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陽大淵獻,盡著雍執徐,凡六年。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公元三年)
春,太后遣長樂少府夏侯籓、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納采見女。
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大師光、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大中大夫劉秀及太卜、太史令服皮弁、素積,以禮雜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佔,逢吉之符也。
”又以太牢策告宗廟。
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爲錢二萬萬。
”莽深辭讓,受六千三百萬,而以其四千三百萬分予十一媵家及九族貧者。
夏,安漢公奏車服制度,吏民養生、送終、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郡國、縣邑、鄉聚皆置學官。
大司徒司直陳崇使張敞孫竦草奏,盛稱安漢公功德,以爲:“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諸子之封皆如六子。
”太后以示羣公。
羣公方議其事,會呂寬事起。
初,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久後受禍,即私與衛寶通書,教衛後上書謝恩,因陳丁、傅舊惡,冀得至京師。
莽白太皇太后,詔有司褒賞中山孝王后,益湯沐邑七千戶。
衛後日夜啼泣,思見帝面,而但益戶邑。
宇復教令上書求至京師,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章以爲莽不可諫而好鬼神,可爲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衛氏。
宇即使寬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
莽執宇送獄,飲藥死。
宇妻焉懷子,繫獄,須產子已,殺之。
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莽盡滅衛氏支屬,唯衛後在。
吳章要斬,磔屍東市門。
初,章爲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
莽以爲惡人黨,皆當禁錮不得仕宦,門人盡更名他師。
平陵雲敞時爲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
莽於是因呂寬之獄,遂窮治黨與,連引素所惡者悉誅之。
元帝女弟敬武長公主素附丁、傅,及莽專政,復非議莽;紅陽侯王立,莽之尊屬;平阿侯王仁,素剛直;莽皆以太皇太后詔,遣使者迫守,令自殺。
莽白太后,主暴病薨;太后欲臨其喪,莽固爭而止。
甄豐遣使者乘傳案治衛氏黨與,郡國豪傑及漢忠直臣不附莽者,皆誣以罪法而殺之。
何武、鮑宣及王商子樂昌侯安,辛慶忌三子護羌校尉通、函谷都尉遵、水衡都尉茂,南郡太守辛伯等皆坐死。
凡死者數百人,海內震焉。
北海逄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莽召明禮少府宗伯鳳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公元三年)
春,太后遣長樂少府夏侯籓、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納采見女。
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
”大師光、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行太常事、大中大夫劉秀及太卜、太史令服皮弁、素積,以禮雜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佔,逢吉之符也。
”又以太牢策告宗廟。
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爲錢二萬萬。
”莽深辭讓,受六千三百萬,而以其四千三百萬分予十一媵家及九族貧者。
夏,安漢公奏車服制度,吏民養生、送終、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立官稷,及郡國、縣邑、鄉聚皆置學官。
大司徒司直陳崇使張敞孫竦草奏,盛稱安漢公功德,以爲:“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所賜之品亦皆如之,諸子之封皆如六子。
”太后以示羣公。
羣公方議其事,會呂寬事起。
初,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久後受禍,即私與衛寶通書,教衛後上書謝恩,因陳丁、傅舊惡,冀得至京師。
莽白太皇太后,詔有司褒賞中山孝王后,益湯沐邑七千戶。
衛後日夜啼泣,思見帝面,而但益戶邑。
宇復教令上書求至京師,莽不聽。
宇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章以爲莽不可諫而好鬼神,可爲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衛氏。
宇即使寬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
莽執宇送獄,飲藥死。
宇妻焉懷子,繫獄,須產子已,殺之。
甄邯等白太后,下詔曰:“公居周公之位,輔成王之主,而行管、蔡之誅,不以親親害尊尊,朕甚嘉之!”莽盡滅衛氏支屬,唯衛後在。
吳章要斬,磔屍東市門。
初,章爲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
莽以爲惡人黨,皆當禁錮不得仕宦,門人盡更名他師。
平陵雲敞時爲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
莽於是因呂寬之獄,遂窮治黨與,連引素所惡者悉誅之。
元帝女弟敬武長公主素附丁、傅,及莽專政,復非議莽;紅陽侯王立,莽之尊屬;平阿侯王仁,素剛直;莽皆以太皇太后詔,遣使者迫守,令自殺。
莽白太后,主暴病薨;太后欲臨其喪,莽固爭而止。
甄豐遣使者乘傳案治衛氏黨與,郡國豪傑及漢忠直臣不附莽者,皆誣以罪法而殺之。
何武、鮑宣及王商子樂昌侯安,辛慶忌三子護羌校尉通、函谷都尉遵、水衡都尉茂,南郡太守辛伯等皆坐死。
凡死者數百人,海內震焉。
北海逄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莽召明禮少府宗伯鳳
起柔兆執徐,盡著雍敦牂,凡三年。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五年)
春,正月,有星孛於牽牛。
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
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爲不可。
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內迫傅太后,依違者連歲。
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
喜終不順。
硃博與孔鄉侯傅晏連結,共謀成尊號事,數燕見,奏封事,毀短喜及孔光。
丁丑,上遂策免喜,以侯就第。
御史大夫官既罷,議者多以爲古今異制,漢自天子之號下至佐史,皆不同於古,而獨改三公,職事難分明,無益於治亂。
於是硃博奏言:“故事:選郡國守相高第爲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爲御史大夫,任職者爲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聖德,重國相也。
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爲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
臣愚以爲大司空官可罷,復置御史大夫,遵奉舊制。
臣願盡力以御史大夫爲百僚率!”上從之。
夏,四月,戊午,更拜博爲御史大夫。
又以丁太后兄陽安侯明爲大司馬、衛將軍,置官屬;大司馬冠號如故事。
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大夫曰:“高武侯喜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不宜奉朝請,其遣就國。
”
丞相孔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又重忤傅太后指。
