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
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喇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
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
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
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
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炊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沈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悄然久之。
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
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喇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
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
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
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
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炊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沈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悄然久之。
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窥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
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掷势。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窥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
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
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掷势。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
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
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
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
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
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
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
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
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
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
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
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
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
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
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
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
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
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
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
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
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
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
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
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
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
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
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
吾友举用方自代,朋友之交,君臣之义,并见于斯,可以风世砥俗。
但大臣为国求贤,尤贵得之山林草野、疏远卑冗中,以其登进之道甚难,而真贤往往伏匿于此也。
若惟求之于平生久故、声绩夙著之人,则其涂隘矣。
万一圣主命以旁招俊义,列于庶位,将何以应哉!
抑又闻当道守官,固贵于坚,而察言服善,尤贵于勇。
前世正直君子,自谓无私,固执己见,或偏听小人先入之言,虽有灼见事理以正议相规者,反视为浮言,而听之藐藐,其后情见势屈,误国事,犯清议,而百口无以自明者多矣。
必如季路之闻过则喜,诸葛亮之谆戒属吏勤攻己过,然后能用天下之耳目以为聪明,尽天下之材力以恢功业。
吾友此时正宜用力于此,且与二三同志者交相勖,时相警也。
余不赘。
但大臣为国求贤,尤贵得之山林草野、疏远卑冗中,以其登进之道甚难,而真贤往往伏匿于此也。
若惟求之于平生久故、声绩夙著之人,则其涂隘矣。
万一圣主命以旁招俊义,列于庶位,将何以应哉!
抑又闻当道守官,固贵于坚,而察言服善,尤贵于勇。
前世正直君子,自谓无私,固执己见,或偏听小人先入之言,虽有灼见事理以正议相规者,反视为浮言,而听之藐藐,其后情见势屈,误国事,犯清议,而百口无以自明者多矣。
必如季路之闻过则喜,诸葛亮之谆戒属吏勤攻己过,然后能用天下之耳目以为聪明,尽天下之材力以恢功业。
吾友此时正宜用力于此,且与二三同志者交相勖,时相警也。
余不赘。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
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
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
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
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
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
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
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
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
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
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宝。
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神只是气之精处。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此语最形容得气好。
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扬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
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奇,正与平相对。
气虽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谓奇。
奇者,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
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
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
故简为文章尽境。
程子云:“立言贵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厌。
”此语最有味。
文贵变。
《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
”又曰:“物相杂,故曰文。
”故文者,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宝。
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神只是气之精处。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此语最形容得气好。
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扬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
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奇,正与平相对。
气虽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谓奇。
奇者,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
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
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
故简为文章尽境。
程子云:“立言贵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厌。
”此语最有味。
文贵变。
《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
”又曰:“物相杂,故曰文。
”故文者,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
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
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先君子惊。
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
”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因从先生过陈山人观颐,信宿其石岩。
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
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馀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
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
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畿社、复社始兴,比郡中,主坛坫与相望者,宣城则沈眉生,池阳则吴次尾,吾邑则先生与吾宗涂山及密之、职之。
而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
所著《田间诗学》、《田间易学》、《庄屈合诂》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
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二杜公耳。
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
自为儿童,捧盘盂以侍漱涤,即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幡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
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
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
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先君子惊。
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
”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因从先生过陈山人观颐,信宿其石岩。
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
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馀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
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
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畿社、复社始兴,比郡中,主坛坫与相望者,宣城则沈眉生,池阳则吴次尾,吾邑则先生与吾宗涂山及密之、职之。
而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
所著《田间诗学》、《田间易学》、《庄屈合诂》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
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二杜公耳。
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
自为儿童,捧盘盂以侍漱涤,即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幡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
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
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