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爲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爲矣。
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己,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借使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爲之爲愈也。
司馬微《坐忘論》雲:“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戒於初。
”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簡而見功多,無如此言者。
人能思之,豈復有悔吝耶?
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兄長,與同僚如家人,待羣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官事如家事,然後爲能盡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至也。
故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豈有二理哉!
當官處事,常思有以及人。
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間,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爲民害,其益我矣。
不與人爭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於今者,必有垂報於後,不可不思也。
惟不能少自忍必敗,此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
予嘗爲泰州獄掾,顏岐夷仲以書勸予治獄次第,每一事寫一幅相戒。
如夏月處罪人,早間在東廓,以闢日色之類。
又如獄中遣人勾追之類,必使之畢此事,不可更別遣人,恐其受賂已足,不肯畢事也。
又如監司郡守嚴刻過當者,須平心定氣,與之委屈詳盡,使之相從而後已。
如未肯從,再當如此詳盡,其不聽者少矣。
當官之法,直道爲先。
其有未可一直向前,或直前反敗大事者,須用馮宣徽惠穆秤停之說。
此非特小官然也,爲天下國家當知之。
黃兌剛中嘗爲予言:頃爲縣尉,每遇檢屍,雖盛暑亦先飲少酒,捉鼻親視,人命至重,不可避少臭穢,使人橫死無所申訴也。
範侍良育作庫務官,隨人箱籠,只置廳上,以防疑謗。
凡若此類,皆守臣所宜詳知也。
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如文字歷引之類,皆須明白,以防中傷,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詳知也。
當官者,難事勿辭,而深避嫌疑,以至請誠遇人,而深避文法,如此則可以免。
前輩嘗雲小人之性,專務苛且。
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
當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
諺有之曰:“勞心不如勞力。
”此實要言也。
徐丞相擇之嘗言:“前輩盡心職事。
”仁廟朝有爲京西轉運使者,一日見監窯官,問:“日所燒柴凡幾竈?”曰:“十八九竈。
”曰:“吾所見者十一竈,何也?”窯官愕然。
蓋轉運使者,晨起望窯中所出煙幾道知之。
其盡心如此。
前輩嘗言吏人不怕嚴只怕讀
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爲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爲矣。
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己,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借使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爲之爲愈也。
司馬微《坐忘論》雲:“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戒於初。
”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簡而見功多,無如此言者。
人能思之,豈復有悔吝耶?
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兄長,與同僚如家人,待羣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官事如家事,然後爲能盡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至也。
故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豈有二理哉!
當官處事,常思有以及人。
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間,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爲民害,其益我矣。
不與人爭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於今者,必有垂報於後,不可不思也。
惟不能少自忍必敗,此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也。
予嘗爲泰州獄掾,顏岐夷仲以書勸予治獄次第,每一事寫一幅相戒。
如夏月處罪人,早間在東廓,以闢日色之類。
又如獄中遣人勾追之類,必使之畢此事,不可更別遣人,恐其受賂已足,不肯畢事也。
又如監司郡守嚴刻過當者,須平心定氣,與之委屈詳盡,使之相從而後已。
如未肯從,再當如此詳盡,其不聽者少矣。
當官之法,直道爲先。
其有未可一直向前,或直前反敗大事者,須用馮宣徽惠穆秤停之說。
此非特小官然也,爲天下國家當知之。
黃兌剛中嘗爲予言:頃爲縣尉,每遇檢屍,雖盛暑亦先飲少酒,捉鼻親視,人命至重,不可避少臭穢,使人橫死無所申訴也。
範侍良育作庫務官,隨人箱籠,只置廳上,以防疑謗。
凡若此類,皆守臣所宜詳知也。
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如文字歷引之類,皆須明白,以防中傷,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詳知也。