由是傅氏在位者與硃博爲表裏,共毀譖光。
乙亥,策免光爲庶人。
以御史大夫硃博爲丞相,封陽鄉侯;少府趙玄爲御史大夫。
臨延登受策,有大聲如鐘鳴,殿中郎吏陛者皆聞焉。
上以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及李尋。
尋對曰:“此《洪範》所謂鼓妖者也。
師法,以爲人君不聰,爲衆所惑,空名得進,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其《傳》曰:‘歲、月、日之中,則正卿受之。
’今以四月日加辰、巳有異,是爲中焉。
正卿,謂執政大臣也。
宜退丞相、御史,以應天變。
然雖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
”揚雄亦以爲:“鼓妖,聽失之象也。
硃博爲人強毅,多權謀,宜將不宜相,恐有兇惡亟疾之怒。
”上不聽。
硃博既爲丞相,上遂用其議,下詔曰:“定陶共皇之號,不宜複稱定陶。
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稱永信宮;共皇后曰帝太后,稱中安宮;爲共皇立寢廟於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
”於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僕,秩皆中二千石。
傅太后既尊後。
尤驕,與太皇太后語,至謂之“嫗”。
時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爲公卿列侯者甚衆。
然帝不甚假以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丞相博、御史大夫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號之議,而爲關內侯師丹所劾奏,免爲庶人。
時天下衰粗,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五年)
春,正月,有星孛於牽牛。
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
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爲不可。
上重違大臣正議,又內迫傅太后,依違者連歲。
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
喜終不順。
硃博與孔鄉侯傅晏連結,共謀成尊號事,數燕見,奏封事,毀短喜及孔光。
丁丑,上遂策免喜,以侯就第。
御史大夫官既罷,議者多以爲古今異制,漢自天子之號下至佐史,皆不同於古,而獨改三公,職事難分明,無益於治亂。
於是硃博奏言:“故事:選郡國守相高第爲中二千石,選中二千石爲御史大夫,任職者爲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聖德,重國相也。
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爲丞相,權輕,非所以重國政也。
臣愚以爲大司空官可罷,復置御史大夫,遵奉舊制。
臣願盡力以御史大夫爲百僚率!”上從之。
夏,四月,戊午,更拜博爲御史大夫。
又以丁太后兄陽安侯明爲大司馬、衛將軍,置官屬;大司馬冠號如故事。
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大夫曰:“高武侯喜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不宜奉朝請,其遣就國。
”
丞相孔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又重忤傅太后指。
由是傅氏在位者與硃博爲表裏,共毀譖光。
乙亥,策免光爲庶人。
以御史大夫硃博爲丞相,封陽鄉侯;少府趙玄爲御史大夫。
臨延登受策,有大聲如鐘鳴,殿中郎吏陛者皆聞焉。
上以問黃門侍郎蜀郡揚雄及李尋。
尋對曰:“此《洪範》所謂鼓妖者也。
師法,以爲人君不聰,爲衆所惑,空名得進,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其《傳》曰:‘歲、月、日之中,則正卿受之。
’今以四月日加辰、巳有異,是爲中焉。
正卿,謂執政大臣也。
宜退丞相、御史,以應天變。
然雖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
”揚雄亦以爲:“鼓妖,聽失之象也。
硃博爲人強毅,多權謀,宜將不宜相,恐有兇惡亟疾之怒。
”上不聽。
硃博既爲丞相,上遂用其議,下詔曰:“定陶共皇之號,不宜複稱定陶。
尊共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稱永信宮;共皇后曰帝太后,稱中安宮;爲共皇立寢廟於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
”於是四太后各置少府、太僕,秩皆中二千石。
傅太后既尊後。
尤驕,與太皇太后語,至謂之“嫗”。
時丁、傅以一二年間暴興尤盛,爲公卿列侯者甚衆。
然帝不甚假以權勢,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丞相博、御史大夫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號之議,而爲關內侯師丹所劾奏,免爲庶人。
時天下衰粗,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
起玄黓執徐,盡旃蒙大荒落,凡十四年。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公元九二年)
春,正月,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於除鞬印綬,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衛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
初,廬江周榮闢袁安府,安舉奏竇、景及爭立北單于事,皆榮所具草,竇氏客太尉掾徐齮深惡之,脅榮曰:“子爲袁公腹心之謀,排奏竇氏,竇氏悍士、刺客滿城中,謹備之矣!”榮曰:“榮,江淮孤生,得備宰士,縱爲竇氏所害,誠所甘心!”因敕妻子:“若卒遇飛禍,無得殯斂,冀以區區腐身覺悟朝廷。
”
三月,癸丑,司徒袁安薨。
閏月,丁丑,以太常丁鴻爲司徒。
夏,四月,丙辰,竇憲還至京師。
六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丁鴻上疏曰:“昔諸呂握權,統嗣幾移;哀、平之末,廟不血食。
故雖有周公之親而無其德,不得行其勢也。
今大將軍雖欲敕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皆惶怖承旨。
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雖奉符璽,受臺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數十日,背王室,向私門,此乃上威損,下權盛也。
人道悖於下,效驗見於天,雖有隱謀。
神照其情,垂象見戒,以告人君。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
夫天不可以不剛,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強,不強則宰牧從橫。
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
丙辰,郡國十三地震。
旱,蝗。
竇氏父子兄弟併爲卿、校,充滿朝廷,穰侯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共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爲殺害,帝陰知其謀。
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
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鉤盾令鄭衆,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衆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爲亂,忍而未發。
會憲與鄧疊皆還京師。
時清河王慶,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將發其謀,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鄭衆,求索故事。
