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泰,字伯倫,順陽山陰人也。
祖汪,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父寧,豫章太守。
泰初爲太學博士,衛將軍謝安、驃騎將軍會稽王道子二府參軍。
荊州刺史王忱,泰外弟也,請爲天門太守。
忱嗜酒,醉輒累旬,及醒,則儼然端肅。
泰謂忱曰“酒雖會性,亦所以傷生。
遊處以來,常欲有以相戒,當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無假陳說”忱嗟嘆久之,曰“見規者衆矣,未有若此者也”或問忱曰“範泰何如謝邈”忱曰“茂度慢”又問“何如殷覬”忱曰“伯通易”忱常有意立功,謂泰曰“今城池既立,軍甲亦充,將欲掃除中原,以申宿昔之志。
伯通意銳,當令擁戈前驅。
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何如”泰曰“百年逋寇,前賢挫屈者多矣。
功名雖貴,鄙生所不敢謀”會忱病卒。
召泰爲驃騎諮議參軍,遷中書侍郎。
時會稽王世子元顯專權,內外百官請假,不復表聞,唯籤元顯而已。
泰建言以爲非宜,元顯不納。
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侯。
桓玄輔晉,使御史中丞祖臺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長史王準之、輔國將軍司馬珣之並居喪無禮,泰坐廢徙丹徒。
義旗建,國子博士。
司馬休之爲冠軍將軍、荊州刺史,以泰爲長史、南郡太守。
又除長沙相,散騎常侍,並不拜。
入爲黃門郎,御史中丞。
坐議殷祠事謬,白衣領職。
出爲東陽太守。
盧循之難,泰預發兵千人,開倉給稟,高祖加泰振武將軍。
明年,遷侍中,尋轉度支尚書。
時僕射陳郡謝混,後進知名,高祖嘗從容問混“泰名輩可以比誰”對曰“王元太一流人也”徙爲太常。
初,司徒道規無子,養太祖,及薨,以兄道憐第二子義慶爲嗣。
高祖以道規素愛太祖,又令居重。
道規追封南郡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太祖。
泰議曰“公之友愛,即心過厚。
禮無二嗣,諱宜還本屬”從之。
轉大司馬左長史,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
復爲尚書,常侍如故。
兼司空,與右僕射袁湛授宋公九錫,隨軍到洛陽。
高祖還彭城,與共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輿。
泰好酒,不拘小節,通率任心,雖在公坐,不異私室,高祖甚賞愛之。
然拙於爲治,故不得在政事之官。
遷護軍將軍,以公事免。
高祖受命,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明年,議建國學,以泰領國子祭酒。
泰上表曰:
臣聞風化興於哲王,教訓表於至世。
至說莫先講習,甚樂必寄朋來。
古人成童入學,易子而教,尋師無遠,負糧忘艱,安親光國,莫不由此。
若能出不由戶,則斯道莫從。
是以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學制既下,遠近遵承。
臣之愚懷,少有未達。
今惟新告始,盛業初基,天下改觀,有志景慕。
而置生之制,取少停多,開不來之端,非
祖汪,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父寧,豫章太守。
泰初爲太學博士,衛將軍謝安、驃騎將軍會稽王道子二府參軍。
荊州刺史王忱,泰外弟也,請爲天門太守。
忱嗜酒,醉輒累旬,及醒,則儼然端肅。
泰謂忱曰“酒雖會性,亦所以傷生。
遊處以來,常欲有以相戒,當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無假陳說”忱嗟嘆久之,曰“見規者衆矣,未有若此者也”或問忱曰“範泰何如謝邈”忱曰“茂度慢”又問“何如殷覬”忱曰“伯通易”忱常有意立功,謂泰曰“今城池既立,軍甲亦充,將欲掃除中原,以申宿昔之志。
伯通意銳,當令擁戈前驅。
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何如”泰曰“百年逋寇,前賢挫屈者多矣。
功名雖貴,鄙生所不敢謀”會忱病卒。
召泰爲驃騎諮議參軍,遷中書侍郎。
時會稽王世子元顯專權,內外百官請假,不復表聞,唯籤元顯而已。
泰建言以爲非宜,元顯不納。
父憂去職,襲爵陽遂鄉侯。
桓玄輔晉,使御史中丞祖臺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長史王準之、輔國將軍司馬珣之並居喪無禮,泰坐廢徙丹徒。
義旗建,國子博士。
司馬休之爲冠軍將軍、荊州刺史,以泰爲長史、南郡太守。
又除長沙相,散騎常侍,並不拜。
入爲黃門郎,御史中丞。
坐議殷祠事謬,白衣領職。
出爲東陽太守。
盧循之難,泰預發兵千人,開倉給稟,高祖加泰振武將軍。
明年,遷侍中,尋轉度支尚書。
時僕射陳郡謝混,後進知名,高祖嘗從容問混“泰名輩可以比誰”對曰“王元太一流人也”徙爲太常。
初,司徒道規無子,養太祖,及薨,以兄道憐第二子義慶爲嗣。
高祖以道規素愛太祖,又令居重。
道規追封南郡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太祖。
泰議曰“公之友愛,即心過厚。
禮無二嗣,諱宜還本屬”從之。
轉大司馬左長史,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
復爲尚書,常侍如故。
兼司空,與右僕射袁湛授宋公九錫,隨軍到洛陽。
高祖還彭城,與共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輿。
泰好酒,不拘小節,通率任心,雖在公坐,不異私室,高祖甚賞愛之。
然拙於爲治,故不得在政事之官。
遷護軍將軍,以公事免。
高祖受命,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明年,議建國學,以泰領國子祭酒。
泰上表曰:
臣聞風化興於哲王,教訓表於至世。
至說莫先講習,甚樂必寄朋來。
古人成童入學,易子而教,尋師無遠,負糧忘艱,安親光國,莫不由此。
若能出不由戶,則斯道莫從。
是以明詔爰發,已成渙汗,學制既下,遠近遵承。
臣之愚懷,少有未達。
今惟新告始,盛業初基,天下改觀,有志景慕。
而置生之制,取少停多,開不來之端,非
張茂度,吳郡吳人,張良後也。
名與高祖諱同,故稱字。
良七世孫爲長沙太守,始遷於吳。
高祖嘉,曾祖澄,晉光祿大夫。
祖彭祖,廣州刺史。
父敞,侍中、尚書、吳國內史。
茂度郡上計吏,主簿,功曹,州命從事史,並不就。
