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悅,字仲豫,潁川鄢陵人也。
曾祖亮,晉太尉。
祖羲,吳國內史。
父準,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悅少爲衛將軍琅邪王行參軍、司馬,徙主簿,轉右長史。
桓玄輔政,領豫州,以悅爲別駕從事史,遷驍騎將軍。
玄篡位,徙中書侍郎。
高祖定京邑,武陵王遵承製,以悅爲寧遠將軍、安遠護軍、武陵內史。
以病去職。
鎮軍府版諮議參軍,轉車騎從事中郎。
劉毅請爲撫軍司馬,不就。
遷車騎中軍司馬。
從徵廣固,竭其誠力。
盧循逼京都,以爲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恆農揚州之鬆滋六郡諸軍事、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從東道出鄱陽。
循遣將英糾千餘人斷五畝嶠,悅破之,進據豫章,絕循糧援。
初,毅家在京口,貧約過常,嘗與鄉曲士大夫往東堂共射。
時悅爲司徒右長史,暫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東堂。
毅已先至,遣與悅相聞,曰“身久躓頓,營一遊集甚難。
君如意人,無處不可爲適,豈能以此堂見讓”悅素豪,徑前,不答毅語。
衆人並避之,唯毅留射如故。
悅廚饌甚盛,不以及毅。
毅既不去,悅甚不歡,俄頃亦退。
毅又相聞曰“身今年未得子鵝,豈能以殘炙見惠”悅又不答。
盧循平後,毅求都督江州,以江州內地,治民爲職,不宜置軍府,上表陳之曰“臣聞天以盈虛爲道,治以損益爲義。
時否而政不革,民凋而事不損,則無以救急病於已危,拯塗炭於將絕。
自頃戎車屢駕,干戈溢境,江州以一隅之地,當逆順之衝,力弱民慢,而器運所繼。
自桓玄以來,驅蹙殘毀,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對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財單力竭,無以至此。
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則靡遺之嘆,奄焉必及。
臣謬荷增統,傷慨兼懷。
夫設官分職,軍國殊用,牧民以息務爲大,武略以濟事爲先。
今兼而領之,蓋出於權事,因藉既久,遂爲常則。
江州在腹心之中,憑接揚、豫藩屏所倚,實爲重複。
昔胡寇縱逸,朔馬臨江,抗禦之宜,蓋出權計。
以溫嶠明達,事由一己,猶覺其弊,論之備悉。
今江右區區,戶不盈數十萬,地不逾數千裏,而統司鱗次,未獲減息,大而言之,足爲國恥。
況乃地在無軍,而軍府猶置,文武將佐,資費非一,豈所謂經國大情,揚湯去火者哉。
其州郡邊江,民戶遼落,加以郵亭嶮闊,畏阻風波,轉輸往還,常有淹廢。
又非所謂因其所利,以濟其弊者也。
愚謂宜解軍府,移治豫章,處十郡之中,厲簡惠之政,比及數年,可有生氣。
且屬縣凋散,亦有所存,而役調送迎,不得休止,亦謂應隨宜並減,以簡衆費。
刺史庾悅,自臨州部,甚有恤民之誠,但綱維不革,自非綱目所理。
尋陽接蠻,宜有防遏,可即州府千兵
曾祖亮,晉太尉。
祖羲,吳國內史。
父準,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悅少爲衛將軍琅邪王行參軍、司馬,徙主簿,轉右長史。
桓玄輔政,領豫州,以悅爲別駕從事史,遷驍騎將軍。
玄篡位,徙中書侍郎。
高祖定京邑,武陵王遵承製,以悅爲寧遠將軍、安遠護軍、武陵內史。
以病去職。
鎮軍府版諮議參軍,轉車騎從事中郎。
劉毅請爲撫軍司馬,不就。
遷車騎中軍司馬。
從徵廣固,竭其誠力。
盧循逼京都,以爲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恆農揚州之鬆滋六郡諸軍事、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從東道出鄱陽。
循遣將英糾千餘人斷五畝嶠,悅破之,進據豫章,絕循糧援。
初,毅家在京口,貧約過常,嘗與鄉曲士大夫往東堂共射。
時悅爲司徒右長史,暫至京,要府州僚佐共出東堂。
毅已先至,遣與悅相聞,曰“身久躓頓,營一遊集甚難。
君如意人,無處不可爲適,豈能以此堂見讓”悅素豪,徑前,不答毅語。
衆人並避之,唯毅留射如故。
悅廚饌甚盛,不以及毅。
毅既不去,悅甚不歡,俄頃亦退。
毅又相聞曰“身今年未得子鵝,豈能以殘炙見惠”悅又不答。
盧循平後,毅求都督江州,以江州內地,治民爲職,不宜置軍府,上表陳之曰“臣聞天以盈虛爲道,治以損益爲義。
時否而政不革,民凋而事不損,則無以救急病於已危,拯塗炭於將絕。
自頃戎車屢駕,干戈溢境,江州以一隅之地,當逆順之衝,力弱民慢,而器運所繼。
自桓玄以來,驅蹙殘毀,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對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財單力竭,無以至此。
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則靡遺之嘆,奄焉必及。
臣謬荷增統,傷慨兼懷。
夫設官分職,軍國殊用,牧民以息務爲大,武略以濟事爲先。
今兼而領之,蓋出於權事,因藉既久,遂爲常則。
江州在腹心之中,憑接揚、豫藩屏所倚,實爲重複。
昔胡寇縱逸,朔馬臨江,抗禦之宜,蓋出權計。
以溫嶠明達,事由一己,猶覺其弊,論之備悉。
今江右區區,戶不盈數十萬,地不逾數千裏,而統司鱗次,未獲減息,大而言之,足爲國恥。
況乃地在無軍,而軍府猶置,文武將佐,資費非一,豈所謂經國大情,揚湯去火者哉。
其州郡邊江,民戶遼落,加以郵亭嶮闊,畏阻風波,轉輸往還,常有淹廢。
又非所謂因其所利,以濟其弊者也。
愚謂宜解軍府,移治豫章,處十郡之中,厲簡惠之政,比及數年,可有生氣。
且屬縣凋散,亦有所存,而役調送迎,不得休止,亦謂應隨宜並減,以簡衆費。
刺史庾悅,自臨州部,甚有恤民之誠,但綱維不革,自非綱目所理。
尋陽接蠻,宜有防遏,可即州府千兵
蔡廓,字子度,濟陽考城人也。
曾祖謨,晉司徒。
祖系,撫軍長史。
父綝,司徒左西屬。
廓博涉羣書,言行以禮。
起家著作佐郎,時桓玄輔晉,議復肉刑,廓上議曰“夫建封立法,弘治稽化,必隨時置制,德刑兼施。
貞一以閒其邪,教禁以檢其慢,灑湛露以膏潤,厲嚴霜以肅威,晞風者陶和而安恬,畏戾者聞憲而警慮。
雖復質文迭用,而斯道莫革。
肉刑之設,肇自哲王。
蓋由曩世風淳,民多惇謹,圖像既陳,則機心冥戢,刑人在塗,則不逞改操,故能勝殘去殺,化隆無爲。
