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
知君爲我新作,窗戸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取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知君爲我新作,窗戸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取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蘇東坡被貶黃州期間,結識同被謫放黃州的張偓佺。
元豐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十一月,張偓佺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觀覽長江勝景,蘇東坡爲其取名爲「快哉亭」,並贈其這首《水調歌頭》。
全詞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爲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風格。
元豐六年(西元一〇八三年)十一月,張偓佺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觀覽長江勝景,蘇東坡爲其取名爲「快哉亭」,並贈其這首《水調歌頭》。
全詞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爲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風格。
水調歌頭:詞牌名。
調名來源自《水調》曲。
《水調》曲,隋煬帝所製也。
唐·劉鼎卿《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脞説》:「《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製,聲韻悲切,帝喜之。
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
』」《〈樊川詩集〉注·巻三·〈揚州〉詩》「誰家唱《水調》」句自注亦云:「煬帝鑿汴河成,自造《水調》。」然《水調》究製於開汴河前或汴河開成後,三家説法不一,但爲煬帝自製,則無異辭。
逮唐,《水調》已爲傳唱不衰之名曲。
盛唐王龍標有《聽流人〈水調子〉》詩:「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唐·段安節《樂府雜録·歌》:「開元中,内人有許和子者,本吉州永新縣樂家女也,開元末選入宮,卽以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
旣美且慧,善歌,能變新聲。
……洎漁陽之亂,六宮星散,永新爲一士人所得。
(金吾將軍)韋靑避地廣陵,因月夜憑闌於小河之上,忽聞舟中奏《水調》者,曰:『此永新歌也。
』乃登舟與永新對泣久之。
靑始亦晦其事。」可見《水調》爲時人所熟。
玄宗本人亦喜聽此曲,奔蜀之前,登樓置酒,令善唱《水調》者登樓而歌,「聞之,潸然出涕」(唐·李朱崖《次柳氏舊聞》,唐·鄭延美《明皇雜録》)。
中唐白樂天有《聽〈水調〉》詩:「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晩唐羅昭諫亦有《席上歌〈水調〉》:「若使煬皇魂魄在,爲君應合過江來。」至五代北宋,《水調》仍在傳唱。
宋·鄭仲賢《南唐近事》載「(元宗)嘗乘醉,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辭》進酒。」南唐馮正中《拋球樂》亦有「《水調》聲長醉裏聽」之句。
北宋·張子野《天仙子》之「《水調》數聲持酒聽」更爲人所熟。
與子野同時而略晩的劉原甫《公是集》有《揚州聞歌》詩:「淮南舊有《于遮》舞,隋俗今傳《水調》聲。」一曲傳唱四五百年,其魅力可見矣。
唐時《水調》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水調》歌,「凡十一疊,前五疊爲歌,後六疊爲入破。
其歌,第五疊五言調,聲韻怨切。
故白樂天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
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按,《樂府詩集》所載十一疊《水調》,第一至第四疊(遍)歌爲七言,第五疊爲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爲七言,第六轍又爲五言。
《水調》小曲,爲單曲歌唱(參任半塘《唐聲詩·下編巻十三》)。
王龍標所聽《水調子》卽是小曲。
時《水調》主以笛奏,唐大曲《水調》第二疊歌辭卽説「笛倚新翻《水調歌》」,馮正中《采桑子》:「《水調》何人吹笛聲?」「唐又有新《水調》,亦商調曲也。」(《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白樂天《看採菱》詩所言「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卽指「《水調》中新腔」。
唐代《水調》,又指音調名,卽一部樂之總名(非一曲之專名)。
《唐會要·巻三十三》所載「南昌商,時號『水調』」,卽指音調而言。
《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商時號『水調』。
予數見唐人説『水調』,各有不同。
予因疑『水調』非曲名,乃俗呼音調之異名,今決矣。
……《外史檮杌》云:『王衍泛舟巡閬中,舟子皆衣錦繡,自製水調《銀漢曲》。
』此『水調』中製《銀漢曲》也。」王衍所製《銀漢曲》,屬「水調」樂部中之曲,故《銀漢曲》前冠以「水調」。
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據此亦云:「水調者,一部樂之名也;《水調歌》者,一曲之名也。」《水調歌頭》則是截取大曲《水調》之首章另倚新聲而成。
