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味
(生梅、青梅)酸、平、無毒。
(烏梅,即青梅燻黑者)酸、溫、平、澀、無毒。
(白梅、鹽梅、霜梅,即青梅用鹽汁漬者,久則上霜)酸、鹹、平、無毒。
主治
癰疸瘡腫。
用鹽梅燒存性,研爲末,加輕粉少許,以香油塗搽患處四圍。
喉痹乳蛾。
用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天;另用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皂莢三十個,共研爲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
每取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風普厥,牙關不開,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泄痢口渴。
用烏梅煎湯代茶喝。
赤痢腹痛。
用陳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
用烏梅三兩燒存性,研爲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小便尿血。
用烏梅燒存性,研爲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血崩。
用烏梅內七枚,燒存性,研末,米湯送服。
一天服二次。
大便不通。
用烏梅十顆,泡熱水中去核,做成棗子大的丸子,塞肛門內,不久好可通便。
霍亂吐瀉。
用鹽梅煎湯細細飲服。
蛔蟲上行。
出於口鼻,用烏梅煎湯頻飲,並含口中好安。
主咳。
用烏梅肉微炒,罌粟殼去筋膜、蜜炒,等分爲末。
每服二錢,睡時蜜湯調下。
傷寒。
用烏梅十四枚,鹽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後須避風。
釋名
木軟、木菌、樹雞、木蛾。
氣味
甘、平、有小毒。
主治
眼流冷淚。
用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共研爲末。
每服二錢,以清淘米水煎服。
崩中漏下。
用木耳半斤,炒見煙,研爲末。
每服二錢一分,加頭髮灰三分,好酒調服。
機關報久泄痢。
用幹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半(炒),菜研爲末。
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一天服二次。
牙痛。
用木耳、荊芥等分,煎湯頻漱。
脫肛瀉血。
用桑耳一兩、熟附子一兩,菜研爲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米激發送下。
月經不斷(肉色黃瘦,稍有勞累,病情好加劇)。
用桑耳焙乾、研細,每服二錢,飯前服,熱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赤白帶下。
用桑耳切碎,酒煎服。
瘰癧潰粒。
用桑耳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片腦一分,共研爲末,以雞蛋調勻敷塗。
敷前,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患處。
蛔蟲寄生。
用槐木耳燒存性,研爲末,水服棗樣大一塊。
若不止痛,飲熱水一程式,蛔蟲即可打下。
肺癰咳血。
用柘耳一兩,研爲末,同百齒霜二錢,加糊調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釋名
暝菜、綽菜、醉草、懶婦。
氣味
甘、微苦、寒、無毒。
主治
心膈邪熱,不得眠。
釋名
藩、強瞿、蒜腦薯。
氣味
(根)甘、平、無毒。
主治
面合病(傷寒病之後坐臥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如已發汗用百合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兩,加水二程式煮取一升。
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
此方名“百合知母湯”。
如已吐過,則用百全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雞蛋白一個,分兩次服。
此方名“百合雞子湯”。
如已瀉過,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繁榮昌盛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加水二繁榮昌盛煮取一升,是百合汁一起再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
此方名“百合代赭湯”。
如未經汗、吞、下,則用百合枚,水泡一領先,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黃汁一升,令兩汁合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
此方名“百合地黃湯”。
如病已變成消渴,則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汗溫洗病人,洗畢,令病人吃白湯餅。
如病已變成熱症,則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共研爲末,水衝一匙,微瀉即見藥效。
如病已變成腹滿作痛,則用百合炒爲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肺臟熱。
煩悶咳嗽。
用新百合四兩,加蜜蒸軟,時時含一片吞津。
肺病吐血。
用新百合搗汁,水送服。
煮百合吃亦可。
風疹流走。
用鹽泥二兩、百合半兩、黃丹二錢、醋一分、唾液四分,搗和敷貼。
瘡腫不穿。
用野百合同鹽搗泥敷塗。
天泡瘡。
用生百合搗塗,二、二日即安。
或用百合花曬乾爲末,調菜油塗搽亦有效。
腸風下血。
有百合子,酒炒微赤,研爲末,開水沖服。
釋名
苦瓠、匏瓜。
氣味
(瓤、子)苦、寒、有毒。
主治
黃疸腫滿。
有苦瓠瓤如在棗大小,泡童便中一時,取出兩小團塞鼻孔中,深吸氣。
有黃水排出,幾次後即愈。
又方:用瓠瓤熬黃爲末,每服半錢,一天服一次,十天病癒。
水腫,頭面腫大。
有好苦瓠白瓤,分捻如豆粒,以面裹住煮開。
空心服七枚,當有水排出,人轉瘦好愈。
二年內忌鹹物。
又方:用苦瓠瓤一兩,微炒,研末。
每天服一錢,稀飯送下。
通身水腫。
用苦瓠末(炒)二兩、苦藶五分,搗爛合成丸子,發啵豆大。
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有水排出爲止。
又方:用苦瓠末五分、大棗七枚,合搗成丸。
先服三丸,隔一小時左右,再服三丸,有水排出後更服一丸。
小便不通。
有革瓠子三十枚(炒)、螻蛄三個(焙),共研爲末。
每服一錢,冷水送下。
風痰頭痛。
取苦瓠膜汁,以葦管灌入鼻中,有氣上衝腦門,不久惡涎流下,病即愈。
如在治疔過程中出現頭暈現象,不用疑忌。
有幹苦瓠膜浸汁,或用苦瓠子研末,海外僑胞入鼻中亦有效。
牙痛。
用壺盧子半升,加水五升煎成三升,含漱。
和莖葉煎汁含漱亦可。
惡瘡癬癩。
用苦瓠一枚煮汁塗搽。
痔瘡腫痛。
用苦壺盧、苦蕒煎湯,先薰後洗。
洗後以熊膽、密陀僧、膽礬、片腦合研爲末,敷患處。
耳出膿。
有幹瓠子一分、黃連半錢,共研爲末。
先耳揩淨,海外僑胞末少許入耳。
一天二次
一切瘻瘡。
用霜後收採和曬乾的苦瓠花研爲末,敷患處。
釋名
紫軟。
氣味
甘、寒、無毒。
附方
煩熱、病癭瘤腳氣者,宜食本品。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補中益氣。
釋名
護生草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利肝和中,明目益胃。
根葉燒灰,治赤白痢,極效。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
功同薯蕷。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