季末澆僞,法網彌密,利巧之懷日滋,恥畏之情轉寡,終身劇役,不足止其奸,況乎黥劓,豈能反其善。
徒有酸慘之聲,而無濟治之益。
至於棄市之條,實非不赦之罪,事非手殺,考律同歸,輕重均科,減降路塞,鍾、陳以之抗言,元皇所爲留愍。
今英輔翼贊,道邈伊、周,雖閉否之運甫開,而遐遺之難未已。
誠宜明慎用刑,愛民弘育,申哀矜以革濫,移大辟於支體,全性命之至重,恢繁息於將來。
使將斷之骨,荷更榮於三陽,干時之華,監商飆而知懼。
威惠俱宣,感畏偕設,全生拯暴,於是乎在”
遷司徒主簿,尚書度支殿中郎,通直郎,高祖太尉參軍,司徒屬,中書、黃門郎。
以方鯁閒素,爲高祖所知。
及高祖領兗州,廓爲別駕從事史,委以州任。
尋除中軍諮議參軍,太尉從事中郎。
未拜,遭母憂。
性至孝,三年不櫛沐,殆不勝喪。
服闋,相國府復板爲從事中郎,領記室。
宋臺建,爲侍中,建議以爲“鞫獄不宜令子孫下辭明言父祖之罪,虧教傷情,莫此爲大。
自今但令家人與囚相見,無乞鞫之訴,使足以明伏罪,不須責家人下辭”朝議鹹以爲允,從之。
世子左衛率謝靈運輒殺人,御史中丞王準之坐不糾免官,高祖以廓剛直,不容邪枉,補御史中丞。
多所糾奏,百僚震肅。
時中書令傅亮任寄隆重,學冠當時,朝廷儀典,皆取定於亮,每諮廓然後施行。
亮意若有不同,廓終不爲屈。
時疑揚州刺史廬陵王義真朝堂班次,亮與廓書曰“揚州自應著刺史服耳。
然謂坐起班次,應在朝堂諸官上,不應依官次坐下。
足下試更尋之。
《詩序》雲王姬下嫁於諸侯,衣服禮秩,不繫其夫,下王后一等。
推王姬下王后一等,則皇子居然在王公之上。
陸士衡《起居注》,式乾殿集,諸皇子悉在三司上。
今抄疏如別。
又海西即位赦文,太宰武陵王第一,撫軍將軍會稽王第二,大司馬第三。
大司馬位既最高,又都督中外,而次在二王之下,豈非下皇子邪。
此文今具在也。
永和中,蔡公爲司徒,司馬簡文爲撫軍開府,對錄朝政。
蔡爲正司,不應反在儀同之下,而於時位次,相王在前,
曾祖謨,晉司徒。
祖系,撫軍長史。
父綝,司徒左西屬。
廓博涉羣書,言行以禮。
起家著作佐郎,時桓玄輔晉,議復肉刑,廓上議曰“夫建封立法,弘治稽化,必隨時置制,德刑兼施。
貞一以閒其邪,教禁以檢其慢,灑湛露以膏潤,厲嚴霜以肅威,晞風者陶和而安恬,畏戾者聞憲而警慮。
雖復質文迭用,而斯道莫革。
肉刑之設,肇自哲王。
蓋由曩世風淳,民多惇謹,圖像既陳,則機心冥戢,刑人在塗,則不逞改操,故能勝殘去殺,化隆無爲。
季末澆僞,法網彌密,利巧之懷日滋,恥畏之情轉寡,終身劇役,不足止其奸,況乎黥劓,豈能反其善。
徒有酸慘之聲,而無濟治之益。
至於棄市之條,實非不赦之罪,事非手殺,考律同歸,輕重均科,減降路塞,鍾、陳以之抗言,元皇所爲留愍。
今英輔翼贊,道邈伊、周,雖閉否之運甫開,而遐遺之難未已。
誠宜明慎用刑,愛民弘育,申哀矜以革濫,移大辟於支體,全性命之至重,恢繁息於將來。
使將斷之骨,荷更榮於三陽,干時之華,監商飆而知懼。
威惠俱宣,感畏偕設,全生拯暴,於是乎在”
遷司徒主簿,尚書度支殿中郎,通直郎,高祖太尉參軍,司徒屬,中書、黃門郎。
以方鯁閒素,爲高祖所知。
及高祖領兗州,廓爲別駕從事史,委以州任。
尋除中軍諮議參軍,太尉從事中郎。
未拜,遭母憂。
性至孝,三年不櫛沐,殆不勝喪。
服闋,相國府復板爲從事中郎,領記室。
宋臺建,爲侍中,建議以爲“鞫獄不宜令子孫下辭明言父祖之罪,虧教傷情,莫此爲大。
自今但令家人與囚相見,無乞鞫之訴,使足以明伏罪,不須責家人下辭”朝議鹹以爲允,從之。
世子左衛率謝靈運輒殺人,御史中丞王準之坐不糾免官,高祖以廓剛直,不容邪枉,補御史中丞。
多所糾奏,百僚震肅。
時中書令傅亮任寄隆重,學冠當時,朝廷儀典,皆取定於亮,每諮廓然後施行。
亮意若有不同,廓終不爲屈。
時疑揚州刺史廬陵王義真朝堂班次,亮與廓書曰“揚州自應著刺史服耳。
然謂坐起班次,應在朝堂諸官上,不應依官次坐下。
足下試更尋之。
《詩序》雲王姬下嫁於諸侯,衣服禮秩,不繫其夫,下王后一等。
推王姬下王后一等,則皇子居然在王公之上。
陸士衡《起居注》,式乾殿集,諸皇子悉在三司上。
今抄疏如別。
又海西即位赦文,太宰武陵王第一,撫軍將軍會稽王第二,大司馬第三。
大司馬位既最高,又都督中外,而次在二王之下,豈非下皇子邪。
此文今具在也。
永和中,蔡公爲司徒,司馬簡文爲撫軍開府,對錄朝政。
蔡爲正司,不應反在儀同之下,而於時位次,相王在前,
謝瞻,字宣遠,一名檐,字通遠,陳郡陽夏人,衛將軍晦第三兄也。
年六歲,能屬文,爲《紫石英贊》、《果然詩》,當時才士,莫不嘆異。
初爲桓偉安西參軍,楚臺祕書郎。
瞻幼孤,叔母劉撫養有恩紀,兄弟事之,同於至親。
劉弟柳爲吳郡,將姊俱行,瞻不能違,解職隨從,爲柳建威長史。
尋爲高祖鎮軍、琅邪王大司馬參軍,轉主簿,安成相,中書侍郎,宋國中書、黃門侍郎,相國從事中郎。
弟晦時爲宋臺右衛,權遇已重,於彭城還都迎家,賓客輻輳,門巷填咽。
時瞻在家,驚駭謂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歸趣乃爾。
吾家以素退爲業,不願干預時事,交遊不過親朋,而汝遂勢傾朝野,此豈門戶之福邪”乃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及還彭城,言於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過二千石。
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榮冠臺府,位任顯密,福過災生,其應無遠。
特乞降黜,以保衰門”前後屢陳。
高祖以瞻爲吳興郡,又自陳請,乃爲豫章太守。
晦或以朝廷密事語瞻,瞻輒向親舊陳說,以爲笑戲,以絕其言。
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憂懼。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於不永。
晦聞疾奔往,瞻見之,曰“汝爲國大臣,又總戎重,萬里遠出,必生疑謗”時果有訴告晦反者。
瞻疾篤還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於晉南郡公主婿羊賁故第,在領軍府東門。
瞻曰“吾有先人弊廬,何爲於此”臨終,遣晦書曰“吾得啓體幸全,歸骨山足,亦何所多恨。
弟思自勉厲,爲國爲家”遂卒,時年三十五。
瞻善於文章,辭采之美,與族叔混、族弟靈運相抗。
靈運父瑛,無才能。
爲祕書郎,早年而亡。
靈運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
謂瞻曰“非汝莫能”乃與晦、曜、弘微等共遊戲,使瞻與靈運共車。
靈運登車,便商較人物,瞻謂之曰“祕書早亡,談者亦互有同異”靈運默然,言論自此衰止。