除琅邪王衛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尚書度支郎,父憂不拜。
服闋,爲何無忌鎮南參軍。
頃之,出補晉安太守,盧循爲寇,覆沒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孫蚪之並受其符書,供其調役。
循走,俱坐免官。
復以爲始興相,郡經賊寇,廨宇焚燒,民物凋散,百不存一。
茂度創立城寺,吊死撫傷,收集離散,民戶漸復。
在郡一週,徵爲太尉參軍,尋轉主簿、揚州治中從事史。
高祖西伐劉毅,茂度居守。
留州事悉委之。
軍還,遷中書侍郎。
出爲司馬休之平西司馬、河南太守。
高祖將討休之,茂度聞知,乘輕船逃下,逢高祖於中路,以爲錄事參軍,太守如故。
江陵平,驃騎將軍道憐爲荊州,茂度仍爲諮議參軍,太守如故。
還爲揚州別駕從事史。
高祖北伐關洛,復任留州事。
出爲使持節、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建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綏靜百越,嶺外安之。
以疾求還,復爲道憐司馬。
丁繼母憂,服闋,除廷尉,轉尚書吏部郎。
太祖元嘉元年,出爲使持節、督益寧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之懷寧安固六郡諸軍事、冠軍將軍、益州刺史。
三年,太祖討荊州刺史謝晦,詔益州遣軍襲江陵,晦已平而軍始至白帝。
茂度與晦素善,議者疑其出軍遲留,時茂度弟邵爲湘州刺史,起兵應大駕,上以邵誠節,故不加罪,被代還京師。
七年,起爲廷尉,加奉車都尉,領本州中正。
入爲五兵尚書,徙太常。
以腳疾出爲義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上從容謂茂度曰“勿復以西蜀介懷”對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頃之,解職還家。
徵爲都官尚書,加散騎常侍,固辭以疾。
就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茂度內足於財,自絕人事,經始本縣之華山以爲居止,優遊野澤,如此者七年。
十八年,除會稽太守。
素有吏能,在郡縣,職事甚理。
明年,卒官,時年六十七。
諡曰恭子。
茂度同郡陸仲元者,晉太尉玩曾孫也。
以事用見知,歷清資,吏部郎,右衛將軍,侍中,吳郡太守。
自玩洎仲元,四世爲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
弟子真,元嘉十年,爲海陵太守。
中書舍人狄當爲太祖所信委,家在海陵,死還葬,橋路毀壞,不通喪車,縣求發民修治,子真不許。
司徒彭城王義康聞而善之,召爲國子博士,司徒左西掾,州治中,臨海東陽太守。
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
演弟鏡,新安太守,皆有盛名,並早卒。
鏡弟永
名與高祖諱同,故稱字。
良七世孫爲長沙太守,始遷於吳。
高祖嘉,曾祖澄,晉光祿大夫。
祖彭祖,廣州刺史。
父敞,侍中、尚書、吳國內史。
茂度郡上計吏,主簿,功曹,州命從事史,並不就。
除琅邪王衛軍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尚書度支郎,父憂不拜。
服闋,爲何無忌鎮南參軍。
頃之,出補晉安太守,盧循爲寇,覆沒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孫蚪之並受其符書,供其調役。
循走,俱坐免官。
復以爲始興相,郡經賊寇,廨宇焚燒,民物凋散,百不存一。
茂度創立城寺,吊死撫傷,收集離散,民戶漸復。
在郡一週,徵爲太尉參軍,尋轉主簿、揚州治中從事史。
高祖西伐劉毅,茂度居守。
留州事悉委之。
軍還,遷中書侍郎。
出爲司馬休之平西司馬、河南太守。
高祖將討休之,茂度聞知,乘輕船逃下,逢高祖於中路,以爲錄事參軍,太守如故。
江陵平,驃騎將軍道憐爲荊州,茂度仍爲諮議參軍,太守如故。
還爲揚州別駕從事史。
高祖北伐關洛,復任留州事。
出爲使持節、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建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
綏靜百越,嶺外安之。
以疾求還,復爲道憐司馬。
丁繼母憂,服闋,除廷尉,轉尚書吏部郎。
太祖元嘉元年,出爲使持節、督益寧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之懷寧安固六郡諸軍事、冠軍將軍、益州刺史。
三年,太祖討荊州刺史謝晦,詔益州遣軍襲江陵,晦已平而軍始至白帝。
茂度與晦素善,議者疑其出軍遲留,時茂度弟邵爲湘州刺史,起兵應大駕,上以邵誠節,故不加罪,被代還京師。
七年,起爲廷尉,加奉車都尉,領本州中正。
入爲五兵尚書,徙太常。
以腳疾出爲義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上從容謂茂度曰“勿復以西蜀介懷”對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頃之,解職還家。
徵爲都官尚書,加散騎常侍,固辭以疾。
就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茂度內足於財,自絕人事,經始本縣之華山以爲居止,優遊野澤,如此者七年。
十八年,除會稽太守。
素有吏能,在郡縣,職事甚理。
明年,卒官,時年六十七。
諡曰恭子。
茂度同郡陸仲元者,晉太尉玩曾孫也。
以事用見知,歷清資,吏部郎,右衛將軍,侍中,吳郡太守。
自玩洎仲元,四世爲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
弟子真,元嘉十年,爲海陵太守。
中書舍人狄當爲太祖所信委,家在海陵,死還葬,橋路毀壞,不通喪車,縣求發民修治,子真不許。
司徒彭城王義康聞而善之,召爲國子博士,司徒左西掾,州治中,臨海東陽太守。
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
演弟鏡,新安太守,皆有盛名,並早卒。
鏡弟永
孫處,字季高,會稽永興人也。
籍注季高,故字行於世。
少任氣。
高祖東征孫恩,季高義樂隨。
高祖平定京邑,以爲振武將軍,封新夷縣五等侯。
廣固之役,先登有功。
盧循之難,於石頭捍柵,戍越城、查浦,破賊於新亭。
高祖謂季高曰“此賊行破,應先傾其巢窟,令奔走之日,無所歸投,非卿莫能濟事”遣季高率衆三千,泛海襲番禺。
初,賊不以海道爲防,季高至東衝,去城十餘里,城內猶未知。
循守戰士猶有數千人,城池甚固。
