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將之道,當先治心。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
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
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
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
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
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
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此用長短之術也。
”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將矣。
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
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
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
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
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
鄧艾縋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
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
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此用長短之術也。
”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將矣。
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蹟,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僞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職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嗚呼!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
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
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將,漸益堆積。
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
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
當時雖貴家子弟,求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
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爲率。
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爲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
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聯,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
是欲求適意而憀慄。
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
於是几案羅列,枕蓆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爲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蹟,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僞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職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嗚呼!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
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
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將,漸益堆積。
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
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
當時雖貴家子弟,求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
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爲率。
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爲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
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聯,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
是欲求適意而憀慄。
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
於是几案羅列,枕蓆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爲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
亭以雨名,誌喜也。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
爲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爲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爲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
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歸之天子。
天子曰不,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餘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
爲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
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爲有年。
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爲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
”“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
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歸之天子。
天子曰不,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爲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爲子房纔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爲子房歟!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爲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爲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爲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夫老人者,以爲子房纔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爲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
嗚呼!此其所以爲子房歟!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葢士方窮時,困阨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禮於其嫂,買臣見棄於其妻。
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閒,此一介之士,得志於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
公,相人也。
世有令德,爲時名卿。
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葢亦有年矣。
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阨之人,僥倖得志於一時,出於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誇耀之也。
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爲公榮;桓圭袞裳,不足爲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後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於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哉!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來治於相。
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既又刻詩於石,以遺相人。
其言以快恩讎、矜名譽爲可薄。
葢不以昔人所誇者爲榮,而以爲戒。
於此見公之視富貴爲何如?而其志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
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絃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爲天下道也。
於是乎書。
葢士方窮時,困阨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禮於其嫂,買臣見棄於其妻。
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閒,此一介之士,得志於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
公,相人也。
世有令德,爲時名卿。
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葢亦有年矣。
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阨之人,僥倖得志於一時,出於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誇耀之也。
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爲公榮;桓圭袞裳,不足爲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後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於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哉!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來治於相。
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既又刻詩於石,以遺相人。
其言以快恩讎、矜名譽爲可薄。
葢不以昔人所誇者爲榮,而以爲戒。
於此見公之視富貴爲何如?而其志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
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絃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爲天下道也。
於是乎書。
漢用陳平計,閒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爲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殺增。
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爲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爲霰。
』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
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
且義帝之立,增爲謀主矣。
義帝之存亡,豈獨爲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
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
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陳平雖智,安能閒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以爲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
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
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
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爲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
嗚呼!增亦人傑也哉!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爲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歸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殺增。
獨恨其不早耳。」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爲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爲霰。
』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
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
且義帝之立,增爲謀主矣。
義帝之存亡,豈獨爲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
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
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陳平雖智,安能閒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以爲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
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
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
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爲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
嗚呼!增亦人傑也哉!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爲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慾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爲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而吾何爲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爲,而可以無憾矣。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
爲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爲,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爲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爲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
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
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纔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
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
而爲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爲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慾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爲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而吾何爲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爲,而可以無憾矣。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
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
爲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爲,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爲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爲賦以吊屈原,紆鬱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
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
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纔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
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
而爲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
以吾觀之,王衍之爲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
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
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
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爲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
是王衍、盧杞合而爲一人也。
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
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
則其爲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爲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
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
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
以吾觀之,王衍之爲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
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
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
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爲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
是王衍、盧杞合而爲一人也。
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爲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
雖有願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
則其爲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爲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
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
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