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房
〔元〕 ? - ? 年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於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二百七十八篇,傳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計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採資料,“遊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後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爲衆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採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鑑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採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啓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
嶠,字巨山,趙州人
十五通五經,二十擢進士,累遷爲監察御史
武后時,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後因罪貶廬州別駕,卒
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
明皇將幸蜀,登花萼樓,使樓前善《水調》者奏歌,歌曰: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
帝慘愴,移時,顧侍者曰:誰爲此?對曰:故宰相李嶠之詞也
帝曰:真才子!不待終曲而去
嶠前與王勃、楊炯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爲文章宿老,學者取法焉
今集五十卷,《雜詠詩》十二卷,《單題詩》一百二十首,張方爲注,傳於世
說,字道濟,洛陽人
垂拱四年,舉學綜古今科,中第三等,考策日封進,授太子校書
令曰:張說文思清新,藝能優洽
金門對策,已居高科之首;銀榜效官,宜申一命之秩
後累遷鳳閣舍人
睿宗時,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開元十八年,終左丞相、燕國公
說敦氣節,重然諾
爲文精壯,長於碑誌
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悽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今有集三十卷,行於世
子均,開元四年進士,亦以詩鳴
翰,字子羽,幷州人
景雲元年盧逸下進士及第
又舉直言極諫,又舉超拔羣類科
少豪蕩,怯纔不羈,喜縱酒,櫪多名馬,家蓄妓樂
翰發言立意,自比王侯
日聚英傑,縱禽擊鼓爲歡
張嘉貞爲本州島長史,厚遇之
翰酒間自歌,以舞屬嘉貞,神氣軒舉
張說尤加禮異,及輔政,召爲正字,擢駕部員外郎
說罷,翰出爲仙州別駕
以窮樂畋飲,貶嶺表,道卒
翰工詩,多壯麗之詞
文士祖詠、杜華等,嘗與遊從
華母崔氏雲:吾聞孟母三遷,吾今欲卜居,使汝與王翰爲鄰,足矣
其才名如此
燕公論其文,如瓊杯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玷缺雲
有集今傳
太史公恨古布衣之俠,湮沒無聞,以其義出存亡死生之間,而不伐其德,千金駟馬,才啻草芥
信哉,名不虛立也
觀王翰之氣,其若人之儔乎!
筠,字貞節,華陰人
通經義,美文辭
舉進士不中,隱居南陽倚帝山爲道士
天寶中,玄宗遣使召至京師,與語甚悅,敕待詔翰林
獻《玄綱》三篇
帝問道,對曰:深於道者,惟《老子》五千言,其餘徒費紙札耳
復問神仙治煉之術,曰:此野人之事,積歲月求之,非人主所宜留意
筠每陳設名教世務,帝重之
初,筠愛會稽山水,往來天台、剡中,與李白、孔巢父相遇酬唱,至是因薦於朝,帝即遣使召之
筠性高鯁,其待詔翰林時,恃承恩顧
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於上前
筠故多着賦文,深詆釋氏,頗爲通人所譏雲
後知天下將亂,苦求還嵩山,詔爲立道觀
大曆間卒
弟子諡爲宗元先生
善爲詩
有集十卷,權德輿序之
子容,襄陽人
開元元年常無名榜進士
仕爲樂城令
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爲死生交,詩篇唱答頗多
後值亂離,流寓江表,嘗送內兄李錄事歸故里雲: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蓬
白首相逢征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
行人杳杳看西日,歸馬蕭蕭向北風
漢水楚雲千萬裏,天涯此別恨無窮
後竟棄官歸舊業
有詩集,興趣高遠,略去凡近
當時哲匠,鹹稱道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3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