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惠開,南蘭陵人,徵西將軍思話子也。
初名慧開,後改慧爲惠。
少有風氣,涉獵文史,家雖貴戚,而居服簡素。
初爲祕書郎,著作併名家年少。
惠開意趣與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語。
外祖光祿大夫沛郡劉成戒之曰“汝恩戚家子,當應將迎時俗,緝外內之歡。
如汝自業,將無小傷多異,以取天下之疾患邪”惠開曰“人間宜相緝和,甚如慈旨。
但不幸耿介,恥見作凡人,畫龍未成,故遂至於多忤耳”轉太子舍人。
與汝南周朗同官友善,以偏奇相尚。
轉尚書水部郎,始興王浚徵北府主簿,南徐州治中從事史,徙汝陰王友。
又爲南徐州別駕,中書侍郎,江夏王義恭大將軍大司馬從事中郎。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轉黃門侍郎,與侍中何偃爭積射將軍徐衝之事。
偃任遇甚隆,惠開不爲之屈,偃怒,使門下推彈之。
惠開乃上表解職曰“陛下未照臣愚,故引參近侍。
臣以職事非長,故委能何偃,凡諸當否,不敢參議。
竊見積射將軍徐衝之爲偃命所黜,臣愚懷謂有可申,故聊設微異。
偃恃恩使貴,欲使人靡二情,便訶脅主者。
手定文案,割落臣議,專載己辭。
雖天照廣臨,竟未見察臣理,違顏咫尺,致茲壅濫,則臣之受劾,蓋何足悲。
但不順侍中,臣有其咎,當而行之,不知何過。
且議之不允,未有彈科,省心揆天,了知在宥。
臣不能謝愆右職,改意重臣,刺骨鑠金,將在朝夕。
乞解所忝,保拙私庭”時偃寵方隆,由此忤旨,別敕有司以屬疾多,免惠開官。
思話素恭謹,操行與惠開不同,常以其峻異,每加嫌責。
及見惠開自解表,自嘆曰“兒子不幸與周朗周旋,理應如此”杖之二百。
尋重除中庶子。
丁父艱,居喪有孝性,家素事佛,凡爲父起四寺,南岸南岡下,名曰禪岡寺。
曲阿舊鄉宅,名曰禪鄉寺。
京口墓亭,名曰禪亭寺。
所封封陽縣,名曰禪封寺。
謂國僚曰“封秩蓋鮮,而兄弟甚多,若使全關一人,則在我所讓。
若使人人等分,又事可悲恥。
寺衆既立,自宜悉供僧衆”由此國秩不復下均。
服除,除司徒左長史。
大明二年,出爲海陵王休茂北中郎長史、寧朔將軍、襄陽太守,行雍州州府事。
善於爲政,威行禁止。
襲封封陽縣侯。
還爲新安王子鸞冠軍長史,行吳郡事。
惠開妹當適桂陽王休範,女又當適世祖子,發遣之資,應須二千萬。
乃以爲豫章內史,聽其肆意聚納,由是在郡著貪暴之聲。
入爲尚書吏部郎,不拜,徙御史中丞。
世祖與劉秀之詔曰“今以蕭惠開爲憲司,冀當稱職。
但一往服領,已自殊有所震”及在任,百僚畏憚之。
八年,入爲侍中。
詔曰“惠開前在憲司,奉法直繩,不阿權戚,朕甚嘉之。
可更授御史中丞”母憂
初名慧開,後改慧爲惠。
少有風氣,涉獵文史,家雖貴戚,而居服簡素。
初爲祕書郎,著作併名家年少。
惠開意趣與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語。
外祖光祿大夫沛郡劉成戒之曰“汝恩戚家子,當應將迎時俗,緝外內之歡。
如汝自業,將無小傷多異,以取天下之疾患邪”惠開曰“人間宜相緝和,甚如慈旨。
但不幸耿介,恥見作凡人,畫龍未成,故遂至於多忤耳”轉太子舍人。
與汝南周朗同官友善,以偏奇相尚。
轉尚書水部郎,始興王浚徵北府主簿,南徐州治中從事史,徙汝陰王友。
又爲南徐州別駕,中書侍郎,江夏王義恭大將軍大司馬從事中郎。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轉黃門侍郎,與侍中何偃爭積射將軍徐衝之事。
偃任遇甚隆,惠開不爲之屈,偃怒,使門下推彈之。
惠開乃上表解職曰“陛下未照臣愚,故引參近侍。
臣以職事非長,故委能何偃,凡諸當否,不敢參議。
竊見積射將軍徐衝之爲偃命所黜,臣愚懷謂有可申,故聊設微異。
偃恃恩使貴,欲使人靡二情,便訶脅主者。
手定文案,割落臣議,專載己辭。
雖天照廣臨,竟未見察臣理,違顏咫尺,致茲壅濫,則臣之受劾,蓋何足悲。
但不順侍中,臣有其咎,當而行之,不知何過。
且議之不允,未有彈科,省心揆天,了知在宥。
臣不能謝愆右職,改意重臣,刺骨鑠金,將在朝夕。
乞解所忝,保拙私庭”時偃寵方隆,由此忤旨,別敕有司以屬疾多,免惠開官。
思話素恭謹,操行與惠開不同,常以其峻異,每加嫌責。
及見惠開自解表,自嘆曰“兒子不幸與周朗周旋,理應如此”杖之二百。
尋重除中庶子。
丁父艱,居喪有孝性,家素事佛,凡爲父起四寺,南岸南岡下,名曰禪岡寺。
曲阿舊鄉宅,名曰禪鄉寺。
京口墓亭,名曰禪亭寺。
所封封陽縣,名曰禪封寺。
謂國僚曰“封秩蓋鮮,而兄弟甚多,若使全關一人,則在我所讓。
若使人人等分,又事可悲恥。
寺衆既立,自宜悉供僧衆”由此國秩不復下均。
服除,除司徒左長史。
大明二年,出爲海陵王休茂北中郎長史、寧朔將軍、襄陽太守,行雍州州府事。
善於爲政,威行禁止。
襲封封陽縣侯。
還爲新安王子鸞冠軍長史,行吳郡事。
惠開妹當適桂陽王休範,女又當適世祖子,發遣之資,應須二千萬。
乃以爲豫章內史,聽其肆意聚納,由是在郡著貪暴之聲。
入爲尚書吏部郎,不拜,徙御史中丞。
世祖與劉秀之詔曰“今以蕭惠開爲憲司,冀當稱職。
但一往服領,已自殊有所震”及在任,百僚畏憚之。
八年,入爲侍中。
詔曰“惠開前在憲司,奉法直繩,不阿權戚,朕甚嘉之。
可更授御史中丞”母憂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年七歲,能屬文,通《論語》。
及長,韶令美容儀,太祖見而異之,謂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出玉,豈虛也哉”初爲始興王浚後軍法曹行參軍,轉太子舍人,廬陵王文學,太子洗馬,中舍人,廬陵王紹南中郎諮議參軍。
又轉隨王誕後軍諮議,並領記室。
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宇內爲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寇彭城,虜遣尚書李孝伯來使,與鎮軍長史張暢共語,孝伯訪問莊及王徽,其名聲遠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時南平王鑠獻赤鸚鵡,普詔羣臣爲賦。
