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
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
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
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
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隐故不自隐。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
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仿徨。
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袑曰:“来,吾语女。
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
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
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
”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伦经。
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
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其卒无尾,其始无首。
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
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涂却守神,以物为量。
其声挥绰,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
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
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世疑之,稽于圣人。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机不张
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袑曰:“来,吾语女。
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九洛之事,治成德备,临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
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
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
”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伦经。
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
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其卒无尾,其始无首。
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
汝故惧也。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涂却守神,以物为量。
其声挥绰,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
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
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
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
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世疑之,稽于圣人。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机不张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
平易则恬淡矣。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遁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
平易则恬淡矣。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遁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之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
此势之有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之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
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趋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请尝试言之。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死生为昼夜。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
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
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趋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
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请尝试言之。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死生为昼夜。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
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庄子行于山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市南宜僚见鲁侯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
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
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
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北宫奢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
王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市南宜僚见鲁侯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
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
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
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北宫奢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
王子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啮缺睡寐。
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啮缺睡寐。
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
彼何人哉!”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
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居,予语女。
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
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
善游者数能。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
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
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
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
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居,予语女。
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
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
善游者数能。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
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
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