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
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爲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
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爲選嚴能相督察之。
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初,河南尹張酺,數以正法繩治竇景,及竇氏敗,酺上疏曰:“方憲等寵貴,羣臣阿附唯恐不及,皆言憲受顧命之託,懷伊、呂之忠,至乃複比鄧夫人於文母。
今嚴威既行,皆言當死,不顧其前後,考折
孝和皇帝下永元四年(壬辰,公元九二年)
春,正月,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於除鞬印綬,使中郎將任尚,持節衛護屯伊吾,如南單于故事。
初,廬江周榮闢袁安府,安舉奏竇、景及爭立北單于事,皆榮所具草,竇氏客太尉掾徐齮深惡之,脅榮曰:“子爲袁公腹心之謀,排奏竇氏,竇氏悍士、刺客滿城中,謹備之矣!”榮曰:“榮,江淮孤生,得備宰士,縱爲竇氏所害,誠所甘心!”因敕妻子:“若卒遇飛禍,無得殯斂,冀以區區腐身覺悟朝廷。
”
三月,癸丑,司徒袁安薨。
閏月,丁丑,以太常丁鴻爲司徒。
夏,四月,丙辰,竇憲還至京師。
六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丁鴻上疏曰:“昔諸呂握權,統嗣幾移;哀、平之末,廟不血食。
故雖有周公之親而無其德,不得行其勢也。
今大將軍雖欲敕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皆惶怖承旨。
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雖奉符璽,受臺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數十日,背王室,向私門,此乃上威損,下權盛也。
人道悖於下,效驗見於天,雖有隱謀。
神照其情,垂象見戒,以告人君。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
夫天不可以不剛,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強,不強則宰牧從橫。
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
丙辰,郡國十三地震。
旱,蝗。
竇氏父子兄弟併爲卿、校,充滿朝廷,穰侯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共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爲殺害,帝陰知其謀。
是時,憲兄弟專權,帝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閹宦而已。
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憲,獨中常侍鉤盾令鄭衆,謹敏有心幾,不事豪黨,遂與衆定議誅憲,以憲在外,慮其爲亂,忍而未發。
會憲與鄧疊皆還京師。
時清河王慶,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將發其謀,欲得《外戚傳》,懼左右,不敢使,令慶私從千乘王求,夜,獨內之;又令慶傳語鄭衆,求索故事。
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
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爲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
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爲選嚴能相督察之。
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初,河南尹張酺,數以正法繩治竇景,及竇氏敗,酺上疏曰:“方憲等寵貴,羣臣阿附唯恐不及,皆言憲受顧命之託,懷伊、呂之忠,至乃複比鄧夫人於文母。
今嚴威既行,皆言當死,不顧其前後,考折
起重光大荒落,盡旃蒙作噩,凡五年。
孝獻皇帝己建安六年(辛巳,公元二零一年)
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曹操就谷於安民。
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
荀彧曰:“紹既新敗,其衆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
而欲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操乃止。
夏,四月,操揚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
秋,九月,操還許。
操自擊劉備於汝南,備奔劉表,龔都等皆散。
表聞備至,自出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備在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慨然流涕。
表怪,問備,備曰:“平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
今不復騎,髀裏肉生。
日月如流,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曹操遣夏侯淵、張遼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
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
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
遼欲挑與語,倘可誘也。
”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
”豨果下與遼語。
遼爲說操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遼詣操。
操遣豨還。
趙韙圍劉璋於成都。
東州人恐見誅滅,相與力戰,韙遂敗退,追至江州,殺之。
龐羲懼,遣吏程祁宣旨於其父漢昌令畿,索賨兵。
畿曰:“郡合部曲,本不爲亂,縱有讒諛,要在盡誠,若遂懷異志,不敢聞命。
”羲更使祁說之,畿曰:“我受牧恩,當爲盡節;汝爲郡吏,自宜效力。
不義之事,有死不爲。
”羲怒,使人謂畿曰:“不從太守,禍將及家!”畿曰:“樂羊食子,非無父子之恩,大義然也。
今雖羹祁以賜畿,畿啜之矣。
”羲乃厚謝於璋。
璋擢畿爲江陽太守。
朝廷聞益州亂,以五官中郎將牛亶爲益州刺史。
徵璋爲卿,不至。
張魯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過,爲之請禱,實無益於治病,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
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
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爲治。
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其道。
後遂襲取巴郡,朝廷力不能徵,遂就寵魯爲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
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羣下欲尊魯爲漢寧王。
功曹巴西閻圃諫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
上匡天子,則爲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
今承製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
願且不稱,勿爲禍先。
”魯從之。
孝獻皇帝己建安七年(壬午,公元二零二年)
春,正月,曹操軍譙,遂至浚儀,治睢陽渠。
遣使以太牢祀橋玄。
進軍官渡。
袁紹自軍敗,慚憤,發病嘔血;夏,五月,薨。
初,紹有三子:譚、熙、尚。
孝獻皇帝己建安六年(辛巳,公元二零一年)
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曹操就谷於安民。
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