太子左衛率袁淑文冠當時,作賦畢,齎以示莊。
莊賦亦竟,淑見而嘆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
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遂隱其賦。
元兇弒立,轉司徒左長史。
世祖入討,密送檄書與莊,令加改治宣佈。
莊遣腹心門生具慶奉啓事密詣世祖曰“賊劭自絕於天,裂冠毀冕,窮弒極逆,開闢未聞,四海泣血,幽明同憤。
奉三月二十七日檄,聖蹟昭然,伏讀感慶。
天祚王室,睿哲重光。
殿下文明在嶽,神武居陝,肅將乾威,龔行天罰,滌社稷之仇,雪華夷之恥,使弛墜之構,更獲締造,垢辱之氓,復得明目。
伏承所命,柳元景、司馬文恭、宗愨、沈慶之等精甲十萬,已次近道。
殿下親董銳旅,授律繼進。
荊、鄢之師,岷、漢之衆,舳艫萬里,旌旆虧天,九土冥符,羣后畢會。
今獨夫醜類,曾不盈沴,自相暴殄,省闥橫流,百僚屏氣,道路以目。
檄至,輒布之京邑,朝野同欣,裏頌途歌,室家相慶,莫不望景聳魂,瞻雲佇足。
先帝以日月之光,照臨區宇,風澤所漸,無幽不洽。
況下官世荷寵靈,叨恩逾量,謝病私門,倖免虎口,雖志在投報,其路無由。
今大軍近次,永清無遠,欣悲踊躍,不知所裁”
世祖踐阼,除侍中。
時索虜求通互市,上詔羣臣博議。
莊議曰“臣愚以爲獯獫棄義,唯利是視,關市之請,或以覘國,順之示弱,無明柔遠,距而觀釁,有足表強。
且漢文和親,豈止彭陽之寇。
武帝修約,不廢馬邑之謀。
故有餘則經略,不足則閉關。
何爲屈冠帶之邦,通引弓之俗,樹無益之軌,招塵點之風。
交易爽議,既應深杜。
和約詭論,尤宜固絕。
臣庸管多蔽,豈識國儀,恩誘降逮,敢不披盡”時驃騎將軍竟陵王誕當爲荊州,徵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入輔,義宣固辭不入,而誕便剋日下船。
莊以“丞相既無入志,驃騎發便有期,如似欲相逼切,於事不便”世祖乃申誕發日,義宣竟亦不下。
上始踐阼,欲宣弘風則,下節儉詔書,事在《孝武
年七歲,能屬文,通《論語》。
及長,韶令美容儀,太祖見而異之,謂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出玉,豈虛也哉”初爲始興王浚後軍法曹行參軍,轉太子舍人,廬陵王文學,太子洗馬,中舍人,廬陵王紹南中郎諮議參軍。
又轉隨王誕後軍諮議,並領記室。
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宇內爲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寇彭城,虜遣尚書李孝伯來使,與鎮軍長史張暢共語,孝伯訪問莊及王徽,其名聲遠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時南平王鑠獻赤鸚鵡,普詔羣臣爲賦。
太子左衛率袁淑文冠當時,作賦畢,齎以示莊。
莊賦亦竟,淑見而嘆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
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遂隱其賦。
元兇弒立,轉司徒左長史。
世祖入討,密送檄書與莊,令加改治宣佈。
莊遣腹心門生具慶奉啓事密詣世祖曰“賊劭自絕於天,裂冠毀冕,窮弒極逆,開闢未聞,四海泣血,幽明同憤。
奉三月二十七日檄,聖蹟昭然,伏讀感慶。
天祚王室,睿哲重光。
殿下文明在嶽,神武居陝,肅將乾威,龔行天罰,滌社稷之仇,雪華夷之恥,使弛墜之構,更獲締造,垢辱之氓,復得明目。
伏承所命,柳元景、司馬文恭、宗愨、沈慶之等精甲十萬,已次近道。
殿下親董銳旅,授律繼進。
荊、鄢之師,岷、漢之衆,舳艫萬里,旌旆虧天,九土冥符,羣后畢會。
今獨夫醜類,曾不盈沴,自相暴殄,省闥橫流,百僚屏氣,道路以目。
檄至,輒布之京邑,朝野同欣,裏頌途歌,室家相慶,莫不望景聳魂,瞻雲佇足。
先帝以日月之光,照臨區宇,風澤所漸,無幽不洽。
況下官世荷寵靈,叨恩逾量,謝病私門,倖免虎口,雖志在投報,其路無由。
今大軍近次,永清無遠,欣悲踊躍,不知所裁”
世祖踐阼,除侍中。
時索虜求通互市,上詔羣臣博議。
莊議曰“臣愚以爲獯獫棄義,唯利是視,關市之請,或以覘國,順之示弱,無明柔遠,距而觀釁,有足表強。
且漢文和親,豈止彭陽之寇。
武帝修約,不廢馬邑之謀。
故有餘則經略,不足則閉關。
何爲屈冠帶之邦,通引弓之俗,樹無益之軌,招塵點之風。
交易爽議,既應深杜。
和約詭論,尤宜固絕。
臣庸管多蔽,豈識國儀,恩誘降逮,敢不披盡”時驃騎將軍竟陵王誕當爲荊州,徵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入輔,義宣固辭不入,而誕便剋日下船。
莊以“丞相既無入志,驃騎發便有期,如似欲相逼切,於事不便”世祖乃申誕發日,義宣竟亦不下。
上始踐阼,欲宣弘風則,下節儉詔書,事在《孝武
殷孝祖,陳郡長平人也。
曾祖羨,晉光祿勳。
父祖並不達。
孝祖少誕節,好酒色,有氣幹。
太祖元嘉末,爲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世祖以其有武用,除奮武將軍、濟北太守。
入爲積射將軍。
大明初,索虜寇青州,上遣孝祖北援,受刺史顏師伯節度,累與虜戰,頻大破之,事在師伯傳。
還授太子旅賁中郎將,加龍驤將軍。
竟陵王誕據廣陵爲逆,孝祖隸沈慶之攻誕,又有戰功,遷西陽王子尚撫軍、寧朔將軍、南濟陰太守。
出爲盱眙太守,將軍如故。
還爲虎賁中郎將,仍除寧朔將軍、陽平東平二郡太守。
又遷濟南、南郡,將軍如故。
前廢帝景和元年,以本號督兗州諸軍事、兗州刺史。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孝祖外甥司徒參軍潁川葛僧韶建議銜命徵孝祖入朝,上遣之。