當官者,難事勿辭,而深避嫌疑,以至請誠遇人,而深避文法,如此則可以免。
前輩嘗雲小人之性,專務苛且。
明日有事,今日得休且休。
當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
諺有之曰:“勞心不如勞力。
”此實要言也。
徐丞相擇之嘗言:“前輩盡心職事。
”仁廟朝有爲京西轉運使者,一日見監窯官,問:“日所燒柴凡幾竈?”曰:“十八九竈。
”曰:“吾所見者十一竈,何也?”窯官愕然。
蓋轉運使者,晨起望窯中所出煙幾道知之。
其盡心如此。
前輩嘗言吏人不怕嚴只怕讀
五行,天所以命萬物者也,故“初一曰五行”。
五事,人所以繼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
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爲政於天下,故“次三曰農用八政”。
爲政必協之歲、月、日、星辰、曆數之紀,故“次四曰協用五紀”。
既協之歲、月、日、星辰、曆數之紀,當立之以天下之中,故“次五曰建用皇極”。
中者,所以立本,而未足以趣時,趣時則中不中無常也,唯所施之宜而已矣,故“次六曰用三德”。
有皇極以立本,有三德以趣時,而人君之能事具矣。
雖然,天下之故猶不能無疑也。
疑則如之何?謀之人以盡其智,謀之鬼神以盡其神,而不專用己也,故“次七曰明用稽疑”。
雖不專用己而參之於人物、鬼神,然而反身不誠不善,則明不足以盡人物,幽不足以盡鬼神,則其在我者不可以不思。
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難知,莫若質諸天物之顯而易見,且可以爲戒也,故“次八曰念用庶證”。
自五事至於庶證各得其序,則五福之所集,自五事至於庶證各失其序,則六極之所集,故“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敬者何?君子所以直內也,言五事之本在人心而已。
農者何?厚也,言君子之道施於有政,取諸此以厚彼而已。
有本以保常而後可立也,故皇極曰建。
有變以趣時,而後可治也,故三德曰,曏者,慕而欲其至也;威者,畏而欲其亡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何也?五行也者,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
天一生水,其於物爲精,精者,一之所生也。
地二生火,其於物爲神,神者,有精而後從之者也。
天三生木,其於物爲魂,魂從神者也。
地四生金,其於物爲魄,魄者,有魂而後從之者也。
天五生土,其於物爲意,精神魂魄具而後有意。
自天一至於天五,五行之生數也。
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其成之者皆五。
五者,天數之中也,蓋中者所以成物也。
道立於兩,成於三,變於五,而天地之數具。
其爲十也,耦之而已。
蓋五行之爲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無所不通。
一柔一剛,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惡,有醜有好,有兇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窮。
其相生也,所以相繼也;其相剋也,所以相治也。
語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剋;語時也以相繼,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
《洪範》語道與命,故其序與語器與時者異也。
道者,萬物莫不由之者也。
命者,萬物莫
五事,人所以繼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
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爲政於天下,故“次三曰農用八政”。
爲政必協之歲、月、日、星辰、曆數之紀,故“次四曰協用五紀”。
既協之歲、月、日、星辰、曆數之紀,當立之以天下之中,故“次五曰建用皇極”。
中者,所以立本,而未足以趣時,趣時則中不中無常也,唯所施之宜而已矣,故“次六曰用三德”。
有皇極以立本,有三德以趣時,而人君之能事具矣。
雖然,天下之故猶不能無疑也。
疑則如之何?謀之人以盡其智,謀之鬼神以盡其神,而不專用己也,故“次七曰明用稽疑”。
雖不專用己而參之於人物、鬼神,然而反身不誠不善,則明不足以盡人物,幽不足以盡鬼神,則其在我者不可以不思。
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難知,莫若質諸天物之顯而易見,且可以爲戒也,故“次八曰念用庶證”。
自五事至於庶證各得其序,則五福之所集,自五事至於庶證各失其序,則六極之所集,故“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敬者何?君子所以直內也,言五事之本在人心而已。
農者何?厚也,言君子之道施於有政,取諸此以厚彼而已。
有本以保常而後可立也,故皇極曰建。
有變以趣時,而後可治也,故三德曰,曏者,慕而欲其至也;威者,畏而欲其亡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何也?五行也者,成變化而行鬼神,往來乎天地之間而不窮者也,是故謂之行。
天一生水,其於物爲精,精者,一之所生也。
地二生火,其於物爲神,神者,有精而後從之者也。
天三生木,其於物爲魂,魂從神者也。
地四生金,其於物爲魄,魄者,有魂而後從之者也。
天五生土,其於物爲意,精神魂魄具而後有意。
自天一至於天五,五行之生數也。
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其成之者皆五。
五者,天數之中也,蓋中者所以成物也。
道立於兩,成於三,變於五,而天地之數具。
其爲十也,耦之而已。
蓋五行之爲物,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無所不通。
一柔一剛,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惡,有醜有好,有兇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於無窮。
其相生也,所以相繼也;其相剋也,所以相治也。
語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剋;語時也以相繼,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
《洪範》語道與命,故其序與語器與時者異也。
