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寝疾,病。
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
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
反席未安而没。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
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
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
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
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
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
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
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种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
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言有讳忌也。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
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
”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
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
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审得其情,乃立三仪。
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
参以立焉,以生奇。
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
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
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
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候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
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
先事而至,此最难为。
故曰“揣情最难守司”。
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
生事看,几之势也。
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
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
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
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
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
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
圣人用之,故能赏之。
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
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
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
开,则行倍。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
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而上下事之,故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
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薮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百里,出战卒万人者,数小也。
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薮泽、溪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
故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长足。
此所谓任地待役之律也。
今世主有地方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
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
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用兵之道,务在壹赏。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私赏禁于下,则民力抟于敌;抟于敌,则胜。
奚以知其然也?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
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罚而易苦。
易苦则地力尽,乐用则兵力尽。
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
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
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
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
故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
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臣欲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
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
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
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
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
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
胜故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今则不然。
世主之所以加务者,皆非国之急也。
身有尧、舜之行,而功不及汤、武之略者,此执柄之罪也。
臣请语其过。
夫治国舍势而任说说,则身剽而功寡。
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