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言:愛慾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言:愛慾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
東傳震旦,三百餘載。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
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
具如序歷,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爲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
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績。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
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
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佛言:人離惡道得爲人難;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佛言: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爲人取,不爲鬼神所遮,不爲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不爲情慾所惑,不爲衆邪所嬈,精進無爲,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爲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佛曰:善哉!子知道矣。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冕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侯羅,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0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