《塡詞名解》:「歌頭,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頭》、《氐州第一》之類。
《海録碎事》云:『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其歌頗多,謂之『歌頭』,首章之一解也。
顧從敬《詩餘箋釋》云:『明皇欲幸蜀時,猶聽唱《水調》,至「唯有年年秋鴈飛」,因潸然,嘆嶠眞才子!不待曲終。
』水調曲頗廣,因歌止首解,故謂之『歌頭』。
或云南唐元宗留心内寵,擊鞫無虛日。
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但唱『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數四,以爲諷諫。
後人廣其意爲詞,以其第一句,故稱『水調歌頭』云。」《水調歌頭》與唐人《水調》所屬宮調不同:唐《水調》,屬商調曲;宋《水調歌頭》,則爲(中呂調《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
故《詞譜·巻二十三》:「凡大曲歌頭,另倚新聲也。」毛東堂詞名《元會曲》,張芸窗詞名《凱歌》,呉夢窗詞《江南好》,賀方回詞名《臺城遊》,汪相如詞名《水調歌》,姜白石詞名《花犯念奴》,明楊升菴詞名《花犯》。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
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快哉亭作」:元延祐本作「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東坡外集》調名下注云:「黃州快哉亭,張君夢得謫居時作,子瞻爲之命名,且賦詞。」
水連空:傅子立注:「朱巨川:『水將空合色。
』李正己:『白水連天暮。
』」劉尚榮按:「朱句出《九日登靑山》,見《全唐詩·巻三百〇六》。
李句出《宿洞庭》,見《全唐詩·巻二百八十五》。」
窗戸濕青紅:傅子立注:「杜子美詩:『孤城西北起髙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劉尚榮按:「句出《越王樓歌》,見《九家集注杜詩·巻十》。」
平山堂:傅子立注:「歐陽文忠公守揚州,於僧舍建平山堂,頗得觀覽之勝。」劉尚榮按:「參見南宋·王儀父《輿地紀勝·巻三十七·揚州景物》,別見北宋·葉石林《避暑録話·巻上》:『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壯麗爲淮南第一。
堂據蜀岡,下臨江南,下臨江南數百里,眞潤金陵三州,隱隱可見。
』」龍楡生箋引《輿地紀勝·巻三十七·揚州景物》:「在大明寺側。
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故名,爲士女遊觀之所。」
欹枕江南煙雨:龍楡生箋:「韋端己《東湖》詩:『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
』」
杳杳沒孤鴻:傅子立注:「羅虯《鴈》詩:『影沉江雨暝。
』」劉尚榮按:「《全唐詩》羅虯巻不收此詩,當是佚詩。」杳杳,元延祐本作「渺渺」;沒,淸鈔本訛作「設」,今據珍重閣本改。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傅子立注:「歐陽文忠公知滁州日,作亭瑯琊山,自號醉翁,因以名亭。
後守揚州,於僧寺建平山堂,甚得觀覽之勝。
堂下手植柳數株。
後數年,公在翰林,金華劉原父出守維揚,公出家樂飲餞,親作《朝中措》詞。
議者謂非劉之才,不能當公之詞。
可謂雙美矣。
詞曰:『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龍楡生箋:「宋本《醉翁琴趣外篇·醉偎香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醉偎香》毛本作《朝中措》。」認取,元延祐本、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作「認得」。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句:傅子立注:「韓退之:『曲江千頃秋波(原作「波秋」,據《昌黎文集》乙正)淨,平鋪紅蕖蓋明鏡。
』李太白:『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徐騎省(淸鈔本誤作「省騎」,今據珍重閣本乙正)《孺子亭記》云:『平湖千畝,凝碧乎其下;西山萬疊,倒影乎其中。
』」劉尚榮按:「韓句出《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幷呈上錢七兄(徽)閣老張十八助敎》,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巻七》,別見《全唐詩·巻三百四十二》。
李句出《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其二)》,見《李太白詩集·巻二十》。
徐記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十四》引《談苑》,『知制誥日,與余恕同考試,恕曰:『夙昔師範徐騎省爲文,騎省有《徐孺子亭記》,其警句云:「平湖千畝,凝碧乎其下;西山萬疊,倒影乎其中。」他皆常語。
』」
一葉白頭翁:傅子立注:「鄭都官:『白頭波上白頭翁,一葉舟移蒲蒲風(沈鈔本「蒲」字不重文,珍重閣本誤作「滿蒲風」。
今據《才調集》補正)。
』」劉尚榮按:「鄭都官《淮上漁者》詩『一葉舟』作『家逐船』,見《才調集·巻五》,別見《全唐詩·巻六百七十五》。」龍楡生箋引《江表傳》:「會有白頭鳥集殿前,孫權問:『此何鳥?』諸葛恪曰:『白頭翁也。
』張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戲之,因曰:『欺陛下,未聞鳥名白頭翁者。
