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白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冷,吃不下饭。
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
其效极验。
头晕吐逆。
用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服下。
有效。
水泻。
用干姜(炮)研为末,稀饭送服二钱即愈。
血痢。
用士姜烧存性,放冷,研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极效。
脾寒疟疾。
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
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三钱。
咳嗽上气。
用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有蛀部分)、桂心(紫色,去皮),一起捣烂,筛过,取等分,加炼蜜同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水送下。
咳嗽发时即服,一天服三至五次。
禁食葱面油腥。
有特效。
吐血不止。
用干姜为末,童便调服。
赤眼涩痛。
用白姜末,水调贴足心。
牙痛。
用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敷搽患处。
痈疽初起。
用干姜一两炒紫,研为末,醋调敷痈四周,留头。
瘰疬不收。
用干姜为末,加姜汁调成糊,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放药。
追脓尽生肉合口,即可停药。
如仍不俣,加葱白汁调大黄涂搽好愈。
附方
生姜是姜的新鲜根茎,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干姜经过炮制,炒成外观黑色、内部老黄色,即为炮姜。
白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冷,吃不下饭。
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
其效极验。
头晕吐逆。
用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服下。
有效。
水泻。
用干姜(炮)研为末,稀饭送服二钱即愈。
血痢。
用士姜烧存性,放冷,研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极效。
脾寒疟疾。
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
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三钱。
咳嗽上气。
用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有蛀部分)、桂心(紫色,去皮),一起捣烂,筛过,取等分,加炼蜜同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水送下。
咳嗽发时即服,一天服三至五次。
禁食葱面油腥。
有特效。
吐血不止。
用干姜为末,童便调服。
赤眼涩痛。
用白姜末,水调贴足心。
牙痛。
用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敷搽患处。
痈疽初起。
用干姜一两炒紫,研为末,醋调敷痈四周,留头。
瘰疬不收。
用干姜为末,加姜汁调成糊,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放药。
追脓尽生肉合口,即可停药。
如仍不俣,加葱白汁调大黄涂搽好愈。
附方
生姜是姜的新鲜根茎,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干姜经过炮制,炒成外观黑色、内部老黄色,即为炮姜。
气味
果实:苦、酸、微温、无毒。
核仁:苦、平、无毒。
根白皮(树皮刮去外层皱皮后炙黄入药):大寒、无毒。
主治
果实:肝病人宜食。
核仁:利小肠,下水气,消浮肿。
根白皮:煮汁服,止消渴,治赤白痢及赤白带;煎水含漱,治齿痛。
果实:苦、酸、微温、无毒。
核仁:苦、平、无毒。
根白皮(树皮刮去外层皱皮后炙黄入药):大寒、无毒。
主治
果实:肝病人宜食。
核仁:利小肠,下水气,消浮肿。
根白皮:煮汁服,止消渴,治赤白痢及赤白带;煎水含漱,治齿痛。
气味
甘、辛、热、无毒。
主治
调和胃气。
用干枣去核,缓火烤燥,研为末,加少量生姜末,开水送服。
反胃吐食。
用大枣一枚去核,加斑蝥一个去头翅,一起煨熟,去斑蝥,空心服,开水送下。
伤寒病后,口干咽痛、喜唾。
用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烂,加蜜做成丸仓,口含咽汁,甚效。
妇女脏燥(悲伤欲器,精神不正常)。
用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合并后每取一两小煎服。
此方名“大枣汤”,亦补脾气。
大便燥塞。
有大枣一枚去核,加轻粉半钱入枣中,煨熟服,枣汤送下。
烦闷不眠。
用大枣十四枚、葱白七根,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上气咳嗽。
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倒入枣肉中渍尽酥,取枣收存。
常含一枚,微微咽汁。
肺疽吐血。
用红枣(连核烧存性)、面药煎(煅过),等分为还想。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耳聋鼻塞。
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一起捣碎,棉裹塞耳鼻,一天一次,经一个多月,即可闻声音和辩香自。
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
诸疮久溃。
用枣膏三程式煎水频洗。
心气痛。
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在害心疼直到老。
甘、辛、热、无毒。
主治
调和胃气。
用干枣去核,缓火烤燥,研为末,加少量生姜末,开水送服。
反胃吐食。
用大枣一枚去核,加斑蝥一个去头翅,一起煨熟,去斑蝥,空心服,开水送下。
伤寒病后,口干咽痛、喜唾。
用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烂,加蜜做成丸仓,口含咽汁,甚效。
妇女脏燥(悲伤欲器,精神不正常)。
用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合并后每取一两小煎服。
此方名“大枣汤”,亦补脾气。
大便燥塞。
有大枣一枚去核,加轻粉半钱入枣中,煨熟服,枣汤送下。
烦闷不眠。
用大枣十四枚、葱白七根,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一次服下。
上气咳嗽。
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倒入枣肉中渍尽酥,取枣收存。
常含一枚,微微咽汁。
肺疽吐血。
用红枣(连核烧存性)、面药煎(煅过),等分为还想。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耳聋鼻塞。
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一起捣碎,棉裹塞耳鼻,一天一次,经一个多月,即可闻声音和辩香自。
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
诸疮久溃。
用枣膏三程式煎水频洗。
心气痛。
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在害心疼直到老。
释名
胡芥、蜀芥。
气味
(子)辛、温、无毒。
主治
反胃上气。
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热痰烦晕。
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此方名“白芥丸”。
腹冷气起。
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为末,加开水沁过的蒸饼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姜汤送下十丸,甚效。
肿毒初起。
用白芥子还想,加醋调涂。
胡芥、蜀芥。
气味
(子)辛、温、无毒。
主治
反胃上气。
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热痰烦晕。
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此方名“白芥丸”。
腹冷气起。
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为末,加开水沁过的蒸饼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姜汤送下十丸,甚效。
肿毒初起。
用白芥子还想,加醋调涂。
气味
(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主治
痈疸疮肿。
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喉痹乳蛾。
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
每取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泄痢口渴。
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赤痢腹痛。
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
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小便尿血。
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血崩。
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
一天服二次。
大便不通。
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霍乱吐泻。
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蛔虫上行。
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主咳。
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伤寒。
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
(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主治
痈疸疮肿。
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喉痹乳蛾。
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
每取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泄痢口渴。
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赤痢腹痛。
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
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小便尿血。
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血崩。
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
一天服二次。
大便不通。
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霍乱吐泻。
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蛔虫上行。
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主咳。
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伤寒。
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