荀彧曰:“紹既新敗,其衆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
而欲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操乃止。
夏,四月,操揚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
秋,九月,操還許。
操自擊劉備於汝南,備奔劉表,龔都等皆散。
表聞備至,自出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備在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慨然流涕。
表怪,問備,備曰:“平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
今不復騎,髀裏肉生。
日月如流,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曹操遣夏侯淵、張遼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
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
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
遼欲挑與語,倘可誘也。
”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
”豨果下與遼語。
遼爲說操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遼詣操。
操遣豨還。
趙韙圍劉璋於成都。
東州人恐見誅滅,相與力戰,韙遂敗退,追至江州,殺之。
龐羲懼,遣吏程祁宣旨於其父漢昌令畿,索賨兵。
畿曰:“郡合部曲,本不爲亂,縱有讒諛,要在盡誠,若遂懷異志,不敢聞命。
”羲更使祁說之,畿曰:“我受牧恩,當爲盡節;汝爲郡吏,自宜效力。
不義之事,有死不爲。
”羲怒,使人謂畿曰:“不從太守,禍將及家!”畿曰:“樂羊食子,非無父子之恩,大義然也。
今雖羹祁以賜畿,畿啜之矣。
”羲乃厚謝於璋。
璋擢畿爲江陽太守。
朝廷聞益州亂,以五官中郎將牛亶爲益州刺史。
徵璋爲卿,不至。
張魯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過,爲之請禱,實無益於治病,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
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
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爲治。
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其道。
後遂襲取巴郡,朝廷力不能徵,遂就寵魯爲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
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羣下欲尊魯爲漢寧王。
功曹巴西閻圃諫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
上匡天子,則爲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
今承製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
願且不稱,勿爲禍先。
”魯從之。
孝獻皇帝己建安七年(壬午,公元二零二年)
春,正月,曹操軍譙,遂至浚儀,治睢陽渠。
遣使以太牢祀橋玄。
進軍官渡。
袁紹自軍敗,慚憤,發病嘔血;夏,五月,薨。
初,紹有三子:譚、熙、尚。
起閼逢敦牂,盡柔兆涒灘,凡三年。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公元二一四年)
春,馬超從張魯求兵,北取涼州,魯遣超還圍祁山。
姜敘等告急於夏侯淵,諸將議欲須魏公操節度。
淵曰:“公在鄴,反覆四千裏,比報,敘等必敗,非救急也。
”遂行,使張郃督步騎五千爲前軍。
超敗走。
韓遂在顯親,淵欲襲取之,遂走。
淵追至略陽城,去遂三十餘裏,諸將欲攻之,或言當攻興國氐。
淵以爲:“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襲長離諸羌。
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
若舍羌獨守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必可虜也。
”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自將輕兵到長離,攻燒羌屯,遂果救長離。
諸將見遂兵衆,欲結營作塹乃與戰。
淵曰:“我轉鬥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衆罷敝,不可複用。
賊雖衆,易與耳。
”乃鼓之,大破遂軍。
進圍興國。
氐王千萬奔馬超,餘衆悉降。
轉擊高平、屠各,皆破之。
三月,詔魏公操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夏,四月,旱。
五月,雨水。
初,魏公操遣廬江太守硃光屯皖,大開稻田。
呂蒙言於孫權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衆必增,宜早除之。
”閏月,權親攻皖城。
諸將欲作土山,添攻具,呂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
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
”權從之。
蒙薦甘寧爲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爲士卒先;蒙以精銳繼之,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踊。
侵晨進攻,食時破之,獲硃光及男女數萬口。
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
權拜呂蒙爲廬江太守,還屯尋陽。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
至江州,破巴郡太守嚴顏,生獲之。
飛呵顏曰:“大軍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
顏容止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爲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爲賓客。
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爲,飛定巴西、德陽。
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爲流矢所中,卒。
法正箋與劉璋,爲陳形勢強弱,且曰:“左將軍從舉兵以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
愚以爲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璋不答。
雒城潰,備進圍成都。
諸葛亮、張飛、趙雲引兵來會。
馬超知張魯不足與計事,又魯將楊昂等數害其能,超內懷於邑。
備使建寧督郵李恢往說之,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密書請降於備。
使人止超,而潛以兵資之。
超到,令引軍屯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甲午,公元二一四年)
春,馬超從張魯求兵,北取涼州,魯遣超還圍祁山。
姜敘等告急於夏侯淵,諸將議欲須魏公操節度。
淵曰:“公在鄴,反覆四千裏,比報,敘等必敗,非救急也。
”遂行,使張郃督步騎五千爲前軍。
超敗走。
韓遂在顯親,淵欲襲取之,遂走。
淵追至略陽城,去遂三十餘裏,諸將欲攻之,或言當攻興國氐。
淵以爲:“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襲長離諸羌。
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
若舍羌獨守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必可虜也。
”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自將輕兵到長離,攻燒羌屯,遂果救長離。