時徐州刺史薛安都遣薛索兒等屯據津徑,僧韶間行得至,說孝祖曰“景和兇狂,開闢未有,朝野危極,假命漏刻。
主上聖德天挺,神武在躬,曾不浹辰,夷兇翦暴,更造天地,未足爲言。
國亂朝危,宜立長主,公卿百辟,人無異議,泰平之隆,非旦則夕。
而羣小相煽,構造無端,貪利幼弱,競懷希望。
使天道助逆,羣凶事申,則主幼時艱,權柄不一,兵難互起,豈有自容之地。
舅少有立功之志,長以氣節成名,若便能控濟、河義勇,還奉朝廷,非唯匡主靜亂,乃可以垂名竹帛”孝祖具問朝廷消息,僧韶隨方酧譬,並陳兵甲精強,主上欲委以前驅之任。
孝祖即日棄妻子,率文武二千人隨僧韶還都。
時普天同逆,朝廷唯保丹陽一郡,而永世縣尋又反叛。
義興賊垂至延陵,內外憂危,鹹欲奔散。
孝祖忽至,衆力不少,並傖楚壯士,人情於是大安。
進孝祖號冠軍,假節、督前鋒諸軍事,遣向虎檻,拒對南賊。
御仗先有諸葛亮筒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賜孝祖。
孝祖負其誠節,凌轢諸將,臺軍有父子兄弟在南者,孝祖並欲推治。
由是人情乖離,莫樂爲用。
進使持節、都督兗州青冀幽四州諸軍事、撫軍將軍,刺史如故。
時賊據赭圻,孝祖將進攻之,與大統王玄謨別,悲不自勝,衆並駭怪。
泰始二年三月三日,與賊合戰,常以鼓蓋自隨,軍中人相謂曰“殷統軍可謂死將矣。
今與賊交鋒,而以羽儀自標顯,若善射者十士攢射,欲不斃,得乎”是日,於陣爲矢所中死,時年五十二。
追贈散騎常侍、徵北將軍,持節、都督如故。
封秭歸縣侯,食邑千戶。
四年,追改封建安縣,諡曰忠侯。
孝祖子悉爲薛安都所殺,以從兄子慧達繼封。
齊受禪,國除。
劉勔,字伯猷,彭城人也。
祖懷義,始興太守。
父穎之,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徵林邑,遇疾卒。
勔少有志節,兼好文義
曾祖羨,晉光祿勳。
父祖並不達。
孝祖少誕節,好酒色,有氣幹。
太祖元嘉末,爲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
世祖以其有武用,除奮武將軍、濟北太守。
入爲積射將軍。
大明初,索虜寇青州,上遣孝祖北援,受刺史顏師伯節度,累與虜戰,頻大破之,事在師伯傳。
還授太子旅賁中郎將,加龍驤將軍。
竟陵王誕據廣陵爲逆,孝祖隸沈慶之攻誕,又有戰功,遷西陽王子尚撫軍、寧朔將軍、南濟陰太守。
出爲盱眙太守,將軍如故。
還爲虎賁中郎將,仍除寧朔將軍、陽平東平二郡太守。
又遷濟南、南郡,將軍如故。
前廢帝景和元年,以本號督兗州諸軍事、兗州刺史。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孝祖外甥司徒參軍潁川葛僧韶建議銜命徵孝祖入朝,上遣之。
時徐州刺史薛安都遣薛索兒等屯據津徑,僧韶間行得至,說孝祖曰“景和兇狂,開闢未有,朝野危極,假命漏刻。
主上聖德天挺,神武在躬,曾不浹辰,夷兇翦暴,更造天地,未足爲言。
國亂朝危,宜立長主,公卿百辟,人無異議,泰平之隆,非旦則夕。
而羣小相煽,構造無端,貪利幼弱,競懷希望。
使天道助逆,羣凶事申,則主幼時艱,權柄不一,兵難互起,豈有自容之地。
舅少有立功之志,長以氣節成名,若便能控濟、河義勇,還奉朝廷,非唯匡主靜亂,乃可以垂名竹帛”孝祖具問朝廷消息,僧韶隨方酧譬,並陳兵甲精強,主上欲委以前驅之任。
孝祖即日棄妻子,率文武二千人隨僧韶還都。
時普天同逆,朝廷唯保丹陽一郡,而永世縣尋又反叛。
義興賊垂至延陵,內外憂危,鹹欲奔散。
孝祖忽至,衆力不少,並傖楚壯士,人情於是大安。
進孝祖號冠軍,假節、督前鋒諸軍事,遣向虎檻,拒對南賊。
御仗先有諸葛亮筒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賜孝祖。
孝祖負其誠節,凌轢諸將,臺軍有父子兄弟在南者,孝祖並欲推治。
由是人情乖離,莫樂爲用。
進使持節、都督兗州青冀幽四州諸軍事、撫軍將軍,刺史如故。
時賊據赭圻,孝祖將進攻之,與大統王玄謨別,悲不自勝,衆並駭怪。
泰始二年三月三日,與賊合戰,常以鼓蓋自隨,軍中人相謂曰“殷統軍可謂死將矣。
今與賊交鋒,而以羽儀自標顯,若善射者十士攢射,欲不斃,得乎”是日,於陣爲矢所中死,時年五十二。
追贈散騎常侍、徵北將軍,持節、都督如故。
封秭歸縣侯,食邑千戶。
四年,追改封建安縣,諡曰忠侯。
孝祖子悉爲薛安都所殺,以從兄子慧達繼封。
齊受禪,國除。
劉勔,字伯猷,彭城人也。
祖懷義,始興太守。
父穎之,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徵林邑,遇疾卒。
勔少有志節,兼好文義
明帝十二子:陳貴妃生後廢帝,謝修儀生皇子法良,陳昭華生順帝,徐婕妤生第四皇子,鄭修容生皇子智井,次晉熙王燮,與皇子法良同生。
泉美人生邵陵殤王友。
次江夏王躋,與第四皇子同生。
徐良人生武陵王贊,杜修華生隨陽王翽。
次新興王嵩,與武陵王贊同生。
又泉美人生始建王禧。
智井、燮、躋、贊並出繼。
法良未封,第四皇子未有名,早夭。
邵陵殤王友,字仲賢,明帝第七子也。
後廢帝元徽二年,太尉、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反誅,皇室寡弱,友年五歲,出爲使持節、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晉熙三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封邵陵王,食邑二千戶。
府州文案及臣吏不諱有無之有。
順帝即位,進號左將軍,改督爲都督。
升明元年,徙都督南豫豫司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歷陽太守。
三年,薨,無子,國除。
隨陽王翽,字仲儀,明帝第十子也。
元徽四年,年六歲,封南陽王,食邑二千戶。
升明元年,爲使持節、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諸軍事、西中郎將、郢州刺史。
未拜,徙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將、湘州刺史,持節如故。
