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蘧蘧夢蝴蝶,尹生昔昔睡呻呼。
吾遊直在諸方外,不但無憂樂亦無。
山谷冥冥風怒號,故吹霜雪上綈袍。
風波末路嗟奚拙,露電浮生笑自勞。
大禪痛與藤條四,林際輕彈蒿指三。
皮肉枉遭人戮辱,面顏猶使我羞慚。
珠珠露綴青雲葉,幕幕煙藏碧玉枝。
頻有好風驚獨寐,故留明月照相思。
塵塵法法總無窮,宛轉回環路路通。
億萬恆河沙世界,會知都在一輪中。
【其一】
堯夫非是愛吟詩,爲見聖賢興有時。
日月星辰堯則了,江河淮濟禹平之。
皇王帝伯經褒貶,雪月風花未品題。
豈謂古人無闕典,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二】
堯夫非是愛吟詩,安樂窩中坐看時。
一氣旋回無少息,兩儀覆燾未嘗私。
四時更革互爲主,百物新陳爭效奇。
享了許多家樂事,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三】
堯夫非是愛吟詩,安樂窩中得意時。
志快不須求事顯,書成當自有人知。
林泉且作酬心物,風月聊充藉手資。
多少寬平好田地,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四】
堯夫非是愛吟詩,安樂窩中半醉時。
因月因花因興詠,代書代簡代行移。
池中既有雙魚躍,天際寧無一鴈飛。
無限交親在南北,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五】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可愛時。
寶鑑造形難著髮,鸞刀迎刃豈容絲。
風埃若不來侵路,塵土何由得上衣。
欲論誠明是難事,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六】
堯夫非是愛吟詩,爲見興衰各有時。
天地全功須發露,朝廷盛美在施爲。
便都默默奈何見,若不云云那得知。
事在目前人不慮,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七】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不寐時。
咀茹蘭薰宜有主,恢張風雅更爲誰。
三千來首收清月,二十餘年撚白髭。
了卻許多閑職分,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八】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到忘言是盡時。
雖則借言通要妙,又須從物見幾微。
羹因不和方知淡,樂爲無聲始識希。
多少風花待除改,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九】
堯夫非是愛吟詩,雖老精神未耗時。
水竹清閑先據了,鶯花富貴又兼之。
梧桐月向懷中照,楊柳風來面上吹。
被有許多閑捧擁,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竚立時。
有意水聲千古在,無情山色四邊圍。
孤鴻遠入晴煙去,雙鷺斜穿禁柳飛。
景物不妨閑自適,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一】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再住時。
積翠鶯花供秀潤,上陽風月助新奇。
鳳凰樓觀雲中看,道德園林枕上窺。
不負太平吟笑事,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二】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漸老時。
每用風騷觀物體,卻因言語漏天機。
林間車馬自稀到,塵外盃觴不浪飛。
六十一年無事客,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三】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忠恕時。
無限物情閑處見,諸般藥性病來知。
暗於成事事必敗,失在知人人必欺。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
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
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介之蔽,而仁民愛物之意,孚於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爲輔相者,屬之以事,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此雖二帝、三王之用心,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
而效不至於此,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爲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誌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爲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於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
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爲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
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誠加之意,則何爲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於此時者也。
夫人才乏於上,則有沈廢伏匿在下,而不爲當時所知者矣。
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
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
今以一路數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
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爲奸,以擾百姓。
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
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
起閼逢困敦,盡著雍困敦,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二九七年)
楚懷王亡歸。
秦人覺之,遮楚道。
懷王從間道走趙。
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
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
魯平公薨,子緡王賈立。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二九六年)
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
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諸侯由是不直秦。
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武遂、與魏封陵以和。
趙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西河而致其兵。
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韓襄王薨,子釐王咎立。
赧王中二十年(丙寅,公元前二九五年)
秦尉錯伐魏襄城。
趙主父與齊、燕共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歸,行賞,大赦,置酒,酺五日。
趙主父封其長子章於代,號曰安陽君。
安陽君素侈,心不服其弟。
主父使田不禮相之。
李兌謂肥義曰:“公子章強壯而志驕,黨衆而欲大,田不禮忍殺而驕,二人相得,必有陰謀。
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不顧其害,難必不久矣。
子任重而勢大,亂之所始而禍之所集也。
子奚不稱疾毋出而傳政於公子成,毋爲禍梯,不亦可乎!”肥義曰:“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易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
’義再拜受命而籍之。
今畏不禮之難而忘吾籍,變孰大焉!諺曰:‘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乎!子則有賜而忠我矣。
雖然,吾言已在前矣,終不敢失!”李兌曰:“諾。
子勉之矣!吾見子已今年耳。
”涕泣而出。
李兌數見公子成以備田不禮。
肥義謂信期曰:“公子章與田不禮聲善而實惡,內得主而外爲暴,矯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難爲也。
今吾憂之,夜而忘寐,飢而忘食,盜出入不可不備。
自今以來,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以身先之。
無故而後王可入也。
”信期曰:“善。

主父使惠文王朝羣臣而自從旁窺之,見其長子傫然也,反北面爲臣。
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計未決而輟。
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田不禮以其徒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
肥義先入,殺之。
高信即與王戰。
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
公子成爲相,號安平君;李兌爲司寇。
是時惠文王少,成、兌專政。
公子章之敗也,往走主父,主父開之。
成、兌因圍主父宮。
公子章死,成、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之,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
三月餘,餓死沙丘宮。
主父定死,乃發喪赴諸侯。
起屠維赤奮若,盡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二七二年)
楚以左徒黃歇侍太子完爲質於秦。
秦置南陽郡。
秦、魏、楚共伐燕。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二七一年)
趙藺相如伐齊,至平邑。
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稅,平原君家不肯出。
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將殺之。
趙奢曰:“君於趙爲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爲貴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爲賢,言之於王。
王使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赧王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二七零年)
秦伐趙,圍閼與。
趙王召廉頗、樂乘而問之曰:“可救否?”皆曰:“道遠險狹,難救。
”問趙奢,趙奢對曰:“道遠險狹,譬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王乃令趙奢將兵救之。
去邯鄲三十里而止,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師軍武安西,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趙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
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
秦間入趙軍,趙奢善食而遣之。
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間,卷甲而趨,二日一夜而至,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
秦師聞之,悉甲而往。
趙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進之。
許歷曰:“秦人不意趙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不然,必敗。
”趙奢曰:“請受教!”許歷請刑,趙奢曰:“胥,後令邯鄲。
”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
秦師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秦師,秦師大敗,解閼與而還。
趙王封奢爲馬服君,與廉、藺同位;以許歷爲國尉。
穰侯言客卿竈於秦王,使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
初,魏人范雎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
須賈以爲雎以國陰事告齊也,歸而告其相魏齊。
魏齊怒,笞擊范雎,折脅,摺齒。
雎佯死,卷以貴,置廁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范雎謂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謝。
”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
魏齊醉,曰:“可矣。
”范雎得出。
魏齊悔,復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名姓曰張祿。
秦謁者王稽使於魏,范雎夜見王稽。
稽潛載與俱歸,薦之於王,王見之於離宮。
雎佯爲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
”范雎謬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2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