弟晙,字宣鏡,幼有殊行。
年數歲,所生母郭氏,久嬰痼疾,晨昏溫凊,嘗藥捧膳,不闕一時,勤容戚顏,未嘗暫改。
恐僕役營疾懈倦,躬自執勞。
母爲病畏驚,微踐過甚,一家尊卑,感爵至性,鹹納屢而行,屏氣而語,如此者十餘年。
初爲州主簿,中軍行參軍,太子舍人,俄遷祕書丞。
自以兄居權貴,己蒙超擢,固辭不就。
徐羨之請爲司空長史,黃門郎。
元嘉三年,從坐伏誅,時年三十一。
有詔宥其子世平,又早卒,無後。
孔琳之,字彥琳,會稽人。
祖沈,晉丞相掾。
父曌,光祿大夫。
琳之強正有志力,好文義,解音律,能彈棋,妙善草隸。
郡命主簿,不就,后辟本國常侍。
桓玄輔政爲太尉,以爲西閣
年六歲,能屬文,爲《紫石英贊》、《果然詩》,當時才士,莫不嘆異。
初爲桓偉安西參軍,楚臺祕書郎。
瞻幼孤,叔母劉撫養有恩紀,兄弟事之,同於至親。
劉弟柳爲吳郡,將姊俱行,瞻不能違,解職隨從,爲柳建威長史。
尋爲高祖鎮軍、琅邪王大司馬參軍,轉主簿,安成相,中書侍郎,宋國中書、黃門侍郎,相國從事中郎。
弟晦時爲宋臺右衛,權遇已重,於彭城還都迎家,賓客輻輳,門巷填咽。
時瞻在家,驚駭謂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歸趣乃爾。
吾家以素退爲業,不願干預時事,交遊不過親朋,而汝遂勢傾朝野,此豈門戶之福邪”乃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及還彭城,言於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過二千石。
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榮冠臺府,位任顯密,福過災生,其應無遠。
特乞降黜,以保衰門”前後屢陳。
高祖以瞻爲吳興郡,又自陳請,乃爲豫章太守。
晦或以朝廷密事語瞻,瞻輒向親舊陳說,以爲笑戲,以絕其言。
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憂懼。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於不永。
晦聞疾奔往,瞻見之,曰“汝爲國大臣,又總戎重,萬里遠出,必生疑謗”時果有訴告晦反者。
瞻疾篤還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於晉南郡公主婿羊賁故第,在領軍府東門。
瞻曰“吾有先人弊廬,何爲於此”臨終,遣晦書曰“吾得啓體幸全,歸骨山足,亦何所多恨。
弟思自勉厲,爲國爲家”遂卒,時年三十五。
瞻善於文章,辭采之美,與族叔混、族弟靈運相抗。
靈運父瑛,無才能。
爲祕書郎,早年而亡。
靈運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
謂瞻曰“非汝莫能”乃與晦、曜、弘微等共遊戲,使瞻與靈運共車。
靈運登車,便商較人物,瞻謂之曰“祕書早亡,談者亦互有同異”靈運默然,言論自此衰止。
弟晙,字宣鏡,幼有殊行。
年數歲,所生母郭氏,久嬰痼疾,晨昏溫凊,嘗藥捧膳,不闕一時,勤容戚顏,未嘗暫改。
恐僕役營疾懈倦,躬自執勞。
母爲病畏驚,微踐過甚,一家尊卑,感爵至性,鹹納屢而行,屏氣而語,如此者十餘年。
初爲州主簿,中軍行參軍,太子舍人,俄遷祕書丞。
自以兄居權貴,己蒙超擢,固辭不就。
徐羨之請爲司空長史,黃門郎。
元嘉三年,從坐伏誅,時年三十一。
有詔宥其子世平,又早卒,無後。
孔琳之,字彥琳,會稽人。
祖沈,晉丞相掾。
父曌,光祿大夫。
琳之強正有志力,好文義,解音律,能彈棋,妙善草隸。
郡命主簿,不就,后辟本國常侍。
桓玄輔政爲太尉,以爲西閣
王惠,字令明,琅邪臨沂人,太保弘從祖弟也。
祖劭,車騎將軍。
父默,左光祿大夫。
惠幼而夷簡,爲叔父司徒謐所知。
恬靜不交遊,未嘗有雜事。
陳郡謝瞻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羣從造惠,談論鋒起,文史間發,惠時相酧應,言清理遠,瞻等慚而退。
高祖聞其名,以問其從兄誕,誕曰“惠後來秀令,鄙宗之美也”即以爲行太尉參軍事,府主簿,從事中郎。
世子建府,以爲徵虜長史,仍轉中軍長史。
時會稽內使劉懷敬之郡,送者傾京師,惠亦造別,還過從弟球。
球問“向何所見”惠曰“惟覺即時逢人耳”常臨曲水,風雨暴至,座者皆馳散,惠徐起,姿貌不異常日。
世子爲荊州,惠長史如故。
領南郡太守,不拜。
宋國初建,當置郎中令,高祖難其人,謂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令減袁曜卿也”既而曰“吾得其人矣”乃以惠居之。
遷世子詹事,轉尚書,吳興太守。
少帝即位,以蔡廓爲吏部尚書,不肯拜,乃以惠代焉。
惠被召即拜,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求官者,得輒聚置閣上,及去職,印封如初時。
談者以廓之不拜,惠之即拜,雖事異而意同也。
兄鑑,頗好聚斂,廣營田業,惠意甚不同,謂鑑曰“何用田爲”鑑怒曰“無田何由得食”惠又曰“亦復何用食爲”其標寄如此。
元嘉三年,卒,時年四十二。
追贈太常。
無子。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
祖韶,車騎司馬。
父思,武昌太守。
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爲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
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
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年十歲出繼。
所繼父於弘微本緦麻,親戚中表,素不相識,率意承接,皆合禮衷。
義熙初,襲峻爵建昌縣侯。
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千卷,國吏數人而已,遺財祿秩,一不關豫。
混聞而驚歎,謂國郎中令漆凱之曰“建昌國祿,本應與北舍共之,國侯既不措意,今可依常分送”弘微重違混言,乃少有所受。
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並以文義賞會。
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遊。
混五言詩所云“昔爲烏衣遊,慼慼皆親侄”者也。
其外雖復高流時譽,莫敢造門。
