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碑
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1]。
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2],实有懿德,文王咨焉。
建国命氏[3],或谓之郭,即其后也。
先生诞应天衷[4],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
夫其器量弘深[5],姿度广大[6],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7]。
若乃砥节厉行[8],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9],隐括足以矫时[10]瑏瑠。
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11],周流华夏,随集帝学[12]。
收文武之将坠[13],拯微言之未绝[14]。
于是缨緌之徒[15],绅佩之士[16],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17]。
尔乃潜隐衡门[18],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19]。
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
群公休之[20],遂辟司徒掾[21],又举有道[22],皆以疾辞。
将蹈鸿涯之遐迹[23],绍巢许之绝轨[24],翔区外以舒翼[25],超天衢以高峙[26]。
禀命不融[27],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28]。
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置念。
乃相与惟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29],佥以为先民既没[30],而德音犹存者,亦赖之于见述也。
今其如何,而阙斯礼?于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31],俾芳烈奋于百世,令问显于无穷[32]。
其词曰:
於休先生[33],明德通玄,纯懿淑灵,受之自天。
崇壮幽浚[34],如山如渊。
礼乐是悦,诗书是敦[35]。
匪惟摭华,乃寻厥根[36]。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37]。
懿乎其纯,确乎其操[38]。
洋洋搢绅,言观其高[39]。
栖迟泌丘[40],善诱能教。
赫赫三事[41],几行其招。
委辞召贡[42],保此清妙。
降年不永,民斯悲悼。
爰勒兹铭,摛其光耀[43]。
嗟尔来世,是则是效[44]!
暂无
[1]太原界休:今属山西省。
[2]“王季”二句:谓虢叔是王季之子。
《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王季,周文王之父,名季历。
穆,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在其左,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在其右,称为穆。
周以太王为始祖,王季为太王之子,称昭,其子称穆。
[3]建国命氏:谓虢叔始封虢国,因以虢为姓氏。
虢,通“郭”。
[4]天衷:天的善意。
[5]器量:才识。
[6]姿度:形貌气度。
[7]“浩浩”三句:形容才识气度的浩大深远,不可度量。
[8]砥节厉行:谓磨练节操品行。
[9]贞固:坚守正道。
[10]瑏瑠隐括:本为矫正竹木弯曲的器具。
此指评论时政。
[11]图纬:图谶和纬书。
图谶,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
纬书,对经书而言,汉代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的书,有《诗》、《书》、《乐》、《易》、《春秋》、《孝经》、《礼》七经的纬书。
[12]帝学:指京师太学。
[13]文武将坠:谓周文王、武王之道将要失传。
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
[14]微言:精深微妙之言。
[15]缨緌(ruí)之徒:指有声望的士大夫。
缨,冠带。
緌,冠饰。
[16]绅佩之士:指有地位的人。
绅,束腰阔带。
[17]鳞介:指有鳞和甲壳的水族。
龟龙:古人以龟龙为灵物。
《大戴礼》:“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18]衡门:指简陋的房屋。
[19]用祛其蔽:谓因此去掉迷惑。
[20]休:称赞。
[21]司徒掾(yuàn院):司徒的属官。
[22]有道:汉代察举科目之一,与秀才、孝廉类似。
[23]鸿涯:传说古代仙人名。
《列仙传》卷一:“洪厓先生,或曰黄帝之臣伶伦也。
或曰尧时已三千岁矣。
”鸿,通“洪”。
[24]绍:继承。
巢许:指尧时隐士巢父、许由。
尧让天下,辞而不受。
[25]区外:世俗之外。
[26]天衢:天途。
[27]融:长。
[28]建宁二年:公元169年。
建宁,汉灵帝的年号。
[29]不朽之事:指立碑的事。
[30]佥:都,皆。
[31]景行:崇高的德行。
[32]令问:美好名声。
[33]於(wū乌)休:叹美词。
犹言美好啊。
[34]幽浚:深沉。
[35]敦:治学。
[36]“匪惟”二句:比喻学习《诗》、《书》经典,不是取用外表言辞,而是探求其内在根本。
摭(zhí直),拾取。
[37]允:确是。
[38]确:坚定。
[39]“洋洋”二句:意谓士大夫纷纷仰慕郭泰的高尚美德。
搢绅,插笏于带间。
此借指士大夫。
[40]栖迟:指隐居。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41]三事:指三公。
汉代指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42]委辞召贡:婉言辞谢朝廷的召聘。
[43]摛(chī痴):传布。
[44]则:准则。
暂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