季高先焚舟艦,悉力登岸,會天大霧,四面陵城,即日克拔。
循父嘏、長史孫建之、司馬虞尫夫等,輕舟奔始興。
即分遣振武將軍沈田子等討平始興、南康、臨賀、始安嶺表諸郡。
循於左裏奔走,而衆力猶盛,自嶺道還襲廣州。
季高距戰二十餘日,循乃破走,所殺萬餘人。
追奔至鬱林,會病,不得窮討,循遂得走向交州。
義熙七年四月,季高卒於晉康,時年五十三。
追贈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侯官縣侯,食邑千戶。
九年,高祖念季高之功,乃表曰“孫季高嶺南之勳,已蒙褒贈。
臣更思惟盧循稔惡一紀,據有全域。
若令根本未拔,投奔有所,招合餘燼,猶能爲虞。
縣師遠討,方勤廟算。
而季高泛海萬里,投命洪流,波激電邁,指日遄至,遂奄定南海,覆其巢窟,使循進退靡依,輕舟遠迸。
曾不旬月,妖兇殲殄。
盪滌之功,實庸爲大。
往年所贈,猶爲未優。
愚謂宜更贈一州,即其本號,庶令忠勳不湮,勞臣增厲”重贈交州刺史,將軍如故。
子宗世卒,子欽公嗣。
欽公卒,子彥祖嗣。
齊受禪,國除。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人也。
高祖徵孫恩,縣差爲徵民,充乙士,使伐馬芻。
恩常負大束,兼倍餘人,每舍芻於地,嘆曰“大丈夫彎弓三石,柰何充馬士”高祖聞之,即給器仗,恩大喜。
自徵妖賊,常爲先登,多斬首級。
既習戰陣,膽力過人,誠心忠謹,未嘗有過失,甚見愛信。
於婁縣戰,箭中左目。
從平京城,進定京邑,以寧遠將軍領幢。
隨振武將軍道規西討,虜桓仙客,克偃月疊,遂平江陵。
義熙二年,賊張堅據應城反,恩擊破之,封都鄉侯。
從伐廣固,又有戰功。
盧循逼京邑,恩戰於查浦,賊退走。
與王仲德等追破循別將範崇民於南陵。
循既走還廣州,恩又領千餘人隨劉藩追徐道覆於始興,斬之。
遷龍驤將軍、蘭陵太守。
高祖西征劉毅,恩與王鎮惡輕軍襲江陵,事在《鎮惡傳》。
以本官爲太尉長兼行參軍,領衆二千,隨益州刺史朱齡石伐蜀。
至彭模,恩所領居前,大戰,自朝至日昃,勇氣益奮,賊破走。
進平成都,擢爲行參軍,改封北至縣五等男。
高祖伐司馬休之及魯宗之,恩與建威
籍注季高,故字行於世。
少任氣。
高祖東征孫恩,季高義樂隨。
高祖平定京邑,以爲振武將軍,封新夷縣五等侯。
廣固之役,先登有功。
盧循之難,於石頭捍柵,戍越城、查浦,破賊於新亭。
高祖謂季高曰“此賊行破,應先傾其巢窟,令奔走之日,無所歸投,非卿莫能濟事”遣季高率衆三千,泛海襲番禺。
初,賊不以海道爲防,季高至東衝,去城十餘里,城內猶未知。
循守戰士猶有數千人,城池甚固。
季高先焚舟艦,悉力登岸,會天大霧,四面陵城,即日克拔。
循父嘏、長史孫建之、司馬虞尫夫等,輕舟奔始興。
即分遣振武將軍沈田子等討平始興、南康、臨賀、始安嶺表諸郡。
循於左裏奔走,而衆力猶盛,自嶺道還襲廣州。
季高距戰二十餘日,循乃破走,所殺萬餘人。
追奔至鬱林,會病,不得窮討,循遂得走向交州。
義熙七年四月,季高卒於晉康,時年五十三。
追贈龍驤將軍、南海太守,封侯官縣侯,食邑千戶。
九年,高祖念季高之功,乃表曰“孫季高嶺南之勳,已蒙褒贈。
臣更思惟盧循稔惡一紀,據有全域。
若令根本未拔,投奔有所,招合餘燼,猶能爲虞。
縣師遠討,方勤廟算。
而季高泛海萬里,投命洪流,波激電邁,指日遄至,遂奄定南海,覆其巢窟,使循進退靡依,輕舟遠迸。
曾不旬月,妖兇殲殄。
盪滌之功,實庸爲大。
往年所贈,猶爲未優。
愚謂宜更贈一州,即其本號,庶令忠勳不湮,勞臣增厲”重贈交州刺史,將軍如故。
子宗世卒,子欽公嗣。
欽公卒,子彥祖嗣。
齊受禪,國除。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人也。
高祖徵孫恩,縣差爲徵民,充乙士,使伐馬芻。
恩常負大束,兼倍餘人,每舍芻於地,嘆曰“大丈夫彎弓三石,柰何充馬士”高祖聞之,即給器仗,恩大喜。
自徵妖賊,常爲先登,多斬首級。
既習戰陣,膽力過人,誠心忠謹,未嘗有過失,甚見愛信。
於婁縣戰,箭中左目。
從平京城,進定京邑,以寧遠將軍領幢。
隨振武將軍道規西討,虜桓仙客,克偃月疊,遂平江陵。
義熙二年,賊張堅據應城反,恩擊破之,封都鄉侯。
從伐廣固,又有戰功。
盧循逼京邑,恩戰於查浦,賊退走。
與王仲德等追破循別將範崇民於南陵。
循既走還廣州,恩又領千餘人隨劉藩追徐道覆於始興,斬之。
遷龍驤將軍、蘭陵太守。
高祖西征劉毅,恩與王鎮惡輕軍襲江陵,事在《鎮惡傳》。
以本官爲太尉長兼行參軍,領衆二千,隨益州刺史朱齡石伐蜀。
至彭模,恩所領居前,大戰,自朝至日昃,勇氣益奮,賊破走。
進平成都,擢爲行參軍,改封北至縣五等男。
高祖伐司馬休之及魯宗之,恩與建威
劉懷肅,彭城人,高祖從母兄也。
家世貧窶,而躬耕好學。
初爲劉敬宣寧朔府司馬,東征孫恩,有戰功,又爲龍驤司馬、費令。
聞高祖起義,棄縣來奔。
京邑平定,振武將軍道規追桓玄,以懷肅爲司馬。
玄留何澹之、郭銓等戍桑落洲,進擊破之。
潁川太守劉統平,除高平太守。
玄既死,從子振大破義軍於楊林,義軍退尋陽。
懷肅與江夏相張暢之攻澹之於西塞,破之。
僞鎮東將軍馮該戍夏口東岸,孟山圖據魯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壘,皆連壁相望。
懷肅與道規攻之,躬擐甲冑,陷二城,馮該走石城,生擒仙客。
義熙元年正月,振敗走,道規遣懷肅平石城,斬馮該及其子山靖。
三月,桓振復襲江陵,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出奔,懷肅自雲杜馳赴,日夜兼行,七日而至。
振勒兵三萬,旗幟蔽野,躍馬橫矛,躬自突陳。
流矢傷懷肅額,衆懼欲奔,懷肅瞋目奮戰,士氣益壯。
於是士卒爭先,臨陣斬振首。
江陵既平,休之反鎮,執懷肅手曰“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僞輔國將軍符嗣、馬孫、僞龍驤將軍金符青、樂志等屯結江夏,懷肅又討之,梟樂志等。
道規加懷肅督江夏九郡,權鎮夏口。
除通直郎。
仍爲輔國將軍、淮南歷陽二郡太守。
二年,又領劉毅撫軍司馬,軍、郡如故。
以義功封東興縣侯,食邑千戶。
其冬,桓石綏、司馬國璠、陳襲於胡桃山聚衆爲寇,懷肅率步騎討破之。
江淮間羣蠻及桓氏餘黨爲亂,自請出討,既行失旨,毅上表免懷肅官。
三年,卒,時年四十一。
追贈左將軍。
無子,弟懷慎以子蔚祖嗣封,官至江夏內史。
蔚祖卒,子道存嗣。
太祖元嘉末,爲太尉江夏王義恭諮議參軍。
世祖伐元兇,義軍至新亭,道存出奔,元兇殺其母以徇。
前廢帝景和中,爲義恭太宰從事中郎。
義恭敗,以黨與下獄死。
懷肅次弟懷敬,澀訥無才能。
初,高祖產而皇妣殂,孝皇帝貧薄,無由得乳人,議欲不舉高祖。
高祖從母生懷敬,未期,乃斷懷敬乳,而自養高祖。
高祖以舊恩,懷敬累見寵授,至會稽太守,尚書,金紫光祿大夫。
懷敬子真道,爲錢唐令。
元嘉十三年,東土饑,上遣揚州治中從事史沈演之巡行在所,演之上表曰“宰邑輔政,必其簡惠成能。