未之鎮,進號前將軍。
二年,以南陽荒遠,改封隨陽王,以本號停京師。
齊受禪,降封舞陰縣公,食邑千五百戶。
謀反,賜死。
新興王嵩,字仲嶽,明帝第十一子。
元徽四年,年六歲,封新興王,食邑二千戶。
齊受禪,降封定襄縣公,食邑千五百戶。
謀反,賜死。
始建王禧,字仲安,明帝第十二子也。
元徽四年,年六歲,封始建王,食邑二千戶。
齊受禪,降封荔封縣公,食邑千五百戶。
謀反,賜死。
史臣曰:太宗負螟之慶,事非己出,枝葉不茂,豈能庇其本根。
侯服於周,斯爲幸矣。
泉美人生邵陵殤王友。
次江夏王躋,與第四皇子同生。
徐良人生武陵王贊,杜修華生隨陽王翽。
次新興王嵩,與武陵王贊同生。
又泉美人生始建王禧。
智井、燮、躋、贊並出繼。
法良未封,第四皇子未有名,早夭。
邵陵殤王友,字仲賢,明帝第七子也。
後廢帝元徽二年,太尉、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反誅,皇室寡弱,友年五歲,出爲使持節、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晉熙三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封邵陵王,食邑二千戶。
府州文案及臣吏不諱有無之有。
順帝即位,進號左將軍,改督爲都督。
升明元年,徙都督南豫豫司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歷陽太守。
三年,薨,無子,國除。
隨陽王翽,字仲儀,明帝第十子也。
元徽四年,年六歲,封南陽王,食邑二千戶。
升明元年,爲使持節、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諸軍事、西中郎將、郢州刺史。
未拜,徙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將、湘州刺史,持節如故。
未之鎮,進號前將軍。
二年,以南陽荒遠,改封隨陽王,以本號停京師。
齊受禪,降封舞陰縣公,食邑千五百戶。
謀反,賜死。
新興王嵩,字仲嶽,明帝第十一子。
元徽四年,年六歲,封新興王,食邑二千戶。
齊受禪,降封定襄縣公,食邑千五百戶。
謀反,賜死。
始建王禧,字仲安,明帝第十二子也。
元徽四年,年六歲,封始建王,食邑二千戶。
齊受禪,降封荔封縣公,食邑千五百戶。
謀反,賜死。
史臣曰:太宗負螟之慶,事非己出,枝葉不茂,豈能庇其本根。
侯服於周,斯爲幸矣。
阿柴虜吐谷渾,遼東鮮卑也。
父弈洛韓,有二子,長曰吐谷渾,少曰若洛廆。
若洛廆別爲慕容氏,渾庶長,廆正嫡。
父在時,分七百戶與渾。
渾與廆二部俱牧馬,馬鬥相傷,廆怒,遣信謂渾曰“先公處分,與兄異部,牧馬何不相遠,而致鬥爭相傷”渾曰“馬是畜生,食草飲水,春氣發動,所以致鬥。
鬥在於馬,而怒及人邪。
乖別甚易,今當去汝萬里”於是擁馬西行,日移一頓,頓八十里。
經數頓,廆悔悟,深自咎責,遣舊父老及長史乙那樓追渾,令還。
渾曰“我乃祖以來,樹德遼右,又卜筮之言,先公有二子,福胙並流子孫。
我是卑庶,理無並大,今以馬致別,殆天所啓。
諸君試擁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相隨去”樓喜拜曰“處可寒”虜言“處可寒”,宋言爾官家也。
即使所從二千騎共遮馬令回,不盈三百步,欻然悲鳴突走,聲若頹山。
如是者十餘輩,一向一遠。
樓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復人事”渾謂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孫,並應昌盛,廆當傳子及曾孫玄孫,其間可百餘年,我乃玄孫間始當顯耳”於是遂西附陰山。
遭晉亂,遂得上隴。
後廆追思渾,作《阿幹之歌》。
鮮卑呼兄爲“阿幹”。
廆子孫竊號,以此歌爲輦後大麴。
渾既上隴,出罕開、西零。
西零,今之西平郡。
罕開,今桴罕縣。
自桴罕以東千餘里,暨甘鬆,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龍涸。
自洮水西南,極白蘭,數千裏中,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爲糧。
西北諸雜種謂之爲阿柴虜。
渾年七十二死,有子六十人,長吐延嗣。
吐延身長七尺八寸,勇力過人,性刻暴,爲昂城羌酋姜聰所刺。
劍猶在體,呼子葉延,語其大將絕拔渥曰“吾氣絕,棺斂訖,便遠去保白蘭。
白蘭地既嶮遠,又土俗懦弱,易爲控御。
葉延小,意乃欲授與餘人,恐倉卒終不能相制。
今以葉延付汝,汝竭股肱之力以輔之,孺子得立,吾無恨矣”抽劍而死。
嗣位十三年,年三十五,有子十二人。
葉延少而勇果,年十歲,縛草爲人,號曰姜聰,每旦輒射之,射中則喜,不中則號叫泣涕。
其母曰“仇賊諸將已屠膾之,汝年小,何煩朝朝自苦如此”葉延嗚咽不自勝。
答母曰“誠知無益,然葉延罔極之心,不勝其痛耳”性至孝,母病,三日不能食,葉延亦不食。
頗視書傳,自謂曾祖弈洛韓始封昌黎公,曰“吾爲公孫之子,案禮,公孫之子,得氏王父字”命姓爲吐谷渾氏。
嗣立二十三年,年三十三。
有子四人。
長子碎奚立。
碎奚性純謹,三弟專權,碎奚不能制,諸大將共誅之。
碎奚憂哀不復攝事,遂立子視連爲世子,委之事,號曰“莫賀郎”。
“莫賀”,宋言父也。
碎奚遂以憂死。
在位二十五年,年四十
父弈洛韓,有二子,長曰吐谷渾,少曰若洛廆。
若洛廆別爲慕容氏,渾庶長,廆正嫡。
父在時,分七百戶與渾。
渾與廆二部俱牧馬,馬鬥相傷,廆怒,遣信謂渾曰“先公處分,與兄異部,牧馬何不相遠,而致鬥爭相傷”渾曰“馬是畜生,食草飲水,春氣發動,所以致鬥。
鬥在於馬,而怒及人邪。
乖別甚易,今當去汝萬里”於是擁馬西行,日移一頓,頓八十里。
經數頓,廆悔悟,深自咎責,遣舊父老及長史乙那樓追渾,令還。
渾曰“我乃祖以來,樹德遼右,又卜筮之言,先公有二子,福胙並流子孫。
我是卑庶,理無並大,今以馬致別,殆天所啓。
