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莲实:藕实、石莲子、水芝、泽芝。
莲薏即莲子中的青心:苦薏。
莲蕊须:佛座须。
莲花:芙蓉、芙蕖、水华。
莲房:莲蓬壳。
荷叶:荷叶中的嫩者名“荷钱”,贴水者名藕荷,出水者名芰荷,叶蒂(按:即荷叶中央近梗处剪正气叶片)名“荷鼻”。
气味
荷叶:苦、平、无毒。
莲房:苦、涩、温、无毒。
莲蕊须:甘、涩、温、无毒。
莲薏:苦、寒、无毒。
藕节:涩、平、无毒。
藕:甘、平、无毒。
莲实:甘、平、涩、无毒。
主治
莲实:
小便频数。
用莲实半升,酒浸二宿,取出放入洗净的猪胃中,缝好煮熟,晒干,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饭前服,温酒送下。
白浊溃精。
用石莲子、龙骨、益知仁,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
又方:用莲子、白茯苓,等分为末,开水调服。
久痢禁口。
有石莲子(炒)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米汤调下。
加服香连丸更好。
脾泄肠滑。
治方同上。
干呕不止。
用莲子六枚,炒成赤黄色,研为末,熟水半碗冲服。
产后咳逆,呕吐,心忡目昏。
用莲子一两半、白茯苓一两、丁香五钱,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双目红痛。
用莲子去皮,研为末,取一碗,加粳米半斤,常煮粥吃。
反胃吐食。
用石莲子为末,加少量肉豆蔻粉,米汤调服。
藕:
时气烦渴。
用生藕汁一碗、生蜜一合,和匀细服。
吐泻。
用生藕捣汁服。
上焦痰热。
用藕汁、梨汁各半碗,和匀后服下。
小便热淋。
用生藕汁、生地黄汁、葡萄汁,各等分。
每服半碗,加蜜,温服。
跌作瘀血。
用干藕根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
脚冻发裂。
把藕蒸熟后,捣烂涂患处。
藕节:
鼻血不止。
用藕节捣汁饮服。
突然吐血。
用藕节、荷节、荷蒂各七个,以蜜少许捣烂,加水二杯煎至八成,去渣温服。
大便下血。
用藕节晒干研成末,每服二钱,人参、白蜜煎汤调下。
一天服二次。
遗精白浊。
用藕节、莲花须、莲子、芡产、山药、白茯苓、白茯神各二两,共研为末;另用金樱子二二斤,捶碎,加水一斗熬于八成,去渣,再熬成膏,把膏药和药末调匀,再调一点面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金锁玉关丸”。
鼻渊。
和藕节、芎焙过,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关下。
莲薏:
劳心吐血。
用莲薏七个、糯米二十一粒,共研为末,酒送服。
小便遗精。
用莲薏一撮,研为末,加辰砂一分。
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一天服二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安神止渴,久服强身。
气味
(荚)辛、温、微毒。
主治
肠风下血。
用独子肥皂(烧存性)一片,研为末,加糊调成丸子,陈米汤送下。
下痢噤口。
用肥皂荚一枚,以盐填实,烧存性,研为末。
取少许放入白米稀饭内吃下,有效。
风虚牙肿。
用独子肥皂,以盐填实,烧存性,研末涂搽。
亦可加樟脑少许。
头耳诸疮、眉癣。
用肥皂(煅存性)一钱、枯矾一分,研匀,调香油涂搽。
小儿头疮出脓。
用肥皂烧存性,加入腻粉,调麻油涂搽。
瘌痢头疮。
用独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加巴豆二枚,扎稳,盐泥包好,煅存性,去泥留药,再加槟榔、轻粉五、七分,研匀,以香油调涂。
涂药前,先用荚灰浸汁洗头,然后用温水再洗一次,揩干后涂药。
癣疮。
用川槿皮煎汤,以肥皂(去核及内膜)浸汤中,时时搽癣。
阴茎湿痒。
用肥皂一个,烧存性,调香油涂搽。
释名
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
气味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
皂角子:辛、温、无毒。
皂角刺:辛、温、无毒。
木皮、根皮:辛、温、无毒。
主治
皂角子: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
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
大肠虚秘(时泻时秘)。
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下痢不止。