試使恪復尋白頭母。
』恪曰:『鳥名鸚母,未必有對。
試使輔呉復求鸚父。
』坐中皆笑。」
蘭臺公子:傅子立注:「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侍,有風颯然而至者,王迺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風與氣殊焉。
』因陳大王之雄風、庶人之雌風而賦之。」劉尚榮按:「詳見《文選·巻十三·宋玉〈風賦並序〉》。」龍楡生箋引戰國楚·宋玉《風賦》:「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
有風颯然而至,王迺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風,安生始哉?』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靑蘋之末,……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淩髙城,入於深宮。
抵花葉而振氣,徘徊於桂椒之間,翺翔於激水之上。
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蘅,概新夷,被荑楊,回穴衝陵,蕭條衆芳。
然後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幢,經於洞房,乃得爲大王之風也。
故其風中人,狀直憯憯惏慄,淸涼增欷。
淸淸冷冷,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
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鬱煩冤,衝孔襲門。
動沙堁,吹死灰,駭渾濁,揚腐餘,邪薄入甕牖,至於室廬。
故其風中人,狀直憞混鬰邑,驅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
中唇爲胗,得目爲篾,啗齰嗽獲,死生不卒。
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
莊生天籟:傅子立注:「『天籟』則《莊子》載子綦之言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劉尚榮按:「《莊子·巻一·〈内篇·齊物論〉》:『(顏成)子游曰:「地籟則衆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傅注係節引而致文義不明矣。」
浩然氣:傅子立注:「『浩然氣』,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劉尚榮按:「語見《孟子·公孫丑上》。」龍楡生箋引《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調名來源自《水調》曲。
《水調》曲,隋煬帝所製也。
唐·劉鼎卿《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脞説》:「《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製,聲韻悲切,帝喜之。
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
』」《〈樊川詩集〉注·巻三·〈揚州〉詩》「誰家唱《水調》」句自注亦云:「煬帝鑿汴河成,自造《水調》。」然《水調》究製於開汴河前或汴河開成後,三家説法不一,但爲煬帝自製,則無異辭。
逮唐,《水調》已爲傳唱不衰之名曲。
盛唐王龍標有《聽流人〈水調子〉》詩:「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唐·段安節《樂府雜録·歌》:「開元中,内人有許和子者,本吉州永新縣樂家女也,開元末選入宮,卽以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
旣美且慧,善歌,能變新聲。
……洎漁陽之亂,六宮星散,永新爲一士人所得。
(金吾將軍)韋靑避地廣陵,因月夜憑闌於小河之上,忽聞舟中奏《水調》者,曰:『此永新歌也。
』乃登舟與永新對泣久之。
靑始亦晦其事。」可見《水調》爲時人所熟。
玄宗本人亦喜聽此曲,奔蜀之前,登樓置酒,令善唱《水調》者登樓而歌,「聞之,潸然出涕」(唐·李朱崖《次柳氏舊聞》,唐·鄭延美《明皇雜録》)。
中唐白樂天有《聽〈水調〉》詩:「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晩唐羅昭諫亦有《席上歌〈水調〉》:「若使煬皇魂魄在,爲君應合過江來。」至五代北宋,《水調》仍在傳唱。
宋·鄭仲賢《南唐近事》載「(元宗)嘗乘醉,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辭》進酒。」南唐馮正中《拋球樂》亦有「《水調》聲長醉裏聽」之句。
北宋·張子野《天仙子》之「《水調》數聲持酒聽」更爲人所熟。
與子野同時而略晩的劉原甫《公是集》有《揚州聞歌》詩:「淮南舊有《于遮》舞,隋俗今傳《水調》聲。」一曲傳唱四五百年,其魅力可見矣。
唐時《水調》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水調》歌,「凡十一疊,前五疊爲歌,後六疊爲入破。
其歌,第五疊五言調,聲韻怨切。
故白樂天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
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按,《樂府詩集》所載十一疊《水調》,第一至第四疊(遍)歌爲七言,第五疊爲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爲七言,第六轍又爲五言。
《水調》小曲,爲單曲歌唱(參任半塘《唐聲詩·下編巻十三》)。