諸君試擁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相隨去”樓喜拜曰“處可寒”虜言“處可寒”,宋言爾官家也。
即使所從二千騎共遮馬令回,不盈三百步,欻然悲鳴突走,聲若頹山。
如是者十餘輩,一向一遠。
樓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復人事”渾謂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孫,並應昌盛,廆當傳子及曾孫玄孫,其間可百餘年,我乃玄孫間始當顯耳”於是遂西附陰山。
遭晉亂,遂得上隴。
後廆追思渾,作《阿幹之歌》。
鮮卑呼兄爲“阿幹”。
廆子孫竊號,以此歌爲輦後大麴。
渾既上隴,出罕開、西零。
西零,今之西平郡。
罕開,今桴罕縣。
自桴罕以東千餘里,暨甘鬆,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龍涸。
自洮水西南,極白蘭,數千裏中,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爲糧。
西北諸雜種謂之爲阿柴虜。
渾年七十二死,有子六十人,長吐延嗣。
吐延身長七尺八寸,勇力過人,性刻暴,爲昂城羌酋姜聰所刺。
劍猶在體,呼子葉延,語其大將絕拔渥曰“吾氣絕,棺斂訖,便遠去保白蘭。
白蘭地既嶮遠,又土俗懦弱,易爲控御。
葉延小,意乃欲授與餘人,恐倉卒終不能相制。
今以葉延付汝,汝竭股肱之力以輔之,孺子得立,吾無恨矣”抽劍而死。
嗣位十三年,年三十五,有子十二人。
葉延少而勇果,年十歲,縛草爲人,號曰姜聰,每旦輒射之,射中則喜,不中則號叫泣涕。
其母曰“仇賊諸將已屠膾之,汝年小,何煩朝朝自苦如此”葉延嗚咽不自勝。
答母曰“誠知無益,然葉延罔極之心,不勝其痛耳”性至孝,母病,三日不能食,葉延亦不食。
頗視書傳,自謂曾祖弈洛韓始封昌黎公,曰“吾爲公孫之子,案禮,公孫之子,得氏王父字”命姓爲吐谷渾氏。
嗣立二十三年,年三十三。
有子四人。
長子碎奚立。
碎奚性純謹,三弟專權,碎奚不能制,諸大將共誅之。
碎奚憂哀不復攝事,遂立子視連爲世子,委之事,號曰“莫賀郎”。
“莫賀”,宋言父也。
碎奚遂以憂死。
在位二十五年,年四十
高祖起自匹庶,知民事艱難,及登庸作宰,留心吏職,而王略外舉,未遑內務。
奉師之費,日耗千金,播茲寬簡,雖所未暇,而絀華屏欲,以儉抑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故能戎車歲駕,邦甸不憂。
太祖幼而寬仁,入纂大業,及難興陝方,六戎薄伐,命將動師,經略司、兗,費由府實,役不及民。
自此區宇宴安,方內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
守宰之職,以六期爲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繫,吏無苟得。
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
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羣,蓋宋世之極盛也。
暨元嘉二十七年,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
自茲至於孝建,兵連不息,以區區之江東,地方不至數千裏,戶不盈百萬,薦之以師旅,因之以凶荒,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晉世諸帝,多處內房,朝宴所臨,東西二堂而已。
孝武末年,清暑方構,高祖受命,無所改作,所居唯稱西殿,不制嘉名。
太祖因之,亦有合殿之稱。
及世祖承統,制度奢廣,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綈繡,追陋前規,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
雕欒綺節,珠窗網戶,嬖女倖臣,賜傾府藏,竭四海不供其欲,單民命未快其心。
太宗繼阼,彌篤浮侈,恩不恤下,以至橫流。
蒞民之官,遷變歲屬,竈不得黔,席未暇暖,蒲、密之化,事未易階。
豈徒吏不及古,民僞於昔,蓋由爲上所擾,致治莫從。
今採其風跡粗著者,以爲《良吏篇》雲。
王鎮之,字伯重,琅邪臨沂人,徵士弘之兄也。
曾祖暠,晉驃騎將軍。
祖耆之,中書郎。
父隨之,上虞令。
鎮之初爲琅邪王衛軍行參軍,出補剡、上虞令,並有能名。
內史謝輶請爲山陰令,復有殊績。
遷衛軍參軍,本國郎中令,加寧朔將軍。
桓玄輔晉,以爲大將軍錄事參軍。
時三吳饑荒,遣鎮之銜命賑恤,而會稽內史王愉不奉符旨,鎮之依事糾奏。
愉子綏,玄之外甥,當時貴盛,鎮之爲所排抑,以母老求補安成太守。
及玄敗,玄將苻宏寇亂郡境,鎮之拒戰彌年,子弟五人,並臨陣見殺。
母憂去職,在官清潔,妻子無以自給,乃棄家致喪還上虞舊基。
畢,爲子標之求安復令,隨子之官。
服闋,爲徵西道規司馬、南平太守。
徐道覆逼江陵,加鎮之建威將軍,統檀道濟、到彥之等討道覆,以不經將帥,固辭,不見聽。
既而前軍失利,白衣領職,尋複本官。
以討道覆功,封華容縣五等男,徵廷尉。
晉穆帝何皇后山陵,領將作大匠。
遷御史中丞,秉正不撓,百僚憚之。
出爲使持節、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建威
奉師之費,日耗千金,播茲寬簡,雖所未暇,而絀華屏欲,以儉抑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故能戎車歲駕,邦甸不憂。
太祖幼而寬仁,入纂大業,及難興陝方,六戎薄伐,命將動師,經略司、兗,費由府實,役不及民。
自此區宇宴安,方內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
守宰之職,以六期爲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繫,吏無苟得。
