徒,姓之曰子氏。
子者茲;茲,益大也。
詩人美而頌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商者質,殷號也。
文王之先爲后稷,后稷亦無父而生。
后稷母爲姜嫄,出見大人跡而履踐之,知於身,則生后稷。
姜嫄以爲無父,賤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踐也。
抱之山中,山者養之。
又捐之大澤,鳥覆席食之。
姜嫄怪之,於是知其天子,乃取長之。
堯知其賢才,立以爲大農,姓之曰姬氏。
姬者,本也。
詩人美而頌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
’孔子曰:‘昔者堯命契爲子氏,爲有湯也。
命后稷爲姬氏,爲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歷,明天瑞也。
太伯之吳,遂生源也。
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
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
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爲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人不知,以爲泛從布衣匹夫起耳。
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
“黃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遠邪?”
曰:“傳云天下之君王爲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
黃帝是也。
五政明則修禮義,因天時舉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
蜀王,黃帝后世也,至今在漢西南五千裏,常來朝降,輸獻於漢,非以其先之有德,澤流後世邪?行道德豈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舉而觀之。
漢大將軍霍子孟名光者,亦黃帝后世也。
此可爲博聞遠見者言,固難爲淺聞者說也。
何以言之?古諸侯以國爲姓。
霍者,國
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着。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
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
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
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
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爲世表。
張夫子問褚先生曰:“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
今案諸傳記鹹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秋?”
案:嚳是黃帝曾孫,而契、棄是玄孫,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
詩言契生於卵,后稷人夡者,欲見其有天命精誠之意耳。
鬼神不能自成,須人而生,柰何無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
堯知契、稷皆賢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後十餘世至湯,王天下。
堯知后稷子孫之後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後世且千歲,至文王而有天下。
詩傳曰:‘湯之先爲契,無父而生。
契母與姊妹浴於玄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
契生而賢,堯立爲司徒,姓之曰子氏。
子者茲;茲,益大也。
詩人美而頌之曰“殷社芒芒,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商者質,殷號也。
文王之先爲后稷,后稷亦無父而生。
后稷母爲姜嫄,出見大人跡而履踐之,知於身,則生后稷。
姜嫄以爲無父,賤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踐也。
抱之山中,山者養之。
又捐之大澤,鳥覆席食之。
姜嫄怪之,於是知其天子,乃取長之。
堯知其賢才,立以爲大農,姓之曰姬氏。
姬者,本也。
詩人美而頌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
’孔子曰:‘昔者堯命契爲子氏,爲有湯也。
命后稷爲姬氏,爲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歷,明天瑞也。
太伯之吳,遂生源也。
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
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
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爲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人不知,以爲泛從布衣匹夫起耳。
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
“黃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遠邪?”
曰:“傳云天下之君王爲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
黃帝是也。
五政明則修禮義,因天時舉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
蜀王,黃帝后世也,至今在漢西南五千裏,常來朝降,輸獻於漢,非以其先之有德,澤流後世邪?行道德豈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舉而觀之。
漢大將軍霍子孟名光者,亦黃帝后世也。
此可爲博聞遠見者言,固難爲淺聞者說也。
何以言之?古諸侯以國爲姓。
霍者,國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爲萬事根本焉。
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紂,吹律聽聲,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殺氣相併,而音尚宮。
同聲相從,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兵者,聖人所以討彊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
自含齒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於人懷好惡喜怒之氣?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
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於天也。
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於大較,不權輕重,猥雲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結怨匈奴,絓禍於越,勢非寡也。
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爲敵國,咎生窮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未盡。
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爲臣子,後且擁兵阻戹,選蠕觀望。
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
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爲意。
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爲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爲功多矣。
且無議軍。
”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遊敖嬉戲如小兒狀。
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書曰“七正”,二十八舍。
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孰萬物也。
舍者,日月所舍。
舍者,舒氣也。
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
東壁居不周風東,主闢生
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紂,吹律聽聲,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殺氣相併,而音尚宮。
同聲相從,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兵者,聖人所以討彊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
自含齒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於人懷好惡喜怒之氣?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
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於天也。
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於大較,不權輕重,猥雲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結怨匈奴,絓禍於越,勢非寡也。
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爲敵國,咎生窮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未盡。
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爲臣子,後且擁兵阻戹,選蠕觀望。
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
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爲意。
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爲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爲功多矣。
且無議軍。
”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遊敖嬉戲如小兒狀。
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書曰“七正”,二十八舍。
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孰萬物也。
舍者,日月所舍。
舍者,舒氣也。
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
東壁居不周風東,主闢生
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
於時冰泮發蟄,百草奮興,秭鳺先滜。
物乃歲具,生於東,次順四時,卒於冬分。
時雞三號,卒明。
撫十二節,卒於醜。
日月成,故明也。
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
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月歸於東,起明於西。
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
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
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
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
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
年耆禪舜,申戒文祖,雲“天之歷數在爾躬”。
舜亦以命禹。
由是觀之,王者所重也。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
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於諸侯。
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
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春秋非之。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邪於終。
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歸邪於終,事則不悖。
其後戰國並爭,在於彊國禽敵,救急解紛而已,豈遑念斯哉!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
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
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爲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
然歷度閏餘,未能睹其真也。
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爲獲水德之瑞。
雖明習歷及張蒼等,鹹以爲然。
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後女主,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
至孝文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言“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
當有瑞,瑞黃龍見”。
事下丞相張蒼,張蒼亦學律歷,以爲非是,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張蒼自黜,所欲論著不成。
而新垣平以望氣見,頗言正歷服色事,貴幸,後作亂,故孝文帝廢不復問。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
於時冰泮發蟄,百草奮興,秭鳺先滜。
物乃歲具,生於東,次順四時,卒於冬分。
時雞三號,卒明。
撫十二節,卒於醜。
日月成,故明也。
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
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月歸於東,起明於西。
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
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
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
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
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
年耆禪舜,申戒文祖,雲“天之歷數在爾躬”。
舜亦以命禹。
由是觀之,王者所重也。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
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於諸侯。
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
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春秋非之。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邪於終。
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歸邪於終,事則不悖。
其後戰國並爭,在於彊國禽敵,救急解紛而已,豈遑念斯哉!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
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
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爲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
然歷度閏餘,未能睹其真也。
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爲獲水德之瑞。
雖明習歷及張蒼等,鹹以爲然。
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後女主,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
至孝文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言“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
當有瑞,瑞黃龍見”。
事下丞相張蒼,張蒼亦學律歷,以爲非是,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張蒼自黜,所欲論著不成。
而新垣平以望氣見,頗言正歷服色事,貴幸,後作亂,故孝文帝廢不復問。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通九州,陂九澤,度九山。
然河淄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爲務。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
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於大邳。
於是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勃海。
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於齊,則通菑濟之間。
於是,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蓋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爲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爲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爲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都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
是時武安候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爲強塞,塞之未必應天。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爲然。
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爲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
至三百餘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爲然,令齊人水工作法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蠕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
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
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通九州,陂九澤,度九山。
然河淄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爲務。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
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於大邳。
於是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勃海。
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於齊,則通菑濟之間。
於是,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蓋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爲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爲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爲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都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
是時武安候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爲強塞,塞之未必應天。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爲然。
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爲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
至三百餘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爲然,令齊人水工作法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蠕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
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