王龍標所聽《水調子》卽是小曲。
時《水調》主以笛奏,唐大曲《水調》第二疊歌辭卽説「笛倚新翻《水調歌》」,馮正中《采桑子》:「《水調》何人吹笛聲?」「唐又有新《水調》,亦商調曲也。」(《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白樂天《看採菱》詩所言「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卽指「《水調》中新腔」。
唐代《水調》,又指音調名,卽一部樂之總名(非一曲之專名)。
《唐會要·巻三十三》所載「南昌商,時號『水調』」,卽指音調而言。
《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商時號『水調』。
予數見唐人説『水調』,各有不同。
予因疑『水調』非曲名,乃俗呼音調之異名,今決矣。
……《外史檮杌》云:『王衍泛舟巡閬中,舟子皆衣錦繡,自製水調《銀漢曲》。
』此『水調』中製《銀漢曲》也。」王衍所製《銀漢曲》,屬「水調」樂部中之曲,故《銀漢曲》前冠以「水調」。
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據此亦云:「水調者,一部樂之名也;《水調歌》者,一曲之名也。」《水調歌頭》則是截取大曲《水調》之首章另倚新聲而成。
《塡詞名解》:「歌頭,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頭》、《氐州第一》之類。
《海録碎事》云:『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其歌頗多,謂之『歌頭』,首章之一解也。
顧從敬《詩餘箋釋》云:『明皇欲幸蜀時,猶聽唱《水調》,至「唯有年年秋鴈飛」,因潸然,嘆嶠眞才子!不待曲終。
』水調曲頗廣,因歌止首解,故謂之『歌頭』。
或云南唐元宗留心内寵,擊鞫無虛日。
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但唱『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數四,以爲諷諫。
後人廣其意爲詞,以其第一句,故稱『水調歌頭』云。」《水調歌頭》與唐人《水調》所屬宮調不同:唐《水調》,屬商調曲;宋《水調歌頭》,則爲(中呂調《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
故《詞譜·巻二十三》:「凡大曲歌頭,另倚新聲也。」毛東堂詞名《元會曲》,張芸窗詞名《凱歌》,呉夢窗詞《江南好》,賀方回詞名《臺城遊》,汪相如詞名《水調歌》,姜白石詞名《花犯念奴》,明楊升菴詞名《花犯》。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
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快哉亭作」:元延祐本作「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東坡外集》調名下注云:「黃州快哉亭,張君夢得謫居時作,子瞻爲之命名,且賦詞。」
水連空:傅子立注:「朱巨川:『水將空合色。
』李正己:『白水連天暮。
』」劉尚榮按:「朱句出《九日登靑山》,見《全唐詩·巻三百〇六》。
李句出《宿洞庭》,見《全唐詩·巻二百八十五》。」
窗戸濕青紅:傅子立注:「杜子美詩:『孤城西北起髙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劉尚榮按:「句出《越王樓歌》,見《九家集注杜詩·巻十》。」
平山堂:傅子立注:「歐陽文忠公守揚州,於僧舍建平山堂,頗得觀覽之勝。」劉尚榮按:「參見南宋·王儀父《輿地紀勝·巻三十七·揚州景物》,別見北宋·葉石林《避暑録話·巻上》:『歐陽文忠公在揚州作平山堂,壯麗爲淮南第一。
堂據蜀岡,下臨江南,下臨江南數百里,眞潤金陵三州,隱隱可見。
』」龍楡生箋引《輿地紀勝·巻三十七·揚州景物》:「在大明寺側。
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簷下,故名,爲士女遊觀之所。」
欹枕江南煙雨:龍楡生箋:「韋端己《東湖》詩:『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
』」
杳杳沒孤鴻:傅子立注:「羅虯《鴈》詩:『影沉江雨暝。
』」劉尚榮按:「《全唐詩》羅虯巻不收此詩,當是佚詩。」杳杳,元延祐本作「渺渺」;沒,淸鈔本訛作「設」,今據珍重閣本改。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傅子立注:「歐陽文忠公知滁州日,作亭瑯琊山,自號醉翁,因以名亭。
後守揚州,於僧寺建平山堂,甚得觀覽之勝。
堂下手植柳數株。
後數年,公在翰林,金華劉原父出守維揚,公出家樂飲餞,親作《朝中措》詞。
議者謂非劉之才,不能當公之詞。
可謂雙美矣。
詞曰:『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龍楡生箋:「宋本《醉翁琴趣外篇·醉偎香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醉偎香》毛本作《朝中措》。」認取,元延祐本、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作「認得」。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句:傅子立注:「韓退之:『曲江千頃秋波(原作「波秋」,據《昌黎文集》乙正)淨,平鋪紅蕖蓋明鏡。
』李太白:『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徐騎省(淸鈔本誤作「省騎」,今據珍重閣本乙正)《孺子亭記》云:『平湖千畝,凝碧乎其下;西山萬疊,倒影乎其中。