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
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羣,蓋宋世之極盛也。
暨元嘉二十七年,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
自茲至於孝建,兵連不息,以區區之江東,地方不至數千裏,戶不盈百萬,薦之以師旅,因之以凶荒,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晉世諸帝,多處內房,朝宴所臨,東西二堂而已。
孝武末年,清暑方構,高祖受命,無所改作,所居唯稱西殿,不制嘉名。
太祖因之,亦有合殿之稱。
及世祖承統,制度奢廣,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綈繡,追陋前規,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
雕欒綺節,珠窗網戶,嬖女倖臣,賜傾府藏,竭四海不供其欲,單民命未快其心。
太宗繼阼,彌篤浮侈,恩不恤下,以至橫流。
蒞民之官,遷變歲屬,竈不得黔,席未暇暖,蒲、密之化,事未易階。
豈徒吏不及古,民僞於昔,蓋由爲上所擾,致治莫從。
今採其風跡粗著者,以爲《良吏篇》雲。
王鎮之,字伯重,琅邪臨沂人,徵士弘之兄也。
曾祖暠,晉驃騎將軍。
祖耆之,中書郎。
父隨之,上虞令。
鎮之初爲琅邪王衛軍行參軍,出補剡、上虞令,並有能名。
內史謝輶請爲山陰令,復有殊績。
遷衛軍參軍,本國郎中令,加寧朔將軍。
桓玄輔晉,以爲大將軍錄事參軍。
時三吳饑荒,遣鎮之銜命賑恤,而會稽內史王愉不奉符旨,鎮之依事糾奏。
愉子綏,玄之外甥,當時貴盛,鎮之爲所排抑,以母老求補安成太守。
及玄敗,玄將苻宏寇亂郡境,鎮之拒戰彌年,子弟五人,並臨陣見殺。
母憂去職,在官清潔,妻子無以自給,乃棄家致喪還上虞舊基。
畢,爲子標之求安復令,隨子之官。
服闋,爲徵西道規司馬、南平太守。
徐道覆逼江陵,加鎮之建威將軍,統檀道濟、到彥之等討道覆,以不經將帥,固辭,不見聽。
既而前軍失利,白衣領職,尋複本官。
以討道覆功,封華容縣五等男,徵廷尉。
晉穆帝何皇后山陵,領將作大匠。
遷御史中丞,秉正不撓,百僚憚之。
出爲使持節、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建威
薛安都,河東汾陰人也。
世爲強族,同姓有三千家。
父廣,爲宗豪,高祖定關、河,以爲上黨太守。
安都少以勇聞,身長七尺八寸,便弓馬。
索虜使助秦州刺史北賀汨擊反胡白龍子,滅之。
由是爲僞雍、秦二州都統,州各有刺史,都統總其事。
元嘉二十一年,索虜主拓跋燾擊芮芮大敗,安都與宗人薛永宗起義,永宗營汾曲,安都襲得弘農。
會北地人蓋吳起兵,遂連衡相應。
燾自率衆擊永宗,滅其族,進擊蓋吳。
安都料衆寡不敵,率壯士辛靈度等,棄弘農歸國。
太祖延見之,求北還構扇河、陝,招聚義衆。
上許之,給錦百匹,雜繒三百匹。
復襲弘農,虜已增戍,城不可克,蓋吳又死,乃退還上洛。
世祖鎮襄陽,板爲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
虜漸強盛,安都乃歸襄陽。
從叔沈亦同歸國,官至綏遠將軍、新野太守。
二十七年,隨王誕版安都爲建武將軍,隨柳元景向關、陝,率步騎居前,所向克捷,事在元景傳。
軍還,誕版爲後軍行參軍。
二十九年,除始興王浚徵北行參軍,加建武將軍。
魯爽向虎牢,安都復隨元景北出,即據關城,期俱濟河取蒲阪。
會爽退,安都復率所領隨元景引還。
仍伐西陽五水蠻。
世祖伐逆,轉參軍事,加寧朔將軍,領馬軍,與柳元景俱發。
四月十四日,至朱雀航,橫矛瞋目,叱賊將皇甫安民等曰“賊弒君父,何心事之”世祖踐阼,除右軍將軍。
五月四日,率所領騎爲前鋒,直入殿庭。
賊尚有數百人,一時奔散。
以功封南鄉縣男,食邑五百戶。
安都從徵關、陝,至臼口,夢仰頭視天,正見天門開,謂左右曰“汝見天門開不”至是嘆曰“夢天開,乃中興之象邪”
從弟道生,亦以軍功爲大司馬參軍。
犯罪,爲秣陵令庾淑之所鞭。
安都大怒,乃乘馬從數十人,令左右執槊,欲往殺淑之。
行至朱雀航,逢柳元景。
元景遙問“薛公何處去”安都躍馬至車後曰“小子庾淑之鞭我從弟,今詣往刺殺之”元景慮其不可駐,乃紿之曰“小子無宜適,卿往與手,甚快”安都既回馬,復追呼之“別宜與卿有所論”令下馬入車。
既入車,因責讓之曰“卿從弟服章言論,與寒細不異,雖復人士,庾淑之亦何由得知。
且人身犯罪,理應加罰,卿爲朝廷勳臣,宜崇奉法憲,云何放恣,輒欲於都邑殺人。
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無辭以相宥”因載之俱歸,安都乃止。
其年,以憚直免官。
孝建元年,復除左軍將軍。
二月,魯爽反叛,遣安都及冗從僕射鬍子反、龍驤將軍宗越率步騎據歷陽。
爽遣將鄭德玄戍大峴,德玄使前鋒楊胡與輕兵向歷陽。
安都遣宗越及歷陽太守程天祚逆擊破之,斬胡與及其軍副。
德玄復使其司馬樑嚴屯峴東,安都幢
世爲強族,同姓有三千家。
父廣,爲宗豪,高祖定關、河,以爲上黨太守。
安都少以勇聞,身長七尺八寸,便弓馬。
索虜使助秦州刺史北賀汨擊反胡白龍子,滅之。
由是爲僞雍、秦二州都統,州各有刺史,都統總其事。
元嘉二十一年,索虜主拓跋燾擊芮芮大敗,安都與宗人薛永宗起義,永宗營汾曲,安都襲得弘農。
會北地人蓋吳起兵,遂連衡相應。
燾自率衆擊永宗,滅其族,進擊蓋吳。
安都料衆寡不敵,率壯士辛靈度等,棄弘農歸國。
太祖延見之,求北還構扇河、陝,招聚義衆。
上許之,給錦百匹,雜繒三百匹。
復襲弘農,虜已增戍,城不可克,蓋吳又死,乃退還上洛。
世祖鎮襄陽,板爲揚武將軍、北弘農太守。
虜漸強盛,安都乃歸襄陽。
從叔沈亦同歸國,官至綏遠將軍、新野太守。
二十七年,隨王誕版安都爲建武將軍,隨柳元景向關、陝,率步騎居前,所向克捷,事在元景傳。
軍還,誕版爲後軍行參軍。
二十九年,除始興王浚徵北行參軍,加建武將軍。
魯爽向虎牢,安都復隨元景北出,即據關城,期俱濟河取蒲阪。
會爽退,安都復率所領隨元景引還。
仍伐西陽五水蠻。
