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彊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銍、酂、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陳涉少時,嚐與人傭耕。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彊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攻大澤鄉,收而攻蘄。
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攻銍、酂、苦、柘、譙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魏文侯時,西門豹爲鄴令。
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長老曰:“苦爲河伯娶婦,以故貧。
”豹問其故,對曰:“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用其二三十萬爲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雲是當爲河伯婦,即娉取,洗沐之,爲治新繒綺縠衣,間居齋戒;爲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
爲具牛酒飯食,行十餘日,共粉飾之,如嫁女牀蓆,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始浮,行數十里乃沒。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爲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遠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無人,又困貧,所從來久遠矣。
民人俗語曰‘即不爲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西門豹曰:“至爲河伯娶婦時,原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諾。
”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三老、官屬、豪長者、裏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
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
”即將女出帷中,來至前。
豹視之,顧謂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後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
有頃,曰:“巫嫗何久也?弟子趣之!”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頃,曰:“弟子何久也?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
凡投三弟子。
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煩三老爲入白之!”復投三老河中。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長老、吏、傍觀者皆驚恐。
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頭,叩頭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
西門豹曰:“諾,且留待之須臾。
”須臾,豹曰:“廷掾起矣。
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
”鄴吏民大驚恐,從是以後,不敢復言爲河伯娶婦。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
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十二渠經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吏以爲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
欲合渠水,且至馳道合三渠爲一橋。
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爲西門君所爲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長吏終聽置之。
故西門豹爲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長老曰:“苦爲河伯娶婦,以故貧。
”豹問其故,對曰:“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用其二三十萬爲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雲是當爲河伯婦,即娉取,洗沐之,爲治新繒綺縠衣,間居齋戒;爲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
爲具牛酒飯食,行十餘日,共粉飾之,如嫁女牀蓆,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始浮,行數十里乃沒。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爲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遠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無人,又困貧,所從來久遠矣。
民人俗語曰‘即不爲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西門豹曰:“至爲河伯娶婦時,原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諾。
”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三老、官屬、豪長者、裏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後。
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
”即將女出帷中,來至前。
豹視之,顧謂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爲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後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
有頃,曰:“巫嫗何久也?弟子趣之!”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頃,曰:“弟子何久也?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
凡投三弟子。
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煩三老爲入白之!”復投三老河中。
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長老、吏、傍觀者皆驚恐。
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頭,叩頭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
西門豹曰:“諾,且留待之須臾。
”須臾,豹曰:“廷掾起矣。
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
”鄴吏民大驚恐,從是以後,不敢復言爲河伯娶婦。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當其時,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
豹曰:“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今父老子弟雖患苦我,然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十二渠經絕馳道,到漢之立,而長吏以爲十二渠橋絕馳道,相比近,不可。
欲合渠水,且至馳道合三渠爲一橋。
鄴民人父老不肯聽長吏,以爲西門君所爲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長吏終聽置之。
故西門豹爲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嚐,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
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此之時,齊有孟嚐,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
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爲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爲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爲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與其騎會爲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爲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爲若德。
”乃自刎而死。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
”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爲四隊,四向。
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爲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爲三處。
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與其騎會爲三處。
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爲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
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
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爲若德。
”乃自刎而死。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2,恐爲海內人之所見凡愚3,欲爲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
以爲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爲老。
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
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爲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爲國家討賊立功17,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18,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難19,興舉義兵20。
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爲禍始。
故汴水之戰數千21,後還到揚州更募22,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23,破降黃巾三十萬衆24。
又袁術僭號於九江25,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爲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爲皇后。
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後孤討禽其四將27,獲其人衆,遂使術窮亡解沮28,發病而死。
及至袁紹據河北29,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爲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
幸而破紹,梟其二子30。
又劉表自以爲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卻32,以觀世事,據有當州33,孤復定之,遂平天下。
身爲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34。
今孤言此,若爲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36,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37。
”夫能以大事小也38。
昔樂毅走趙39,趙王欲與之圖燕40。
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41,況燕後嗣乎42!”胡亥之殺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44;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
以爲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爲老。
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
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爲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爲國家討賊立功17,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18,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難19,興舉義兵20。
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爲禍始。
故汴水之戰數千21,後還到揚州更募22,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23,破降黃巾三十萬衆24。
又袁術僭號於九江25,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爲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爲皇后。
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後孤討禽其四將27,獲其人衆,遂使術窮亡解沮28,發病而死。
及至袁紹據河北29,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爲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
幸而破紹,梟其二子30。
又劉表自以爲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卻32,以觀世事,據有當州33,孤復定之,遂平天下。
身爲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34。
今孤言此,若爲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36,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37。
”夫能以大事小也38。
昔樂毅走趙39,趙王欲與之圖燕40。
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41,況燕後嗣乎42!”胡亥之殺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44;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過於三世矣。
孤非徒
永平中爲郎,典校祕書,專篤志於儒學,以著述爲業。
或譏以無功,又感東方朔揚雄自喻以不遭蘇張、範、蔡之時,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復應焉。
其辭曰:
賓戲主人曰:蓋聞聖人有一定之論,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彰。
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由此言之,取捨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列之餘事耳。
今吾子幸遊帝王之世,躬帶紱冕之服,浮英華,湛道德,矕龍虎之文,舊矣。
卒不能攄首尾,奮翼鱗,振拔洿塗,跨騰風雲,使見之者影駭,聞之者響震。
徒樂枕經籍書,紆體衡門,上無所蒂,下無所根。
獨攄意乎宇宙之外,銳思於毫芒之內,潛神默記,緪以年歲。
然而器不賈於當己,用不效於一世。
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猶無益於殿最也。
意者,且運朝夕之策,定合會之計,使存有顯號,亡有美諡,不亦優乎?