蒞職闡治,務以利民著績。
故王奐見紀於前,叔卿流稱於後。
竊見錢唐令劉真道、餘杭令劉道錫,皆奉公恤民,恪勤匪懈,百姓稱詠,訟訴希簡。
又翦蕩兇非,屢能擒獲。
災水之初,餘杭高堤崩潰,洪流迅激,勢不可量。
道錫躬先吏民,親執板築,塘既還立,縣邑獲全。
經歷諸縣,訪核名實,併爲二邦之首最,治民之良宰”上嘉之,各賜谷千斛,以真道爲步兵校尉。
十四年,出爲樑、南秦二
家世貧窶,而躬耕好學。
初爲劉敬宣寧朔府司馬,東征孫恩,有戰功,又爲龍驤司馬、費令。
聞高祖起義,棄縣來奔。
京邑平定,振武將軍道規追桓玄,以懷肅爲司馬。
玄留何澹之、郭銓等戍桑落洲,進擊破之。
潁川太守劉統平,除高平太守。
玄既死,從子振大破義軍於楊林,義軍退尋陽。
懷肅與江夏相張暢之攻澹之於西塞,破之。
僞鎮東將軍馮該戍夏口東岸,孟山圖據魯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壘,皆連壁相望。
懷肅與道規攻之,躬擐甲冑,陷二城,馮該走石城,生擒仙客。
義熙元年正月,振敗走,道規遣懷肅平石城,斬馮該及其子山靖。
三月,桓振復襲江陵,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出奔,懷肅自雲杜馳赴,日夜兼行,七日而至。
振勒兵三萬,旗幟蔽野,躍馬橫矛,躬自突陳。
流矢傷懷肅額,衆懼欲奔,懷肅瞋目奮戰,士氣益壯。
於是士卒爭先,臨陣斬振首。
江陵既平,休之反鎮,執懷肅手曰“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僞輔國將軍符嗣、馬孫、僞龍驤將軍金符青、樂志等屯結江夏,懷肅又討之,梟樂志等。
道規加懷肅督江夏九郡,權鎮夏口。
除通直郎。
仍爲輔國將軍、淮南歷陽二郡太守。
二年,又領劉毅撫軍司馬,軍、郡如故。
以義功封東興縣侯,食邑千戶。
其冬,桓石綏、司馬國璠、陳襲於胡桃山聚衆爲寇,懷肅率步騎討破之。
江淮間羣蠻及桓氏餘黨爲亂,自請出討,既行失旨,毅上表免懷肅官。
三年,卒,時年四十一。
追贈左將軍。
無子,弟懷慎以子蔚祖嗣封,官至江夏內史。
蔚祖卒,子道存嗣。
太祖元嘉末,爲太尉江夏王義恭諮議參軍。
世祖伐元兇,義軍至新亭,道存出奔,元兇殺其母以徇。
前廢帝景和中,爲義恭太宰從事中郎。
義恭敗,以黨與下獄死。
懷肅次弟懷敬,澀訥無才能。
初,高祖產而皇妣殂,孝皇帝貧薄,無由得乳人,議欲不舉高祖。
高祖從母生懷敬,未期,乃斷懷敬乳,而自養高祖。
高祖以舊恩,懷敬累見寵授,至會稽太守,尚書,金紫光祿大夫。
懷敬子真道,爲錢唐令。
元嘉十三年,東土饑,上遣揚州治中從事史沈演之巡行在所,演之上表曰“宰邑輔政,必其簡惠成能。
蒞職闡治,務以利民著績。
故王奐見紀於前,叔卿流稱於後。
竊見錢唐令劉真道、餘杭令劉道錫,皆奉公恤民,恪勤匪懈,百姓稱詠,訟訴希簡。
又翦蕩兇非,屢能擒獲。
災水之初,餘杭高堤崩潰,洪流迅激,勢不可量。
道錫躬先吏民,親執板築,塘既還立,縣邑獲全。
經歷諸縣,訪核名實,併爲二邦之首最,治民之良宰”上嘉之,各賜谷千斛,以真道爲步兵校尉。
十四年,出爲樑、南秦二
朱齡石,字伯兒,沛郡沛人也。
家世將帥。
祖騰,建威將軍、吳國內史。
伯父憲及斌,併爲西中郎袁真將佐,憲爲樑國內史,斌爲汝南內史。
大司馬桓溫伐真於壽陽,真以憲兄弟與溫潛通,並殺之。
齡石父綽逃走歸溫,攻戰常居先,不避矢石。
壽陽平,真已死,綽輒發棺戮屍。
溫怒,將斬之,溫弟衝苦請得免。
綽爲人忠烈,受衝更生之恩,事衝如父。
參衝車騎軍事、西陽廣平太守。
及衝薨,綽歐血死。
衝諸子遇齡石如兄弟。
齡石少好武事,頗輕佻,不治崖檢。
舅淮南蔣氏,人才儜劣,齡石使舅臥於聽事一頭,剪紙方一寸,帖著舅枕,自以刀子懸擲之,相去八九尺,百擲百中。
舅雖危懼戰慄,爲畏齡石,終不敢動。
舅頭有大瘤,齡石伺舅眠,密往割之,舅即死。
初爲殿中將軍,常追隨桓修兄弟,爲修撫軍參軍。
在京口,高祖克京城,以爲建武參軍。
從至江乘,將戰,齡石言於高祖曰“世受桓氏厚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軍後”高祖義而許之。
事定,以爲鎮軍參軍,遷武康令,加寧遠將軍。
喪亂之後,武康人姚系祖招聚亡命,專爲劫盜,所居險阻,郡縣畏憚不能討。
齡石至縣,僞與系祖親厚,召爲參軍。
系祖恃其兄弟徒黨強盛,謂齡石必不敢圖己,乃出應召。
齡石潛結腹心,知其居北塗徑,乃要系祖宴會,叱左右斬之。
乃率吏人馳至其家,掩其不備,莫有得舉手者,悉斬系祖兄弟,殺數十人,自是一郡得清。
高祖又召爲參軍,補徐州主簿,遷尚書都官郎,尋復爲參軍。
從徵鮮卑,坐事免官。
廣固平,復爲參軍。
盧循至石頭,領中軍。
循選敢死之士數千人上南岸,高祖遣齡石領鮮卑步槊,過淮擊之。
率厲將士,皆殊死戰,殺數百人,賊乃退。
齡石既有武幹,又練吏職,高祖甚親委之。
盧循平,以爲寧遠將軍、寧蠻護軍、西陽太守。
義熙八年,高祖西伐劉毅,齡石從至江陵。
九年,遣諸軍伐蜀,令齡石爲元帥,以爲建威將軍、益州刺史,率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過劉鍾、龍驤將軍朱林等,凡二萬人,發自江陵。
尋加節益州諸軍事。
初,高祖與齡石密謀進取,曰“劉敬宣往年出黃虎,無功而退。
賊謂我今應從外水往,而料我當出其不意,猶從內水來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備內道。
若向黃虎,正陊其計。
今以大衆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內水,此制敵之奇也”而慮此聲先馳,賊審虛實,別有函書,全封付齡石,署函邊曰“至白帝乃開”諸軍雖進,未知處分所由。
至白帝,發書,曰“衆軍悉從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於中水取廣漢,使羸弱乘高艦十餘,由內水向黃虎”衆軍乃倍道兼行,譙縱果備內水,
家世將帥。
祖騰,建威將軍、吳國內史。
伯父憲及斌,併爲西中郎袁真將佐,憲爲樑國內史,斌爲汝南內史。
大司馬桓溫伐真於壽陽,真以憲兄弟與溫潛通,並殺之。
齡石父綽逃走歸溫,攻戰常居先,不避矢石。
壽陽平,真已死,綽輒發棺戮屍。
溫怒,將斬之,溫弟衝苦請得免。
綽爲人忠烈,受衝更生之恩,事衝如父。
參衝車騎軍事、西陽廣平太守。
及衝薨,綽歐血死。
衝諸子遇齡石如兄弟。
齡石少好武事,頗輕佻,不治崖檢。
舅淮南蔣氏,人才儜劣,齡石使舅臥於聽事一頭,剪紙方一寸,帖著舅枕,自以刀子懸擲之,相去八九尺,百擲百中。
舅雖危懼戰慄,爲畏齡石,終不敢動。
舅頭有大瘤,齡石伺舅眠,密往割之,舅即死。
初爲殿中將軍,常追隨桓修兄弟,爲修撫軍參軍。
在京口,高祖克京城,以爲建武參軍。
從至江乘,將戰,齡石言於高祖曰“世受桓氏厚恩,不容以兵刃相向,乞在軍後”高祖義而許之。