世祖伐逆,轉參軍事,加寧朔將軍,領馬軍,與柳元景俱發。
四月十四日,至朱雀航,橫矛瞋目,叱賊將皇甫安民等曰“賊弒君父,何心事之”世祖踐阼,除右軍將軍。
五月四日,率所領騎爲前鋒,直入殿庭。
賊尚有數百人,一時奔散。
以功封南鄉縣男,食邑五百戶。
安都從徵關、陝,至臼口,夢仰頭視天,正見天門開,謂左右曰“汝見天門開不”至是嘆曰“夢天開,乃中興之象邪”
從弟道生,亦以軍功爲大司馬參軍。
犯罪,爲秣陵令庾淑之所鞭。
安都大怒,乃乘馬從數十人,令左右執槊,欲往殺淑之。
行至朱雀航,逢柳元景。
元景遙問“薛公何處去”安都躍馬至車後曰“小子庾淑之鞭我從弟,今詣往刺殺之”元景慮其不可駐,乃紿之曰“小子無宜適,卿往與手,甚快”安都既回馬,復追呼之“別宜與卿有所論”令下馬入車。
既入車,因責讓之曰“卿從弟服章言論,與寒細不異,雖復人士,庾淑之亦何由得知。
且人身犯罪,理應加罰,卿爲朝廷勳臣,宜崇奉法憲,云何放恣,輒欲於都邑殺人。
非唯科律所不容,主上亦無辭以相宥”因載之俱歸,安都乃止。
其年,以憚直免官。
孝建元年,復除左軍將軍。
二月,魯爽反叛,遣安都及冗從僕射鬍子反、龍驤將軍宗越率步騎據歷陽。
爽遣將鄭德玄戍大峴,德玄使前鋒楊胡與輕兵向歷陽。
安都遣宗越及歷陽太守程天祚逆擊破之,斬胡與及其軍副。
德玄復使其司馬樑嚴屯峴東,安都幢
袁粲,字景倩,陳郡陽夏人,太尉淑兄子也。
父濯,揚州秀才,蚤卒。
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
伯叔並當世榮顯,而愍孫饑寒不足。
母琅邪王氏,太尉長史誕之女也,躬事績紡,以供朝夕。
愍孫少好學,有清才,有欲與從兄顗婚者,伯父洵即顗父,曰“顗不堪,政可與愍孫婚耳”時愍孫在坐,流涕起出。
蚤以操立志行見知。
初爲揚州從事,世祖安北、鎮軍、北中郎行參軍,侍中郎主簿。
世祖伐逆,轉記室參軍。
及即位,除尚書吏部郎,太子右衛率,侍中。
孝建元年,世祖率羣臣並於中興寺八關齋,中食竟,愍孫別與黃門郎張淹更進魚肉食。
尚書令何尚之奉法素謹,密以白世祖,世祖使御史中丞王謙之糾奏,並免官。
二年,起爲廷尉,太子中庶子,領右軍將軍。
出爲輔國將軍、西陽王子尚北中郎長史、廣陵太守,行兗州事。
仍爲永嘉王子仁冠軍長史,將軍、太守如故。
大明元年,復爲侍中,領射聲校尉,封興平縣子,食邑五百戶,事在《顏師伯傳》。
三年,坐納山陰民丁彖文貨,舉爲會稽郡孝廉,免官。
尋爲西陽王子尚撫軍長史,又爲中庶子,領左軍將軍。
四年,出補豫章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五年,復還爲侍中,領長水校尉,遷左衛將軍,加給事中。
七年,轉吏部尚書,左衛如故。
其年,皇太子冠,上臨宴東宮,愍孫勸顏師伯酒。
師伯不飲,愍孫因相裁辱。
師伯見寵於上,上常嫌愍孫以寒素凌之,因此發怒,出爲海陵太守。
前廢帝即位,除御史中丞,不拜。
復爲吏部尚書。
永光元年,徙右衛將軍,加給事中。
景和元年,復入爲侍中,領驍騎將軍。
太宗泰始元年,轉司徒左長史,冠軍將軍,南東海太守。
愍孫清整有風操,自遇甚厚,常著《妙德先生傳》以續嵇康《高士傳》以自況,曰:
有妙德先生,陳國人也。
氣志淵虛,姿神清映,性孝履順,棲衝業簡,有舜之遺風。
先生幼夙多疾,性疏懶,無所營尚,然九流百氏之言,雕龍談天之藝,皆泛識其大歸,而不以成名。
家貧嘗仕,非其好也。
混其聲跡,晦其心用,故深交或迕,俗察罔識。
所處席門常掩,三徑裁通,雖揚子寂漠,嚴叟沈冥,不是過也。
修道遂志,終無得而稱焉。
又嘗謂周旋人曰“昔有一國,國中一水,號曰狂泉。
國人飲此水,無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
國人既並狂,反謂國主之不狂爲狂。
於是聚謀,共執國主,療其狂疾。
火艾針藥,莫不畢具。
國主不任其苦,於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
君臣大小,其狂若一,衆乃歡然。
我既不狂,難以獨立,比亦欲試飲此水”
愍孫幼慕荀奉倩之爲人,白世祖,求改名爲粲,不許。
至是言於太
父濯,揚州秀才,蚤卒。
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孫。
伯叔並當世榮顯,而愍孫饑寒不足。
母琅邪王氏,太尉長史誕之女也,躬事績紡,以供朝夕。
愍孫少好學,有清才,有欲與從兄顗婚者,伯父洵即顗父,曰“顗不堪,政可與愍孫婚耳”時愍孫在坐,流涕起出。
蚤以操立志行見知。
初爲揚州從事,世祖安北、鎮軍、北中郎行參軍,侍中郎主簿。
世祖伐逆,轉記室參軍。
及即位,除尚書吏部郎,太子右衛率,侍中。
孝建元年,世祖率羣臣並於中興寺八關齋,中食竟,愍孫別與黃門郎張淹更進魚肉食。
尚書令何尚之奉法素謹,密以白世祖,世祖使御史中丞王謙之糾奏,並免官。
二年,起爲廷尉,太子中庶子,領右軍將軍。
出爲輔國將軍、西陽王子尚北中郎長史、廣陵太守,行兗州事。
仍爲永嘉王子仁冠軍長史,將軍、太守如故。
大明元年,復爲侍中,領射聲校尉,封興平縣子,食邑五百戶,事在《顏師伯傳》。
三年,坐納山陰民丁彖文貨,舉爲會稽郡孝廉,免官。
尋爲西陽王子尚撫軍長史,又爲中庶子,領左軍將軍。
四年,出補豫章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五年,復還爲侍中,領長水校尉,遷左衛將軍,加給事中。
七年,轉吏部尚書,左衛如故。
其年,皇太子冠,上臨宴東宮,愍孫勸顏師伯酒。
師伯不飲,愍孫因相裁辱。
師伯見寵於上,上常嫌愍孫以寒素凌之,因此發怒,出爲海陵太守。
前廢帝即位,除御史中丞,不拜。
復爲吏部尚書。
永光元年,徙右衛將軍,加給事中。
景和元年,復入爲侍中,領驍騎將軍。
太宗泰始元年,轉司徒左長史,冠軍將軍,南東海太守。
愍孫清整有風操,自遇甚厚,常著《妙德先生傳》以續嵇康《高士傳》以自況,曰:
有妙德先生,陳國人也。
氣志淵虛,姿神清映,性孝履順,棲衝業簡,有舜之遺風。
先生幼夙多疾,性疏懶,無所營尚,然九流百氏之言,雕龍談天之藝,皆泛識其大歸,而不以成名。
家貧嘗仕,非其好也。
混其聲跡,晦其心用,故深交或迕,俗察罔識。
