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锄!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
故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
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
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
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
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
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
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
露阶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
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
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待。
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褶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
及闻櫘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磷,落日荒丘,零星白骨。
楸榆飒飒,蓬艾萧萧。
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
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
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
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
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故相物以配才,苟
未曾蘸墨意先痴,一字刚成血几丝。
泪纵能干犹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十年别绪春蚕老,万里羁愁塞雁迟。
封罢小窗人尽悄,断烟冷露阿谁知。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
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
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丝已罥樱桃花。
鸣鸠乳燕春欲晚,杖藜时复话田家。
田家父老向我说,谷雨久过三月节。
春田龟坼苗不滋,犹赖立春三日雪。

我闻此语重叹息,瘠土年年事耕织。
暮闻穷巷叱牛归,晓见公家催赋入。
去年旸雨幸无愆,稍稍三农获晏食。
春来谷赋复伤农,不见饥鸟啄馀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飞飞朝暮鸣。
舂莩作饭藜作羹,吁嗟荆益方用兵。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
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余年来观瀑屡矣。
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
正对南山,六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
僧告余日:“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日:“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日:“无徵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日:“诺。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2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