諸將見遂兵衆,欲結營作塹乃與戰。
淵曰:“我轉鬥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衆罷敝,不可複用。
賊雖衆,易與耳。
”乃鼓之,大破遂軍。
進圍興國。
氐王千萬奔馬超,餘衆悉降。
轉擊高平、屠各,皆破之。
三月,詔魏公操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夏,四月,旱。
五月,雨水。
初,魏公操遣廬江太守硃光屯皖,大開稻田。
呂蒙言於孫權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衆必增,宜早除之。
”閏月,權親攻皖城。
諸將欲作土山,添攻具,呂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
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
”權從之。
蒙薦甘寧爲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爲士卒先;蒙以精銳繼之,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踊。
侵晨進攻,食時破之,獲硃光及男女數萬口。
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
權拜呂蒙爲廬江太守,還屯尋陽。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
至江州,破巴郡太守嚴顏,生獲之。
飛呵顏曰:“大軍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
顏容止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爲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爲賓客。
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爲,飛定巴西、德陽。
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爲流矢所中,卒。
法正箋與劉璋,爲陳形勢強弱,且曰:“左將軍從舉兵以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
愚以爲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璋不答。
雒城潰,備進圍成都。
諸葛亮、張飛、趙雲引兵來會。
馬超知張魯不足與計事,又魯將楊昂等數害其能,超內懷於邑。
備使建寧督郵李恢往說之,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密書請降於備。
使人止超,而潛以兵資之。
超到,令引軍屯
起著雍涒灘,盡上章閹茂,凡三年。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戊申,公元二二八年)
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
申儀久在魏興,擅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初,徵西將軍夏侯淵之子楙尚太祖女清河公主,文帝少與之親善,及即位,以爲安西將軍,都督關中,鎮長安,使承淵處。
諸葛亮將入寇,與羣下謀之,丞相司馬魏延曰:“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
長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
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亮以爲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
使鎮東將軍趙雲,楊武將軍鄧芝爲疑軍,據箕谷。
帝遺曹真都督關右諸軍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號令明肅。
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
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
帝曰:“亮阻山爲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破亮必也。
”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
丁未,帝行如長安。
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
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爲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爲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
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收謖下獄,殺之。
亮自臨祭,爲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
蔣琬謂亮曰:“昔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揚幹亂法,魏絳戮其僕。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謖之未敗也,裨將軍巴西王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及敗,衆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守,張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亮上疏請自貶三等,漢主以亮爲右將軍,行丞相事。
是時趙雲、鄧芝兵亦敗於箕谷,雲斂衆固守,故不大傷,雲亦坐貶爲鎮軍將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戊申,公元二二八年)
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
申儀久在魏興,擅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初,徵西將軍夏侯淵之子楙尚太祖女清河公主,文帝少與之親善,及即位,以爲安西將軍,都督關中,鎮長安,使承淵處。
諸葛亮將入寇,與羣下謀之,丞相司馬魏延曰:“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
長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
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亮以爲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
使鎮東將軍趙雲,楊武將軍鄧芝爲疑軍,據箕谷。
帝遺曹真都督關右諸軍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號令明肅。
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
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
帝曰:“亮阻山爲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破亮必也。
”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
丁未,帝行如長安。
初,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
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爲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爲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
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收謖下獄,殺之。
亮自臨祭,爲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
