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爰有【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
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瑰、瑤碧,皆出衛于山。
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爲舟。
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
有三桑無枝。
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有胡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蜚蛭,四翼。
有蟲,獸身蛇身,名曰琴蟲。
有人名曰大人。
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
有大青蛇,黃頭,食麈。
有榆山。
有鯀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有先民之山。
有盤木千里。
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有北齊之國,姜姓,使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
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有陽山者。
有順山者,順水出焉。
有始州之國,有丹山。
有大澤方千里,羣鳥所解。
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
禹生均國,均國生役採,役採生修【革臺】,修【革臺】殺綽人。
帝念之,潛爲之國,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
又有神銜蛇銜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又有無腸國,是任姓。
無繼子,食魚。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
其所歍所尼,即爲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
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爲池,羣帝因是以爲臺。
在崑崙之北。
有嶽之山。
尋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射。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
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爲田祖。
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有人方食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
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爲制。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爲主。
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
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
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
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
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揵,素結本始。
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
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
楗者,楗所謀也。
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方來應時,以和其謀。
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
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爲,以求其變。
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
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
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爲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
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
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
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爲之者,見逆。
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
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
外內者,必明道數。
揣策來事,見疑決之。
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
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
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與之。
環轉因化,莫知所爲,退爲大儀。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
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遊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慄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凡決物,必託於疑者。
善其用福,惡其用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託。
若有利於善者,隱託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
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
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於事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爲之者,可貴則決之;去患者,可貴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基,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爲者。
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衆,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爲直,以患爲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軍爭爲利,軍爭爲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爲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爲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爲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
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爲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9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