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楚灵王问范无宇曰:“我欲大城陈、蔡、叶与不羹,赋车各千乘焉,亦足以当晋矣,又加之以楚,诸侯其来朝乎?”范无宇曰:“不可。
臣闻大都疑国,大臣疑主,乱之媒也;都疑则交争,臣疑则并令,祸之深者也。
今大城陈、蔡、叶与不羹,或不充,不足以威晋。
若充之以资财,实之以重禄之臣,是轻本而重末也。
臣闻‘尾大不掉,末大必折’,此岂不施威诸侯之心哉?然终为楚国大患者,必此四城也。
灵王弗听,果城陈、蔡、叶与不羹,实之以兵车,充之以大臣。
是岁也,诸侯果朝。
居数年,陈、蔡、叶与不羹,或奉公子弃疾内作难,楚国云乱,王遂死于乾溪芋尹申亥之井。
为计若此,岂不可痛也哉?悲夫!本细末大,弛必至心。
时乎!时乎!可痛惜者此也。
天下之势方病大尰,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固无聊也。
失今弗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弗能为已。
此所以窃为陛下患也。
病非徒尰也,又苦⻊炙盭。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亲兄之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亲者或无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专大权,以逼天子。
臣故曰:“非徒病尰也,又苦⻊炙盭”。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臣闻大都疑国,大臣疑主,乱之媒也;都疑则交争,臣疑则并令,祸之深者也。
今大城陈、蔡、叶与不羹,或不充,不足以威晋。
若充之以资财,实之以重禄之臣,是轻本而重末也。
臣闻‘尾大不掉,末大必折’,此岂不施威诸侯之心哉?然终为楚国大患者,必此四城也。
灵王弗听,果城陈、蔡、叶与不羹,实之以兵车,充之以大臣。
是岁也,诸侯果朝。
居数年,陈、蔡、叶与不羹,或奉公子弃疾内作难,楚国云乱,王遂死于乾溪芋尹申亥之井。
为计若此,岂不可痛也哉?悲夫!本细末大,弛必至心。
时乎!时乎!可痛惜者此也。
天下之势方病大尰,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固无聊也。
失今弗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弗能为已。
此所以窃为陛下患也。
病非徒尰也,又苦⻊炙盭。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亲兄之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亲者或无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专大权,以逼天子。
臣故曰:“非徒病尰也,又苦⻊炙盭”。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大息者六。
若其它倍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
”臣独曰“未安。
”或者曰“天下已治矣。
”臣独曰“未治。
”恐逆意触死罪,虽然,诚不安、诚不治。
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
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㸐,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夫本末舛逆,首尾横决,国制抢攘,非有纪也,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陛下试择焉。
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也?臣闻之,自禹已下五百岁而汤起,自汤已下五百余年而武王起,故圣王之起,大以五百为纪。
自武王已下,过五百岁矣,圣王不起,何慅矣!及秦始皇帝似是而卒非也,终于无状。
及今,天下集于陛下,臣观宽大知通,窃曰足以掺乱业,握危势,若今之贤也,明通以足,天纪又当,天宜请陛下为之矣。
然又未也者,又将谁须也?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驰骋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耳,因加以常安,四望无患,因诸侯附亲轨道,致忠而信上耳。
因上不疑其臣,无族罪,兵革不动,民长保首领耳。
因德穷至远,近者匈奴,远者四荒,苟人迹之所能及,皆乡风慕义,乐为臣子耳。
因天下富足,资财有余,人及十年之食耳。
因民素朴,顺而乐从令耳。
因官事甚约,狱讼盗贼可令鲜有耳。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
晏子曰:“唯以政顺乎神为可以益寿。
”发子曰:“至治之极,父无死子,兄无死弟,涂无襁褓之葬,各以其顺终。
”谷食之法,固百以是,则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
以此言信之,因生为明帝,没则为明神,名誉之美,垂无穷耳。
礼,祖有功,宗有德,始取天下为功,始治天下为德。
因观成之庙,为天下太宗,承太祖与天下,汉长亡极耳。
因卑不疑尊,贱不逾贵,尊卑贵贱,明若白黑,则天下之众不疑眩耳。
因经纪本于天地,政法倚于四时,后世无变故,无易常,袭迹而长久耳。
臣窃以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宰天下,以治群生,神民咸亿,社稷久飨,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周得,后可以为万世法,以后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寿并五帝,泽施至远,于陛下何损哉!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
陛下何不一为之?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案之当时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
若其它倍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
”臣独曰“未安。
”或者曰“天下已治矣。
”臣独曰“未治。
”恐逆意触死罪,虽然,诚不安、诚不治。
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
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㸐,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夫本末舛逆,首尾横决,国制抢攘,非有纪也,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陛下试择焉。
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也?臣闻之,自禹已下五百岁而汤起,自汤已下五百余年而武王起,故圣王之起,大以五百为纪。
自武王已下,过五百岁矣,圣王不起,何慅矣!及秦始皇帝似是而卒非也,终于无状。
及今,天下集于陛下,臣观宽大知通,窃曰足以掺乱业,握危势,若今之贤也,明通以足,天纪又当,天宜请陛下为之矣。
然又未也者,又将谁须也?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驰骋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耳,因加以常安,四望无患,因诸侯附亲轨道,致忠而信上耳。
因上不疑其臣,无族罪,兵革不动,民长保首领耳。
因德穷至远,近者匈奴,远者四荒,苟人迹之所能及,皆乡风慕义,乐为臣子耳。
因天下富足,资财有余,人及十年之食耳。
因民素朴,顺而乐从令耳。
因官事甚约,狱讼盗贼可令鲜有耳。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
晏子曰:“唯以政顺乎神为可以益寿。
”发子曰:“至治之极,父无死子,兄无死弟,涂无襁褓之葬,各以其顺终。
”谷食之法,固百以是,则至尊之寿轻百年耳,古者五帝皆逾百岁。
以此言信之,因生为明帝,没则为明神,名誉之美,垂无穷耳。
礼,祖有功,宗有德,始取天下为功,始治天下为德。
因观成之庙,为天下太宗,承太祖与天下,汉长亡极耳。
