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天子適諸侯,諸侯膳用犢;諸侯適天子,天子賜之禮大牢;貴誠之義也。
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
大路繁纓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
郊血,大饗腥,三獻爓,一獻熟;至敬不饗味而貴氣臭也。
諸侯爲賓,灌用鬱鬯。
灌用臭也,大饗,尚腶修而已矣。
大饗,君三重席而酢焉。
三獻之介,君專席而酢焉。
此降尊以就卑也。
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陰陽之義也。
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
故春禘而秋嘗;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其義一也。
而食嘗無樂。
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食,養陰氣也,故無聲。
凡聲,陽也。
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
籩豆之實,水土之品也。
不敢用褻味而貴多品,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
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
卒爵而樂闋,孔子屢嘆之。
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
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
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
旅幣無方,所以別土地之宜而節遠邇之期也。
龜爲前列,先知也,以鍾次之,以和居參之也。
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束帛加璧,往德也。
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
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趙文子始也。
朝覲,大夫之私覿,非禮也。
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覿,所以致敬也;而庭實私覿,何爲乎諸侯之庭?爲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
大夫而饗君,非禮也。
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由三桓始也。
天子無客禮,莫敢爲主焉。
君適其臣,升自阼階,不敢有其室也。
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
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以下。
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幹設錫,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諸侯之僭禮也。
臺門而旅樹,反坫,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
故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
於此相貴以等,相覿以貨,相賂以利,而天下之禮亂矣。
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
而公廟之設於私家,非禮也,由三桓始也。
天子存二代之後,猶尊賢也,尊賢不過二代。
諸侯不臣寓公。
故古者寓公不繼世。
君之南鄉,答陽之義也。
臣之北面,答君也。
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闢君也。
大夫有獻弗親,君有賜不面拜,爲君之答己也。
鄉人禓,孔子朝服立於阼,存室神也。
孔子曰:「射之以樂也,何以聽,何以射?」孔子曰:「士,使之射,不能,則辭以疾。
縣弧之義也。」孔子曰:「三日齊,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孔子曰:「繹之於庫門內,祊之於東方,朝市之於西方,失之矣。」
社祭土而主陰氣也。
君南鄉於北墉下,答陰之義也。
日用甲,用
諸侯行而死於館,則其復如於其國。
如於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
其輤有裧,緇布裳帷素錦以爲屋而行。
至於廟門,不毀牆遂入適所殯,唯輤爲說於廟門外。
大夫、士死於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
如於館死,則其復如於家。
大夫以布爲輤而行,至於家而說輤,載以輲車,入自門至於阼階下而說車,舉自阼階,升適所殯。
士輤,葦蓆以爲屋,蒲席以爲裳帷。
凡訃於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長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
君訃於他國之君,曰:「寡君不祿,敢告於執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祿。」;大子之喪,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訃於同國:適者,曰:「某不祿」;訃於士,亦曰:「某不祿」;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訃於適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士訃於同國大夫,曰:「某死」,訃於士,亦曰:「某死」;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訃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於公館以終喪,士練而歸。
士次於公館,大夫居廬,士居堊室。
大夫爲其父母兄弟之未爲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士爲其父母兄弟之爲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
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
大夫之庶子爲大夫,則爲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與未爲大夫者齒。
士之子爲大夫,則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
無子,則爲之置後。
大夫卜宅與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帶,因喪屨,緇布冠不蕤。
佔者皮弁。
如筮,則史練冠長衣以筮。
佔者朝服。
大夫之喪,既薦馬。
薦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讀書。
大夫之喪,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龜,卜人作龜。
復,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夫人稅衣揄狄,狄稅素沙。
內子以鞠衣,褒衣,素沙。
下大夫以襢衣,其餘如士。
復西上。
大夫不揄絞,屬於池下。
大夫附於士,士不附於大夫,附於大夫之昆弟。
無昆弟,則從其昭穆。
雖王父母在,亦然。
婦附於其夫之所附之妃,無妃。
則亦從其昭穆之妃。
妾附於妾祖姑,無妾祖姑則亦從其昭穆之妾。
男子附於王父則配;女子附於王母,則不配。
公子附於公子。
君薨,大子號稱子,待猶君也。
有三年之練冠,則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屨不易。
有父母之喪,尚功衰,而附兄弟之殤則練冠。
附於殤,稱陽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異居,始聞兄弟之喪,唯以哭對,可也。
其始麻,散帶絰。
未服麻而奔喪,及主人之未成絰也:疏者,與主人皆成之;親者,終其麻帶絰之日數。
孔子閒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問《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
四方有敗,必先知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
詩之所至,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樂亦至焉。
樂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樂相生。
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
『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
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
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
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
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於孫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
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湯齊。
湯降不遲,聖敬日齊。
昭假遲遲,上帝是祗。
帝命式於九圍。
』是湯之德也。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
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慾將至,有開必先。
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其在《詩》曰:『嵩高惟嶽,峻極於天。
惟嶽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此文武之德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雲:『明明天子,令聞不已。
』三代之德也。
『弛其文德,協此四國。
』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子言之:「君子之道,闢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爲之坊,民猶逾之。
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以爲民坊者也。
故聖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亂益亡。
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衆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