事定,以爲鎮軍參軍,遷武康令,加寧遠將軍。
喪亂之後,武康人姚系祖招聚亡命,專爲劫盜,所居險阻,郡縣畏憚不能討。
齡石至縣,僞與系祖親厚,召爲參軍。
系祖恃其兄弟徒黨強盛,謂齡石必不敢圖己,乃出應召。
齡石潛結腹心,知其居北塗徑,乃要系祖宴會,叱左右斬之。
乃率吏人馳至其家,掩其不備,莫有得舉手者,悉斬系祖兄弟,殺數十人,自是一郡得清。
高祖又召爲參軍,補徐州主簿,遷尚書都官郎,尋復爲參軍。
從徵鮮卑,坐事免官。
廣固平,復爲參軍。
盧循至石頭,領中軍。
循選敢死之士數千人上南岸,高祖遣齡石領鮮卑步槊,過淮擊之。
率厲將士,皆殊死戰,殺數百人,賊乃退。
齡石既有武幹,又練吏職,高祖甚親委之。
盧循平,以爲寧遠將軍、寧蠻護軍、西陽太守。
義熙八年,高祖西伐劉毅,齡石從至江陵。
九年,遣諸軍伐蜀,令齡石爲元帥,以爲建威將軍、益州刺史,率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過劉鍾、龍驤將軍朱林等,凡二萬人,發自江陵。
尋加節益州諸軍事。
初,高祖與齡石密謀進取,曰“劉敬宣往年出黃虎,無功而退。
賊謂我今應從外水往,而料我當出其不意,猶從內水來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備內道。
若向黃虎,正陊其計。
今以大衆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內水,此制敵之奇也”而慮此聲先馳,賊審虛實,別有函書,全封付齡石,署函邊曰“至白帝乃開”諸軍雖進,未知處分所由。
至白帝,發書,曰“衆軍悉從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於中水取廣漢,使羸弱乘高艦十餘,由內水向黃虎”衆軍乃倍道兼行,譙縱果備內水,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
曾祖忱,晉徐州刺史。
祖權,黃門郎。
父不疑,桂陽太守。
欣少靖默,無競於人,美言笑,善容止。
泛覽經籍,尤長隸書。
不疑初爲烏程令,欣時年十二,時王獻之爲吳興太守,甚知愛之。
獻之嘗夏月入縣,欣著新絹裙晝寢,獻之書裙數幅而去。
欣本工書,因此彌善。
起家輔國參軍,府解還家。
隆安中,朝廷漸亂,欣優遊私門,不復進仕。
會稽王世子元顯每使欣書,常辭不奉命,元顯怒,乃以爲其後軍府舍人。
此職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見色,論者稱焉。
欣嘗詣領軍將軍謝混,混拂席改服,然後見之。
時混族子靈運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見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輔政,領平西將軍,以欣爲平西參軍,仍轉主簿,參預機要。
欣欲自疏,時漏密事,玄覺其此意,愈重之,以爲楚臺殿中郎。
謂曰“尚書政事之本,殿中禮樂所出。
卿昔處股肱,方此爲輕也”欣拜職少日,稱病自免,屏居里巷,十餘年不出。
義熙中,弟徽被遇於高祖,高祖謂諮議參軍鄭鮮之曰“羊徽一時美器,世論猶在兄後,恨不識之”即板欣補右將軍劉藩司馬,轉長史,中軍將軍道憐諮議參軍。
出爲新安太守。
在郡四年,簡惠著稱。
除臨川王義慶輔國長史,廬陵王義真車騎諮議參軍,並不就。
太祖重之,以爲新安太守,前後凡十三年,遊玩山水,甚得適性。
轉在義興,非其好也。
頃之,又稱病篤自免歸。
除中散大夫。
素好黃老,常手自書章,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已。
兼善醫術,撰《藥方》十卷。
欣以不堪拜伏,辭不朝覲,高祖、太祖並恨不識之。
自非尋省近親,不妄行詣,行必由城外,未嘗入六關。
元嘉十九年,卒,時年七十三。
子俊,早卒。
弟徽,字敬猷,世譽多欣。
高祖鎮京口,以爲記室參軍掌事。
八年,遷中書郎,直西省。
後爲太祖西中郎長史、河東太守。
子瞻,元嘉末爲世祖南中郎長史、尋陽太守,卒官。
張敷,字景胤,吳郡人,吳興太守邵子也。
生而母沒。
年數歲,問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雖童蒙,便有思慕之色。
年十許歲,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唯得一畫扇,乃緘錄之,每至感思,輒開笥流涕。
見從母,常悲感哽咽。
性整貴,風韻甚高,好讀玄書,兼屬文論,少有盛名。
高祖見而愛之,以爲世子中軍參軍,數見接引。
永初初,遷祕書郎。
嘗在省直,中書令傅亮貴宿權要,聞其好學,過候之。
敷臥不即起,亮怪而去。
父邵爲湘州,去官侍從。
太祖版爲西中郎參軍。
元嘉初,爲員外散騎侍郎,祕書丞。
江夏王義恭鎮江陵,以爲撫軍功曹,轉記室參軍。
時義恭
曾祖忱,晉徐州刺史。
祖權,黃門郎。
父不疑,桂陽太守。
欣少靖默,無競於人,美言笑,善容止。
泛覽經籍,尤長隸書。
不疑初爲烏程令,欣時年十二,時王獻之爲吳興太守,甚知愛之。
獻之嘗夏月入縣,欣著新絹裙晝寢,獻之書裙數幅而去。
欣本工書,因此彌善。
起家輔國參軍,府解還家。
隆安中,朝廷漸亂,欣優遊私門,不復進仕。
會稽王世子元顯每使欣書,常辭不奉命,元顯怒,乃以爲其後軍府舍人。
此職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見色,論者稱焉。
欣嘗詣領軍將軍謝混,混拂席改服,然後見之。
時混族子靈運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見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輔政,領平西將軍,以欣爲平西參軍,仍轉主簿,參預機要。
欣欲自疏,時漏密事,玄覺其此意,愈重之,以爲楚臺殿中郎。
謂曰“尚書政事之本,殿中禮樂所出。
卿昔處股肱,方此爲輕也”欣拜職少日,稱病自免,屏居里巷,十餘年不出。
義熙中,弟徽被遇於高祖,高祖謂諮議參軍鄭鮮之曰“羊徽一時美器,世論猶在兄後,恨不識之”即板欣補右將軍劉藩司馬,轉長史,中軍將軍道憐諮議參軍。
出爲新安太守。
在郡四年,簡惠著稱。
除臨川王義慶輔國長史,廬陵王義真車騎諮議參軍,並不就。
太祖重之,以爲新安太守,前後凡十三年,遊玩山水,甚得適性。
轉在義興,非其好也。
頃之,又稱病篤自免歸。
除中散大夫。
素好黃老,常手自書章,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已。
兼善醫術,撰《藥方》十卷。
欣以不堪拜伏,辭不朝覲,高祖、太祖並恨不識之。
自非尋省近親,不妄行詣,行必由城外,未嘗入六關。
元嘉十九年,卒,時年七十三。
子俊,早卒。
弟徽,字敬猷,世譽多欣。