蔣琬謂亮曰:“昔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揚幹亂法,魏絳戮其僕。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謖之未敗也,裨將軍巴西王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及敗,衆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守,張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亮上疏請自貶三等,漢主以亮爲右將軍,行丞相事。
是時趙雲、鄧芝兵亦敗於箕谷,雲斂衆固守,故不大傷,雲亦坐貶爲鎮軍將
起屠維赤奮若,盡昭陽大荒落,凡五年。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二零九年)
春,三月,曹操軍至譙。
孫權圍合肥,久不下。
權率輕騎欲身往突敵,長史張紘諫曰:“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
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衆,莫不寒心。
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
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
”權乃止。
曹操遣將軍張喜將兵解圍,久而未至。
揚州別駕楚國蔣濟密白刺史,僞得喜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
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爲權兵所得。
權信之,遽燒圍走。
秋,七月,曹操引水軍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開芍陂屯田。
冬,十月,荊州地震。
十二月,操軍還譙。
廬江人陳蘭、梅成據灊、六叛,操遣蕩寇將軍張遼討斬之;因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周瑜攻曹仁歲餘,所殺傷甚衆,仁委城走。
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呂範領彭澤太守;呂蒙領尋陽令。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權以妹妻備。
妹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餘人,皆執刀侍立,備每入,心常凜凜。
曹操密遣九江蔣幹往說周瑜。
幹以才辨獨步於江、淮之間,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
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爲曹氏作說客邪?”因延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飲宴,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
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共生,能移其意乎?”幹但笑,終無所言。
還白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
丞相掾和洽言於曹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一節取也。
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
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爲可繼也。
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爲之,必有疲瘁。
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
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
”操善之。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二一零年)
春,下令曰:“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冬,曹操作銅爵臺於鄴。
十二月,己亥,操下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二零九年)
春,三月,曹操軍至譙。
孫權圍合肥,久不下。
權率輕騎欲身往突敵,長史張紘諫曰:“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
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衆,莫不寒心。
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
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
”權乃止。
曹操遣將軍張喜將兵解圍,久而未至。
揚州別駕楚國蔣濟密白刺史,僞得喜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遣主簿迎喜。
三部使齎書語城中守將,一部得入城,二部爲權兵所得。
權信之,遽燒圍走。
秋,七月,曹操引水軍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開芍陂屯田。
冬,十月,荊州地震。
十二月,操軍還譙。
廬江人陳蘭、梅成據灊、六叛,操遣蕩寇將軍張遼討斬之;因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周瑜攻曹仁歲餘,所殺傷甚衆,仁委城走。
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呂範領彭澤太守;呂蒙領尋陽令。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權以妹妻備。
妹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餘人,皆執刀侍立,備每入,心常凜凜。
曹操密遣九江蔣幹往說周瑜。
幹以才辨獨步於江、淮之間,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
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爲曹氏作說客邪?”因延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飲宴,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
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共生,能移其意乎?”幹但笑,終無所言。
還白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
丞相掾和洽言於曹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一節取也。
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
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
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
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爲可繼也。
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塗,勉而爲之,必有疲瘁。
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
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
”操善之。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二一零年)
春,下令曰:“孟公綽爲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爲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纔是舉,吾得而用之!