道者,萬物莫不由之者也。
命者,萬物莫
褚遂良,字登善,通直散騎常侍亮子。
隋大業末,爲薛舉通事舍人。
仁杲平,授秦王府鎧曹參軍。
貞觀中,累遷起居郎。
博涉文史,工隸楷。
太宗嘗嘆曰“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魏徵白見遂良,帝令侍書。
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真僞。
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
十五年,帝將有事太山,至洛陽,星孛太微,犯郎位。
遂良諫曰“陛下撥亂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輒見,此天意有所未合。
昔漢武帝行岱禮,優柔者數年,臣愚願加詳慮”帝寤,詔罷封禪。
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
帝曰“卿記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惡必記,戒人主不爲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記邪”對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劉洎曰“使遂良不記,天下之人亦記之矣”帝曰“朕行有三:一,監前代成敗,以爲元龜,二,進善人,共成政道。
三,斥遠羣小,有受讒言。
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書吾惡也”
是時,魏王泰禮秩如嫡,羣臣未敢諫。
帝從容訪左右曰“方今何事尤急”岑文本泛言禮義爲急,帝以不切,未領可。
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誰弗率者。
唯太子、諸王宜有定分”帝曰“有是哉。
朕年五十,日以衰怠,雖長子守器,而弟、支子尚五十人,心常念焉。
自古宗姓無良,則傾敗相仍,公等爲我柬賢者保傅之。
夫事人久,情媚熟,則非意自生,其令王府官不得過四考,著爲令”帝嘗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小物何必爾邪”遂良曰“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
漆器不止,必金爲之,金又不止,必玉爲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
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帝諮美之。
於時皇子雖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諫曰“昔二漢以郡國參治,雜用周制。
今州縣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並任刺史,陛下誠以至親扞四方。
雖然,刺史,民之師帥也,得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τ。
故漢宣帝曰:與我共治,惟良二千石乎。
臣謂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師,教以經學,畏仰天威,不敢犯禁,養成德器,審堪臨州,然後敦遣。
昔東漢明、章諸帝,友愛子弟,雖各有國,幼者率留京師,訓飭以禮。
訖其世,諸王數十百,惟二人以惡敗,自餘餐和染教,皆爲善良。
此前事已驗,惟陛下省察”帝嘉納。
太子承乾廢,魏王泰間侍,帝許立爲嗣,因謂大臣曰“泰昨自投我懷中雲:臣今日始得爲陛下子,更生之日也。
臣惟有一子,百年後,當殺之,傳國晉王。
朕甚憐之”遂良曰“陛下失言。
安有爲天下主
隋大業末,爲薛舉通事舍人。
仁杲平,授秦王府鎧曹參軍。
貞觀中,累遷起居郎。
博涉文史,工隸楷。
太宗嘗嘆曰“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魏徵白見遂良,帝令侍書。
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真僞。
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
十五年,帝將有事太山,至洛陽,星孛太微,犯郎位。
遂良諫曰“陛下撥亂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輒見,此天意有所未合。
昔漢武帝行岱禮,優柔者數年,臣愚願加詳慮”帝寤,詔罷封禪。
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
帝曰“卿記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惡必記,戒人主不爲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記邪”對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劉洎曰“使遂良不記,天下之人亦記之矣”帝曰“朕行有三:一,監前代成敗,以爲元龜,二,進善人,共成政道。
三,斥遠羣小,有受讒言。
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書吾惡也”
是時,魏王泰禮秩如嫡,羣臣未敢諫。
帝從容訪左右曰“方今何事尤急”岑文本泛言禮義爲急,帝以不切,未領可。
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誰弗率者。
唯太子、諸王宜有定分”帝曰“有是哉。
朕年五十,日以衰怠,雖長子守器,而弟、支子尚五十人,心常念焉。
自古宗姓無良,則傾敗相仍,公等爲我柬賢者保傅之。
夫事人久,情媚熟,則非意自生,其令王府官不得過四考,著爲令”帝嘗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小物何必爾邪”遂良曰“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
漆器不止,必金爲之,金又不止,必玉爲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
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帝諮美之。
於時皇子雖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諫曰“昔二漢以郡國參治,雜用周制。
今州縣率仿秦法,而皇子孺年並任刺史,陛下誠以至親扞四方。
