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白言:世尊.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真言
炉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净意业真言:
唵,嚩日啰怛诃贺斛。
净身业真言:
唵,修哆利,修哆利,修摩利,修摩利,娑婆诃。
净三业真言:
唵,娑嚩婆嚩秫驮,娑嚩达摩,娑嚩婆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毋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我今发宏愿,持此药师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
亲觐大慈父,殷勤闻真谛,
学习狮子吼,回返娑婆地,度众脱苦海,弘法利群迷。
药师佛赞:
皈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
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
慈悲弘誓广愿渡诸含生
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奉请十二药叉大将
奉请宫毗罗大将奉请伐折罗大将
奉请迷企罗大将奉请安底罗大将
奉请额你罗大将奉请珊底罗大将
奉请因达罗大将奉请波夷罗大将
奉请摩虎罗大将奉请真达罗大将
奉请招杜罗大将奉请毗羯罗大将
奉请八菩萨
奉请文殊师利菩萨
奉请观世音菩萨
奉请得大势菩萨
奉请无尽意菩萨
奉请宝檀华菩萨
奉请药王菩萨
奉请药上菩萨
奉请弥勒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三称)
南无药师会上佛菩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
又难得善本。
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
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
以为金山常住。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
之奇为之言曰。
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
而其多至于五千卷。
方其正法流行之时。
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
至于像法末法之后。
去圣既远。
人始溺于文字。
有入海算沙之困。
而于一真之体。
乃漫不省解。
于是有祖师出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以为教外别传。
于动容发语之顷。
而上根利器之人。
已目击而得之矣。
故云门至于骂佛。
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
皆此意也。
由是去佛而谓之禅。
离义而谓之玄。
故学佛者。
必诋禅。
而讳义者。
亦必宗玄。
二家之徒。
更相非而不知。
其相为用也。
且禅者。
六度之一也。
顾岂异于佛哉。
之奇以为。
禅出于佛。
而玄出于义。
不以佛废禅。
不以玄废义。
则其近之矣。
冉求问闻斯行诸。
孔子曰。
闻斯行之。
子路问。
闻斯行诸。
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岂有常哉。
救其偏而已。
学佛之敝。
至于溺经文惑句义。
而人不体玄。
则言禅以救之。
学禅之敝。
至于驰空言玩琦辩。
而人不了义。
则言佛以救之。
二者更相救。
而佛法完矣。
昔达磨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
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至五祖。
始易以金刚经传授。
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
而问其所从来。
客云。
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
五祖大师常劝僧俗。
但持金刚经。
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
始于五祖。
故金刚以是盛行于世。
而楞伽遂无传焉。
今之传者。
寔自张公倡之。
之奇过南都谒张公。
亲闻公说楞伽因缘。
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
一日入琅琊僧舍。
见一经函。
发而视之。
乃楞伽经也。
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
笔画宛然。
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
之奇闻。
羊叔子五岁时。
令乳母取所弄金镮。
乳母谓之。
汝初无是物。
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
探得之。
主人惊曰。
此吾亡儿所失物也。
云何持去。
乳母具言之。
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
白乐天始生七月。
姆指之无两字。
虽试百数不差。
九岁谙识声律。
史氏以为笃于才章。
盖天禀。
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
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
其为世数。
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
不能算之矣。
然以沦于死生。
神识疲耗不能复记。
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
举登侍从。
秉钧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