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曰微子。
謂瞻等曰“汝諸人雖才義豐辯,未必皆愜衆心。
至於領會機賞,言約理要,故當與我共推微子”常雲“阿遠剛躁負氣。
阿客博而無檢。
曜恃才而持操不篤。
晦自知而納善不周,設復功濟三才,終亦以此爲恨。
至如微子,吾無間然”又云“微子異不傷物,同不害正,若年迨六十,必
祖劭,車騎將軍。
父默,左光祿大夫。
惠幼而夷簡,爲叔父司徒謐所知。
恬靜不交遊,未嘗有雜事。
陳郡謝瞻才辯有風氣,嘗與兄弟羣從造惠,談論鋒起,文史間發,惠時相酧應,言清理遠,瞻等慚而退。
高祖聞其名,以問其從兄誕,誕曰“惠後來秀令,鄙宗之美也”即以爲行太尉參軍事,府主簿,從事中郎。
世子建府,以爲徵虜長史,仍轉中軍長史。
時會稽內使劉懷敬之郡,送者傾京師,惠亦造別,還過從弟球。
球問“向何所見”惠曰“惟覺即時逢人耳”常臨曲水,風雨暴至,座者皆馳散,惠徐起,姿貌不異常日。
世子爲荊州,惠長史如故。
領南郡太守,不拜。
宋國初建,當置郎中令,高祖難其人,謂傅亮曰“今用郎中令,不可令減袁曜卿也”既而曰“吾得其人矣”乃以惠居之。
遷世子詹事,轉尚書,吳興太守。
少帝即位,以蔡廓爲吏部尚書,不肯拜,乃以惠代焉。
惠被召即拜,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求官者,得輒聚置閣上,及去職,印封如初時。
談者以廓之不拜,惠之即拜,雖事異而意同也。
兄鑑,頗好聚斂,廣營田業,惠意甚不同,謂鑑曰“何用田爲”鑑怒曰“無田何由得食”惠又曰“亦復何用食爲”其標寄如此。
元嘉三年,卒,時年四十二。
追贈太常。
無子。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
祖韶,車騎司馬。
父思,武昌太守。
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爲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
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
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年十歲出繼。
所繼父於弘微本緦麻,親戚中表,素不相識,率意承接,皆合禮衷。
義熙初,襲峻爵建昌縣侯。
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千卷,國吏數人而已,遺財祿秩,一不關豫。
混聞而驚歎,謂國郎中令漆凱之曰“建昌國祿,本應與北舍共之,國侯既不措意,今可依常分送”弘微重違混言,乃少有所受。
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並以文義賞會。
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遊。
混五言詩所云“昔爲烏衣遊,慼慼皆親侄”者也。
其外雖復高流時譽,莫敢造門。
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曰微子。
謂瞻等曰“汝諸人雖才義豐辯,未必皆愜衆心。
至於領會機賞,言約理要,故當與我共推微子”常雲“阿遠剛躁負氣。
阿客博而無檢。
曜恃才而持操不篤。
晦自知而納善不周,設復功濟三才,終亦以此爲恨。
至如微子,吾無間然”又云“微子異不傷物,同不害正,若年迨六十,必
徐湛之,字孝源,東海郯人。
司徒羨之兄孫,吳郡太守佩之弟子也。
祖欽之,祕書監。
父逵之,尚高祖長女會稽公主,爲振威將軍、彭城、沛二郡太守。
高祖諸子並幼,以逵之姻戚,將大任之,欲先令立功。
及討司馬休之,使統軍爲前鋒,配以精兵利器,事克,當即授荊州。
休之遣魯宗之子軌擊破之,於陣見害。
追贈中書侍郎。
湛之幼孤,爲高祖所愛,常與江夏王義恭寢食不離於側。
永初三年,詔曰“永興公主一門嫡長,早罹辛苦。
外孫湛之,特所鍾愛。
且致節之胤,情實兼常。
可封枝江縣侯,食邑五百戶”年數歲,與弟淳之共車行,牛奔車壞,左右馳來赴之。
湛之先令取弟,衆鹹嘆其幼而有識。
及長,頗涉大義,善自位待。
事祖母及母,並以孝謹聞。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員外散騎侍郎,並不就。
六年,東宮始建,起家補太子洗馬,轉國子博士,遷奮威將軍、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黃門侍郎。
祖母年老,辭以朝直,不拜。
復授二郡,加輔國將軍,遷祕書監,領右軍將軍,轉侍中,加驍騎將軍。
復爲祕書監,加散騎常侍,驍騎如故。
會稽公主身居長嫡,爲太祖所禮,家事大小,必諮而後行。
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臺內,總攝六宮。
忽有不得意,輒號哭,上甚憚之。
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往新洲伐荻,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
高祖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爲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與劉湛等頗相附協。
及劉湛得罪,事連湛之,太祖大怒,將致大辟。
湛之憂懼無計,以告公主。
公主即日入宮,既見太祖,因號哭下牀,不復施臣妾之禮。
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爲汝父作此納衣。
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上亦號哭,湛之由此得全也。
遷中護軍,未拜,又遷太子詹事,尋加侍中。
湛之善於尺牘,音辭流暢。
貴戚豪家,產業甚厚。
室宇園池,貴遊莫及。
伎樂之妙,冠絕一時。
門生千餘人,皆三吳富人之子,姿質端妍,衣服鮮麗。
每出入行遊,途巷盈滿,泥雨日,悉以後車載之。
太祖嫌其侈縱,每以爲言。
時安成公何勖,無忌之子也,臨汝公孟靈休,昶之子也,並各奢豪,與湛之共以餚膳、器服、車馬相尚。
京邑爲之語曰“安成食,臨汝飾”湛之二事之美,兼於何、孟。
勖官至侍中,追諡荒公。
靈休善彈棋,官至祕書監。
湛之遷冠軍將軍、丹陽尹,進號徵虜將軍,加散騎常侍,以公主憂不拜。
過葬,復授前職,湛之表啓固辭,又詣廷尉受罪。
上詔獄官勿得受,然後就命。
固辭常侍,許之。