所處席門常掩,三徑裁通,雖揚子寂漠,嚴叟沈冥,不是過也。
修道遂志,終無得而稱焉。
又嘗謂周旋人曰“昔有一國,國中一水,號曰狂泉。
國人飲此水,無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
國人既並狂,反謂國主之不狂爲狂。
於是聚謀,共執國主,療其狂疾。
火艾針藥,莫不畢具。
國主不任其苦,於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
君臣大小,其狂若一,衆乃歡然。
我既不狂,難以獨立,比亦欲試飲此水”
愍孫幼慕荀奉倩之爲人,白世祖,求改名爲粲,不許。
至是言於太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仁義者,合君親之至理,實忠孝之所資。
雖義發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聖哲詒言。
至於風漓化薄,禮違道喪,忠不樹國,孝亦愆家,而一世之民,權利相引。
仕以勢招,榮非行立,乏翱翔之感,棄捨生之分。
霜露未改,大痛已忘於心,名節不變,戎車遽爲其首。
斯並斬訓之理未弘,汲引之途多闕。
若夫情發於天,行成乎己,損軀捨命,濟主安親,雖乘理暗至,匪由勸賞,而宰世之人,曾微誘激。
乃至事隱閭閻,無聞視聽,故可以昭被圖篆,百不一焉。
今採綴湮落,以備闕文云爾。
龔穎,遂寧人也。
少好學,益州刺史毛璩闢爲勸學從事。
璩爲譙縱所殺,故佐吏並逃亡,穎號哭奔赴,殯送以禮。
縱後設宴延穎,不獲已而至。
樂奏,穎流涕起曰“北面事人,亡不能死,何忍聞舉樂,蹈跡逆亂乎”縱大將譙道福引出,將斬之。
道福母即穎姑,跣出救之,故得免。
縱既僭號,備禮徵,又不至。
乃收穎付獄,脅以兵刃,執志彌堅,終無回改。
至於蜀平,遂不屈節。
其後刺史至,輒加辟引,歷府參軍,州別駕從事史。
太祖元嘉二十四年,刺史陸徵上表曰“臣聞運纏明夷,則艱貞之節顯。
時屬棟橈,則獨立之操彰。
昔之元興,皇綱弛紊,譙縱乘釁,肆虐巴、庸,害殺前益州刺史毛璩,竊據蜀土,涪、岷士庶,怵迫受職。
璩故吏襲穎,獨秉身貞白,抗志不撓,殯送舊君,哀敬盡禮,全操九載,不染僞朝。
縱雖殘兇,猶重義概,遂延以旌命,劫以兵威。
穎忠誠奮發,辭色方壯,雖桎梏在身,踐危愈信其節。
白刃臨頸,見死不更其守。
若王蠋之抗辭燕軍,同周苛之肆詈楚王,方之於穎,蔑以加焉。
誠當今之忠壯,振古之遺烈。
而名未登於王府,爵猶齒於鄉曹,斯實邊氓遠土,所爲於邑。
臣過叨恩私,宣風萬里,志存砥竭,有懷必聞,故率愚愨,舉其所知。
追懼紕妄,伏增悚慄”穎遂不被朝命,終於家。
劉瑜,歷陽人也。
七歲喪父,事母至孝。
年五十二,又喪母,三年不進鹽酪,號泣晝夜不絕聲。
勤身運力,以營葬事。
服除後,二十餘年布衣蔬食,言輒流涕。
常居墓側,未嘗暫違。
太祖元嘉初,卒。
賈恩,會稽諸暨人也。
少有志行,爲鄉曲所推重。
元嘉三年,母亡,居喪過禮。
未葬,爲鄰火所逼,恩及妻桓氏號哭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
恩及桓俱見燒死。
有司奏改其裏爲孝義裏,蠲租布三世。
追贈天水部顯親縣左尉。
郭世道,會稽永興人也。
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後母,孝道淳備。
年十四,又喪父,居喪過禮,殆不勝喪。
家貧,無產業,傭力以養繼母。
婦生一男,夫妻共議曰
雖義發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聖哲詒言。
至於風漓化薄,禮違道喪,忠不樹國,孝亦愆家,而一世之民,權利相引。
仕以勢招,榮非行立,乏翱翔之感,棄捨生之分。
霜露未改,大痛已忘於心,名節不變,戎車遽爲其首。
斯並斬訓之理未弘,汲引之途多闕。
若夫情發於天,行成乎己,損軀捨命,濟主安親,雖乘理暗至,匪由勸賞,而宰世之人,曾微誘激。
乃至事隱閭閻,無聞視聽,故可以昭被圖篆,百不一焉。
今採綴湮落,以備闕文云爾。
龔穎,遂寧人也。
少好學,益州刺史毛璩闢爲勸學從事。
璩爲譙縱所殺,故佐吏並逃亡,穎號哭奔赴,殯送以禮。
縱後設宴延穎,不獲已而至。
樂奏,穎流涕起曰“北面事人,亡不能死,何忍聞舉樂,蹈跡逆亂乎”縱大將譙道福引出,將斬之。
道福母即穎姑,跣出救之,故得免。
縱既僭號,備禮徵,又不至。
乃收穎付獄,脅以兵刃,執志彌堅,終無回改。
至於蜀平,遂不屈節。
其後刺史至,輒加辟引,歷府參軍,州別駕從事史。
太祖元嘉二十四年,刺史陸徵上表曰“臣聞運纏明夷,則艱貞之節顯。
時屬棟橈,則獨立之操彰。
昔之元興,皇綱弛紊,譙縱乘釁,肆虐巴、庸,害殺前益州刺史毛璩,竊據蜀土,涪、岷士庶,怵迫受職。
璩故吏襲穎,獨秉身貞白,抗志不撓,殯送舊君,哀敬盡禮,全操九載,不染僞朝。
縱雖殘兇,猶重義概,遂延以旌命,劫以兵威。
穎忠誠奮發,辭色方壯,雖桎梏在身,踐危愈信其節。
白刃臨頸,見死不更其守。
若王蠋之抗辭燕軍,同周苛之肆詈楚王,方之於穎,蔑以加焉。
誠當今之忠壯,振古之遺烈。
而名未登於王府,爵猶齒於鄉曹,斯實邊氓遠土,所爲於邑。
臣過叨恩私,宣風萬里,志存砥竭,有懷必聞,故率愚愨,舉其所知。
追懼紕妄,伏增悚慄”穎遂不被朝命,終於家。
劉瑜,歷陽人也。
七歲喪父,事母至孝。
年五十二,又喪母,三年不進鹽酪,號泣晝夜不絕聲。
勤身運力,以營葬事。
服除後,二十餘年布衣蔬食,言輒流涕。
常居墓側,未嘗暫違。
太祖元嘉初,卒。
賈恩,會稽諸暨人也。
少有志行,爲鄉曲所推重。
元嘉三年,母亡,居喪過禮。
未葬,爲鄰火所逼,恩及妻桓氏號哭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
恩及桓俱見燒死。
有司奏改其裏爲孝義裏,蠲租布三世。
追贈天水部顯親縣左尉。
郭世道,會稽永興人也。
生而失母,父更娶,世道事父及後母,孝道淳備。
年十四,又喪父,居喪過禮,殆不勝喪。
家貧,無產業,傭力以養繼母。
婦生一男,夫妻共議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