主人逌爾而笑曰:若賓之言,所謂見世利之華,暗道德之實,守窔奧之熒燭。
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曩者王塗蕪穢,周失其馭。
侯伯方軌,戰國橫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遊說之徒,風颮電激,並起而救之,其餘猋飛景附,霅煜其間者,蓋不可勝載。
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鉛刀皆能一斷。
是故魯連飛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顧眄而捐相印。
夫啾發投曲,感耳之聲,合之律度,淫哇而不可聽者,非《韶》、《夏》之樂也。
因勢合變,遇時之容,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及至從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說,羈旅騁辭,商鞅挾三術以鑽孝公,李斯奮時務而要始皇。
彼皆躡風塵之會,履顛沛之勢,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朝爲榮華,夕爲憔悴,福不盈眥,禍溢於世,兇人且以自悔,況吉士而是賴乎?且功不可虛成,名不可以僞立。
韓設辨以激君,呂行詐以賈國。
《說難》既遒,其身乃囚;秦貨既貴,厥宗亦墜。
是以仲尼抗浮雲之志,孟軻養浩然之氣,彼豈樂爲迂闊哉?道不可以貳也。
方今大漢灑埽羣穢,夷險芟荒,廓帝紘,恢皇綱。
基隆於羲農,規廣於黃唐,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養之如春。
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譬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得氣者蕃滋,失時者零落,參天地而施化,豈雲人事之厚薄哉!今吾子處皇代而論戰國,曜所聞而疑所覿,欲從堥敦而度高乎泰山,懷氿濫而測深乎重淵,亦未至也。
賓曰:若夫鞅、斯之倫,衰周之兇人,既聞命矣。
敢問上古之士,處身行道
或譏以無功,又感東方朔揚雄自喻以不遭蘇張、範、蔡之時,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復應焉。
其辭曰:
賓戲主人曰:蓋聞聖人有一定之論,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彰。
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由此言之,取捨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列之餘事耳。
今吾子幸遊帝王之世,躬帶紱冕之服,浮英華,湛道德,矕龍虎之文,舊矣。
卒不能攄首尾,奮翼鱗,振拔洿塗,跨騰風雲,使見之者影駭,聞之者響震。
徒樂枕經籍書,紆體衡門,上無所蒂,下無所根。
獨攄意乎宇宙之外,銳思於毫芒之內,潛神默記,緪以年歲。
然而器不賈於當己,用不效於一世。
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猶無益於殿最也。
意者,且運朝夕之策,定合會之計,使存有顯號,亡有美諡,不亦優乎?
主人逌爾而笑曰:若賓之言,所謂見世利之華,暗道德之實,守窔奧之熒燭。
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曩者王塗蕪穢,周失其馭。
侯伯方軌,戰國橫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遊說之徒,風颮電激,並起而救之,其餘猋飛景附,霅煜其間者,蓋不可勝載。
當此之時,搦朽摩鈍,鉛刀皆能一斷。
是故魯連飛一矢而蹶千金,虞卿以顧眄而捐相印。
夫啾發投曲,感耳之聲,合之律度,淫哇而不可聽者,非《韶》、《夏》之樂也。
因勢合變,遇時之容,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及至從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說,羈旅騁辭,商鞅挾三術以鑽孝公,李斯奮時務而要始皇。
彼皆躡風塵之會,履顛沛之勢,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朝爲榮華,夕爲憔悴,福不盈眥,禍溢於世,兇人且以自悔,況吉士而是賴乎?且功不可虛成,名不可以僞立。
韓設辨以激君,呂行詐以賈國。
《說難》既遒,其身乃囚;秦貨既貴,厥宗亦墜。
是以仲尼抗浮雲之志,孟軻養浩然之氣,彼豈樂爲迂闊哉?道不可以貳也。
方今大漢灑埽羣穢,夷險芟荒,廓帝紘,恢皇綱。
基隆於羲農,規廣於黃唐,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養之如春。
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譬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得氣者蕃滋,失時者零落,參天地而施化,豈雲人事之厚薄哉!今吾子處皇代而論戰國,曜所聞而疑所覿,欲從堥敦而度高乎泰山,懷氿濫而測深乎重淵,亦未至也。
賓曰:若夫鞅、斯之倫,衰周之兇人,既聞命矣。
敢問上古之士,處身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