雖然,刺史,民之師帥也,得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τ。
故漢宣帝曰:與我共治,惟良二千石乎。
臣謂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師,教以經學,畏仰天威,不敢犯禁,養成德器,審堪臨州,然後敦遣。
昔東漢明、章諸帝,友愛子弟,雖各有國,幼者率留京師,訓飭以禮。
訖其世,諸王數十百,惟二人以惡敗,自餘餐和染教,皆爲善良。
此前事已驗,惟陛下省察”帝嘉納。
太子承乾廢,魏王泰間侍,帝許立爲嗣,因謂大臣曰“泰昨自投我懷中雲:臣今日始得爲陛下子,更生之日也。
臣惟有一子,百年後,當殺之,傳國晉王。
朕甚憐之”遂良曰“陛下失言。
安有爲天下主
靖節先生曾賞菊,東籬有霜花正開。
翰林主人共賞菊,北門吟詠有餘才。
一唱再和才力健,兼金酬以瑛瓊瑰。
善歌使人繼其志,遠寄淮陽知郡吏。
淮陽郡中方燕居,跪讀重緘尺素書。
中有五章章八句,復有三章同一處。
五章千葉菊花詞,一章副翰學士詩。
一章酬和季左司。
人前再讀與三復,人從日邊初到時。
斂手先問諸學士,駭目乍闚文字奇。
兩制別來今已久,朝寄苑丘權太守。
眼底唯嫌簿領繁,耳冷不聞騷雅言。
重陽錫宴不得與,湛露空思奉至尊。
忽捧新詩若爲意,聞詩勝得千金賜。
受知益感恩顧深,吟賞請言清麗致。
清如玉樹生天風,麗若露花開錦宮。
水精盤中置明月,絳火珊瑚枝葉紅。
珍則難酬青玉案,文律詞鋒併化工。
因事喻懷堪自惜,神化丹青與刀尺。
丹青暈淡刀尺裁,先春雪中生早梅。
春饒桃李及時發,牡丹占斷芳菲來。
芍藥羞人嬌且妬,玫瑰倚欄笑欲語。
帝里春從何處歸,巫山雨散朝雲飛。
遺紅墮翠歸天下,不失年年三月期。
天生百卉各有時,彼何太盛此何遲。
兼葭蒼蒼凝白露,西風蕭蕭向秋暮。
月華籬落有霜華,映籬叢薄生黄花。
花寒葉冷無蜂蝶,固無寶馬與香車。
每因九月當重九,暫時采擷浮樽酒。
金鈿浮動萬歲盃,爲君慶祝南山壽。
菊不能言爲作歌,金壺酒傾生綠波。
重臺千葉若堪賞,栽培好近金鑾坡。
翰林主人共賞菊,北門吟詠有餘才。
一唱再和才力健,兼金酬以瑛瓊瑰。
善歌使人繼其志,遠寄淮陽知郡吏。
淮陽郡中方燕居,跪讀重緘尺素書。
中有五章章八句,復有三章同一處。
五章千葉菊花詞,一章副翰學士詩。
一章酬和季左司。
人前再讀與三復,人從日邊初到時。
斂手先問諸學士,駭目乍闚文字奇。
兩制別來今已久,朝寄苑丘權太守。
眼底唯嫌簿領繁,耳冷不聞騷雅言。
重陽錫宴不得與,湛露空思奉至尊。
忽捧新詩若爲意,聞詩勝得千金賜。
受知益感恩顧深,吟賞請言清麗致。
清如玉樹生天風,麗若露花開錦宮。
水精盤中置明月,絳火珊瑚枝葉紅。
珍則難酬青玉案,文律詞鋒併化工。
因事喻懷堪自惜,神化丹青與刀尺。
丹青暈淡刀尺裁,先春雪中生早梅。
春饒桃李及時發,牡丹占斷芳菲來。
芍藥羞人嬌且妬,玫瑰倚欄笑欲語。
帝里春從何處歸,巫山雨散朝雲飛。
遺紅墮翠歸天下,不失年年三月期。
天生百卉各有時,彼何太盛此何遲。
兼葭蒼蒼凝白露,西風蕭蕭向秋暮。
月華籬落有霜華,映籬叢薄生黄花。
花寒葉冷無蜂蝶,固無寶馬與香車。
每因九月當重九,暫時采擷浮樽酒。
金鈿浮動萬歲盃,爲君慶祝南山壽。
菊不能言爲作歌,金壺酒傾生綠波。
重臺千葉若堪賞,栽培好近金鑾坡。
夫爲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畏事之弊,與生事均。
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
夫生事者,無病而服藥也。
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藥也。
乃者阿里骨之請,人人知其不當予,而朝廷予之,以求無事,然事之起,乃至於此,不幾於有病而不服藥乎?今又欲遽納夏人之使,則是病未除而藥先止,其與幾何。
畏事之弊,與生事均。
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
夫生事者,無病而服藥也。
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藥也。
乃者阿里骨之請,人人知其不當予,而朝廷予之,以求無事,然事之起,乃至於此,不幾於有病而不服藥乎?今又欲遽納夏人之使,則是病未除而藥先止,其與幾何。
尹師魯墓誌銘
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
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
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於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師魯爲文章,簡而有法。
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於《春秋》。
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爲苟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
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爲,其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
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爲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
舉書判拔萃,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
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
天章閣待制範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
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
貶監郢州酒稅,又徙唐州。
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
趙元昊反,陝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爲經略判官。
師魯雖用懷敏闢,而尤爲經略使韓公所深知。
其後諸將敗於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
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部署。
坐城水洛與邊臣略異議,徙知晉州。
又知潞州,爲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爲《敘燕》、《息戍》二篇行於世。
