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诸佛知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人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
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
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
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
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
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
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
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
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唯然,已见。」
「于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
,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 佛所印可。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切观行。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里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
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切,供养诸佛,及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 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两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悉来会坐。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
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
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
答曰:「以空空。」
又问:「空何用空?」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
又问:「空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
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
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