高祖鎮京口,以爲記室參軍掌事。
八年,遷中書郎,直西省。
後爲太祖西中郎長史、河東太守。
子瞻,元嘉末爲世祖南中郎長史、尋陽太守,卒官。
張敷,字景胤,吳郡人,吳興太守邵子也。
生而母沒。
年數歲,問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雖童蒙,便有思慕之色。
年十許歲,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唯得一畫扇,乃緘錄之,每至感思,輒開笥流涕。
見從母,常悲感哽咽。
性整貴,風韻甚高,好讀玄書,兼屬文論,少有盛名。
高祖見而愛之,以爲世子中軍參軍,數見接引。
永初初,遷祕書郎。
嘗在省直,中書令傅亮貴宿權要,聞其好學,過候之。
敷臥不即起,亮怪而去。
父邵爲湘州,去官侍從。
太祖版爲西中郎參軍。
元嘉初,爲員外散騎侍郎,祕書丞。
江夏王義恭鎮江陵,以爲撫軍功曹,轉記室參軍。
時義恭
臧燾,字德仁,東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
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操行爲鄉里所稱。
晉孝武帝太元中,衛將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兗二州刺史謝玄舉燾爲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議者或謂宜配食中宗。
燾議曰“《陽秋》,之義,母以子貴,故仲子、成風,鹹稱夫人。
《經》雲考仲子之宮。
若配食惠廟,則宮無緣別築。
前漢孝文、孝昭太后,並系子爲號,祭於寢園,不配於高祖、孝武之廟。
後漢和帝之母曰恭懷皇后,安帝祖母曰敬隱皇后,順帝之母曰恭愍皇后,雖不繫子爲號,亦祭於陵寢。
不配章、安二帝。
此則二漢雖有太后、皇后之異,至於並不配食,義同《陽秋》。
唯光武追廢呂后,故以薄後配高祖廟。
又衛後既廢,霍光追尊李夫人爲皇后,配孝武廟,此非母以子貴之例,直以高、武二廟無配故耳。
夫漢立寢於陵,自是晉制所異。
謂宜遠準《陽秋》考宮之義,近摹二漢不配之典。
尊號既正,則罔極之情申,別建寢廟,則嚴禰之義顯,系子爲稱,兼明母貴之所由,一舉而允三義,固哲王之高致也”議者從之。
頃之,去官。
以母老家貧,與弟熹俱棄人事,躬耕自業,約己養親者十餘載。
父母喪亡,居喪六年,以毀瘠著稱。
服闋,除臨沂令。
義旗建,爲太學博士,參右將軍何無忌軍事,隨府轉鎮南參軍。
高祖鎮京口,與燾書曰“頃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
良由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浮夫恣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敦厲風尚。
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軌。
然荊玉含寶,要俟開瑩,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寡悟,義著周典。
今經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邪。
想復弘之”參高祖中軍軍事,入補尚書度支郎,改掌祠部。
襲封高陵亭侯。
時太廟鴟尾災,燾謂著作郎徐廣曰“昔孔子在齊,聞魯廟災,曰必桓、僖也。
今徵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毀落,而猶列廟饗,此其徵乎”乃上議曰“臣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營宮室,宗廟爲首。
古先哲王,莫不致肅恭之誠心,盡崇嚴乎祖考,然後能流淳化於四海,通幽感於神明。
固宜詳廢興於古典,循情禮以求中者也。
禮,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
自考廟以至祖考五廟,皆月祭之,遠廟爲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爲壇,去壇爲墠,有禱然後祭之。
此宗廟之次,親疏之序也。
鄭玄以爲祧者文王、武王之廟,王肅以爲五世六世之祖。
尋去祧之言,則祧非文、武之廟矣。
文、武周之祖宗,何雲去祧爲壇乎。
明遠廟爲祧者,無服之祖也。
又遠廟則有享嘗之禮,去祧則有壇墠之殊,明世遠者,
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操行爲鄉里所稱。
晉孝武帝太元中,衛將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兗二州刺史謝玄舉燾爲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議者或謂宜配食中宗。
燾議曰“《陽秋》,之義,母以子貴,故仲子、成風,鹹稱夫人。
《經》雲考仲子之宮。
若配食惠廟,則宮無緣別築。
前漢孝文、孝昭太后,並系子爲號,祭於寢園,不配於高祖、孝武之廟。
後漢和帝之母曰恭懷皇后,安帝祖母曰敬隱皇后,順帝之母曰恭愍皇后,雖不繫子爲號,亦祭於陵寢。
不配章、安二帝。
此則二漢雖有太后、皇后之異,至於並不配食,義同《陽秋》。
唯光武追廢呂后,故以薄後配高祖廟。
又衛後既廢,霍光追尊李夫人爲皇后,配孝武廟,此非母以子貴之例,直以高、武二廟無配故耳。
夫漢立寢於陵,自是晉制所異。
謂宜遠準《陽秋》考宮之義,近摹二漢不配之典。
尊號既正,則罔極之情申,別建寢廟,則嚴禰之義顯,系子爲稱,兼明母貴之所由,一舉而允三義,固哲王之高致也”議者從之。
頃之,去官。
以母老家貧,與弟熹俱棄人事,躬耕自業,約己養親者十餘載。
父母喪亡,居喪六年,以毀瘠著稱。
服闋,除臨沂令。
義旗建,爲太學博士,參右將軍何無忌軍事,隨府轉鎮南參軍。
高祖鎮京口,與燾書曰“頃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
良由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浮夫恣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敦厲風尚。
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軌。
然荊玉含寶,要俟開瑩,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寡悟,義著周典。
今經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邪。
