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嘗旅居江城時,有豐城耆逸何君誕孚。
因予同年,樂安公時,謁於公館。
時曰:“此吾宗居豐城之叔,月湖先哲同叔之五世孫。
敬持家譜,敢與一言,以示後人。
”餘於尚書公忝居,後時系同年。
況其來,乃仁人孝子之意,可無一言以應之?
夫何之姓,韓之訛,皆所封唐。
叔虞之後,支分派別,一而二,二而十、百、千,及其間分徙、繼贅、商旅、遊宦之不一,時異地殊,不相去屬,遂爲異宗。
各族之別,然其一本之未所有不同也。
按譜:豐城之何,分於崇仁之月湖,始出於唐令之易於。
蓋易於仕唐,爲益昌令時,詔下病民莫甚,於曰:“吾敢愛一身,以病萬氏哉!”遂自焚其詔,何之善慶根本於此。
我朝同叔,登名進士,歷官刑部尚書,持贈銀青光祿大夫。
其善慶發於月湖者,盛矣。
迨理順贅於石塘,徐遂徙於榮塘,至誕孚繼承儒風,卓然鄉邑之長者,其善慶遷延於豐城者,遠矣。
然世族不可以無譜,世譜不可以誣妄。
是譜之修,真切實確。
自易於至同叔凡十世,遠者謹書其相承之次。
自同叔至誕孚凡五世,近者也備書其昭穆之倫。
三世之旁之伯顏分居清江,五世之旁之季良分居樂安,斯時之昭穆不能悉述,惟掇其節要,彼此各書,使互有所考,若然則親疏不失,恩義自生,仁人孝子之意,流通於其間矣。
嗚呼!世之名門右族,有失祖宗於三五世之後者,反視內顧,豈不痛哉?今誕孚是舉,則上而祖宗之遠有所傳,下而子孫之方來有所本,謂仁人孝子,庶乎近矣!是爲序。
賜進士弟翰林院修撰吉水文天祥書。
因予同年,樂安公時,謁於公館。
時曰:“此吾宗居豐城之叔,月湖先哲同叔之五世孫。
敬持家譜,敢與一言,以示後人。
”餘於尚書公忝居,後時系同年。
況其來,乃仁人孝子之意,可無一言以應之?
夫何之姓,韓之訛,皆所封唐。
叔虞之後,支分派別,一而二,二而十、百、千,及其間分徙、繼贅、商旅、遊宦之不一,時異地殊,不相去屬,遂爲異宗。
各族之別,然其一本之未所有不同也。
按譜:豐城之何,分於崇仁之月湖,始出於唐令之易於。
蓋易於仕唐,爲益昌令時,詔下病民莫甚,於曰:“吾敢愛一身,以病萬氏哉!”遂自焚其詔,何之善慶根本於此。
我朝同叔,登名進士,歷官刑部尚書,持贈銀青光祿大夫。
其善慶發於月湖者,盛矣。
迨理順贅於石塘,徐遂徙於榮塘,至誕孚繼承儒風,卓然鄉邑之長者,其善慶遷延於豐城者,遠矣。
然世族不可以無譜,世譜不可以誣妄。
是譜之修,真切實確。
自易於至同叔凡十世,遠者謹書其相承之次。
自同叔至誕孚凡五世,近者也備書其昭穆之倫。
三世之旁之伯顏分居清江,五世之旁之季良分居樂安,斯時之昭穆不能悉述,惟掇其節要,彼此各書,使互有所考,若然則親疏不失,恩義自生,仁人孝子之意,流通於其間矣。
嗚呼!世之名門右族,有失祖宗於三五世之後者,反視內顧,豈不痛哉?今誕孚是舉,則上而祖宗之遠有所傳,下而子孫之方來有所本,謂仁人孝子,庶乎近矣!是爲序。
賜進士弟翰林院修撰吉水文天祥書。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爲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爲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維元祐六年,歲次辛未,九月丙戊朔,從表侄具位蘇軾,謹以清酌餚果之奠,昭告於故太師袞國文忠公安康郡夫人之靈。
嗚呼!軾自齠齔,以學爲嬉。
童子何知,謂公我師。
晝誦其文,夜夢見之。
十有五年,乃克見公。
公爲拊掌,歡笑改容。
此我輩人,餘子莫羣。
我老將休,付子斯文。
再拜稽首,過矣公言。
雖知其過,不敢不勉。
契闊艱難,見公汝陰。
多士方譁,而我獨南。
公曰子來,實獲我心。
我所謂文,必與道俱。
見利而遷,則非我徒。
又拜稽首,有死無易。
公雖去亡,言如皎日。
元佑之初,起自南遷。
叔季在朝,如見公顏。
入拜夫人,羅列諸孫。
敢以中子,請婚叔氏。
夫人曰然,師友之義。
凡二十年,再升公堂。
深衣廟門,垂涕失聲。
白髮蒼顏,復見潁人。
潁人思公,曰此門生。
雖無以報,不辱其門。
清潁洋洋,東注於淮。
我懷先生,豈有涯哉。
嗚呼!軾自齠齔,以學爲嬉。
童子何知,謂公我師。
晝誦其文,夜夢見之。
十有五年,乃克見公。
公爲拊掌,歡笑改容。
此我輩人,餘子莫羣。
我老將休,付子斯文。
再拜稽首,過矣公言。
雖知其過,不敢不勉。
契闊艱難,見公汝陰。
多士方譁,而我獨南。
公曰子來,實獲我心。
我所謂文,必與道俱。
見利而遷,則非我徒。
又拜稽首,有死無易。
公雖去亡,言如皎日。
元佑之初,起自南遷。
叔季在朝,如見公顏。
入拜夫人,羅列諸孫。
敢以中子,請婚叔氏。
夫人曰然,師友之義。
凡二十年,再升公堂。
深衣廟門,垂涕失聲。
白髮蒼顏,復見潁人。
潁人思公,曰此門生。
雖無以報,不辱其門。
清潁洋洋,東注於淮。
我懷先生,豈有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