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
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
桓公于是用管仲、鲍叔、隰朋、宾胥无、宁戚,三存亡国,一继绝世,救中国,攘戎狄,卒胁荆蛮,以尊周室,霸诸侯。
晋文公用咎犯、先轸、阳处父,强中国,败强楚,合诸侯,朝天子,以显周室。
楚庄王用孙叔敖、司马子反、将军子重,征陈从郑,败强晋,无敌于天下。
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及由余,据有雍州,攘败西戎。
吴用延州莱季子,幷翼州,扬威于鸡父。
郑僖公富有千乘之国,贵为诸侯,治义不顺人心,而取弑于臣者,不先得贤也。
至简公用子产、裨谌、世叔、行人子羽,贼臣除,正臣进,去强楚,合中国,国家安宁,二十余年,无强楚之患。
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于楚;曹不用僖负羁之谏,败死于戎。
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乱之端,在乎审己而任贤也。
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
国家惛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鲁国安宁,外内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子之卒后,邾击其南,齐伐其北,鲁不胜其患,将乞师于楚以取全耳(或作身),故传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公子买不可使戍卫,公子遂不听君命而擅之晋,内侵于臣下,外困于兵乱,弱之患也。
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贤,而后乃渐变为不肖也,此季子存之所益,亡之所损也。
夫得贤失贤,其损益之验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
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
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
桓公于是用管仲、鲍叔、隰朋、宾胥无、宁戚,三存亡国,一继绝世,救中国,攘戎狄,卒胁荆蛮,以尊周室,霸诸侯。
晋文公用咎犯、先轸、阳处父,强中国,败强楚,合诸侯,朝天子,以显周室。
楚庄王用孙叔敖、司马子反、将军子重,征陈从郑,败强晋,无敌于天下。
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及由余,据有雍州,攘败西戎。
吴用延州莱季子,幷翼州,扬威于鸡父。
郑僖公富有千乘之国,贵为诸侯,治义不顺人心,而取弑于臣者,不先得贤也。
至简公用子产、裨谌、世叔、行人子羽,贼臣除,正臣进,去强楚,合中国,国家安宁,二十余年,无强楚之患。
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于楚;曹不用僖负羁之谏,败死于戎。
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乱之端,在乎审己而任贤也。
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
国家惛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鲁国安宁,外内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子之卒后,邾击其南,齐伐其北,鲁不胜其患,将乞师于楚以取全耳(或作身),故传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公子买不可使戍卫,公子遂不听君命而擅之晋,内侵于臣下,外困于兵乱,弱之患也。
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贤,而后乃渐变为不肖也,此季子存之所益,亡之所损也。
夫得贤失贤,其损益之验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惟恐其不至于大也。
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陜以西者召公主之。
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陜间之人皆得其所。
是故后世思而歌诔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
”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幼孤羸露,死伤系虏,不忍其然,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恩施其惠,未尝辍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绝,德及之也。
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此之谓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禘尝,非求报于鬼神也。
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沟防不修,水为人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辟地垦草,粪土树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
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周颂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
”礼记曰:“上牲损则用下牲,下牲损则祭不备物。
”以其舛之为不乐也。
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
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陜以西者召公主之。
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陜间之人皆得其所。
是故后世思而歌诔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
”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幼孤羸露,死伤系虏,不忍其然,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恩施其惠,未尝辍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绝,德及之也。
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此之谓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禘尝,非求报于鬼神也。
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沟防不修,水为人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辟地垦草,粪土树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
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周颂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
”礼记曰:“上牲损则用下牲,下牲损则祭不备物。
”以其舛之为不乐也。
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犹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孝子不敢以其物荐进。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之教[1],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
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2]四十馀年。
远方慕义,莫不宾服。
《雅》、《颂》歌咏,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3]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
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4],然其馀业遗烈,流而未灭。
五伯[5]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6],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7],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8];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9]?”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
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
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
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10]瑏瑠,六卿分晋[11],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12]。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13];诈谲之国,兴立为强[14]。
是以转相放效[15],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16],千乘之国五[17],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设。
有谋之强[18],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19],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卿[20]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21],生从横短长之说[22],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
横则秦帝[23],从则楚王[24]。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25]。
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26],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
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27],据崤、函[28]之阻,跨陇、蜀[29]之
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2]四十馀年。
远方慕义,莫不宾服。
《雅》、《颂》歌咏,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3]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
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4],然其馀业遗烈,流而未灭。
五伯[5]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6],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7],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8];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9]?”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
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
