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
嘉未就,遣使臣督促。
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
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
嘉以皂囊上封事。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因诫小黄门监之。
有顷,报曰:「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
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
上乃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疾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之下矣。」计欲倾之。
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訿之。
嘉亦诉于上。
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上日引对,至于再三。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馀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虽言苦,久则有效。
陛下亦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
嘉未就,遣使臣督促。
郡守曰:「叶先生方闭门制作,研味经史,志图挺立,必不屑进,未可促之。」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
遇相者揖之,曰:「先生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后当大贵。」
嘉以皂囊上封事。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因诫小黄门监之。
有顷,报曰:「嘉之所为,犹若粗疏然。」上曰:「吾知其才,第以独学未经师耳。
嘉为之,屑屑就师,顷刻就事,已精熟矣。」
上乃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疾嘉初进有宠,曰:「吾属且为之下矣。」计欲倾之。
会天子御延英促召四人,欧但热中而已,当时以足击嘉,而平亦以口侵陵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欧阳悔曰:「陛下以叶嘉见托,吾辈亦不可忽之也。」因同见帝,阳称嘉美而阴以轻浮訿之。
嘉亦诉于上。
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朝廷宾客遇会宴享,未始不推于嘉,上日引对,至于再三。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馀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虽言苦,久则有效。
陛下亦
金匮石室,汗简杀青,悉是传录,河间古简,为法书祖。
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
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
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
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 ,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 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 ,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 ,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
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宝藏。
侍中,国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
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 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
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
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
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
后人可以为戒。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
绢完,并无唐人气格。
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
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
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
晋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书舍人陶谷记。
”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彦威兼副都统。
余跋云:“书印字,唐越国公钟绍京印也。
《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
因李白诗《送
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
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
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
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
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
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 ,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 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 ,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 ,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
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
自五代相家宝藏。
侍中,国婿,丞相子也。
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
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 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
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
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
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
后人可以为戒。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
绢完,并无唐人气格。
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
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
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
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
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
晋都梁苑。
因重背之。
中书舍人陶谷记。
”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彦威兼副都统。
余跋云:“书印字,唐越国公钟绍京印也。
《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
因李白诗《送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文阁下。
正月二日。
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
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
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
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
季常先生文阁下。
正月二日。
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
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
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
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
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天竺辩才法师以智者教传四十年,学者如归,四方风靡。
于是晦者明,聪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
不居其功,不宿于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然而不蔽翳,四顾若失,莫知其乡。
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于烟云,仿佛之间,遂造而揖之。
法师引予并席而坐,相视而笑,徐曰,子胡来,予曰,愿有观焉。
法师曰,子固观矣,而又将奚观。
予笑曰,然。
法师命予入由照阁经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窥其制,则圆盖而方址。
予谒之曰,夫释子之寝,或为方丈,或为圆庐。
而是庵也,胡为而然哉?法师曰,子既得之矣!虽然试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浑论周遍非方非圆,而能成方圆者也!形而下者,或得之方,或得之圆,或兼斯斯者,而不能无悖者也,大至于天地,近止乎一身,无不然。
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间,则首足具二者之形矣。
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故凡有貌象声色者,无巨细,无古今,皆不能出于方圆之内也。
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虽然此游于方之内者也,至于吾佛亦如之,使吾党祝发以圆其顶,坏色以方其袍。
乃欲其烦恼尽而理体圆,定慧修也德相显也。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迷于事而不明于理者,皆不可谓之沙门,先王以制礼乐为衣裳,至于舟车器械宫室之为,皆则而象之。
故儒夫冠圆,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
虽能理事一如向无异观者,其真沙门欤意!人之处乎覆载之内,陶乎教仕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于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为是庵也,然则吾直以是为蘧庐尔,若夫以法性之圆,事相之方,而规矩一切则诸法同体而无自位,万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之不深。
度而游乎无端之纪,则是庵也,为无相之庵,而吾亦将以无所住焉!当是时也,子奚往而观乎理圆也,语方也,吾当忘言与之以无所观而观之,于是答然隐凡,予出,以法师之说授其门弟子,使记焉。
元丰癸亥四月九日慧日峰守一记。
于是晦者明,聪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
不居其功,不宿于名,乃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然而不蔽翳,四顾若失,莫知其乡。
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于烟云,仿佛之间,遂造而揖之。
法师引予并席而坐,相视而笑,徐曰,子胡来,予曰,愿有观焉。
法师曰,子固观矣,而又将奚观。
予笑曰,然。
法师命予入由照阁经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窥其制,则圆盖而方址。
予谒之曰,夫释子之寝,或为方丈,或为圆庐。
而是庵也,胡为而然哉?法师曰,子既得之矣!虽然试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浑论周遍非方非圆,而能成方圆者也!形而下者,或得之方,或得之圆,或兼斯斯者,而不能无悖者也,大至于天地,近止乎一身,无不然。
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间,则首足具二者之形矣。
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故凡有貌象声色者,无巨细,无古今,皆不能出于方圆之内也。
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虽然此游于方之内者也,至于吾佛亦如之,使吾党祝发以圆其顶,坏色以方其袍。
乃欲其烦恼尽而理体圆,定慧修也德相显也。
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迷于事而不明于理者,皆不可谓之沙门,先王以制礼乐为衣裳,至于舟车器械宫室之为,皆则而象之。
故儒夫冠圆,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
虽能理事一如向无异观者,其真沙门欤意!人之处乎覆载之内,陶乎教仕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于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为是庵也,然则吾直以是为蘧庐尔,若夫以法性之圆,事相之方,而规矩一切则诸法同体而无自位,万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之不深。
度而游乎无端之纪,则是庵也,为无相之庵,而吾亦将以无所住焉!当是时也,子奚往而观乎理圆也,语方也,吾当忘言与之以无所观而观之,于是答然隐凡,予出,以法师之说授其门弟子,使记焉。
元丰癸亥四月九日慧日峰守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