《詩》雲:『民之貪亂,寧爲荼毒。
』」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
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爲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
《詩》雲:「相彼盍旦,尚猶患之。」子云:「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猶得同姓以弒其君。
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詩》雲:「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故稱人之君曰君,自稱其君曰寡君。
子云:「利祿,先死者而後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託。」《詩》雲:「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猶偝死而號無告。
子云:「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則犯也;下不天上施,則亂也。」故君子信讓以蒞百姓,則民之報禮重。
《詩》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詩》雲:「爾卜爾筮,履無咎言。」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讓善。」《詩》雲:「考卜惟王,度是鎬京;惟龜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君陳》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於內,女乃順之於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
於乎!是惟良顯哉。」子云:「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高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皇,登翼王室,納于大麓,惟清緝熙。
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治兵于朔方。
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十萬。
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雷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
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
遂凌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
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
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
遂踰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
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茲可謂一勞而久逸。
暫費而永寧也。
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
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
勦凶虐兮截海外,
敻其邈兮亙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載兮振萬世。
客難東方朔曰:「蘇秦張儀壹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後世。
今子大夫脩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於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好學樂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爲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
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曠日持久,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邪?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
東方先生喟然長息,仰而應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備。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蘇秦張儀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相擒以兵,并爲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得行焉。
身處尊位,珍寶充內,外有倉廩,澤及後世,子孫長享。
今則不然。
聖帝德流,天下震慴,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爲帶,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爲一家,動發舉事,猶運之掌,賢與不肖,何以異哉?遵天之道,順地之理,物無不得其所。
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爲將,卑之則爲虜;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淵之下;用之則爲虎,不用則爲鼠;雖欲盡節效情,安知前後?夫天地之大,士民之衆,竭精馳說,並進輻湊者,不可勝數,悉力慕之,困於衣食,或失門戶。
使蘇秦張儀與僕並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傳曰:『天下無害,雖有聖人無所施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故曰時異事異。」
「雖然,安可以不務脩身乎哉?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鶴鳴九皋,聲聞于天。
』苟能脩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脩學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鶺鴒,飛且鳴矣。
傳曰:『天不爲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爲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爲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
』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今世之處士,時雖不用,塊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下察接輿,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於予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定,國家安,是遇其時者也
故太尉橋公,誕敷明德,泛愛博容。
國念明訓,士思令謨。
靈幽體翳,邈哉晞矣!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爲大君子所納。
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嘆賈復。
士死知己,懷此無忘。
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
”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爲此辭乎?匪謂靈忿,能詒己疾,舊懷惟顧,念之悽愴。
奉命東征,屯次鄉里,北望貴土,乃心陵墓。
裁致薄奠,公其尚饗。
【四時】
穹蒼蒼,天也。
春爲蒼天,夏爲昊天,秋爲旻天,冬爲上天。
【祥】
春爲青陽,夏爲朱明,秋爲白藏,冬爲玄英。
四氣和謂之玉燭。
春爲發生,夏爲長嬴,秋爲收成,冬爲安寧。
四時和爲通正,謂之景風。
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
【災】
穀不熟爲饑,蔬不熟爲饉,果不熟爲荒,仍饑爲薦。
【歲陽】
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歲名】
載,歲也。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月陽】
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厲,在己曰則,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終,在癸曰極。
【月名】
正月爲陬,二月爲如,三月爲寎,四月爲余,五月爲皋,六月爲且,七月爲相,八月爲壯,九月爲玄,十月爲陽,十一月爲辜,十二月爲塗。
【風雨】
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焚輪謂之穨,扶搖謂之猋。
風與火爲庉,迴風爲飄,日出而風爲暴,風而雨土爲霾,陰而風爲曀。
天氣下,地不應曰雺;地氣發,天不應曰霧。
霧謂之晦。
螮蝀謂之雩。
螮蝀,虹也。
蜺爲挈貳。
弇日爲蔽雲,疾雷爲霆霓,雨霰爲霄雪。
暴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淫。
淫謂之霖,濟謂之霽。
【星名】
壽星,角亢也。
天根,氐也。
天駟,房也。
大辰,房心尾也。
大火謂之大辰,析木謂之津。
箕斗之間,漢津也。
星紀,斗牽牛也。
玄枵,虛也。
顓頊之虛,虛也。
北陸,虛也。
營室謂之定。
娵觜之口,營室東壁也。
降婁,奎婁也。
大梁,昴也。
西陸,昴也。
濁謂之畢,咮謂之柳。
柳,鶉火也。
北極謂之北辰,何鼓謂之牽牛,明星謂之啟明。
彗星爲欃槍,奔星爲彴約。
【祭名】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
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薶,祭山曰庪縣,祭川曰浮沈,祭星曰布,祭風曰磔。
是禷、是禡,師祭也。
既伯、既禱,馬祭也。
禘,大祭也。
繹,又祭也。
周曰繹,商曰肜,夏曰復胙。
【講武】
春獵爲蒐,夏獵爲苗,秋獵爲獮,冬獵爲狩。
宵田爲獠,火田爲狩。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謂之宜。
振振闐闐,出爲治兵,尚威武也。
入爲振旅,反尊卑也。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尙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