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
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10]瑏瑠,六卿分晋[11],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12]。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13];诈谲之国,兴立为强[14]。
是以转相放效[15],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16],千乘之国五[17],敌侔争权,尽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设。
有谋之强[18],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19],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卿[20]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21],生从横短长之说[22],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
横则秦帝[23],从则楚王[24]。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25]。
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26],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
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27],据崤、函[28]之阻,跨陇、蜀[29]之
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1]。
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2],实有懿德,文王咨焉。
建国命氏[3],或谓之郭,即其后也。
先生诞应天衷[4],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
夫其器量弘深[5],姿度广大[6],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7]。
若乃砥节厉行[8],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9],隐括足以矫时[10]瑏瑠。
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11],周流华夏,随集帝学[12]。
收文武之将坠[13],拯微言之未绝[14]。
于是缨緌之徒[15],绅佩之士[16],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17]。
尔乃潜隐衡门[18],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19]。
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
群公休之[20],遂辟司徒掾[21],又举有道[22],皆以疾辞。
将蹈鸿涯之遐迹[23],绍巢许之绝轨[24],翔区外以舒翼[25],超天衢以高峙[26]。
禀命不融[27],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28]。
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置念。
乃相与惟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29],佥以为先民既没[30],而德音犹存者,亦赖之于见述也。
今其如何,而阙斯礼?于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31],俾芳烈奋于百世,令问显于无穷[32]。
其词曰:
於休先生[33],明德通玄,纯懿淑灵,受之自天。
崇壮幽浚[34],如山如渊。
礼乐是悦,诗书是敦[35]。
匪惟摭华,乃寻厥根[36]。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37]。
懿乎其纯,确乎其操[38]。
洋洋搢绅,言观其高[39]。
栖迟泌丘[40],善诱能教。
赫赫三事[41],几行其招。
委辞召贡[42],保此清妙。
降年不永,民斯悲悼。
爰勒兹铭,摛其光耀[43]。
嗟尔来世,是则是效[44]!
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2],实有懿德,文王咨焉。
建国命氏[3],或谓之郭,即其后也。
先生诞应天衷[4],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
夫其器量弘深[5],姿度广大[6],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7]。
若乃砥节厉行[8],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9],隐括足以矫时[10]瑏瑠。
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11],周流华夏,随集帝学[12]。
收文武之将坠[13],拯微言之未绝[14]。
于是缨緌之徒[15],绅佩之士[16],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17]。
尔乃潜隐衡门[18],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祛其蔽[19]。
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
群公休之[20],遂辟司徒掾[21],又举有道[22],皆以疾辞。
将蹈鸿涯之遐迹[23],绍巢许之绝轨[24],翔区外以舒翼[25],超天衢以高峙[26]。
禀命不融[27],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28]。
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悼,靡所置念。
乃相与惟先生之德,以谋不朽之事[29],佥以为先民既没[30],而德音犹存者,亦赖之于见述也。
今其如何,而阙斯礼?于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31],俾芳烈奋于百世,令问显于无穷[32]。
其词曰:
於休先生[33],明德通玄,纯懿淑灵,受之自天。
崇壮幽浚[34],如山如渊。
礼乐是悦,诗书是敦[35]。
匪惟摭华,乃寻厥根[36]。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37]。
懿乎其纯,确乎其操[38]。
洋洋搢绅,言观其高[39]。
栖迟泌丘[40],善诱能教。
赫赫三事[41],几行其招。
委辞召贡[42],保此清妙。
降年不永,民斯悲悼。
爰勒兹铭,摛其光耀[43]。
嗟尔来世,是则是效[4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续衽,钩边。
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
如孤子,衣纯以素。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续衽,钩边。
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
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
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
如孤子,衣纯以素。
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制农田百亩。
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
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
卿,四大夫禄。
君,十卿禄。
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
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
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
八州,州二百一十国。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
名山大泽不以分,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千里之外,设方伯。
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
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
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
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
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
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
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制农田百亩。
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
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
卿,四大夫禄。
君,十卿禄。
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
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
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
八州,州二百一十国。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
名山大泽不以分,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千里之外,设方伯。
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
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
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
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
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
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
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
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
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讎,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
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复苟活。
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
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
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
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
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
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
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讎,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