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
肠风下血。
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
此方名“神效散”。
里急后重。
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
小儿流涎(由于脾热有痰)。
用皂角子仁半两、半夏(姜汤泡七次)钱二分,共研为末,加姜汁调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妇女难产。
吞皂角子二枚。
风虫牙痛。
用皂角子研为末,棉裹末约弹子大两颗,醋煮热,交替熨患处。
每且可熨三、五次。
一切疔肿:
中风口噤、涎潮上。
用皂角一挺,去皮,以猪油涂炙成黄色,研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体壮者可服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
中风口。
用皂角五两,去皮,为末,加陈年老醋调匀,左涂右侧,右涂左侧。
药干再涂。
中暑不省。
用皂荚一两(烧存性)、甘草一两(微炒为末),以温水调一钱灌下。
喉痹封口。
用皂荚生研为末,取少许点患处,同时以醋调药厚涂项下。
不久,病处裂破出血即愈。
咽喉肿痛。
用皂荚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过焦,研为末。
每次少放入咽,吐涎则痛止,病渐愈。
风邪疾。
用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
每服三、四十丸,枣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病稍减,只服二十丸。
此方名“抵住丸”。
咳逆上气、唾浊,不能睡卧。
用皂荚(炙,去皮、子)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一丸,枣膏汤送下。
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痰喘咳嗽。
用长皂荚三长(去皮、子),一荚中装半夏十粒,一荚中装中巴豆,蜜制关夏。
再一起火炙成黄色,研为末。
每用二、三分,于临卧时以姜汁调服。
用特效。
牙病喘息、喉中有声。
用肥皂荚两挺,酥炙取肉,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豆大。
每服一丸,以微泻为度,不泻再服药。
一天服一次。
释名
棘刺、棘针、赤龙爪。
花名刺原。
气味
(白棘)辛、寒、无毒。
主治
小便尿血。
用白棘三升,加水五程式,煮取二升,分三次服。
明脏虚冷,腹胁刺痛。
用白棘一合(焙过)、槟榔二钱半,加水一碗,煎至五分,再加好酒半碗,煮开几次后,分二次服。
睫毛倒生。
用白棘一百二十个、地龙二条、木贼一百二十节、木鳖子仁二个,共炒为末,摘去倒毛,每日以药末吸入鼻内三、五次。
睫毛即不再倒生。
龋齿腐朽。
用白棘二百枚(朽落地者),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含漱。
或烧棘涂病齿,再敷雄黄末。
小儿口噤,惊风不乳。
用白棘烧为还想,水送服一钱。
小儿丹肿。
用水煮白棘根汁洗搽。
痈前痔漏。
治方同上。
疔疮。
用白棘(倒钩者)三枚、丁香七枚,是入瓶中烧存性,加未满月的婴儿粪和匀,每日涂疮三次。
诸肿有脓。
用白棘烧灰,水送服一钱。
一夜之间,肿即可出头。
释名
旃檀、真檀。
气味
白旃檀:辛、温、无毒。
紫檀:咸、微寒、无毒。
主治
白旃檀:心腹痛、肾气痛、噎膈吐食、风热肿毒。
紫檀:止血、止痛、疗淋、敷刀伤。
气味
(楠材)辛、微温、无毒。
主治
足部水肿。
削楠木、桐木煮水泡脚,并饮此水少许。
每日如此,直至病愈。
心胀腹痛,不得吐泻。
取楠木削三、四两,加水三升,煮开三次,饮服。
耳出脓。
用楠木烧存性,研末敷耳内。
释名
小杨、杨柳。
气味
柳华:苦、寒、无毒。
柳叶:苦、寒、无毒。
枝及根白皮:苦、寒、无毒。
主治
柳华:
吐血咯血。
用柳絮烙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
刀伤血出。
用柳絮包敷即可。
脸上脓疮。
用柳絮、腻粉等分,调灯油涂搽。
走马牙疳。
用杨花烧存性,加麝香少许涂搽。
大风疬。
用杨花四两,捣成饼,贴壁上,干后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时,取出焙干,研为末,取二两,加白花蛇、乌蛇各一条(去头尾,酒浸用肉),全蝎、蜈蚣、蟾蜍、雄黄各五钱,苦参、天麻各一两,共研为末,水煎麻黄取汁,与各药同熬,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为衣。