想復弘之”參高祖中軍軍事,入補尚書度支郎,改掌祠部。
襲封高陵亭侯。
時太廟鴟尾災,燾謂著作郎徐廣曰“昔孔子在齊,聞魯廟災,曰必桓、僖也。
今徵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毀落,而猶列廟饗,此其徵乎”乃上議曰“臣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營宮室,宗廟爲首。
古先哲王,莫不致肅恭之誠心,盡崇嚴乎祖考,然後能流淳化於四海,通幽感於神明。
固宜詳廢興於古典,循情禮以求中者也。
禮,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
自考廟以至祖考五廟,皆月祭之,遠廟爲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爲壇,去壇爲墠,有禱然後祭之。
此宗廟之次,親疏之序也。
鄭玄以爲祧者文王、武王之廟,王肅以爲五世六世之祖。
尋去祧之言,則祧非文、武之廟矣。
文、武周之祖宗,何雲去祧爲壇乎。
明遠廟爲祧者,無服之祖也。
又遠廟則有享嘗之禮,去祧則有壇墠之殊,明世遠者,
殷淳,字粹遠,陳郡長平人也。
曾祖融,祖允,並晉太常。
父穆,以和謹致稱,歷顯官,自五兵尚書爲高祖相國左長史。
及受禪,轉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復爲五兵尚書,吳郡太守。
太祖即位,爲金紫光祿大夫,領竟陵王師,遷護軍,又遷特進、右光祿大夫,領始興王師。
元嘉十五年卒官,時年六十,諡曰元子。
淳少好學,有美名。
少帝景平初,爲祕書郎,衡陽王文學,祕書丞,中書黃門侍郎。
淳居黃門爲清切,下直應留下省,以父老特聽還家。
高簡寡慾,早有清尚,愛好文義,未嘗違舍。
在祕書閣撰《四部書目》凡四十卷,行於世。
元嘉十一年卒,時年三十二,朝廷痛惜之。
子孚,有父風。
世祖大明末,爲始興相。
官至尚書吏部郎,順帝撫軍長史。
淳弟衝,字希遠,歷中書黃門郎,坐議事不當免。
復爲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稱。
出爲吳興太守,入爲度支尚書。
元兇妃即淳女,而衝在東宮爲劭所知遇。
劭弒立,以爲侍中、護軍,遷司隸校尉。
衝有學義文辭,劭使爲尚書符,罪狀世祖,亦爲劭盡力。
世祖克京邑,賜死。
衝弟淡,字夷遠,亦歷黃門吏部郎,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
大明世,以文章見知,爲當時才士。
張暢,字少微,吳郡吳人,吳興太守邵兄子也。
父禕,少有孝行,歷宦州府,爲琅邪王國郎中令。
從琅邪王至洛。
還京都,高祖封藥酒一罌付禕,使密加鴆毒。
禕受命,既還,於道自飲而卒。
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爲後進之秀。
起家爲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誅,暢馳出奔赴,制服盡哀,爲論者所美。
弟牧嘗爲猘犬所傷,醫雲宜食蝦蟆膾,牧甚難之,暢含笑先嚐,牧因此乃食,創亦即愈。
州闢從事,衡陽王義季徵虜行參軍,彭城王義康平北主簿,司徒祭酒,尚書主客郎。
未拜,又除度支左民郎,江夏王義恭徵北記室參軍、晉安太守。
又爲義季安西記室參軍、南義陽太守,臨川王義慶衛軍從事中郎,揚州治中別駕從事史,太子中庶子。
世祖鎮彭城,暢爲安北長史、沛郡太守。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託跋燾南侵,太尉江夏王義恭總統諸軍,出鎮彭、泗。
時燾親率大衆,已至蕭城,去彭城十數裏。
彭城衆力雖多,而軍食不足,義恭欲棄彭城南歸,計議彌日不定。
時歷城衆少食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建議,欲以車營爲函箱陣,精兵爲外翼。
奉二王及妃媛直趨歷城。
分兵配護軍蕭思話留守。
太尉長史何勖不同,欲席捲奔鬱洲,自海道還京都。
義恭去意已判,唯二議未決,更集羣僚謀之。
衆鹹惶擾,莫有異議。
暢曰“若歷城、鬱洲有可致之理,下官敢不高贊。
今城內乏食
曾祖融,祖允,並晉太常。
父穆,以和謹致稱,歷顯官,自五兵尚書爲高祖相國左長史。
及受禪,轉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復爲五兵尚書,吳郡太守。
太祖即位,爲金紫光祿大夫,領竟陵王師,遷護軍,又遷特進、右光祿大夫,領始興王師。
元嘉十五年卒官,時年六十,諡曰元子。
淳少好學,有美名。
少帝景平初,爲祕書郎,衡陽王文學,祕書丞,中書黃門侍郎。
淳居黃門爲清切,下直應留下省,以父老特聽還家。
高簡寡慾,早有清尚,愛好文義,未嘗違舍。
在祕書閣撰《四部書目》凡四十卷,行於世。
元嘉十一年卒,時年三十二,朝廷痛惜之。
子孚,有父風。
世祖大明末,爲始興相。
官至尚書吏部郎,順帝撫軍長史。
淳弟衝,字希遠,歷中書黃門郎,坐議事不當免。
復爲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稱。
出爲吳興太守,入爲度支尚書。
元兇妃即淳女,而衝在東宮爲劭所知遇。
劭弒立,以爲侍中、護軍,遷司隸校尉。
衝有學義文辭,劭使爲尚書符,罪狀世祖,亦爲劭盡力。
世祖克京邑,賜死。
衝弟淡,字夷遠,亦歷黃門吏部郎,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
大明世,以文章見知,爲當時才士。
張暢,字少微,吳郡吳人,吳興太守邵兄子也。
父禕,少有孝行,歷宦州府,爲琅邪王國郎中令。
從琅邪王至洛。
還京都,高祖封藥酒一罌付禕,使密加鴆毒。
禕受命,既還,於道自飲而卒。
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爲後進之秀。
起家爲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誅,暢馳出奔赴,制服盡哀,爲論者所美。
弟牧嘗爲猘犬所傷,醫雲宜食蝦蟆膾,牧甚難之,暢含笑先嚐,牧因此乃食,創亦即愈。
州闢從事,衡陽王義季徵虜行參軍,彭城王義康平北主簿,司徒祭酒,尚書主客郎。
未拜,又除度支左民郎,江夏王義恭徵北記室參軍、晉安太守。
又爲義季安西記室參軍、南義陽太守,臨川王義慶衛軍從事中郎,揚州治中別駕從事史,太子中庶子。
世祖鎮彭城,暢爲安北長史、沛郡太守。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託跋燾南侵,太尉江夏王義恭總統諸軍,出鎮彭、泗。
時燾親率大衆,已至蕭城,去彭城十數裏。
彭城衆力雖多,而軍食不足,義恭欲棄彭城南歸,計議彌日不定。
