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爲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
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爲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
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
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
趙且伐燕。
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
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王曰:“善。
”乃止。
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敝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
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王曰:“善。
”乃止。
蘇秦始將連橫,説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爲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
科條既備,民多僞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
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
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
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
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
今欲併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
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説秦王書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
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
父母不與言。
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爲夫,嫂不以我爲叔,父母不以我爲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爲揣摩。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説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説當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説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爲武安君。
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
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爲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
科條既備,民多僞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
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
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
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
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
今欲併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
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説秦王書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
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
父母不與言。
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爲夫,嫂不以我爲叔,父母不以我爲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爲揣摩。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説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説當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説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爲武安君。
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
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
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
父喪致客,數郡畢至。
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猶爲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爲言,吾常爲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
父喪致客,數郡畢至。
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猶爲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爲言,吾常爲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齊。
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讋言願見太后。
太后盛氣而揖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
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
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後。
太后曰:「諾。
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與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趙氏求救於齊。
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讋言願見太后。
太后盛氣而揖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
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
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
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曰:「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
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後。
太后曰:「諾。
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與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