因卑不疑尊,贱不逾贵,尊卑贵贱,明若白黑,则天下之众不疑眩耳。
因经纪本于天地,政法倚于四时,后世无变故,无易常,袭迹而长久耳。
臣窃以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宰天下,以治群生,神民咸亿,社稷久飨,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周得,后可以为万世法,以后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寿并五帝,泽施至远,于陛下何损哉!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
陛下何不一为之?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案之当时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循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沛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
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二。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崄岨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沛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
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二。
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
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崄岨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
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亲,其名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
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承解诛疲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强,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
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则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全骨肉。
时长沙无故者,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然矣。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韩信、黥布、彭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大计可知已。
欲诸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欲勿令葅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绛、灌;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强,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
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则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全骨肉。
时长沙无故者,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然矣。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韩信、黥布、彭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大计可知已。
欲诸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欲勿令葅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绛、灌;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
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
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
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
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
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
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强,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
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则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全骨肉。
时长沙无故者,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然矣。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王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强,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国比最弱,则最后反。
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则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全骨肉。
时长沙无故者,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然矣。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
夫树国必审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
凶饥数动,彼必将有怪者生焉。
祸之所罹,岂可豫知。
故甚非所以安主上,非所以活大臣者也,甚非所以全爱子者也。
既已令之为藩臣矣,为人臣下矣,而厚其力,重其权,使有骄心而难服从也。
何异于善砥镆铘而予射子?自祸必矣。
爱之故使饱粱肉之味,玩金石之声,臣民之众,土地之博,足以奉养宿卫其身。
然而,权力不足以徼幸,势不足以行逆,故无骄心,无邪行。
奉法畏令,听从必顺,长生安乐,而无上下相疑之祸。
活大臣,全爱子,孰精于此?
且藩国与制,力非独少也。
制令:其有子,以国其子;未有子者,建分以须之,子生而立,其身以子,夫将何失?于实无丧,而葆国无患,子孙世世与汉相须,皆如长沙可以久矣。
所谓生死而肉骨,何以厚此?
凶饥数动,彼必将有怪者生焉。
祸之所罹,岂可豫知。
故甚非所以安主上,非所以活大臣者也,甚非所以全爱子者也。
既已令之为藩臣矣,为人臣下矣,而厚其力,重其权,使有骄心而难服从也。
何异于善砥镆铘而予射子?自祸必矣。
爱之故使饱粱肉之味,玩金石之声,臣民之众,土地之博,足以奉养宿卫其身。
然而,权力不足以徼幸,势不足以行逆,故无骄心,无邪行。
奉法畏令,听从必顺,长生安乐,而无上下相疑之祸。
活大臣,全爱子,孰精于此?
且藩国与制,力非独少也。
制令:其有子,以国其子;未有子者,建分以须之,子生而立,其身以子,夫将何失?于实无丧,而葆国无患,子孙世世与汉相须,皆如长沙可以久矣。
所谓生死而肉骨,何以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