時歷城衆少食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建議,欲以車營爲函箱陣,精兵爲外翼。
奉二王及妃媛直趨歷城。
分兵配護軍蕭思話留守。
太尉長史何勖不同,欲席捲奔鬱洲,自海道還京都。
義恭去意已判,唯二議未決,更集羣僚謀之。
衆鹹惶擾,莫有異議。
暢曰“若歷城、鬱洲有可致之理,下官敢不高贊。
今城內乏食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
祖隨,散騎常侍。
父仲任,治書侍御史。
藩少孤,居喪以毀稱。
太守韓伯見之,謂藩叔尚書少廣曰“卿此侄當以義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
須二弟冠婚畢,乃參郗恢徵虜軍事。
時殷仲堪爲荊州刺史,藩外兄羅企生爲仲堪參軍,藩請假還,過江陵省企生。
仲堪要藩相見,接待甚厚。
藩因說仲堪曰“桓玄意趣不常,每怏怏於失職。
節下崇待太過,非將來之計也”仲堪色不悅。
藩退而謂企生曰“倒戈授人,必至之禍。
若不早規去就,後悔無及”玄自夏口襲仲堪,藩參玄後軍軍事。
仲堪敗,企生果以附從及禍。
藩轉參太尉、大將軍、相國軍事。
義旗起,玄戰敗將出奔,藩於南掖門捉玄馬控,曰“今羽林射手猶有八百,皆是義故西人,一旦舍此,欲歸可復得乎”玄直以馬鞭指天而已,於是奔散相失。
追及玄於蕪湖,玄見藩,喜謂張須無曰“卿州故爲多士,今乃復見王叔治”桑落之戰,藩艦被燒,全鎧入水潛行三十許步,方得登岸。
義軍既迫,不復得西,乃還家。
高祖素聞藩直言於殷氏,又爲玄盡節,召爲員外散騎侍郎,參軍軍事。
從徵鮮卑,賊屯聚臨朐,藩言於高祖曰“賊屯軍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斬其旗幟,此韓信所以克趙也”高祖乃遣檀韶與藩等潛往,既至,即克其城。
賊見城陷,一時奔走,還保廣固累月。
將拔之夜,佐史並集,忽有鳥大如鵝,蒼黑色,飛入高祖帳裏,衆皆駭愕,以爲不祥。
藩起賀曰“蒼黑者,胡虜之色,胡虜歸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
從討盧循於左裏,頻戰有功,封吳平縣五等子,除正員郎。
尋轉寧遠將軍、鄱陽太守。
從伐劉毅。
毅初當之荊州,表求東道還京辭墓,去都數十里,不過拜闕。
高祖出倪塘會之。
藩勸於坐殺毅,高祖不從。
至是謂藩曰“昔從卿倪塘之謀,無今舉也”又從徵司馬休之。
復爲參軍,加建武將軍,領遊軍於江津。
徐逵之敗沒,高祖怒甚,即日於馬頭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數丈,休之臨岸置陣,無由可登。
高祖呼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奮怒,命左右錄來,欲斬之。
藩不受命,顧曰“藩寧前死耳”以刀頭穿岸,少容腳指,於是徑上,隨之者稍多。
既得登岸,殊死戰,賊不能當,引退。
因而乘之,一時奔散。
高祖伐羌,假藩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統別軍。
至河東,暴風漂藩重艦渡北岸,索虜牽得此艦,取其器物。
藩氣厲心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徑往河北。
賊騎五六百見藩來,並笑之。
藩素善射,登岸射,賊應弦而倒者十許人,賊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虜於半城,虜騎數重,藩及超石所領
祖隨,散騎常侍。
父仲任,治書侍御史。
藩少孤,居喪以毀稱。
太守韓伯見之,謂藩叔尚書少廣曰“卿此侄當以義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
須二弟冠婚畢,乃參郗恢徵虜軍事。
時殷仲堪爲荊州刺史,藩外兄羅企生爲仲堪參軍,藩請假還,過江陵省企生。
仲堪要藩相見,接待甚厚。
藩因說仲堪曰“桓玄意趣不常,每怏怏於失職。
節下崇待太過,非將來之計也”仲堪色不悅。
藩退而謂企生曰“倒戈授人,必至之禍。
若不早規去就,後悔無及”玄自夏口襲仲堪,藩參玄後軍軍事。
仲堪敗,企生果以附從及禍。
藩轉參太尉、大將軍、相國軍事。
義旗起,玄戰敗將出奔,藩於南掖門捉玄馬控,曰“今羽林射手猶有八百,皆是義故西人,一旦舍此,欲歸可復得乎”玄直以馬鞭指天而已,於是奔散相失。
追及玄於蕪湖,玄見藩,喜謂張須無曰“卿州故爲多士,今乃復見王叔治”桑落之戰,藩艦被燒,全鎧入水潛行三十許步,方得登岸。
義軍既迫,不復得西,乃還家。
高祖素聞藩直言於殷氏,又爲玄盡節,召爲員外散騎侍郎,參軍軍事。
從徵鮮卑,賊屯聚臨朐,藩言於高祖曰“賊屯軍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斬其旗幟,此韓信所以克趙也”高祖乃遣檀韶與藩等潛往,既至,即克其城。
賊見城陷,一時奔走,還保廣固累月。
將拔之夜,佐史並集,忽有鳥大如鵝,蒼黑色,飛入高祖帳裏,衆皆駭愕,以爲不祥。
藩起賀曰“蒼黑者,胡虜之色,胡虜歸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
從討盧循於左裏,頻戰有功,封吳平縣五等子,除正員郎。
尋轉寧遠將軍、鄱陽太守。
從伐劉毅。
毅初當之荊州,表求東道還京辭墓,去都數十里,不過拜闕。
高祖出倪塘會之。
藩勸於坐殺毅,高祖不從。
至是謂藩曰“昔從卿倪塘之謀,無今舉也”又從徵司馬休之。
復爲參軍,加建武將軍,領遊軍於江津。
徐逵之敗沒,高祖怒甚,即日於馬頭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數丈,休之臨岸置陣,無由可登。
高祖呼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奮怒,命左右錄來,欲斬之。
藩不受命,顧曰“藩寧前死耳”以刀頭穿岸,少容腳指,於是徑上,隨之者稍多。
既得登岸,殊死戰,賊不能當,引退。
因而乘之,一時奔散。
高祖伐羌,假藩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統別軍。
至河東,暴風漂藩重艦渡北岸,索虜牽得此艦,取其器物。
藩氣厲心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徑往河北。
賊騎五六百見藩來,並笑之。
藩素善射,登岸射,賊應弦而倒者十許人,賊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虜於半城,虜騎數重,藩及超石所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