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碑
先生諱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1]。
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2],實有懿德,文王諮焉。
建國命氏[3],或謂之郭,即其後也。
先生誕應天衷[4],聰睿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
夫其器量弘深[5],姿度廣大[6],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7]。
若乃砥節厲行[8],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9],隱括足以矯時[10]瑏瑠。
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11],周流華夏,隨集帝學[12]。
收文武之將墜[13],拯微言之未絕[14]。
於是纓緌之徒[15],紳佩之士[16],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17]。
爾乃潛隱衡門[18],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其蔽[19]。
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
羣公休之[20],遂闢司徒掾[21],又舉有道[22],皆以疾辭。
將蹈鴻涯之遐跡[23],紹巢許之絕軌[24],翔區外以舒翼[25],超天衢以高峙[26]。
稟命不融[27],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28]。
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置念。
乃相與惟先生之德,以謀不朽之事[29],僉以爲先民既沒[30],而德音猶存者,亦賴之於見述也。
今其如何,而闕斯禮?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31],俾芳烈奮於百世,令問顯於無窮[32]。
其詞曰:
於休先生[33],明德通玄,純懿淑靈,受之自天。
崇壯幽浚[34],如山如淵。
禮樂是悅,詩書是敦[35]。
匪惟摭華,乃尋厥根[36]。
宮牆重仞,允得其門[37]。
懿乎其純,確乎其操[38]。
洋洋搢紳,言觀其高[39]。
棲遲泌丘[40],善誘能教。
赫赫三事[41],幾行其招。
委辭召貢[42],保此清妙。
降年不永,民斯悲悼。
爰勒茲銘,摛其光耀[43]。
嗟爾來世,是則是效[44]!
暂无
[1]太原界休:今屬山西省。
[2]“王季”二句:謂虢叔是王季之子。
《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爲文王卿士。
”王季,周文王之父,名季歷。
穆,古代宗廟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在其左,稱爲昭;三世、五世、七世,位在其右,稱爲穆。
周以太王爲始祖,王季爲太王之子,稱昭,其子稱穆。
[3]建國命氏:謂虢叔始封虢國,因以虢爲姓氏。
虢,通“郭”。
[4]天衷:天的善意。
[5]器量:才識。
[6]姿度:形貌氣度。
[7]“浩浩”三句:形容才識氣度的浩大深遠,不可度量。
[8]砥節厲行:謂磨練節操品行。
[9]貞固:堅守正道。
[10]瑏瑠隱括:本爲矯正竹木彎曲的器具。
此指評論時政。
[11]圖緯:圖讖和緯書。
圖讖,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於帝王受徵驗一類的書,多爲隱語、預言。
緯書,對經書而言,漢代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凶禍福、預言治亂興廢的書,有《詩》、《書》、《樂》、《易》、《春秋》、《孝經》、《禮》七經的緯書。
[12]帝學:指京師太學。
[13]文武將墜:謂周文王、武王之道將要失傳。
語出《論語·子張》:“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
[14]微言:精深微妙之言。
[15]纓緌(ruí)之徒:指有聲望的士大夫。
纓,冠帶。
緌,冠飾。
[16]紳佩之士:指有地位的人。
紳,束腰闊帶。
[17]鱗介:指有鱗和甲殼的水族。
龜龍:古人以龜龍爲靈物。
《大戴禮》:“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

[18]衡門:指簡陋的房屋。
[19]用祛其蔽:謂因此去掉迷惑。
[20]休:稱讚。
[21]司徒掾(yuàn院):司徒的屬官。
[22]有道:漢代察舉科目之一,與秀才、孝廉類似。
[23]鴻涯:傳說古代仙人名。
《列仙傳》卷一:“洪厓先生,或曰黃帝之臣伶倫也。
或曰堯時已三千歲矣。
”鴻,通“洪”。
[24]紹:繼承。
巢許:指堯時隱士巢父、許由。
堯讓天下,辭而不受。
[25]區外:世俗之外。
[26]天衢:天途。
[27]融:長。
[28]建寧二年:公元169年。
建寧,漢靈帝的年號。
[29]不朽之事:指立碑的事。
[30]僉:都,皆。
[31]景行:崇高的德行。
[32]令問:美好名聲。
[33]於(wū烏)休:嘆美詞。
猶言美好啊。
[34]幽浚:深沉。
[35]敦:治學。
[36]“匪惟”二句:比喻學習《詩》、《書》經典,不是取用外表言辭,而是探求其內在根本。
摭(zhí直),拾取。
[37]允:確是。
[38]確:堅定。
[39]“洋洋”二句:意謂士大夫紛紛仰慕郭泰的高尚美德。
搢紳,插笏於帶間。
此借指士大夫。
[40]棲遲:指隱居。
《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41]三事:指三公。
漢代指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
[42]委辭召貢:婉言辭謝朝廷的召聘。
[43]摛(chī癡):傳佈。
[44]則:準則。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