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以愈为度。
柳叶:
小便白浊。
用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
小儿丹毒。
用柳叶一斤,加水一斗,煮取汁三升,洗患处。
一天宜洗七、八次。
眉毛脱落。
用垂柳阴干,研为末,放在铁器中加姜汁调匀,每夜涂抹眉部。
无名恶疮。
用柳叶或皮,水煎汁。
加盐少许洗患睡。
漆疮,用柳叶煎水洗。
枝及根白皮:
黄疸初起。
用柳枝煮浓汁半升,一次服下。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
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
加酒、面所饭滚成珠子,晒干,装袋中悬挂通风处。
用时,烧滚水随意下米,待米浮起查看无硬心则为米熟。
一次吃完。
稍久,面和米就会分散了,这样制成的米,名“络索米”。
走注气痛(身上忽有一处如被人打痛,痛处游走不定,有时觉痛和极冷)。
用白酒煮杨柳白皮乘热熨痛处。
风毒肿痛。
治方同上。
项下瘿气,用柳根(水边露出者)三十斤,加水一斛。
煮取一升,泡糯米三斗,加常法酿酒,每日饮服适量。
齿龈肿痛。
用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
又方:用柳枝、槐村、桑枝,煎水熬膏,加姜汁、细辛末、芎末,调匀擦牙。
风虫牙痛。
用杨柳白皮一小声含嚼,取汁渍齿根,几次即愈。
又方:用柳枝一握,锉碎,加盐少许,浆水煎含,甚效。
又方:柳枝(锉细)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至豆熟,加清酒三升泡三天后,含漱吐涎。
耳痛有脓。
把柳根切细,捣至极烂,封贴痛处,药干即换。
漏疮肿痛。
用柳根伸出的红须每日煎水洗。
又方:用柳条在罐内烧烟熏痛处。
乳痛初起。
用柳根皮捣至极烂,包布中,火上烤热熨患处。
布准即换。
反花恶疮(肉翻出如饭粒,根深脓溃)。
用柳枝叶三斤,加水五升煎至三升,再熬成糖稀状。
每天涂搽三次。
背起丹毒。
用柳木灰
释名
烈朴、赤朴、厚皮。
树名榛,子名逐折。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损。
用厚朴(去皮,切片)、生姜(连皮,切片)二斤,在水五升中同煮干,去姜,焙朴,再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同厚朴一起,在水五升中煮干,去甘草,焙闰、朴为末加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把枣内、药末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方中再加熟附子亦可。
此方名“厚朴煎丸”。
痰呕逆。
饮食不下。
用厚朴一两、姜汁炙黄,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调下。
腹前胀满。
用厚朴(制)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加水一培,煎成四升,温服八合。
一天服三次,呕吐者再加半夏五合。
此名“厚朴七物汤”。
气胀心闷,饮食不下,久患不愈。
用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为末。
每服二匙,陈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反胃、下泻。
治方同上。
霍乱腹痛。
用厚朴(炙)四两、桂心二两、枳实五枚、生姜二两,加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服下。
此方名“厚朴汤”。
久痢。
用厚朴三两、黄连三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空心细细服下。
大肠干结。
用厚朴(生研)、猪脏(煮熟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姜水送下。
尿浑浊。
用厚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加水、酒各一碗,煎成一碗,温服。
月经不通。
有厚朴三两(炙过,切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分二次空心服下。
三、四剂之后,即见特效。
方中如桃仁、红花亦可。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