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馀物,皆丘山也。
及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
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
飞卫之矢先穷。
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捍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
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馀物,皆丘山也。
及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
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
飞卫之矢先穷。
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捍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
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
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马。
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
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
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
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
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
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
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
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
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
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
”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
”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旬有馀日,更版为劝学从事。
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大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
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
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觅。
”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
乃益器焉。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
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
温命取以还之。
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
温命纸笔,令嘲之。
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
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
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诏使人扶入。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
永,会稽人,丧亡。
君求赴义,路由永兴。
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
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
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
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
”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
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
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
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
”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饮,逾多不
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马。
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
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
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
冲默有远量,弱冠俦类咸敬之。
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
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
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
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
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
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
”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
”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旬有馀日,更版为劝学从事。
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大傅河南褚裒,简穆有器识,时为豫章太守,出朝宗亮。
正旦大会州府人士,率多时彦,君在坐次甚远。
裒问亮:“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云:“在坐,卿但自觅。
”裒历观,遂指君谓亮曰:“将无是耶?”亮欣然而笑,喜裒之得君,奇君为裒之所得。
乃益器焉。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
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
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
温命取以还之。
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
温命纸笔,令嘲之。
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
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
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诏使人扶入。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
永,会稽人,丧亡。
君求赴义,路由永兴。
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
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
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
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
”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还至,转从事中郎,俄迁长史。
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
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
温从容谓君曰:“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
”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饮,逾多不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
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
遭离不同,迹有优劣。
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
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重耳霸。
中古凌犀,斯道替矣。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
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
故蘧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
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
则燕昭乐毅,古之流也。
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
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汉之得材,于斯为贵。
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
静乱庇人,抑亦其次。
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
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
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
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
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
举才不以标鉴,故久之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
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
由斯而谈,故以大存名节。
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谓。
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
相与弘道,岂不远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
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
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
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公瑾卓尔,逸志不群。
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参分于赤壁。
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
然则三五迭隆,历世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
遭离不同,迹有优劣。
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
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重耳霸。
中古凌犀,斯道替矣。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
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
故蘧寗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
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
则燕昭乐毅,古之流也。
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
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汉之得材,于斯为贵。
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
静乱庇人,抑亦其次。
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
是以古之居子,不患弘道难;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
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
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
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明,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
举才不以标鉴,故久之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
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
由斯而谈,故以大存名节。
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其亦文若之谓。
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
相与弘道,岂不远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子所不与,魏武所不容。
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
治国以体,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馀泣。
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公瑾卓尔,逸志不群。
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参分于赤壁。
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
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
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呜呼哀哉!
寒往暑来,日月寖疏;
梁尘委积,庭草荒芜。
寥寥空室,哀哀遗孤;
肴觞虚奠,人逝焉如!
谁无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与尔,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
爰从靡识,抚髫相成。
咨尔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鲜言,闻善则乐。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闺,可象可效。
我闻为善,庆自己蹈;
彼苍何偏,而不斯报!
昔在江陵,重罹天罚,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与尔,百哀是切。
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白云掩晨,长风悲节。
感惟崩号,兴言泣血。
寻念平昔,触事未远,
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如何一往,终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时复践?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茕茕游魂,谁主谁祀?
奈何程妹,于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见蒿里。
呜呼哀哉!
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呜呼哀哉!
寒往暑来,日月寖疏;
梁尘委积,庭草荒芜。
寥寥空室,哀哀遗孤;
肴觞虚奠,人逝焉如!
谁无兄弟,人亦同生,
嗟我与尔,特百常情。
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
爰从靡识,抚髫相成。
咨尔令妹,有德有操。
靖恭鲜言,闻善则乐。
能正能和,惟友惟孝。
行止中闺,可象可效。
我闻为善,庆自己蹈;
彼苍何偏,而不斯报!
昔在江陵,重罹天罚,
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伊我与尔,百哀是切。
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白云掩晨,长风悲节。
感惟崩号,兴言泣血。
寻念平昔,触事未远,
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如何一往,终天不返!
寂寂高堂,何时复践?
藐藐孤女,曷依曷恃?
茕茕游魂,谁主谁祀?
奈何程妹,于此永已!
死如有知,相见蒿里。
呜呼哀哉!
岁在辛亥,月惟仲秋,旬有九日,从弟敬远,卜辰云窆,永宁后土。
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
情恻恻以摧心,泪湣湣而盈眼。
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
呜呼哀哉!
于铄吾弟,有操有概;孝发幼龄,友自天爱。
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
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温,其言则厉;乐胜朋高,好是文艺。
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槃山阴。
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
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
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
相及龆齿,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
念畴昔日,同房之欢,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
岂不多乏,忽忘饥寒。
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
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
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
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
抚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离世!
事不可寻,思亦何极,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异方,存亡有域,候晨永归,指途载陟。
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礼仪孔闲。
庭树如故,斋宇廓然。
孰云敬远,何时复还!
余惟人斯,昧兹近情,蓍龟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执笔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诚。
呜呼哀哉!
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
情恻恻以摧心,泪湣湣而盈眼。
乃以园果时醪,祖其将行。
呜呼哀哉!
于铄吾弟,有操有概;孝发幼龄,友自天爱。
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
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温,其言则厉;乐胜朋高,好是文艺。
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槃山阴。
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
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
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
相及龆齿,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
念畴昔日,同房之欢,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
岂不多乏,忽忘饥寒。
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
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
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
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
抚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离世!
事不可寻,思亦何极,日徂月流,寒暑代息。
死生异方,存亡有域,候晨永归,指途载陟。
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礼仪孔闲。
庭树如故,斋宇廓然。
孰云敬远,何时复还!
余惟人斯,昧兹近情,蓍龟有吉,制我祖行。
望旐翩翩,执笔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诚。
呜呼哀哉!
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
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此来十三年,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
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谓侯之时耳。
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
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
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当。
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
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
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
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于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
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
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
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
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
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
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故尧有丹水之伐,舜有三苗之征,咸以宁静宇宙,戢兵和众者也。
蜀平之时,天下皆谓吴当并亡,自此来十三年,是谓一周,平定之期复在今日矣。
议者常言吴楚有道后服,无礼先强,此乃谓侯之时耳。
当今一统,不得与古同谕。
夫适道之论,皆未应权,是故谋之虽多,而决之欲独。
凡以险阻得存者,谓所敌者同,力足自固。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十人莫当。
及进兵之日,曾无藩篱之限,斩将搴旗,伏尸数万,乘胜席卷,径至成都,汉中诸城,皆鸟栖而不敢出。
非皆无战心,诚力不足相抗。
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
今江淮之难,不过剑阁;山川之险,不过岷汉。
孙皓之暴,侈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
而大晋兵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今不于此平吴,而更阻兵于相守,征夫苦役,日寻干戈,经历盛衰,不可长久,宜当时定,以一四海,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吴缘江为国,无有内外,东西数千里,以藩篱自持,所敌者大,无有宁息。
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名臣重将不复自信,是以孙秀之徒皆畏逼而至。
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平常之日,犹怀去就,兵临之际,必有应者,终不能齐力致死,已可知也。
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不如中国,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固,还保城池,则去长入短。
而官军悬进,人有致节之志,吴人战于其内,有凭城之心。
如此,军不逾时,克可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