二十二年,范曄等
司徒羨之兄孫,吳郡太守佩之弟子也。
祖欽之,祕書監。
父逵之,尚高祖長女會稽公主,爲振威將軍、彭城、沛二郡太守。
高祖諸子並幼,以逵之姻戚,將大任之,欲先令立功。
及討司馬休之,使統軍爲前鋒,配以精兵利器,事克,當即授荊州。
休之遣魯宗之子軌擊破之,於陣見害。
追贈中書侍郎。
湛之幼孤,爲高祖所愛,常與江夏王義恭寢食不離於側。
永初三年,詔曰“永興公主一門嫡長,早罹辛苦。
外孫湛之,特所鍾愛。
且致節之胤,情實兼常。
可封枝江縣侯,食邑五百戶”年數歲,與弟淳之共車行,牛奔車壞,左右馳來赴之。
湛之先令取弟,衆鹹嘆其幼而有識。
及長,頗涉大義,善自位待。
事祖母及母,並以孝謹聞。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員外散騎侍郎,並不就。
六年,東宮始建,起家補太子洗馬,轉國子博士,遷奮威將軍、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黃門侍郎。
祖母年老,辭以朝直,不拜。
復授二郡,加輔國將軍,遷祕書監,領右軍將軍,轉侍中,加驍騎將軍。
復爲祕書監,加散騎常侍,驍騎如故。
會稽公主身居長嫡,爲太祖所禮,家事大小,必諮而後行。
西征謝晦,使公主留止臺內,總攝六宮。
忽有不得意,輒號哭,上甚憚之。
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往新洲伐荻,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
高祖既貴,以此衣付公主,曰“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湛之爲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與劉湛等頗相附協。
及劉湛得罪,事連湛之,太祖大怒,將致大辟。
湛之憂懼無計,以告公主。
公主即日入宮,既見太祖,因號哭下牀,不復施臣妾之禮。
以錦囊盛高祖納衣,擲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爲汝父作此納衣。
今日有一頓飽食,便欲殘害我兒子”上亦號哭,湛之由此得全也。
遷中護軍,未拜,又遷太子詹事,尋加侍中。
湛之善於尺牘,音辭流暢。
貴戚豪家,產業甚厚。
室宇園池,貴遊莫及。
伎樂之妙,冠絕一時。
門生千餘人,皆三吳富人之子,姿質端妍,衣服鮮麗。
每出入行遊,途巷盈滿,泥雨日,悉以後車載之。
太祖嫌其侈縱,每以爲言。
時安成公何勖,無忌之子也,臨汝公孟靈休,昶之子也,並各奢豪,與湛之共以餚膳、器服、車馬相尚。
京邑爲之語曰“安成食,臨汝飾”湛之二事之美,兼於何、孟。
勖官至侍中,追諡荒公。
靈休善彈棋,官至祕書監。
湛之遷冠軍將軍、丹陽尹,進號徵虜將軍,加散騎常侍,以公主憂不拜。
過葬,復授前職,湛之表啓固辭,又詣廷尉受罪。
上詔獄官勿得受,然後就命。
固辭常侍,許之。
二十二年,范曄等
王華,字子陵,琅邪臨沂人,太保弘從祖弟也。
祖薈,衛將軍,會稽內史。
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居在吳,晉隆安初,王恭起兵討王國寶,時廞丁母憂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衆應之,以女爲貞烈將軍,以女人爲官屬。
國寶既死,恭檄廞罷兵。
廞起兵之際,多所誅戮,至是不復得已,因舉兵以討恭爲名。
恭遣劉牢之擊廞,廞敗走,不知所在。
長子泰爲恭所殺。
華時年十三,在軍中,與廞相失,隨沙門釋曇永逃竄。
時牢之搜檢覓華甚急,曇永使華提衣襆隨後,津邏鹹疑焉。
華行遲,永呵罵雲“奴子怠懈,行不及我”以杖捶華數十,衆乃不疑,由此得免。
遇赦還吳。
少有志行,以父存亡不測,布衣蔬食不交遊,如此十餘年,爲時人所稱美。
高祖欲收其才用,乃發廞喪問,使華制服。
服闋,高祖北伐長安,領鎮西將軍、北徐州刺史,闢華爲州主簿,仍轉鎮西主簿,治中從事史,歷職著稱。
太祖鎮江陵,以爲西中郎主簿,遷諮議參軍,領錄事。
太祖進號鎮西,復隨府轉。
太祖未親政,政事悉委司馬張邵。
華性尚物,不欲人在己前。
邵性豪,每行來常引夾轂,華出入乘牽車,從者不過二三以矯之。
嘗於城內相逢,華陽不知是邵,謂左右“此鹵簿甚盛,必是殿下出行”乃下牽車,立於道側。
及邵至,乃驚。
邵白服登城,爲華所糾,坐被徵。
華代爲司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
太祖入奉大統,以少帝見害,疑不敢下。
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致此殺害。
蓋由每生情多,寧敢一朝頓懷逆志。
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今日就徵,萬無所慮”太祖從之,留華總後任。
上即位,以華爲侍中,領驍騎將軍,未拜,轉右衛將軍,侍中如故。
先是,會稽孔寧子爲太祖鎮西諮議參軍,以文義見賞,至是爲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
寧子先爲高祖太尉主簿,陳損益曰“隆化之道,莫先於官得其才。
枚卜之方,莫若人慎其舉。
雖復因革不同,損益有物,求賢審官,未之或改。
師錫僉曰,煥乎欽明之誥,拔茅徵吉,著於幽《賁》之爻。
晉師有成,瓜衍作賞,楚乘無入,蒍賈不賀。
今舊命惟新,幽人引領,《韶》之盡美,已備於振綱。
《武》之未盡,或存於理目。
雖九官之職,未可備舉,親民之選,尤宜在先。
愚欲使天朝四品官,外及守牧,各舉一人堪爲二千石長吏者,以付選官,隨缺敘用,得賢受賞,失舉任罰。
夫惟帝之難,豈庸識所易,然舉爾所知,非求多人,因百官之明,孰與一識之見,執咎在己,豈容徇物之私。
今非以選曹所銓,果於乖謬,衆職所舉,必
祖薈,衛將軍,會稽內史。
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居在吳,晉隆安初,王恭起兵討王國寶,時廞丁母憂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衆應之,以女爲貞烈將軍,以女人爲官屬。
國寶既死,恭檄廞罷兵。
廞起兵之際,多所誅戮,至是不復得已,因舉兵以討恭爲名。
恭遣劉牢之擊廞,廞敗走,不知所在。
長子泰爲恭所殺。
華時年十三,在軍中,與廞相失,隨沙門釋曇永逃竄。
時牢之搜檢覓華甚急,曇永使華提衣襆隨後,津邏鹹疑焉。
華行遲,永呵罵雲“奴子怠懈,行不及我”以杖捶華數十,衆乃不疑,由此得免。
遇赦還吳。