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冬,曹操作銅爵臺於鄴。
十二月,己亥,操下
起屠維協洽,盡目章涒灘,凡二年。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公元二九九年)
春,正月,孟觀大破氐衆於中亭,獲齊萬年。
太子洗馬陳留江統以爲戎、狄亂華,宜早絕其原,乃作《徙戎論》以警朝廷曰:“夫夷、蠻、戎、狄,地在要荒,禹平九土而西戎即敘。
其性氣貪婪,兇悍不仁。
四夷之中,戎、狄爲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
當其強也,以漢之高祖困於白登,孝文軍於霸上;及其弱也,以元、成之微而單于入朝。
此其已然之效也。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備,御之有常,雖稽顙執贄,而邊城不弛固守,強暴爲寇,而兵甲不加遠征,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統,諸侯專征,封疆不固,而利害異心,戎、狄乘間,得入中國,或招誘安撫以爲己用,自是四夷交侵,與中國錯居。
及秦始皇並天下,兵威旁達,攘胡走越,當是時,中國無復四夷也。
“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
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永初之元,羣羌叛亂,覆沒將守,屠破城邑,鄧騭敗北,侵及河內。
十年之中,夷、夏俱敝,任尚、馬賢,僅乃克之。
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輒復侵叛,中世之寇,惟此爲大。
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場之戎,一彼一此。
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州,欲以弱寇強國,扞禦蜀虜,此蓋權宜之計,非萬世之利也。
今者當之,已受其敝矣。
“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所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而因其衰敝,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至於蕃育衆盛,則坐生其心。
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爲橫逆;而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爲禍滋蔓,暴害不測,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衆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徙撫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廩其道路之糧,令足自致,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並得其所,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爲寇暴,所害不廣矣。
“難者曰:氐寇新平,關中飢疫,百姓悉苦,鹹望寧息;而欲使疲悴之衆,徒自猜之寇,恐勢盡力屈,緒業不卒,前害未及弭而後變復橫出矣。
答曰:子以今者羣氐爲尚挾餘資,悔惡反善,懷我德惠而來柔附乎?將勢窮道盡,智力俱困,懼我兵誅以至於此乎?曰:無有餘力,勢窮道盡故也。
然則我能制其短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己未,公元二九九年)
春,正月,孟觀大破氐衆於中亭,獲齊萬年。
太子洗馬陳留江統以爲戎、狄亂華,宜早絕其原,乃作《徙戎論》以警朝廷曰:“夫夷、蠻、戎、狄,地在要荒,禹平九土而西戎即敘。
其性氣貪婪,兇悍不仁。
四夷之中,戎、狄爲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
當其強也,以漢之高祖困於白登,孝文軍於霸上;及其弱也,以元、成之微而單于入朝。
此其已然之效也。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備,御之有常,雖稽顙執贄,而邊城不弛固守,強暴爲寇,而兵甲不加遠征,期令境內獲安,疆場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統,諸侯專征,封疆不固,而利害異心,戎、狄乘間,得入中國,或招誘安撫以爲己用,自是四夷交侵,與中國錯居。
及秦始皇並天下,兵威旁達,攘胡走越,當是時,中國無復四夷也。
“漢建武中,馬援領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餘種於關中,居馮翊、河東空地。
數歲之後,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永初之元,羣羌叛亂,覆沒將守,屠破城邑,鄧騭敗北,侵及河內。
十年之中,夷、夏俱敝,任尚、馬賢,僅乃克之。
自此之後,餘燼不盡,小有際會,輒復侵叛,中世之寇,惟此爲大。
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場之戎,一彼一此。
武帝徙武都氐於秦州,欲以弱寇強國,扞禦蜀虜,此蓋權宜之計,非萬世之利也。
今者當之,已受其敝矣。
“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所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而因其衰敝,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至於蕃育衆盛,則坐生其心。
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爲橫逆;而居封域之內,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爲禍滋蔓,暴害不測,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
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衆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徙撫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廩其道路之糧,令足自致,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