』」劉尚榮按:「韓句出《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幷呈上錢七兄(徽)閣老張十八助敎》,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巻七》,別見《全唐詩·巻三百四十二》。
李句出《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其二)》,見《李太白詩集·巻二十》。
徐記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巻十四》引《談苑》,『知制誥日,與余恕同考試,恕曰:『夙昔師範徐騎省爲文,騎省有《徐孺子亭記》,其警句云:「平湖千畝,凝碧乎其下;西山萬疊,倒影乎其中。」他皆常語。
』」
一葉白頭翁:傅子立注:「鄭都官:『白頭波上白頭翁,一葉舟移蒲蒲風(沈鈔本「蒲」字不重文,珍重閣本誤作「滿蒲風」。
今據《才調集》補正)。
』」劉尚榮按:「鄭都官《淮上漁者》詩『一葉舟』作『家逐船』,見《才調集·巻五》,別見《全唐詩·巻六百七十五》。」龍楡生箋引《江表傳》:「會有白頭鳥集殿前,孫權問:『此何鳥?』諸葛恪曰:『白頭翁也。
』張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戲之,因曰:『欺陛下,未聞鳥名白頭翁者。
試使恪復尋白頭母。
』恪曰:『鳥名鸚母,未必有對。
試使輔呉復求鸚父。
』坐中皆笑。」
蘭臺公子:傅子立注:「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侍,有風颯然而至者,王迺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風與氣殊焉。
』因陳大王之雄風、庶人之雌風而賦之。」劉尚榮按:「詳見《文選·巻十三·宋玉〈風賦並序〉》。」龍楡生箋引戰國楚·宋玉《風賦》:「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
有風颯然而至,王迺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風,安生始哉?』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靑蘋之末,……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淩髙城,入於深宮。
抵花葉而振氣,徘徊於桂椒之間,翺翔於激水之上。
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蘅,概新夷,被荑楊,回穴衝陵,蕭條衆芳。
然後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幢,經於洞房,乃得爲大王之風也。
故其風中人,狀直憯憯惏慄,淸涼增欷。
淸淸冷冷,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
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鬱煩冤,衝孔襲門。
動沙堁,吹死灰,駭渾濁,揚腐餘,邪薄入甕牖,至於室廬。
故其風中人,狀直憞混鬰邑,驅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
中唇爲胗,得目爲篾,啗齰嗽獲,死生不卒。
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
莊生天籟:傅子立注:「『天籟』則《莊子》載子綦之言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劉尚榮按:「《莊子·巻一·〈内篇·齊物論〉》:『(顏成)子游曰:「地籟則衆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傅注係節引而致文義不明矣。」
浩然氣:傅子立注:「『浩然氣』,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劉尚榮按:「語見《孟子·公孫丑上》。」龍楡生箋引《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落日中捲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
爲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塗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着枕蓆,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緻。
廣闊的水面十分明淨,山峯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着小舟在風浪中掀舞。
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麼風有雄雌。
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爲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塗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着枕蓆,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
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緻。
廣闊的水面十分明淨,山峯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
忽然江面波濤洶涌,一個漁翁駕着小舟在風浪中掀舞。
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麼風有雄雌。
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