少有志行,以父存亡不測,布衣蔬食不交遊,如此十餘年,爲時人所稱美。
高祖欲收其才用,乃發廞喪問,使華制服。
服闋,高祖北伐長安,領鎮西將軍、北徐州刺史,闢華爲州主簿,仍轉鎮西主簿,治中從事史,歷職著稱。
太祖鎮江陵,以爲西中郎主簿,遷諮議參軍,領錄事。
太祖進號鎮西,復隨府轉。
太祖未親政,政事悉委司馬張邵。
華性尚物,不欲人在己前。
邵性豪,每行來常引夾轂,華出入乘牽車,從者不過二三以矯之。
嘗於城內相逢,華陽不知是邵,謂左右“此鹵簿甚盛,必是殿下出行”乃下牽車,立於道側。
及邵至,乃驚。
邵白服登城,爲華所糾,坐被徵。
華代爲司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
太祖入奉大統,以少帝見害,疑不敢下。
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致此殺害。
蓋由每生情多,寧敢一朝頓懷逆志。
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今日就徵,萬無所慮”太祖從之,留華總後任。
上即位,以華爲侍中,領驍騎將軍,未拜,轉右衛將軍,侍中如故。
先是,會稽孔寧子爲太祖鎮西諮議參軍,以文義見賞,至是爲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
寧子先爲高祖太尉主簿,陳損益曰“隆化之道,莫先於官得其才。
枚卜之方,莫若人慎其舉。
雖復因革不同,損益有物,求賢審官,未之或改。
師錫僉曰,煥乎欽明之誥,拔茅徵吉,著於幽《賁》之爻。
晉師有成,瓜衍作賞,楚乘無入,蒍賈不賀。
今舊命惟新,幽人引領,《韶》之盡美,已備於振綱。
《武》之未盡,或存於理目。
雖九官之職,未可備舉,親民之選,尤宜在先。
愚欲使天朝四品官,外及守牧,各舉一人堪爲二千石長吏者,以付選官,隨缺敘用,得賢受賞,失舉任罰。
夫惟帝之難,豈庸識所易,然舉爾所知,非求多人,因百官之明,孰與一識之見,執咎在己,豈容徇物之私。
今非以選曹所銓,果於乖謬,衆職所舉,必
王敬弘,琅邪臨沂人也。
與高祖諱同,故稱字。
曾祖暠,晉驃騎將軍。
祖胡之,司州刺史。
父茂之,晉陵太守。
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國左常侍,衛軍參軍。
性恬靜,樂山水,爲天門太守。
敬弘妻,桓玄姊也。
敬弘之郡,玄時爲荊州,遣信要令過。
敬弘至巴陵,謂人曰“靈寶見要,正當欲與其姊集聚耳,我不能爲桓氏贅婿”乃遣別船送妻往江陵。
妻在桓氏,彌年不迎。
山郡無事,恣其遊適,累日不回,意甚好之。
轉桓偉安西長史、南平太守。
去官,居作唐縣界。
玄輔政及篡位,屢召不下。
高祖以爲車騎從事中郎,徐州治中從事史,徵西將軍道規諮議參軍。
時府主簿宗協亦有高趣,道規並以事外相期。
嘗共酣飲致醉,敬弘因醉失禮,爲外司所白,道規即更引還,重申初宴。
召爲中書侍郎,始攜家累自作唐還京邑。
久之,轉黃門侍郎,不拜。
仍除太尉從事中郎,出爲吳興太守。
舊居餘杭縣,悅是舉也。
尋徵爲侍中。
高祖西討司馬休之,敬弘奉使慰勞,通事令史潘尚於道疾病,敬弘單船送還都,存亡不測,有司奏免官,詔可。
未及釋朝服,值赦復官。
宋國初建,爲度支尚書,遷太常。
高祖受命,補宣訓衛尉,加散騎常侍。
永初三年,轉吏部尚書,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復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違也。
復除廬陵王師,加散騎常侍,自陳無德,不可師範令王,固讓不拜。
又除祕書監,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太祖即位,又以爲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領江夏王師。
元嘉三年,爲尚書僕射。
關署文案,初不省讀。
嘗豫聽訟,上問以疑獄,敬弘不對。
上變色,問左右“何故不以訊牒副僕射”敬弘曰“臣乃得訊牒讀之,政自不解”上甚不悅。
六年,遷尚書令,敬弘固讓,表求還東,上不能奪。
改授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
讓侍中、特進,求減親信之半,不許。
及東歸,車駕幸冶亭餞送。
十二年,徵爲太子少傅。
敬弘詣京師上表曰“伏見詔書,以臣爲太子少傅,承命震惶,喜懼交悸。
臣抱疾東荒,志絕榮觀,不悟聖恩,猥復加寵。
東宮之重,四海瞻望,非臣薄德,所可居之。
今內外英秀,應選者多,且板築之下,豈無高逸,而近私愚朽,污辱清朝。
嗚呼微臣,永非復大之一物矣。
所以牽曳闕下者,實瞻望聖顏,貪《系》表之旨。
臣如此而歸,夕死無恨”詔不許。
表疏屢上,終以不拜。
東歸,上時不豫,自力見焉。
十六年,以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如故,又詣京師上表曰“臣比自啓聞,謂誠心已達,天鑑玄邈,未蒙在宥,不敢宴處,牽曳載
與高祖諱同,故稱字。
曾祖暠,晉驃騎將軍。
祖胡之,司州刺史。
父茂之,晉陵太守。
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國左常侍,衛軍參軍。
性恬靜,樂山水,爲天門太守。
敬弘妻,桓玄姊也。
敬弘之郡,玄時爲荊州,遣信要令過。
敬弘至巴陵,謂人曰“靈寶見要,正當欲與其姊集聚耳,我不能爲桓氏贅婿”乃遣別船送妻往江陵。
妻在桓氏,彌年不迎。
山郡無事,恣其遊適,累日不回,意甚好之。
轉桓偉安西長史、南平太守。
去官,居作唐縣界。
玄輔政及篡位,屢召不下。
高祖以爲車騎從事中郎,徐州治中從事史,徵西將軍道規諮議參軍。
時府主簿宗協亦有高趣,道規並以事外相期。
嘗共酣飲致醉,敬弘因醉失禮,爲外司所白,道規即更引還,重申初宴。
召爲中書侍郎,始攜家累自作唐還京邑。
久之,轉黃門侍郎,不拜。
仍除太尉從事中郎,出爲吳興太守。
舊居餘杭縣,悅是舉也。
尋徵爲侍中。
高祖西討司馬休之,敬弘奉使慰勞,通事令史潘尚於道疾病,敬弘單船送還都,存亡不測,有司奏免官,詔可。
未及釋朝服,值赦復官。
宋國初建,爲度支尚書,遷太常。
高祖受命,補宣訓衛尉,加散騎常侍。
永初三年,轉吏部尚書,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復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違也。
復除廬陵王師,加散騎常侍,自陳無德,不可師範令王,固讓不拜。
