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
大祝裨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毋哭。
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
』升,奠币于殡东几上,哭,降。
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
尽一哀,反位。
遂朝奠。
小宰升举币。
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
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
少师奉子以衰;祝先,子从,宰宗人从。
入门,哭者止,子升自西阶。
殡前北面。
祝立于殡东南隅。
祝声三曰:『某之子某,从执事,敢见。
』子拜稽颡哭。
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
袭衰,杖,奠出。
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曾子问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孔子曰:「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于祢。
三月,乃名于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
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
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
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
凡告,用牲币。
反,亦如之。
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
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
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
反,必亲告于祖祢。
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
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
自启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逐修葬事。
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孔子曰:「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
如冠者未至,则废。
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
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曾子问曰:「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闻之:小祥者,主人练祭而不旅,奠酬于宾,宾弗举,礼也。
昔者,鲁昭公练而举酬行旅,非礼也;孝公大祥,奠酬弗举,亦非礼也。」
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岂大功耳!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孔子曰:「非此之谓也。
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大夫,齐衰者奠;士则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
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
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
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
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致爱则存,致悫则着。
着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
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忌日不用,非不祥也。
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
飨者,乡也。
乡之,然后能飨焉。
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
君牵牲,夫人奠盎。
君献尸,夫人荐豆。
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
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
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
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
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趋趋以数。
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
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
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
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
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
「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
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
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
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敬让之道也。
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
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
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
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
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
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是以先王隆之也。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
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
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
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
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
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
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
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
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
亲之也者,亲之也。
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
弗爱不亲;弗敬不正。
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
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
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
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
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
为政先礼。
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
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
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
三者,百姓之象也。
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
礼器是故大备。
大备,盛德也。
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正,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
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
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
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
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
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
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
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
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
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此以多为贵也。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
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
此以少为贵也。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
此以大为贵也。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
此以小为贵也。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
此以高为贵也。
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
此以下为贵也。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此以文为贵也。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牺尊疏布幂,樿杓
斩衰,括发以麻。
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
齐衰,恶笄以终丧。
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
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
苴杖,竹也。
削杖,桐也。
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
为父、母、长子稽颡。
大夫吊之,思缌必稽颍攥其余则否。
男主必使同姓,妇主必使异姓。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庶子王,亦如之。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
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従祖祔食。
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
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従服者,所従亡则已。
属従者,所従虽没也服。
妾従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
礼不王不禘。
世子不降妻之父母。
其为妻也,与大夫之适子同。
父为士,子为天子诸侯,则祭以天子诸侯,其尸服以士服。
父为天子诸侯,子为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
妇当丧而出,则除之。
为父母丧,未练而出,则三年。
既练而出。
则已。
未练而反,则期;既练而反,则遂之。
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
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
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
祭不为除丧也。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
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必为之再祭。
朋友,虞祔而已。
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子则已。
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已则否。
为君之父母,妻,长子;君已除丧而后闻丧,则不税。
降而在缌小功者,则税之。
近臣,君服斯服矣。
其余,従而服,不従而税。
君虽未知丧,臣服已。
虞,杖不入于室;祔,杖不升于堂。
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
绖杀五分而去一,杖大如绖。
妾为君之长子与女君同。
除丧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
无事不辟庙门。
哭皆于其次。
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
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
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
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
麻同,皆兼服之。
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
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
其葬服斩衰。
大夫降其庶子,其孙不降其父。
大夫不主士之丧。
为慈母之父母无服。
夫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士祔于大夫则易牲。
继父不同居也者,必尝同居。
皆无主后。
同财而祭其祖祢为同居,有主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
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
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
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
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
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
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世告至。
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
天子之礼也。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加以璧散璧角;俎用梡嶡;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
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
君肉袒迎牲于门;夫人荐豆笾。
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
百官废职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大庙,天子明堂。
库门,天子皋门。
雉门,天子应门。
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钩车,夏后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
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夏后氏骆马,黑鬣。
殷人白马,黑首。
周人黄马,蕃鬣。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
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着,殷尊也。
牺象,周尊也。
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
灌尊,夏后氏以鸡夷。
殷以斝,周以黄目。
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
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鲁公之庙,文世室也。
武公之庙,武世室也。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夏后氏之鼓,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征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2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