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爲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爲吉凶倚伏,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爲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爲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爲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
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閹豎恐終爲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爲吉凶倚伏,幽微難明。
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爲河間相。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爲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爲政理。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
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
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
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爲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爲之。
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
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如高峯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如陸斷犀象。
乙“折”如百鈞弩發。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
執筆有七種。
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
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奮如篆法,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
然心存委曲,每爲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昔秦丞相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
故知達其源者少,闇於理者多。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
自非通靈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爲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爲之。
紙取東陽魚卵,虛柔滑淨者。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
善鑑者不寫,善寫者不鑑。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點”如高峯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如陸斷犀象。
乙“折”如百鈞弩發。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
執筆有七種。
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
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
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奮如篆法,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
然心存委曲,每爲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