又除祕書監,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太祖即位,又以爲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領江夏王師。
元嘉三年,爲尚書僕射。
關署文案,初不省讀。
嘗豫聽訟,上問以疑獄,敬弘不對。
上變色,問左右“何故不以訊牒副僕射”敬弘曰“臣乃得訊牒讀之,政自不解”上甚不悅。
六年,遷尚書令,敬弘固讓,表求還東,上不能奪。
改授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
讓侍中、特進,求減親信之半,不許。
及東歸,車駕幸冶亭餞送。
十二年,徵爲太子少傅。
敬弘詣京師上表曰“伏見詔書,以臣爲太子少傅,承命震惶,喜懼交悸。
臣抱疾東荒,志絕榮觀,不悟聖恩,猥復加寵。
東宮之重,四海瞻望,非臣薄德,所可居之。
今內外英秀,應選者多,且板築之下,豈無高逸,而近私愚朽,污辱清朝。
嗚呼微臣,永非復大之一物矣。
所以牽曳闕下者,實瞻望聖顏,貪《系》表之旨。
臣如此而歸,夕死無恨”詔不許。
表疏屢上,終以不拜。
東歸,上時不豫,自力見焉。
十六年,以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如故,又詣京師上表曰“臣比自啓聞,謂誠心已達,天鑑玄邈,未蒙在宥,不敢宴處,牽曳載
劉湛,字弘仁,南陽涅陽人也。
祖耽,父柳,並晉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湛出繼伯父淡,襲封安衆縣五等男。
少有局力,不尚浮華。
博涉史傳,諳前世舊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諸葛亮,不爲文章,不喜談議。
本州闢主簿,不就。
除著作佐郎,又不拜。
高祖以爲太尉行參軍,賞遇甚厚。
高祖領鎮西將軍、荊州刺史,以湛爲功曹,仍補治中別駕從事史,復爲太尉參軍,世子徵虜西中郎主簿。
父柳亡於江州,州府送故甚豐,一無所受,時論稱之。
服終,除祕書丞,出爲相國參軍。
謝晦、王弘並稱其有器幹。
高祖入受晉命,以第四子義康爲冠軍將軍、豫州刺史,留鎮壽陽。
以湛爲長史、樑郡太守。
義康弱年未親政,府州軍事悉委湛。
府進號右將軍,仍隨府轉。
義康以本號徙爲南豫州,湛改領歷陽太守。
爲人剛嚴用法,奸吏犯贓百錢以上,皆殺之,自下莫不震肅。
廬陵王義真出爲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湛又爲長史,太守如故。
義真時居高祖憂,使帳下備膳,湛禁之,義真乃使左右索魚肉珍羞,於齋內別立廚帳。
會湛入,因命臑酒炙車螯,湛正色曰“公當今不宜有此設”義真曰“旦甚寒,一碗酒亦何傷。
長史事同一家,望不爲異”酒既至,湛因起曰“既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
景平元年,召入,拜尚書吏部郎,遷右衛將軍。
出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嫡母憂去職。
服闋,爲侍中。
撫軍將軍江夏王義恭鎮江陵,以湛爲使持節、南蠻校尉、領撫軍長史,行府州事。
時王弘輔政,而王華、王曇首任事居中,湛自謂才能不後之,不願外出。
是行也,謂爲弘等所斥,意甚不平,常曰“二王若非代邸之舊,無以至此,可謂遭遇風雲”
湛負其志氣,常慕汲黯、崔琰爲人,故名長子曰黯字長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
琰於江陵病卒,湛求自送喪還都,義恭亦爲之陳請。
太祖答義恭曰“吾亦得湛啓事,爲之酸懷,乃不欲苟違所請。
但汝弱年,新涉庶務,八州殷曠,專斷事重,疇諮委仗,不可不得其人,量算二三,未獲便相順許。
今答湛啓,權停彼葬。
頃朝臣零落相系,寄懷轉寡,湛實國器,吾乃欲引其令還,直以西夏任重,要且停此事耳。
汝慶賞黜罰,豫關失得者,必宜悉相委寄”
義恭性甚狷隘,年又漸長,欲專政事,每爲湛所裁,主佐之間,嫌隙遂構。
太祖聞之,密遣使詰讓義恭,並使深加諧緝。
義恭具陳湛無居下之禮,又自以年長,未得行意,雖奉詔旨,頗有怨言。
上友於素篤,欲加酧順,乃詔之曰“事至於此,甚爲可嘆。
當今乏才,委授已爾,宜盡相彌縫,取其可取,
祖耽,父柳,並晉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湛出繼伯父淡,襲封安衆縣五等男。
少有局力,不尚浮華。
博涉史傳,諳前世舊典,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諸葛亮,不爲文章,不喜談議。
本州闢主簿,不就。
除著作佐郎,又不拜。
高祖以爲太尉行參軍,賞遇甚厚。
高祖領鎮西將軍、荊州刺史,以湛爲功曹,仍補治中別駕從事史,復爲太尉參軍,世子徵虜西中郎主簿。
父柳亡於江州,州府送故甚豐,一無所受,時論稱之。
服終,除祕書丞,出爲相國參軍。
謝晦、王弘並稱其有器幹。
高祖入受晉命,以第四子義康爲冠軍將軍、豫州刺史,留鎮壽陽。
以湛爲長史、樑郡太守。
義康弱年未親政,府州軍事悉委湛。
府進號右將軍,仍隨府轉。
義康以本號徙爲南豫州,湛改領歷陽太守。
爲人剛嚴用法,奸吏犯贓百錢以上,皆殺之,自下莫不震肅。
廬陵王義真出爲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湛又爲長史,太守如故。
義真時居高祖憂,使帳下備膳,湛禁之,義真乃使左右索魚肉珍羞,於齋內別立廚帳。
會湛入,因命臑酒炙車螯,湛正色曰“公當今不宜有此設”義真曰“旦甚寒,一碗酒亦何傷。
長史事同一家,望不爲異”酒既至,湛因起曰“既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
景平元年,召入,拜尚書吏部郎,遷右衛將軍。
出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嫡母憂去職。
服闋,爲侍中。
撫軍將軍江夏王義恭鎮江陵,以湛爲使持節、南蠻校尉、領撫軍長史,行府州事。
時王弘輔政,而王華、王曇首任事居中,湛自謂才能不後之,不願外出。
是行也,謂爲弘等所斥,意甚不平,常曰“二王若非代邸之舊,無以至此,可謂遭遇風雲”
湛負其志氣,常慕汲黯、崔琰爲人,故名長子曰黯字長孺,第二子曰琰字季圭。
琰於江陵病卒,湛求自送喪還都,義恭亦爲之陳請。
太祖答義恭曰“吾亦得湛啓事,爲之酸懷,乃不欲苟違所請。
但汝弱年,新涉庶務,八州殷曠,專斷事重,疇諮委仗,不可不得其人,量算二三,未獲便相順許。
今答湛啓,權停彼葬。
頃朝臣零落相系,寄懷轉寡,湛實國器,吾乃欲引其令還,直以西夏任重,要且停此事耳。