戎、晉不雜,並得其所,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爲寇暴,所害不廣矣。
“難者曰:氐寇新平,關中飢疫,百姓悉苦,鹹望寧息;而欲使疲悴之衆,徒自猜之寇,恐勢盡力屈,緒業不卒,前害未及弭而後變復橫出矣。
答曰:子以今者羣氐爲尚挾餘資,悔惡反善,懷我德惠而來柔附乎?將勢窮道盡,智力俱困,懼我兵誅以至於此乎?曰:無有餘力,勢窮道盡故也。
然則我能制其短
起重光作噩,盡玄黓閹茂,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年(辛酉,公元三零一年)
春,正月,以散騎常侍安定張軌爲涼州刺史。
軌以時方多難,陰在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爲涼州。
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爲寇。
軌至,以宋配、汜瑗爲謀主,悉討破之,威著西土。
相國倫與孫秀使牙門趙奉詐傳宣帝神語云:“倫宜早入西宮。
”散騎常侍義陽王威,望之孫也,素諂事倫,倫以威兼侍中,使威逼奪帝璽綬,作禪詔,又使尚書令滿奮持節、奉璽綬禪位於倫。
左衛將軍王輿、前軍將軍司馬雅等帥甲士入殿,曉諭三部司馬,示以威賞,無敢違者。
張林等屯守諸門。
乙丑,倫備法駕入宮,即帝位,赦天下,改元建始。
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倫使張衡將兵守之。
丙寅,尊帝爲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廢皇太孫爲濮陽王。
立世子荂爲皇太子,封子馥爲京兆王,虔爲廣平王,詡爲霸城王,皆侍中將兵。
以樑王肜爲宰衡,何劭爲太宰,孫秀爲侍中、中書監、驃騎將軍、儀同三司,義陽王威爲中書令,張林爲衛將軍,其餘黨與,皆爲卿、將,超階越次,不可勝紀;下至奴卒,亦加爵位。
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爲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是歲,天下所舉賢良、秀才、孝廉皆不試,郡國計吏及太學生年十六以上者皆署吏;守令赦日在職者皆封侯;郡綱紀併爲孝廉,縣綱紀併爲廉吏。
府庫之儲,不足以供賜與。
應侯者多,鑄印不給,或以白板封之。
初,平南將軍孫旂之子弼、弟子髦、輔、琰皆附會孫秀,與之合族,旬月間致位通顯。
及倫稱帝,四子皆爲將軍,封郡侯,以旂爲車騎將軍、開府,旂以弼等受倫官爵過差,必爲家禍,遣幼子回責之,弼等不從。
旂不能制,慟哭而已。
癸酉,殺濮陽哀王臧。
孫秀專執朝政,倫所出詔令,秀輒改更與奪,自書青紙爲詔,或朝行夕改,百官轉易如流。
張林素與秀不相能,且怨不得開府,潛與太子荂箋,言:“秀專權不合衆心,而功臣皆小人,撓亂朝廷,可悉誅之。
”荂以書白倫,倫以示秀。
秀勸倫收林,殺之,夷其三族。
秀以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各擁強兵,據方面,惡之。
乃盡用其親黨爲三王參佐,加冏鎮東大將軍,穎徵北大將軍,皆開府儀同三司,以寵安之。
李庠驍勇得衆心,趙廞浸忌之而未言。
長史蜀郡杜淑、張粲說廞曰:“將軍起兵始爾,而遽遣李庠握強兵於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此倒戈授人也,宜早圖之。
”會庠勸廞稱尊號,淑,粲因白廞以庠大逆不道,引斬之,並其子姪十餘人。
時李特、李流皆將兵在外,廞遣人慰撫之曰:“庠非所宜言,罪應死。
兄弟罪不相及。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年(辛酉,公元三零一年)
春,正月,以散騎常侍安定張軌爲涼州刺史。
軌以時方多難,陰在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爲涼州。
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爲寇。
軌至,以宋配、汜瑗爲謀主,悉討破之,威著西土。
相國倫與孫秀使牙門趙奉詐傳宣帝神語云:“倫宜早入西宮。
”散騎常侍義陽王威,望之孫也,素諂事倫,倫以威兼侍中,使威逼奪帝璽綬,作禪詔,又使尚書令滿奮持節、奉璽綬禪位於倫。
左衛將軍王輿、前軍將軍司馬雅等帥甲士入殿,曉諭三部司馬,示以威賞,無敢違者。
張林等屯守諸門。
乙丑,倫備法駕入宮,即帝位,赦天下,改元建始。
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倫使張衡將兵守之。
丙寅,尊帝爲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廢皇太孫爲濮陽王。
立世子荂爲皇太子,封子馥爲京兆王,虔爲廣平王,詡爲霸城王,皆侍中將兵。
以樑王肜爲宰衡,何劭爲太宰,孫秀爲侍中、中書監、驃騎將軍、儀同三司,義陽王威爲中書令,張林爲衛將軍,其餘黨與,皆爲卿、將,超階越次,不可勝紀;下至奴卒,亦加爵位。
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爲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是歲,天下所舉賢良、秀才、孝廉皆不試,郡國計吏及太學生年十六以上者皆署吏;守令赦日在職者皆封侯;郡綱紀併爲孝廉,縣綱紀併爲廉吏。
府庫之儲,不足以供賜與。
應侯者多,鑄印不給,或以白板封之。
初,平南將軍孫旂之子弼、弟子髦、輔、琰皆附會孫秀,與之合族,旬月間致位通顯。
及倫稱帝,四子皆爲將軍,封郡侯,以旂爲車騎將軍、開府,旂以弼等受倫官爵過差,必爲家禍,遣幼子回責之,弼等不從。
旂不能制,慟哭而已。
癸酉,殺濮陽哀王臧。
孫秀專執朝政,倫所出詔令,秀輒改更與奪,自書青紙爲詔,或朝行夕改,百官轉易如流。
張林素與秀不相能,且怨不得開府,潛與太子荂箋,言:“秀專權不合衆心,而功臣皆小人,撓亂朝廷,可悉誅之。
”荂以書白倫,倫以示秀。
秀勸倫收林,殺之,夷其三族。
秀以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各擁強兵,據方面,惡之。
乃盡用其親黨爲三王參佐,加冏鎮東大將軍,穎徵北大將軍,皆開府儀同三司,以寵安之。
李庠驍勇得衆心,趙廞浸忌之而未言。
長史蜀郡杜淑、張粲說廞曰:“將軍起兵始爾,而遽遣李庠握強兵於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此倒戈授人也,宜早圖之。
”會庠勸廞稱尊號,淑,粲因白廞以庠大逆不道,引斬之,並其子姪十餘人。
時李特、李流皆將兵在外,廞遣人慰撫之曰:“庠非所宜言,罪應死。
兄弟罪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