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书》称“蛮夷帅服”,《诗》云“徐方既俫”,《春秋》列潞子之爵,许其慕诸夏也。
汉兴至于孝文时,乃有弓高、襄城之封,虽自外来,本功臣后。
故至孝景始欲侯降者,丞相周亚夫守约而争。
帝黜其议,初开封赏之科,又有吴、楚之事。
武兴胡、越之伐,将帅受爵,应本约矣。
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而序之,续元功次云。
【表略】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
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三代稽古,法度章焉。
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
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
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
参五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书》曰:“先其算命。
”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
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径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
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
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
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
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千万,其法在算术。
宣于天下,小学是则。
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声者,宫、商、角、徵、羽也。
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
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祝。
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
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
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
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
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
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
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
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
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
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
五声为本,生于黄种之律。
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
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
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
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
有三统之义焉。
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
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
《易》叙宓羲、神农、黄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以为宓羲龙师名官,神农火师火名,黄帝云师云名,少昊鸟师鸟名。
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书》载唐、虞之际,命羲、和四子顺天文,授民时;盗四岳,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能迩;禹作司空,平水土;弃作后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鸟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夔典乐,和神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
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记曰三公无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
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四岳谓四方诸侯。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亡。
故略表举大分,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秋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
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
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
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
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
有长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
后省,八年复置。
后省,哀
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
至于孝武,以诸侯王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轻重不相准,于是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自是支庶毕侯矣。
《诗》云:“文王孙子,本支百世”,信矣哉!【表略】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
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
世代虽殊,其揆一也。
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四皓,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乐毅之后。
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宫用能为次序。
后嗣共己遵业,旧臣继踵居位。
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
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公孙弘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列侯之爵。
又畴咨前代,询问耆老,初得周后,复加爵、邑。
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
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
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
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
卒用废黜。
是后薄昭、窦婴、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
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浸广博矣。
是以别而叙之。
【表略】
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
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
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
《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
”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群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
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
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
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
《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
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
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
唐、虞之际,至治之极,犹流共工,放讠雚兜,窜三苗,殛鲧,然后天下服。
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兵定天下矣。
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而犹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有税有赋。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故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丘,十六井也,有戎马一匹,牛三头。
四丘为甸。
甸,六十四井也,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是谓乘马之法。
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园囿术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谓百乘之家。
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是谓千乘之国。
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故称万乘之主。
戎马、车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
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四为州,州有牧。
连师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载大简车、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公问行伯用师之道,管仲曰:“公欲定卒伍,修甲兵
孝元之世,亡王子侯者,盛衰终始,岂非命哉!元始之际,王莽擅朝,伪褒宗室,侯及王之孙焉;居摄而愈多,非其正,故弗录。
旋踵亦绝,悲夫!【表略】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
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
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
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表略】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0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