汝慶賞黜罰,豫關失得者,必宜悉相委寄”
義恭性甚狷隘,年又漸長,欲專政事,每爲湛所裁,主佐之間,嫌隙遂構。
太祖聞之,密遣使詰讓義恭,並使深加諧緝。
義恭具陳湛無居下之禮,又自以年長,未得行意,雖奉詔旨,頗有怨言。
上友於素篤,欲加酧順,乃詔之曰“事至於此,甚爲可嘆。
當今乏才,委授已爾,宜盡相彌縫,取其可取,
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人也。
初爲龍驤將軍道憐參軍,隨府轉徵虜左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
隨道憐北征廣固,賜爵建城縣五等男。
轉道憐驃騎中兵參軍,從事中郎。
爲將佐十餘年,清謹剛正,甚爲高祖所知賞。
永初三年,轉道憐太尉司馬。
太祖元嘉元年,出督樑、南秦二州諸軍事、龍驤將軍、西戎校尉、樑、南秦二州刺史。
三年,仇池氐楊興平遣使歸順,並兒弟爲質,翰遣始平太守龐諮據武興。
仇池大帥楊玄遣弟難當率衆拒諮,又遣將強鹿皮向白水。
諮擊破,難當等並退走。
其年,徙督益、寧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之安固、懷寧六郡諸軍事、益州刺史,將軍如故。
在益州著美績,甚得方伯之體,論者稱之。
六年,以老疾徵還,除彭城王義康司徒司馬,加輔國將軍。
時太祖經略河南,以翰爲持節、監司、雍、並三州諸軍事、司州刺史,將軍如故。
會前鋒諸軍到彥之等敗退,明年,復爲司徒司馬,將軍如故。
其年,又假節、監徐、兗二州、豫州之樑郡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時有死罪囚,典籤意欲活之,因翰入關齎呈其事。
翰省訖,語“今且去,明可便呈”。
明旦,典籤不敢復入,呼之乃來,取昨所呈事視訖,謂之曰“卿意當欲宥此囚死命。
昨於齋坐見其事,亦有心活之。
但此囚罪重,不可全貸,既欲加恩,卿便當代任其罪”因命左右收典籤付獄殺之,原此囚生命。
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
明年卒官,時年六十。
追贈徵虜將軍,持節、監、刺史如故。
劉道產,彭城呂人,太尉諮議參軍簡之子也。
簡之事在弟子《康祖傳》。
道產初爲輔國參軍,無錫令,在縣有能名。
高祖版爲中軍行參軍,又爲道憐驃騎參軍,襲父爵晉安縣五等侯。
廣州羣盜因刺史謝道欣死爲寇,攻沒州城,道憐加道產振武將軍南討,會始興謙之已平廣州,道產未至而反。
元年,除寧遠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郡人黃公生、任肅之、張石之等並譙縱餘燼,與姻親侯攬、羅奧等招引白水氐,規欲爲亂。
道產誅公生等二十一家,宥其餘黨。
還爲彭城王義康驃騎中兵參軍。
元嘉三年,督樑、南秦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樑、南秦二州刺史。
在州有惠化,關中流民,前後出漢川歸之者甚多。
六年,道產表置隴西、宋康二郡以領之。
七年,徵爲後軍將軍。
明年,遷竟陵王義宣左將軍諮議參軍,仍爲持節、督雍、樑、南秦三州、荊州之南陽、竟陵、順陽、襄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寧遠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太守。
善於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化者,並皆順服,悉出緣沔爲
初爲龍驤將軍道憐參軍,隨府轉徵虜左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
隨道憐北征廣固,賜爵建城縣五等男。
轉道憐驃騎中兵參軍,從事中郎。
爲將佐十餘年,清謹剛正,甚爲高祖所知賞。
永初三年,轉道憐太尉司馬。
太祖元嘉元年,出督樑、南秦二州諸軍事、龍驤將軍、西戎校尉、樑、南秦二州刺史。
三年,仇池氐楊興平遣使歸順,並兒弟爲質,翰遣始平太守龐諮據武興。
仇池大帥楊玄遣弟難當率衆拒諮,又遣將強鹿皮向白水。
諮擊破,難當等並退走。
其年,徙督益、寧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之安固、懷寧六郡諸軍事、益州刺史,將軍如故。
在益州著美績,甚得方伯之體,論者稱之。
六年,以老疾徵還,除彭城王義康司徒司馬,加輔國將軍。
時太祖經略河南,以翰爲持節、監司、雍、並三州諸軍事、司州刺史,將軍如故。
會前鋒諸軍到彥之等敗退,明年,復爲司徒司馬,將軍如故。
其年,又假節、監徐、兗二州、豫州之樑郡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時有死罪囚,典籤意欲活之,因翰入關齎呈其事。
翰省訖,語“今且去,明可便呈”。
明旦,典籤不敢復入,呼之乃來,取昨所呈事視訖,謂之曰“卿意當欲宥此囚死命。
昨於齋坐見其事,亦有心活之。
但此囚罪重,不可全貸,既欲加恩,卿便當代任其罪”因命左右收典籤付獄殺之,原此囚生命。
其刑政如此,其下畏服,莫敢犯禁。
明年卒官,時年六十。
追贈徵虜將軍,持節、監、刺史如故。
劉道產,彭城呂人,太尉諮議參軍簡之子也。
簡之事在弟子《康祖傳》。
道產初爲輔國參軍,無錫令,在縣有能名。
高祖版爲中軍行參軍,又爲道憐驃騎參軍,襲父爵晉安縣五等侯。
廣州羣盜因刺史謝道欣死爲寇,攻沒州城,道憐加道產振武將軍南討,會始興謙之已平廣州,道產未至而反。
元年,除寧遠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郡人黃公生、任肅之、張石之等並譙縱餘燼,與姻親侯攬、羅奧等招引白水氐,規欲爲亂。
道產誅公生等二十一家,宥其餘黨。
還爲彭城王義康驃騎中兵參軍。
元嘉三年,督樑、南秦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西戎校尉、樑、南秦二州刺史。
在州有惠化,關中流民,前後出漢川歸之者甚多。
六年,道產表置隴西、宋康二郡以領之。
七年,徵爲後軍將軍。
明年,遷竟陵王義宣左將軍諮議參軍,仍爲持節、督雍、樑、南秦三州、荊州之南陽、竟陵、順陽、襄陽、新野、隨六郡諸軍事、寧遠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襄陽太守。
善於臨民,在雍部政績尤著,蠻夷前後叛戾不受化者,並皆順服,悉出緣沔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