自西兵起,凡五六歲,未嘗不在其間,故其論議益精密,而於西事尤習其詳。
其爲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
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爲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爲。
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
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
其後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
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
疾革,隱几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師魯娶張氏,某縣君固。
有兄源,字子漸,亦以文學知名,前一歲卒。
師魯凡十年間三貶官,喪其父,又喪其兄。
有子四人,連喪其三。
女一適人固,亦卒。
而其身終以貶死。
一子三歲,四女未嫁,家無餘資,客其喪於南陽不能歸。
平生故人無遠邇皆往賻之,然後妻子得以其柩歸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於先塋之次。
餘與師魯兄弟交,嘗銘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復次其世家焉鈔。
銘曰:
藏之深,固之密。
石可朽,銘不滅。
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
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
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或高其議論,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於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師魯爲文章,簡而有法。
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於《春秋》。
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爲苟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
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爲,其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
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爲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
舉書判拔萃,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
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
天章閣待制範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
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
貶監郢州酒稅,又徙唐州。
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
趙元昊反,陝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爲經略判官。
師魯雖用懷敏闢,而尤爲經略使韓公所深知。
其後諸將敗於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
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部署。
坐城水洛與邊臣略異議,徙知晉州。
又知潞州,爲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
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爲《敘燕》、《息戍》二篇行於世。
自西兵起,凡五六歲,未嘗不在其間,故其論議益精密,而於西事尤習其詳。
其爲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
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爲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爲。
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
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
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
其後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
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
疾革,隱几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賓客言,終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師魯娶張氏,某縣君固。
有兄源,字子漸,亦以文學知名,前一歲卒。
師魯凡十年間三貶官,喪其父,又喪其兄。
有子四人,連喪其三。
女一適人固,亦卒。
而其身終以貶死。
一子三歲,四女未嫁,家無餘資,客其喪於南陽不能歸。
平生故人無遠邇皆往賻之,然後妻子得以其柩歸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於先塋之次。
餘與師魯兄弟交,嘗銘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復次其世家焉鈔。
銘曰:
藏之深,固之密。
石可朽,銘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