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倶絶。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倶絶。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餘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
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
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
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爲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爲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
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
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
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餘稍爲修葺,使不上漏。
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庭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爲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爲廚,人往,從軒前過。
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餘既爲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餘稍爲修葺,使不上漏。
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庭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
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爲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爲廚,人往,從軒前過。
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餘既爲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宋王欲使熊蟄父爲司馬,熊蟄父辭。
宋王謂杞離曰:“薄諸乎?吾將以爲太宰。
”杞離曰:”臣請試之。
”旦日之熊蟄父氏,不遇,遇其僕於逵,爲道王之意。
其僕曰:“小人不能知也,然嘗聞之,南海之島人食蛇,北遊於中國,臘蛇以爲糧。
之齊,齊人館之厚,客喜,侑主人以文镻之修,主人吐舌而走,客弗喻,爲其薄也。
戒皁臣求王虺以致之。
今王與大夫無亦猶是與?”杞離慚而退。
宋王謂杞離曰:“薄諸乎?吾將以爲太宰。
”杞離曰:”臣請試之。
”旦日之熊蟄父氏,不遇,遇其僕於逵,爲道王之意。
其僕曰:“小人不能知也,然嘗聞之,南海之島人食蛇,北遊於中國,臘蛇以爲糧。
之齊,齊人館之厚,客喜,侑主人以文镻之修,主人吐舌而走,客弗喻,爲其薄也。
戒皁臣求王虺以致之。
今王與大夫無亦猶是與?”杞離慚而退。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爲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
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
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
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
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
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
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
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
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
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
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複于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
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爲母猴也。
嘻!技亦靈怪矣哉!」)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麋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複于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
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爲母猴也。
嘻!技亦靈怪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